目前分類:人物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中生變身作家 校長搶寫序~佩服

  • 2010-05-11
  • 中國時報
  • 【李忠一/宜蘭報導】
 ▲宜蘭高中語文實驗班學生曾貴麟在校方資助下,出版《夢遊》一書,10日校方還為他舉辦新書發表會,就連校長也搶著為新書寫序。(李忠一攝)

 ▲宜蘭高中語文實驗班學生曾貴麟在校方資助下,出版《夢遊》一書,10日校方還為他舉辦新書發表會,就連校長也搶著為新書寫序。(李忠一攝)

 

     十八歲是許多學子面臨人生重要轉折的一年,宜蘭高中學生曾貴麟選擇在這年集結新詩、散文、小說等作品,命名《夢遊》出版,不僅校長搶著寫序,同學幫忙設計、編輯,學校更幫忙出七萬元印五百本書要送師生。昨日校方為曾生舉辦新書發表會,讓他在高中畢業前一圓作家夢。

     就讀宜蘭高中語文實驗班三年級的曾貴麟,高中三年曾獲北市青年金筆獎、海洋文學獎、台北詩歌節一行詩優選、蘭陽青年文學獎等獎項,舉凡小說、散文、新詩等文體都有獲獎,校內的宜中文藝獎更是得獎無數。

     被導師李溫良形容為高一木訥,高二敏銳,高三執著的曾貴麟,在新書發表會顯得相當害羞。他說,以《夢遊》作為書名,是因為夢看似與現實並無接軌,但夢卻與詩很像,「詩會帶給人家瘋狂,我想將這種感覺帶給大家」。

     剛開始寫作,曾貴麟的父母認為會影響課業,他只好偷偷寫作,直到家人出現在某次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中,曾貴麟才知道家人已經釋懷了。早上八時前,曾貴麟如果還沒出現在班上,同學就知道「他一定又在熬夜寫作了」。文學獎投稿的旺季,一周內還會熬夜兩、三天。

     曾貴麟說:「寫作對我而言,存在每次呼吸之中。」作品愈來愈多後,曾貴麟有集結成冊的念頭,

     吳清鏞表示,現在要孩子寫作已經很難,曾貴麟不但能寫,還獲得許多文學獎,學校經費再怎麼不足也要幫忙出,更希望再有學生寫書,為自己也為學校寫下榮耀與歷史。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RainDog - 美女檢察官

 

  • Jan 01 Fri 2010 14:02
  • 美女檢察官

  • 雨宮舞子.jpg


    既然上一篇介紹了幾位美女法官
    順便也把美女檢察官的部份整理一下:


    1. 板橋地檢署檢察官簡美惠

    簡美惠.jpg


    在色情三溫暖業者口中,
    簡美惠檢察官被形容為「鬼見愁」;
    業者只要聽到她的名號,
    就會感到頭疼。

    也因為
    簡美惠在打擊犯罪方面的優異表現,
    盧筱筠 (下文會提到) 檢察官之後,
    在2009年獲選為
    「十大傑出青年」

     



    2.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蔡佳玲


    蔡佳玲.jpg


    司法官訓練所第三十八期結業的蔡佳玲 (三十四歲),
    除外型搶眼、皮膚雪白有「美女檢察官」稱號外,
    還因偵辦太平洋集團涉及SOGO百貨利益輸送弊案,
    而聲名大噪。



    3. 台北地檢署檢肅黑金專組檢察官盧筱筠

    盧筱筠.jpg


    40歲的盧筱筠是司法官訓練所三十五期畢業,
    曾偵辦過陸軍總部軍購弊案、前監察院長陳履安違反《證交法》,
    以及王又曾力霸掏空案等重大貪瀆案;
    也由於盧檢獨力完成二百零二具大園空難屍體相驗
    獲選為2004年「十大傑出青年」。

    盧筱筠.jpg


    因為盧筱筠美貌中帶有司法威嚴的女性檢察官特質,
    也曾被法務部相中,
    成為查賄廣告的代言人。



    4.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盧姿如


    盧姿如.jpg


    34歲 (1976╱08╱18)的盧姿如檢察官,
    因偵辦楊宗緯偽造身分證案而轟動一時。

    盧姿如.jpg


    連王偉忠都曾小聲地問大安分局偵查隊長吳進財:
    「檢察官都像她這麼漂亮嗎?」

    盧姿如.jpg  


    盧檢政大新聞系畢業後,
    先到中廣及 TVBS 新聞部上班,
    靠著流利的外語能力及豐富知識,
    考取東吳大學法律系碩乙班;

    盧姿如.jpg


    畢業後以司法官考試全國第2名,
    律師考試全國前20名的優異成績考上律師及司法官,
    在「理律事務所」磨了一陣後,
    現是台北地檢署栽培的新秀。

    盧姿如.jpg

    盧姿如.jpg



    5.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張安箴

    張安箴.jpg
    (photp from 小女檢的地檢署求生記)


    三十九歲的張安箴身高約一百六十公分,
    外型亮麗出眾,
    是媒體界公認的美女檢察官。

    2008年曾因遭到上級長官關說,
    憤怒至極的張安箴立即在自己的部落格上,
    以「特權關說風暴」為題,
    三度貼文痛罵不當干預,
    獲得網友的支持與肯定。



    6. 台中地檢署美女檢察官陳仕蘭

    陳仕蘭.jpg


    《海角七号》中的恆春郡海角七番地,
    是陳仕蘭檢察官的外公家,
    她從小都在這棟古厝度過寒暑假。



    7. 高雄地檢署檢察官李宛凌

    李宛凌.jpg


    李宛凌檢察官是高雄地檢署的緝毒女王
    曾指揮調查局幹員,
    與美國緝毒署合作破獲台灣史上最大宗K他命走私。



    8.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陳玉萍

    陳玉萍.jpg



    看似柔弱卻嫉惡如仇的陳玉萍檢察官自幼家境困苦,
    她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從開南高職補校一路苦讀考上文化法律系及研究所,
    最後高中司法官。
    母親早逝的她,
    永遠在辦公桌最醒目的地方放著母親的照片。

    陳玉萍沒有檢察官架子,
    面對鏡頭還會像個小女孩一樣,
    害羞到滿臉漲紅,

    但她辦案時霸氣十足,
    曾因太投入在辦公室累倒送醫。
    之前辦羅福助的案子,
    更讓人對她不畏權勢、打擊犯罪的執著深感敬佩。



    9.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吳曉婷

    吳曉婷.jpg


    吳曉婷檢察官,
    是國內唯一擁有中華民國瑜伽協會核發瑜伽證照,
    並開班授徒的司法官。


    【相關文章】
    美女法官

    分享: MURMUR facebook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Rai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33) 引用(1) 人氣(29963)

    ▲top

    open trackbacks list 引用列表 (1)
    #1 by Leo日誌 於 2 January, 2010 10:47

    美女檢察察官</a>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陳克華     
    1961年10月04日/ 台灣

    陳克華,民國五十年生於花蓮市。曾於美國哈佛醫學院進修(一九九七~二○○○年),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擅長詩、散文、小說、劇本、歌詞、影評,並撰寫專欄。喜歡唱歌,痛恨政治、謊言,以及成人的世界。出版作品有詩

    集、散文、極短篇、劇本、歌詞、影評等二十幾種。以魯迅為師,經常在其作品當中呈現對現實獨特角度的觀察,對人性的愚騃及制度的蠻橫的不滿,以及因人世無常而興起的幻滅與失落。著有《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欠砍頭詩》、《顛覆之煙》等書。

     
        推薦得獎│ 出版作品│ 編選作品│ 相關新聞│ 作家推薦  
     
    2006-09-23 廣播 >> 飛碟南臺灣Eason「音樂換日線」 >> 推薦《善男子》 2006-08-29 報紙 >> 《自由時報》副刊 >> 推薦《善男子》 2006-08-05 報紙 >> 《中國時報》開卷 >> 推薦《善男子》 2003-04-01 雜誌 >> 《文訊》書訊 >> 散文類《哈佛‧雷特》 2001-12-31 華文獎項 >> 台灣省文學獎 >> 〈鼠室手記〉獲第三屆評審獎 2000-12-31 華文獎項 >> 台北文學獎 >> 《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獲第三屆新詩獎 2000-11-30 華文獎項 >> 文薈獎 >> 《焚燒的瞳》獲第三屆報導文學組第一名 1999-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當時間之風吹起〉獲第二十二屆新詩獎評審獎 1998-09-30 華文獎項 >> 聯合報文學獎 >> 〈地下鐵〉獲第二十屆新詩獎第二名 1986-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室內室計〉獲第九屆新詩甄選獎優等獎 1986-05-31 華文獎項 >> 全國學生文學獎 >> 〈帶你回桃源〉獲第六屆大專新詩組第二名 1985-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病室詩抄〉獲第八屆新詩甄選獎評審獎 1984-05-31 華文獎項 >> 全國學生文學獎 >> 〈我們在中國相遇〉獲第四屆大專新詩組第四名 1983-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建築〉獲第六屆新詩評選獎評審獎 1983-05-31 華文獎項 >> 全國學生文學獎 >> 〈文革之後〉獲第三屆大專新詩組第一名 1982-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水〉獲第五屆敘事詩甄選獎佳作 1981-10-01 華文獎項 >> 時報文學獎 >> 〈星球紀事〉獲第四屆敘事詩甄選獎 1981-05-31 華文獎項 >> 全國學生文學獎 >> 〈唐三彩〉獲第一屆大專新詩組第三名
     
    出版作品
     
    善男子
    文字是瓶,心識如水,讀者在詩中自可型塑自我。而這幾年寫詩卻有被迫「具象化」的壓力。是時代的想像力和品味倒退了,還是台灣文學走到了非「掀開床幃看個明白」不足以滿足讀者的地步?從不避諱同志身分、與時代方向逆行的陳克華,要藉由這本詩集鄭重地、美好地、... (詳全文) 出版日期:2006-08-01
    定 價:240
    優惠價:204
    放入購物車
    我的最愛

     
    哈佛‧雷特
    莎士比亞筆下十九世紀的丹麥宮廷,是一個充滿權力與墮落的世界,瘋狂卻正直的哈姆雷特王子,正主導著一齣揭示罪行的悲劇……而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自哈佛大學進修回國的陳克華醫師,以《哈佛‧雷特》一書,批判現今社會的亂象,揭發黑暗政治的醜陋,將他對台灣這片... (詳全文) 出版日期:2003-03-10
    定 價:200
    優惠價:170
    放入購物車
    我的最愛

     
    顛覆之煙
    本書創作期長達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之間,無異是一場日益惡質化的媒體遊戲過程。過程當中作者熟悉了媒體的非情冷血,也見識了「散文讀者」的暴民思考。臺灣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散文愈寫,愈覺臺灣真是一片疫癘之地。作者曾有以筆淑世的赤子之心。然而在這遊戲過程之中... (詳全文) 出版日期:1998-08-10
    定 價:180
    優惠價:153
    放入購物車
    我的最愛

     
    欠砍頭詩
    知名學者陳寅恪晚年寫過一輯「欠砍頭詩」,陳克華為什麼也寫《欠砍頭詩》?這頭是砍還是不砍?因為藝術所需無他,自由而已。平等而已。尊重而已。包容而已。陳克華秉嚴肅創作的原則,以詩筆大膽的揭示性與肉體的奧秘,直刺泛政治年代政治與人的不可分。驚世駭俗,在... (詳全文) 出版日期:1995-01-10
    定 價:150
    優惠價:128
    放入購物車
    我的最愛

     

     

     

    編選作品
    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平裝)
     
    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精裝)
     
     

     

     

    相關新聞
    2006-08-31 陳克華 出書出櫃出唱片
     

    王丹獄中詩/王丹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本作家趙于萱 旅遊點滴 繽紛我的家

    2010年01月22日蘋果日報
    放大圖片

    趙于萱因為先生Simon工作的關係,足跡踏遍全世界,走過千山萬水,現在則決定定居台中,耐心陪伴孩子們成長,漫遊台灣慢慢活。陳恒芳攝

     

    【簡明葳╱台中報導】豐富的色彩、細膩的筆觸、樸實卻動人的文字,繪本作家趙于萱的家跟她的旅遊繪本一樣繽紛有趣。把德國的陽光引入餐廳成底色,定製一座希臘海濱的藍色書架,再把義大利帶回來的磚瓦嵌入牆,捷克買的玩偶掛在玄關,集結所有旅途上的風華,成就一個愛之窩。

    多彩空間

    趙于萱的先生在外商公司上班,因為業務的關係,多年來過著搬家的游牧生活,旅居國外時,先生工作,她便到處走逛,才有遊歷歐洲的數本繪畫作品出版。
    從巴黎到義大利、再從德國到希臘,由於2人熱愛旅行,足跡踏遍10幾個國家,把出遊當生活,把搬家當歷練。後來,因孩子的出生,緩下腳步定居台中。

    架高地板 添收納

    架高地板後方為了不遮住落地窗,特地留出空間當書房,以松木訂做了書桌,是趙于萱在家繪畫的地方。

    架高地板後方為了不遮住落地窗,特地留出空間當書房,以松木訂做了書桌,是趙于萱在家繪畫的地方。

    環視趙于萱的家,最醒目的就是那道放滿旅遊書的書牆。「因為愛看書、愛買書,書架是對整體設計的唯一要求。」書架以松木為材,染上藍灰色,與後方的鵝黃色牆面形成對比,極為搶眼。
    顏色是趙于萱家的重點,主臥房選擇磚紅色,靈感來自於《慾望城市》中女主角凱莉男友大人物床後的那道牆。女兒曾跟隨遊歷歐洲,看過城堡,深信公主的存在,於是,房間選擇超夢幻的粉紅色,把自己當公主。兒子房選擇淡藍色,呈現清爽空間感,客廳則適度在整個家中留白。
    書架旁作了和室架高地板,開放式的設計,像是一張超級大書桌,也是親子間的玩耍場域,和室地板下方可收納,也區隔出公共空間。一旁開展造型的杉木樹枝狀支架,原是設計師修飾室內大樑的巧思,現成為小孩爬上爬下的爬竿。

    無毒漆料 更安心

    杉木支架本來為了修飾樑柱,後來成為小朋友攀爬的玩具。

    杉木支架本來為了修飾樑柱,後來成為小朋友攀爬的玩具。

    室內特地砌了2道牆,一在客廳、一在主臥,前者區隔出和室與客廳的場域,主臥內則區隔出更衣室與睡臥空間。牆面利用木作結構加上米色磐多魔,仿製成室外牆面,並使用凹凸處製造出收納功能。
    為了小孩使用上的安全與立即進住的便利性,室內彩色塗料均使用無毒環保漆,木頭都使用進口環保染劑染色,木耳生活藝術設計師馮正興還特地留下些許染劑,未來木頭有刮傷可再修補上色。玄關小黑板則是趙于萱與女兒最長逗留的空間,2人一起彩繪塗鴉,為室內留下最可愛的景致。

    兒子房以天空藍為主色,由於還在成長階段,選用IKEA家具,可隨時替換。

    兒子房以天空藍為主色,由於還在成長階段,選用IKEA家具,可隨時替換。

    女兒相信公主的存在,因此自己選了公主最愛粉紅色家具、家飾與牆面。

    女兒相信公主的存在,因此自己選了公主最愛粉紅色家具、家飾與牆面。

     

    主臥搶眼的磚紅色,是仿照《慾望城市》凱莉的男友大人物房間。另設立一道木牆,可當電視牆。

    主臥搶眼的磚紅色,是仿照《慾望城市》凱莉的男友大人物房間。另設立一道木牆,可當電視牆。

    客廳與主臥都有道用木作與磐多魔打造的牆面,可收納小物或筆電書桌。

    客廳與主臥都有道用木作與磐多魔打造的牆面,可收納小物或筆電書桌。

     

    玄關旁的小黑板,留給趙于萱與孩子們自由創作的空間。

    玄關旁的小黑板,留給趙于萱與孩子們自由創作的空間。

    趙于萱擅長插畫設計,入厝時的邀請卡、親友的留言都還甜蜜地留在牆上。

    趙于萱擅長插畫設計,入厝時的邀請卡、親友的留言都還甜蜜地留在牆上。

     

    設計師留下了小罐環保染劑,以後若木作有刮傷,可以再染上覆蓋刮痕。

    設計師留下了小罐環保染劑,以後若木作有刮傷,可以再染上覆蓋刮痕。

    玄關處嵌入義大利帶回來的插畫磚,捷克帶回來的玩偶則掛在木牆上當裝飾。

    玄關處嵌入義大利帶回來的插畫磚,捷克帶回來的玩偶則掛在木牆上當裝飾。

     

    台灣買的義大利陶盤、陶燈都是當地藝術家Vape的作品,由於繪風與趙于萱相似,便買來收藏。

     

     

     

    趙于萱小檔案

     

    現職:作家、餐廳創意總監
    經歷:視覺傳達設計、多媒體動畫師、電台活動企劃
    著作:《魚的義大利旅行》、《魚的巴黎旅行》、《魚的德西旅行》、《魚的希臘旅行》
    餐廳:希臘秘密旅行、德國秘密旅行
    餐廳網站:http://www.tkitchen.com
    個人網站:http://www.fish019.com

    居家小檔案

    地點:台中市豐富路
    成員:趙于萱、先生、1女1子,共4人
    屋齡:新成屋
    坪數:室內約50坪
    格局:3房2廳2衛
    資料來源:趙于萱

    趙宅設計圖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大9年寒窗苦今朝哈佛展翅飛——記安金鵬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9-16 16:03
     
     

     

      安金鵬平時很少有條件和機會拍照,所以當我們編輯這篇稿件的時候,因為他本人已經赴美,照片就成了難題。作者想盡辦法只在他家裡找到了兩張他接受采訪時的照片。雖不是很清楚,但仍能從他的眉宇間看到一種自信與力量。

      1997年8月,《天津日報》一篇《金鵬展翅》的報道感動了許多人。報道的主人公名叫安金鵬,是本市武清區大友?村一個貧困農家的孩子。他靠吃方便面渣、穿補了又補的衣服刻苦學習,最終奪得了第38屆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牌。之後,這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

      安金鵬1997年9月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研究院學習以來,贊揚、贊助與五花八門的傳聞同時朝他湧來,但都沒有動搖他獨立刻苦學習的決心。今年7月,安金鵬在北大取得了博士學位。8月1日,安金鵬在哈佛大學導師的精心安排下,飛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後……

      一個從天津奮斗出來的貧寒學子,是怎樣飛向哈佛這所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的他都經歷了些什麼請看我們的報道——

      以超強的自控能力和學習精神三年拿下本科,兩年拿下碩士,四年拿下博士。

      1997年9月5日,安金鵬揣著『北京大學數學研究院』入學通知,開始了大學生活。本該4年畢業的大學本科學歷,安金鵬3年就拿到了學士證書,並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大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應該滿3年畢業,安金鵬用2年就拿到了碩士畢業證,又輕松順利地考進了北大博士研究生班學習。博士研究生應該5至6年畢業,安金鵬用4年時間便戴上了博士帽。

      進入大學學習,世界在每一個莘莘學子面前洞開了一個新天地。但大學校園同樣存在著浮躁、虛偽和懶惰等不良風氣,要實現學習和發展的最優化,學子們有好多無形的考卷要回答。

      大學生學習全憑自覺,不像高考衝刺那樣科目多、時間緊、壓力大。有些同學興衝衝地從圖書館抱回一套武俠小說,聲稱要好好補補這些年的虧空。有些同學借回一摞言情小說,聲稱早就想好好體味纏綿悱惻的夢幻味道了,可恨高考競爭壓得喘不過氣……面對同學送到手裡的武打或言情小說,安金鵬趕緊站起身搖著頭推說自己不喜歡這些書,每天更加勤奮地攀登他的數學高峰。

      安金鵬的家被稱作『津門首驛』,離北京百餘裡路程,乘車往返非常方便,即使這樣,安金鵬在北大讀書的這些年卻很少回家。每年寒假,只有大年初一和初二在家過,初三就返回學校,鑽進宿捨樓繼續他的學業或做課題研究。暑假基本沒回過家。每次回家,父母總希望兒子能多住幾天說說話,但想著兒子要去趕時間學習,總是戀戀不捨地送他上路,囑咐他要注意身體,常回家看看。今年正月初三,安金鵬又要返校,16歲的弟弟抱著哥哥不讓走。望著淚水漣漣的胞弟,金鵬只好帶他到北大小住幾天,說是讓弟弟感受北大的氛圍,將來也考北大。

      不少讀者來信希望他努力學習,將來能成為華羅庚、陳景潤式的數學家。安金鵬說:『那都是很遙遠的事,是我奮斗的目標。』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最實際的就是紮紮實實打好基礎,所以他恨不得一天當作兩天用,誰耽誤他學習時間,他會像紅了眼的牛一樣很不客氣。

      付出就有回報,1998年第一學年期末考試,他以滿分的成績位居全班第一;緊接著又申請參加數學系大二課程考試,結果又是滿分。再申請參加大三數學課內容考試時,報名期已過,只好來年再考。安媽媽告訴我,金鵬在一年內學完了大學三年的數學課程。第二學年期終考試,他英語過了6級,4年的數學主課全部以滿分結業。據悉,安金鵬這幾年不僅學完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取得數學博士的學位,他還學完了物理系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鑒於他優異的學習成績,哈佛大學不但免試錄取,還向他提供全額獎學金,歡迎他來哈佛繼續學習並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從農村娃一夜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面對五花八門的誘惑,他仍能排除一切乾擾埋頭學業。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依據《天津日報》的報道拍攝的『專訪安金鵬』播出後,這位農家小院走出的孩子一夜間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先是雪片般的讀者來信令他應接不暇,最多時一天抱回200多封,這麼多信,別說看,就是一封一封拆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哪!安金鵬把看不完的來信捆紮在一起,讓送東西的媽媽帶回去,代他拆閱並回復。除了來信還有電話,常常是剛坐下來打開書,走廊裡傳來門房老師傅的聲音:『安金鵬,接電話。』一個很少接聽電話的農村娃,一下子來了好多全國各地朋友的電話,有表示關切的,有詢問學習、身體狀況的,有要求建立聯系的,他說真是忙壞了,也忙亂了,生活主線全顛倒了。安金鵬不得不離開宿捨,躲到圖書館、電腦房、甚至在校園的石凳石桌上看書學習。

      最難處理的是那些登門采訪者,面對面的真讓人著急。有要求安金鵬建立青年朋友熱線的,有邀他在報紙上開專欄的,有專程來接他去錄音做專題的,也有要拉他趕回天津農村家中錄像的。還有十多個來請他去家裡做家教……安金鵬性格內向,不喜歡出頭露面,不願意應酬,不願意風光無限。他清楚地知道,學生以學為主,如果樂於到處去應酬,陶醉在人們的恭維中,荒廢學業,這輩子就毀了,這些年的努力也白費了。同學們幫他出主意:你就不能心狠點回絕?『哪能啊,面子一個比一個大,語言一個比一個懇切動人,根本不容推辭。』無可奈何下,安金鵬請求系領導幫忙,所有電話都由值班員處理,所有來訪都由領導擋駕。當然,公益性活動除外。

      如果說應對上述情況很不容易,面對面謝絕捐助,拂人美意,對安金鵬更是考驗。一家電信公司老板通過作者聯系到安金鵬,想要贊助安金鵬,承擔他所有大學期間費用和將來出國深造費用,不求任何回報。北京大柵欄有一位搞服裝生意的溫州老板按照作者電話告知的地址也找到了北大,同樣遭到安金鵬的拒絕。幾年來遭到安金鵬拒絕的老板有十多位。安媽媽告訴我,金鵬不喜歡別人的給予,他說:『自力更生地活著比舒舒服服享受別人的施捨更能長志氣。一個人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社會的饋贈,社會的每一份給予,都等於剝奪了一個年輕人經歷磨難的機會。任何一個在別人給予下成長起來的人,一旦失去這樣的環境,其神經是脆弱的,其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也肯定是很差的。』

      贊揚的話多,想贊助的人多,但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議論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安金鵬的父母不止一次告訴作者,有人竟打電話問安金鵬是不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學得成了傻子?有人說安金鵬神經出了毛病,現在北京住院治療;還有人說安金鵬腦仁兒讓外國人挖去搞研究去了。武清區不少乾部和教師直接給作者打電話詢問安金鵬是不是真傻了!鄉鎮也有不少人傳說安金鵬參加數學比賽讓外國人給服了慢性癡呆藥,現在已失去思維能力,成了植物人在家裡躺著。

      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傳言弄得安家父母心神不安,他們曾放下農活,帶著疑慮,乘車去北大看望兒子。安金鵬安慰父母說:『不要被無聊的傳言牽著鼻子走,做自己的人,過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

      5角錢豆芽菜與5角錢土豆絲,一年四季不穿襪子,他的『象牙塔』生活常人難以想象。

      2005年安金鵬以學生身份出席世界數學研究會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大學生到住處找他,認為安金鵬的腰包一定被獎金橕得滿滿的,他向安金鵬訴苦,請他看在同是學子的份上施以『援手』。安金鵬向對方解釋:我並非像別人傳說或者你想象中的那樣富有。幾年前取得奧賽金牌,國家沒給一分錢獎金,天津市也沒給一分錢獎金,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政策規定。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報道後,讀者來信不少,也有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的個人贊助,我基本上都寄還人家了。有些老板想贊助,我統統沒有接受。還有人在電話裡就問我:『你現在生活好些了嗎?』大概和我生長的家庭環境有關,我從來沒認為自己生活苦過。我受的那點苦和父母吃的苦受的累比,又算得了什麼?我還是過去的我,父母依然在那3畝地裡刨食,媽媽仍然每天跛著腿汗流浹背地給羊割草,不停地忙碌著。

      大學生的經濟來源基本都是依賴父母。安金鵬從上研究生起,沒要過家裡一分錢。日常生活開支主要靠獎學金和幫導師做一些科目獲得的報酬。

      9年的北大學習生活,安金鵬屬於『絕對型貧困生』。長期的經濟拮據,使安金鵬慢慢形成了『超節約』的習慣。精打細算是他最突出的標志。東拼西湊交齊學費後,衣食住行的標准他是摳了又摳,每個雙休日他都去校園圖書館和印刷廠打工,打工的錢加上國家給的每月60元副食補貼,是他吃、穿、用、買書及回家路費的全部經費。計劃不好便會出現赤字。於是在學校食堂,安金鵬今天買5角錢半份豆芽菜,明天又買5角錢半份的土豆絲,轉天又是5角錢半份豆腐菜。他說他很清楚,自己每天能吃上倆半份炒菜就很不錯了,父母在家永遠都是沒有多少油星的涼拌菜。

      大學是年輕人的天下,相互攀比、相互模仿的隨機消費和衝動消費時有發生。但安金鵬很清楚自己那令人羞澀的錢袋,沒有名牌衣服,沒有MP3,沒有手機,他覺得這都無所謂。他的衣服都是上網求購同學閑置的服裝,也有互相交換的物品。

      考上博士研究生後,校方免除了他的住宿費,每月有300元生活補助,加上連年不斷的一級獎學金,這已經是最好的學習條件了。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安媽媽告訴我,已是博士的安金鵬,一年四季不穿襪子。有一雙襪子是出門有活動時穿的。冬天外出也是靠旅游鞋和褲管遮著。安金鵬說穿襪子是額外浪費。冬天腳凍了、裂了,他也不聲不響地盼望著春天早點到來。

      為了補充自己的生活費用,安金鵬曾找校方承包每天清掃宿捨周圍衛生的活兒。在這個大學生把自己視為寶貝、驕子、人纔的時代,讀博士的安金鵬卻能拿起掃把掃地,這恐怕不是一個單純的生活所迫!安金鵬告訴我,大學生時時處處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走向生活獨立的人。將來大學普及了,大學生與普通百姓沒什麼兩樣,如果大學生連普通勞動者這樣的身份都認識不清,你就很難在芸芸眾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9年前就接到哈佛大學的邀請,9年後哈佛大學又給他全額獎學金,金鵬終於展翅高飛。

      安金鵬在北大有兩位指導老師,一位是北大數學研究院的張築生教授,一位是記不清准確名字的美國哈佛大學來兼職的博士生導師。張築生教授是1997年安金鵬在阿根廷參加國際奧賽奪得金牌時中國隊的主教練。上北大後,安金鵬直接在恩師的輔導下學習,情同父子。不幸的是2002年張教授因病去世。後來這幾年,安金鵬一直在這位哈佛的兼職導師輔導下學習。安金鵬研究生畢業時,導師就建議他去哈佛讀博士。安金鵬征求父母意見,父母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堅持讓兒子在國內讀博士。今年7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導師和安金鵬商量,建議他去哈佛讀博士後,認為那裡條件更好,更有利於學習和研究學問。安金鵬給父母打電話,父母也不懂接下來要學什麼和到哪裡去學更好,讓兒子自己決定。

      幾年的教學輔導接觸,美方導師早已了解了安金鵬的家庭情況。他直言不諱很喜歡這個窮不墜志的數學天纔,經常帶著金鵬參加校內和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引導金鵬與全國各地的優秀老師、同學乃至國際友人溝通思想,交流學術知識。他知道安金鵬的學業基礎很紮實,而且在數學和物理兩個領域的前途都不可限量。早在安金鵬還在准備博士答辯之前,導師已將安金鵬的全部資料介紹到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挑選人纔的眼光是面對全世界的,有一套系統的情報資料網,所有參加過世界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並奪得金銀牌的學生他們都有檔案跟蹤。9年前美方就有數學探子在奧賽結束後要安金鵬去哈佛大學學習。9年後安金鵬成了博士,美方知道這是一個到哪裡都能增加光芒並潛在著無限創造力的精英,所以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同意安金鵬赴哈佛繼續學業,選擇讀數學還是高能物理由安金鵬自己決定。

      安金鵬的美方導師深為自己給哈佛推薦了這樣優秀的學生而興奮,所有出國的手續都出奇地快捷順利,就連機票和服裝都由導師包辦,行期比原計劃提前近一個月,使得安金鵬原計劃回家小住的打算無法落實。

      安媽媽告訴我,金鵬去年『五一』節前已同一位叫鞏郅幟的湖南女孩領取了結婚證。鞏郅幟比安金鵬小一歲,去年在北大讀完碩士研究生,先赴哈佛攻讀工商管理博士。按照計劃,安金鵬先直飛多倫多,然後再去哈佛大學。

      從9年前的《天津日報》報道中那個『展翅』的金鵬,到今天的哈佛精英,一個農家子弟艱難成材的故事有了一個可喜的結局。他給我們留下了一份驚喜,也留下了一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面對貧困、面對誘惑,如何在任何情況下堅守心中的那一份良知、堅持自己的那一份理想……

      貧困是力量不是借口

      今天我們向讀者講述了貧寒津門學子安金鵬的故事,相信許多老朋友一定還記得他。安金鵬所取得的成績令我們贊嘆,他的拼搏和進取精神更讓我們佩服,但這些都不是他再次走進我們視野的真正原因,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確切地講是他對待貧困和誘惑的那顆平常心。

      寒門學子貧而有志終成大器的故事,寫滿了歷史的記憶,也是當今勵志教育中最常見的素材之一。客觀地說,聽得太多看得太多,難免會產生一種感動疲勞。然而安金鵬給我們的感受則不同,盡管他的經歷與千百萬貧困學生是一樣的,難得是他面對貧窮的坦然和面對誘惑的平靜。我們從他的故事既讀不到眼淚,也讀不到炫耀,他固守著一個農家學子的希望,也固守著一個農家孩子的本分,固守得堅韌不拔,固守得心平氣和。我覺得這纔是他的過人之處。

      貧窮不是恥辱,貧窮也不是榮耀,貧窮能磨煉人的意志,激發改變環境,改變命運的勇氣;貧窮也能刺激人性中的偏執和仇恨,將人引向邪惡甚至瘋狂。如何向貧窮抗爭,以何種方式擺脫貧窮是人品的體現,也是社會品質的體現。一個能夠承受貧窮,並能以積極向上的態度改變自身命運的人是真正的強者。一個能夠正視貧窮,並能腳踏實地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改變貧窮面貌的社會纔是健康和諧的社會。

      貧窮不是財富,更不是光榮,對國家是這樣,對個人也是如此。但貧窮是一種力量,有過貧窮經歷的人會增強應付困難的能力,從貧窮走過來的國家有一種奮發圖強的整體意識。前者安金鵬的成長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後者是我們每個人都親歷的歷史。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貧困居然成了秀場,甚至成了商品。現今媒體炒作貧困之風盛行,社會上也流行以貧困為噱頭的行為藝術。這種不健康的現象不能不令人懮慮。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展示某些人的特殊困境,呼喚社會的愛心和救援原本是媒體的功能之一,但現在這種炒作已經大肆泛濫,並且成為商業手段。最典型的是目前有一個名為『加油,好男兒』的電視選秀節目,該節目中的一項常規內容是,每個參賽者都要訴說自己少時的苦難人生,五尺男兒們,個個一把鼻涕兩行淚地講述自己苦大仇深的生活(難保其中沒有謊言和欺騙),好像不窮就沒有參選資格,難怪有人將這檔節目稱作苦難比賽,目的不過是增加收視率。而落網的貪官也是人人都有一部貧窮的家史,大抵也不外是想為自己的犯罪找個理由吧。

      畸形的炒貧窮和過分地渲染貧困對整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並無益處,會引導不擇手段的乞憐行為,也會成為一種暗示,讓他們誤以為貧困是一種向社會討價還價的資本。我們需要人們的善舉,但善舉應該是身心的雙重救助。安金鵬對待人們善意資助的態度和做法,很值得大家深思,能靠自己辦到的絕不向別人伸手,獨立的人格是最值得驕傲的。對於初入社會的孩子,這很重要。

      一個人一生要面對的困難和誘惑難以預計,如何堅守信念把握自己,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安金鵬的成功不僅僅是靠聰明纔智,也不僅僅是刻苦拼搏的結果,重要的還有他那份做人的操守。

    稿源北方網—天津日報 編輯朱豪然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郭敬明

    7分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中国大陆作家,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网名是“第四维”,所以在媒体上他也常被人称作“四维”或“小四”。他是“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2005年3月,《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2005名人榜”中,郭敬明位列其中,排名第92位。郭敬明2001年、2002年连续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且蝉联一等奖,开始逐渐为青少年读者所认识。主要代表作品有《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岛》、《1995—2005夏至未至》等。

    郭敬明-兴趣爱好

        
    郭敬明郭敬明

    喜欢搜集的东西:杯子和白衬衣

    性格: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

    喜欢的现代作家:苏童

    喜欢的运动:羽毛球

    口头禅:拒绝

    喜欢的颜色:蓝 白 黑

    喜欢的人:干净、聪明、善良、会玩、漂亮

    爱好:听CD,看电影,睡觉,打网球,骑单车和用45度角仰视长满云彩的天空

    生活态度:消极而充满希望

    最爱的人:父母,朋友

    最爱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爱的影视作品:《东京爱情故事》

    最爱的音乐:《祝我幸福》

    最爱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

    最大的理想:成为著名广告人

    个人自评: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崇拜自由的生活和善良的人性。

    郭敬明-简介

        
    郭敬明郭敬明

    郭敬明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母亲邹慧兰是当地银行的工作人员,父亲郭建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

    他从小十分懂事和喜欢阅读,他广泛地阅读名家的小说和散文,包括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这为他在以后创作自己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借鉴”素材。父母从不干预由于大量阅读潜移默化,他借鉴他人文字的功底逐渐增长,后来在《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他的处女诗作《孤独》。高二、高三连续 获第三、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真正让他一炮打响的是《幻城》,《幻城》从2003年月底上市后至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03年11月的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幻城》名列第三;而他自己也在新浪网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提名为“人气最旺的作家”之一。

    当时2003年1月长篇《幻城》一面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与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以及《我是韩国人》一起,挤入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三名,短短几个月便发行到50万册。有的读者买不到该书,竟然借来手抄。对作品内容的反应更是好评如潮。有的读者还建议将《幻城》续写、拍成电视剧、出版漫画本等等。与此同时在文学前辈和不少专家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02年,郭敬明出版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入选年福布斯中国财富名人榜,成为年纪最小的进榜者。2003年,郭敬明出版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2004年,郭敬明出版《岛》系列书系。2005年3月,《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2005名人榜”中,郭敬明位列其中,排名第92位。2005年策划推出“音乐小说” 《迷藏》 。2007年9月,经王蒙、陈晓明推荐获准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

    郭敬明-主要经历

        

     

    早期

    儿时的郭敬明便十分懂事和喜欢读书,针对他对读书的兴趣,母亲邹慧兰经常都给郭敬明购置一些益智方面的幼儿图书,有时还亲自给儿子详细指导和讲解。每次在母亲讲解时,郭敬明都听得十分认真,并且还不停地问这问那,邹慧兰便不厌其烦地给儿子讲解。

    1988年9月,郭敬明在自贡市贡井区向阳小学上学了,这时候的他也象别小朋友一样,按时到校、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但这孩子在课堂学习之余特爱读课外书,读完之后,他也写一些心得体会和读后感,尽管十分短小稚嫩,但他那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老师和父母的赞扬。

    由于大量阅读,潜移默化,郭敬明的文字功夫在暗暗地增长,到小学生写作文的年龄段时,他的优势便凸现了出来,每次老师布置一篇课堂作文,别的同学总是绞尽脑汁半天都写不出来,而他仅需考虑2分钟就很快进入角色。他写文章速度很快,而且文章写得又好,经常被语文老师拿去给班上的同学作范文学习。老师的一次又一次赏识教育,不时给儿时的郭敬明在学习上带来更大的鼓励和推动。

    1995年,郭敬明以非常差的成绩考入自贡九中,从小学升入初中,郭敬明的视野更开阔了,他开始广泛地阅读名家的小说和散文,包括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尤其是古龙的武侠小说,他更是爱不惜手,同时,他也喜欢读一些杂志和报纸。尽管如此,但看见儿子郭敬明课堂之余读武侠小说,父母邹慧兰、郭建伟从不干预和制止,他们认为,那是孩子在学习之余的一种有益放松,既调节了自己,又增长了知识。

    1997年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全国公开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他的处女诗作《孤独》,这首诗忧郁凄美。不久,他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10元钱稿费和样刊,当时,郭敬明欣喜万分,当父母知道这事后,对儿子也倍加赞赏,鼓励他继续努力。父母认为,尽管10元钱的稿费不是很多,但它给儿子郭敬明带来的价值和益处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因为,这是儿子十余年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

     

    初显才华

    作品——《幻城》作品——《幻城》

    2000年冬季,郭敬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阅读《萌芽》杂志,发现杂志上所登的文章自己也能写出,还有可能写得更好,恰好《萌芽》杂志登出举办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通知,带着自信,郭敬明抽了半个小时便完成了题目为《剧本》的文章,然后寄往上海参加初赛。一月后,郭敬明收到了该杂志社邀请他去上海参加决赛的通知。  

    2001年1月,郭敬明向学校请了假,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单枪匹马直飞上海。他到了上海先找一地方住下来,第二天便四处打听参赛地点。决赛场上,全国高手云集于此,但郭敬明不慌不忙、沉着应战,最后,他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大赛一等奖,但这个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郭敬明又参加了2002年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有4万多人参加,而进入复赛的仅有200人,但他还是力克群雄获奖了,并且在初赛和决赛上双双获得一等奖。这让作评委的专家教授都感到有点吃惊,因为这项全国顶尖级的中学生作文大赛举办多年来,能连续两次拿一等奖的实在太少太少,当年全国仅有两人,郭敬明是其中之一,由此,郭敬明名声雀起。

     

    走红

    真正让郭敬明一炮走红的还是《幻城》,《幻城》从2003年月底上市至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03年11月的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幻城》名列第三;而他自己也在新浪网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提名为“人气最旺的作家”之一,与大家王蒙海岩排在一起,让不少文学前辈望尘莫及。

    郭敬明促成了《幻城》,而《幻城》也成就了郭敬明,《幻城》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使他也成为新时期少年作家的领军人物,媒体报道他在名气和势力上已盖过了前几年的新锐韩寒郁秀

    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

    2003年3月27日,郭敬明又迎来了在上海大学专门为他举办的“《幻城》作品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著名作家葛红兵等。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作品举办如此研讨会,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更有甚者,在这时,他又被春风文艺出版社买断了其在大学期间所创作品的首发权。一名尚不满20岁的学生,在文坛上如此身价百万,当今中国实属罕见。2003年11月,郭敬明再接再厉,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上市即成抢手货,发行突破90万册。如此畅销,年少的他便成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不折不扣的学生富翁和“天才”少年作家。

     

    与周杰伦合作出书

    在大红音乐圈、电影圈之后,周杰伦似乎有意向文化圈发展,他不仅当上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的艺术指导,还携郭敬明出了一本电影写真书《大灌篮》 。据悉两位人气偶像使这本书十分抢手,该书出版后,仅一周就卖出了6万多本。

    周杰伦对郭敬明的文字这样评价:“临水照影成双人,百年亦归尘。青衫红颜随梦枕,泪凉秋风深。写得很有品位,而且很中国风。”

     

    任副处级干部

    郭敬明2008年宣布涉足娱乐圈、2009年伊始又成功走上仕途,据悉,2009年1月4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任命书已经交到了郭敬明手中,而他也已于1月3日正式上任。据有关人士介绍,郭敬明接任的是该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的职位,相当于行政副处级,而他主要负责青春读物方面的事务。[1]

    郭敬明-个人生活

        

    生活上郭敬明十分时尚,喜欢打羽毛球、听CD、旅游,他穿着也颇另类,但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很舒服的那种。生活中的郭敬明更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他靠自己的写作挣了钱,但他会不时给父母、爷爷奶奶买衣服和营养保健品之类的东西。过年时,他会把全家人叫上,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由自己买单;朋友同学遇上什么困难,他也慷慨相助,他认为“孝顺”和“助人”那是咱中国人做人的起码本质。[1]

    郭敬明-语录

        

    1、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5、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6、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9、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0、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11、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3、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4、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15、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16、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1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18、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19、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2]

    郭敬明-作品

        

     

    作品集

    郭敬明作品——《天亮说晚安》郭敬明作品——《天亮说晚安》

    《小时代1.0折纸时代》

    《悲伤逆流成河》

    《1995—2005夏至未至》  

    《幻城》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爱与痛的边缘》

    《庄周梦蝶》 

    《无极(影视小说)

    《一梦三四年》  

    《一辈子观望的烟火》

    《我又没想起你》

    《我的纯蓝时代》

    《天下》

    《天亮说晚安  

    《青春;扬花;念念不忘》

    《七天里的左右手》

    《2000,我的泱泱四季》

    《悲伤逆流成河》《悲伤逆流成河》

    《毕业骊歌》

    《猜火车》

    《带我回家》

    《郭敬明专辑》

    《黑七月守望者》

    《回想往事甜如蜜》

    《初 恋》  

    《无极之二:郭敬明创意空间》

     

    杂志·岛系列

    岛·第一期·柢步

    岛·第二期  

    岛·第三期·锦年

    岛·第四期·普瑞尔

    岛·第五期·埃泽尔 ·

    岛·第六期·泽塔

    岛·第七期·瑞雷克

    岛·第八期·天王海王

    岛·第九期·庞贝

    岛·第十期·银千特

    郭敬明作品——《最小说》郭敬明作品——《最小说》

    《最小说》杂志(2006年创刊)

    2007年 《悲伤逆流成河》小说

    2007年 《N.世界》

    2008年 《小时代1.0折纸时代》

    2009年 《小时代2.0虚铜时代》

    2010年 《临界纪年·爵迹》

    2010年 《小时代3.0刺金时代》

     

    电影写真书

    周杰伦@大灌篮[3]

    郭敬明-荣誉奖项

        

    2001年就读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二中高中时,因作品《剧本》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2年因作品《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3年全国年度畅销销量第一名《幻城》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第97名;

    2004年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第94名年度风尚网络作家奖年度最佳80后作家全国年度畅销销量第一名《幻城》、第二名《梦里花落知多少》;

    2005年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第92名2006年作家财富排行榜中第4名;

    2007年中国作家财富排行榜榜首;

    2008年美国称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2009年:被长江出版总社正式聘为长江出版总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

    2009年:中国福布斯名人榜第68名。

    2009年:中国福布斯作家财富榜第2名。

    郭敬明-评价

        

    早期评价都多为正面评价,特别是对《幻城》的评价。认为郭敬明的作品中的纯净的风格是非常珍贵的。但由于涉嫌抄袭等问题被披露后,媒体中的评价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认为郭敬明是有才华的作家。另一部分人认为郭敬明很浮躁,不成熟,是商业化社会的产物。

    陈晓明认为:“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最突出的代表,在青少年读者群中极具影响力,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相当多的少年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郭敬明的作品写出了这个时代文学所具有的新的品质和感染力,他已经发表大量作品,其影响力和文学水准都足以使他具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资格。”

    2008年5月,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了郭敬明,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对于如此高的评价,很多读者意见不一。[4]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翠容:戰地記者作家

    張翠容
    出席講座者衆

        烽火路上求真相

        張翠容:記者作家冇衝突

        【本報消息】香港華人媒體圈少數的女性戰地記者張翠容,昨應澳門筆會邀請來澳主持一場“行過烽火大地”的專題講座,吸引不少人到場聽講。張翠容坦言當作家是少年的夢想,綜合多年的採訪生涯深有體會,記者、作家祇要控制得當,兩者並無衝突。她走在烽火路上,祇為了解新聞背後的真相。

        講座昨日下午二時在氹仔嘉模會堂舉行,由澳門筆會副理事長黃文輝主持。張翠容與觀衆分享過去走過中東、拉丁美洲的採訪情況,當中不乏趣事,作品更多是反映拉丁美洲以至全球有關的共同社會問題,具一定的知識性與歷史性。

        張翠容說,被人封為戰地記者是意料之外。之所以到國際戰亂地方採訪,是希望為廣大讀者揭示事件背後的真相。選擇此路,或許有很多原因,但總結而言,與性格及對新聞採寫的執着與個人價值觀有着直接的關係。走訪多處,個人閱歷漸豐,寫出來的新聞已是典型的報告文學,希望讀者能從中細味其個人經歷與體會,多思考人生及關注全球問題。

        張翠容寧終身當記者不願退休,坦言是個很勤力的人,做每件事均會傾盡全力,不願停下來,祇想往前跑。撰寫所見所聞時,喜歡注入寫作品的手法,令事件更具吸引性。認為文學有着一股獨特的力量,越受苦難寫下的作品越有味道,更有影響力。文學能直達人的心靈深處,好的文章或詳盡而具代表性的新聞,同樣吸引,在社會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產生極大的影響。

        今天的張翠容仍有很多時間走在烽火前線採訪,以所見所聞揭示事件的真相。由於經常到不同國家、地區採訪,尤其是戰亂地方,仿似老“導遊”。她坦言,能夠堅持此工作,與家人的支持分不開。堅持這種生活模式,也與個人性格及對採寫新聞的態度很有關連。

        到底人應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見慣“大場面”的張翠容坦言難定論,正如事件的真相總會有不斷“揭示”的餘地,認為自己的作品屬報告文學類,不是外界誤以為的旅遊指南或推介類。

        聽衆在講座上踴躍發言,氣氛熱烈。

     

     
    下一篇4  
    天地烽火我獨行 ──戰地記者張翠容
    文.李國盛 圖.張翠容提供
     
    網友評價: 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   總票數:
    7
     
    含有圖片的版本(適合較高頻寬用戶) 未含圖片的版本(適合低頻寬用戶)
    影像說明:與近年左派紅潮席捲的拉美諸國相比,小國薩爾瓦多顯得平靜、安逸。2006年初造訪該國的張翠容趁著採訪閒暇與當地兒童合影,童心自然流露。 (張翠容提供)
    與近年左派紅潮席捲的拉美諸國相比,小國薩爾瓦多顯得平靜、安逸。2006年初造訪該國的張翠容趁著採訪閒暇與當地兒童合影,童心自然流露。 (張翠容提供)

    「我希望後有來者,而且浩浩蕩蕩。」

    行遍烽火之地,告別了台北的張翠容又匆忙前往下個戰場。不過,她的文字仍留著,深刻留在某些讀者的心中。

    「對我來說,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勇敢的華人戰地記者,」曾實地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領袖馬訶士、出版《蒙面森林》一書的作家吳音寧說,「就是因為她的啟發,我才有勇氣走進墨西哥的叢林裡。」

    不過,在下次的遠行來臨前,張翠容思考的仍是記者的角色。她寫道,「翻雲覆雨的中東地區,容不下記者個人的榮辱和天真的爛漫。它需要的是我們老老實實而靈巧的去做一位記錄者。是非黑白的混戰正在敲打著我們的良知,畢竟這是『文明衝突』當中最核心的衝突,我們無法不去解開這一個謎。」

    僅僅這一點,也就是張翠容之所以為張翠容的最好說明了。

     

    張翠容小檔案
    1960年代出生於香港,現為香港「週末畫報」國際新聞高級記者。之前陸續為包括BBC World Service、無國界記者組織等傳媒服務。
    其關注國際衝突的著作包括:
    2002年《行過烽火大地》
    2005年《大地旅人》
    2006年《中東現場》
    3本著作均由「馬可孛羅」出版社發行。

    張翠容‧戰在前線

     2010-04-12 22:45
    • 翠容感到慶幸,她總能遇到不同的人事物,讓她繼續走在這條路上。

    • 翠容是一個很勤力的記者。她自認每件事都傾盡全力,就算沒有100分也有90分。(圖:光明日報)

    • 張翠容與另兩名外國記者一起採訪阿拉法特。

    • 張翠容多年來堅守報導新聞真相,行腳於第3世界。因是獨立記者,旅費有限,她經常揹著背包和窮人在一起。這是她在巴勒斯坦的葉寧難民營裡的婦孺合照。

    • 到中東採訪,張翠容不能免俗地披上長袍工作。

    • 張翠容與忠實讀者相見歡。(圖:光明日報)

    • 張翠容(左)年初蒞馬演講。(圖:光明日報)

    • 張翠容著作《拉丁美洲真相之路》。

    1 of 8

    張翠容遊走在烽火大地上,但並非英雄主義者。

    她沒有刻意選擇戰地去採訪,被封為戰地記者也是意料之外。

    她在部落格套用作家復吉尼亞吳爾芙的一句名句“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

    她只是不想做“二手新聞”,而是到前線直接瞭解新聞背後的真相。

    鎗口之下逃生

    眼前的張翠容,個子嬌小、笑容可掬,親切得就像鄰家大姐姐一般。

    你可能無法想象,這個女子已經走過中東地帶、東帝汶、拉丁美洲、東歐等地深入採訪。這些地方代表著戰火、動亂、政局不穩定,張翠容卻義無反顧的選擇前往。

    外表纖細柔弱的她,說話時鏗鏘有力,眼神透露出無比的堅定。這樣的一個東方女性臉孔出現在戰火線上,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

    張翠容是香港知名,也是華人媒體圈少數的女性戰地記者。她的採訪經歷,說出來個個皆擲地有聲:導彈、被刀架脖子、飛機幾乎失事、在鎗口下逃生。她說時輕描淡寫,聽者驚心動魄。

    記者之路有跡可尋

    說不出原因,她自小就非常關注國際大事;上學念書時,最拿手的科目就是中英文作文。這樣的條件走上記者之路也無可厚非。

    在英國留學期間,翠容認識了一個記者。學成返港,在記者朋友的介紹下,她進入媒體業。但香港媒體做新聞手法並不是翠容心中理想的模式,工作了一段日子,她開始感到厭煩。終日報導無關痛癢的八卦事件以及整理國際英文媒體的轉載二手新聞,無法滿足她想要尋真相的願望。

    於是,她決定辭去工作,轉當獨立記者。“我開始很enjoy,可以自己管理時間和想要採訪的題材。”

    東帝汶一役受關注

    1999年在東帝汶的採訪,才讓她廣泛受到關注。東帝汶經歷公投後開始發生暴亂,民兵屠城,風聲鶴唳。當時所有的記者都被告誡撤退。“那是我記者生涯裡的分水嶺。那裡只有我一個華人記者,就連中央電視、新華社這種大媒體也沒派人去。那時情況危殆,所有記者撤退,但我沒有上那架專機。”留下來的翠容對於自身命運有些傷感,寫下一篇文章。

    她打電話給香港某電台,說她要報導東帝汶,但該電台礙於程序問題婉拒了她。後來翠容再打給《明報》副總編輯,立刻得到回應,要她把稿傳過去。“我找了一家商店付了錢就開始傳真,傳到一半時印尼民兵在街上開鎗了。

    老闆很緊張,說不行了不行了。但我攔著大門說,不行,我一定要傳完這篇稿。”

    她還記得文章最後一段這樣寫著:“東帝汶的確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我沿著海邊,出現一個美麗的銀河系,我覺得很感動。但我已經無心欣賞,因為我腦海裡只想著明日的逃命大計。”文章一刊登,果然引起許多讀者的反應。還有人打去報館詢問:為何張翠容今天沒稿件了啊?因為這篇報導,翠容返港後獲得關注,文章開始有固定發表地。她再也不需要到處‘硬銷’自己的文章。

    一直追下去停不了

    每到一個地方採訪,她就會知道越多的事情,同時越感到不足,想要繼續追溯,找出問題根源。“例如阿富汗,它是冷戰的犧牲品,我必須要瞭解美國的政策、歷史,看回冷戰時期。接著,就要去瞭解巴基斯坦以至整個中亞的問題……一直追下去,你會發現自己停不下來。”

    翠容坦承自己也是一個人,面對艱辛的採訪工作以及在戰地看到悲慘的情景,當然想過放棄這份工作。“有次在阿富汗,那裡真是超乎我的想像,就像一個地獄那樣。真的太復雜了,我目睹了當地人民的苦難。

    那時候我也和其他國家的記者站在一起,有個法國女記者對我說她很辛苦、哭得很傷心。結果她回去就不再做記者了。

    面對困難時,那種無力感實在太強烈。我亦覺得無能為力,也想過不做了。”

    做自己不做救世主

    後來翠容參考曾在災難現場採訪記者的回憶錄,找出了無力的原因。

    “因為你把太多責任往自己身上攬,覺得自己報導了無法改變現實,幫不了他們。但你要知道自己不是救世主,只要好好寫出來,文章就會變成一顆種子。把真相帶給讀者,你其實已經做了改變。這是一個細水流長的事,不見得會立刻有效果。”翠容亦曾在以色列遇到一位長期在做和平工作的拉比(猶太教神職人員)。“我問他,你做了那麼多年,這地區的人還是打打殺殺,會不會想要放棄啊?拉比回我,他並非期待一夜之間能改變這個地區,他只是播下和平的種子,何時收割不是他決定的。如果這一代看不到和平,他希望下一代繼續鼓勵下一代。總會有一個世代有機會看到和平的。”

    翠容感到慶幸,她總能遇到不同的人事物,讓她繼續走在這條路上。

    因此,此刻的她堅定的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崗位,就足夠了。

    不退休!‧終身當記者

    翠容是一個很勤力的記者。她自認每件事都傾盡全力,就算沒有100分也有90分。有人問她是否想過退下來,但她激動反應。“我不明白華人社會為何一定談到退休。記者就像作家一樣,是個終身職業。你看西方記者做到80幾歲還是到處採訪的,但我們華人卻絕對在前線做了一段時間就不要做了,幾十歲人還在前線當記者很羞恥,應該是升任總編輯坐在辦公室的嘛。但我覺得前線就是記者的生命。我站在前線,我會覺得很驕傲。”

    她認為記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進報導以及發掘新聞。南亞海嘯之後,許多人已經漸漸遺忘,鮮少有人再回去看重建工作。“但新聞事件漸漸淡出媒體焦點,我覺得更需要去跟進,這就是slow news。而不是一窩蜂流水賬報導之後就棄之不顧。”

    光明日報/SE7EN‧2010.04.10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浪漫商人张宝全

     
     
    他,下过乡,做过五级木匠,当过兵,做过战地记者,猫耳洞作家。   他,写过剧本,当过导演,出版有个人小说集、影视剧本集、报告文学集,执导过电视剧。   他,早年闯荡海南。从海南回到北京后,将一手创办的今典集团打造成了中国最具盛名的地产公司之一,十余年后他又杀回海南,投下重金。 无数光环随他而至:2001年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2003年胡��

      本版图片由今典集团及海南日报资料库提供

      文\海南日报记者 吴钟斌

      他———张宝全———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演绎了怎样的商战传奇?

      12月16日,参加完海棠湾七星级度假酒店的动工仪式后,他在属于自己的亚龙湾红树林度假酒店的总统套房里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初涉海南:想赚50万回京拍电影

      1992年7月初的一天,35岁的张宝全只身从深圳飞抵海口。海南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吸引了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冯仑、潘石屹等,或搏杀,或撤退,在特区的热土上创造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1976年,他在19岁这一年选择当兵,1984年随部队上老山前线任战地记者。1988年,转业后他凭自己创作的第一部作品《第一百首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来海南时他刚毕业,想拍电影,可是没钱。回忆起往事,他笑着说:“那时全民经商呀,在大学里就试作贸易,毕业后就下海了,总不能混得比别人差呀,想赚个50万就回去拍电影。”

      他先到深圳投靠了一个朋友,想在朋友公司里谋职。公司才两三个人,但朋友说“文人做不了生意”,没有留他。他转了一圈发现深圳没有立足之地,继续南下。

      一出海口大英山机场,就听到到处都是工地的打桩声。他说:“打桩声魅力很大很吸引人,本能地感觉到有机会,自己的战场应该就是这里了。”

      他留下了。很快,就在海口注册了“安泰”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设在一个住宅小区里。与当时的很多公司一样,最初的安泰从总经理到打扫卫生的,只有他一个人。

      安泰除了做地产,也做船务生意。“那时特区政策规定进口船不用配额指标,还免税,安泰船务公司还列为全国首家民营试点公司,船既能跑内海,也能跑远洋。”

      公司在海口,船却从来没靠过海口口岸,而是频繁将粮食从北方运往福建等地,为安泰积累了最原始的资本。“最鼎盛期,安泰有3只船,一度成为海南的十大纳税企业。”

      一年后,金融调控,形势大变,安泰的地产业务很快撤离。船务业务又坚持了两三年,也最终撤了。说到海南当时的情景,他很谦虚:“并没有赚到大钱,但学到许多东西。” 

      今年初,张宝全将安泰公司的房子变卖。当收到留守老职工寄来的房子照片时,他感慨万千:“海南真是充满冒险与市场的海岛,这个成就我第一个梦想的地方,一恍间竟然已十几年没有再去看看了。”

      返回北京:“今典”是时代既得利益者

      张宝全在海南赚到了“好多个50万”,返回北京后并没有重归电影老本行,而是与妻子王秋扬一起成立了今典集团,主营业务是房地产。

      凭借在海南与北京折腾房地产十几年练就的功夫,今典已被张宝全打造成中国最负盛名的地产公司之一。在北京开发的今典花园、今日家园、空间·蒙太奇、苹果社区、柿子林卡会所等项目,成为京城较具影响力的楼盘,也在国内外获得诸多建筑艺术奖项。他说,“我的很多时间就是花在寻找灵感上,有了灵感就会付诸实际,将灵感与建筑结合。”

      也许正因此,这个自称“具有浪漫气质的商人”,不断创造出许多地产怪异之事:一系列地产行为艺术,“能吃的房子”、“地产军团”、“消失的城市”等,在各地的巡展无不引起轰动。

      在地产界折腾十余年,他对中国地产确实感悟颇多。

      他说,早年,中国地产经历了疯狂圈地、卖楼花、炒地皮、烂尾楼、行销概念、地产诚信危机等,地产商演绎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但如今市场规范了、法规制度成熟了、土地供应公开透明了,开发商再也不能“偷天换日”地挣黑心钱了,神话时代结束了。

      他坦言:今典也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发展的规模、速度,如果放到现在,即使仍然是我和这些人一起做,三五十年也未必做到。

      重归海南:首次尝试酒店

      “我真正的大学是在海南上的,这是一本真真正正活生生的教科书,海南的吸引力非常大。”对张宝全而言,海南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记得1992年到亚龙湾游泳时,那时真的是天堂呀,美得摄人心魂,当时就想,如果能在这里盖个酒店一定会非常的棒。”

      十年后,他梦想又一次在海南实现了。

      2002年春节,他与家人原本要去土耳其的,却临时改变行程,决定来三亚过年。“找来找去只有亚龙湾的凯莱度假酒店有总统套了,就订下了。”就是这次行程,改变了他人生行程,再一次将他推入海南。

      晚上,他到大东海的南中国酒店吃饭时,下了决心———在三亚盖一家酒店。

      他找到三亚市委主要负责人,一沟通即与三亚的想法不谋而合。市委领导当即召集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务只有一个:给张宝全找地。3个月后,张宝全如愿以偿,在亚龙湾拿到了一块150亩的临海一线地。

      2003年7月份,亚龙湾酒店的设计方案就出来了。张宝全高调宣布,正式进军三亚,在亚龙湾建顶级的红树林度假酒店,酒店的设计费高达3000万元。这是今典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置地,也是首次涉足酒店业,而且地点选择在具有中国度假高地之称的亚龙湾。

      首次出手,张宝全就再次彰显“今典速度”。酒店2004年3月底动工,当年12月即试营业。“从土建,到施工,到内部装修,全部是今典的队伍,都是具有一级资质的,遇到问题几个人一碰头就能解决。”

      在次年3月18日的正式营业仪式上,张宝全再次亮出浪漫气质。他包了一架飞机,从北京请来文化界、企业界、新闻界、演艺界诸多名人前来棒场,包括王石、任志强、陈章良、张朝阳、郭为、朱时茂、孙楠、谢冬娜等。这架飞机,被称为“红树林号”。

      十年前,他带着梦想踏上海南。十年后,他又闯进海南,从此再也离不开海南了。

      梦想海南:构建中国度假大本营

      首次涉足酒店业,张宝全没有像其他业主一样聘请国际知名酒店机构管理,而是开创了一个本土品牌———“红树林”,但所获得的成功令他始料未及。

      亚龙湾“红树林”80%以上是海景房,客人可以在阳台上一边看海一边洗澡,首开“沐浴文化”之先河。“红树林去年的经营毛利率高达65%,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更坚定了张宝全投资三亚的信心。一个更大的梦想慢慢成熟———以三亚为大本营,构建一个辐射全国的度假生活版图。

      2007年底,今典在“国家海岸”海棠湾竞得323亩土地,建设海棠湾红树林酒店,并与世界著名酒店管理公司费尔蒙集团签署管理协议。无论是签约还是开工,张宝全都极其高调,屡出新招,声称“这是继迪拜后世界第二、中国首家七星级酒店,建成后将成为三亚的新地标”。

      张宝全在三亚湾的布局更具戏剧性。“今年春节前,我携海棠湾红树林的设计方案到三亚汇报,才得知三亚原体育中心400亩的地块挂牌出让。”

      他一下子就动心了,当即决定参与。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每亩地价约160万元。这个临近三亚湾的地块,被他规划为三亚湾“红树林”,建成后将成为三亚酒店业的“巨无霸”,拥有6200间各种类型的房间。

      他坚信,海南、三亚是提供度假生活方式的最佳地方,错过这个机会就不会再有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料達人鄧松忠  蓮霧產量多1倍

    肥料達人鄧松忠 蓮霧產量多1倍 台灣的蓮霧紅到國外去,主要是農民具有研發的精神。 屏東縣蓮霧農鄧松忠用10多種肥料自製液肥,栽種出的 產量比別人多1倍,可說是蓮霧肥料的達人。(屏東縣 政府提供)// 中央社

    簡體版】 【字號    
    列印版
    【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 日電)台灣蓮霧在國外相當受歡迎,主要是農民具研發精神,不斷改良品質;屏東麟洛鄉農民鄧松忠研究蓮霧肥料的調配,栽種的蓮霧樹產量比別人要多1倍以上,可說是蓮霧肥料達人。

    一般蓮霧樹約可結果套袋200 袋左右,鄧松忠栽種的蓮霧樹可結果到580 袋,依每袋4顆蓮霧計算,1棵蓮霧樹可結果約2320顆,產量驚人,而且每顆果實色澤鮮紅,果肉紮實、飽滿,清脆香甜。

    鄧松忠說,他給蓮霧樹吃的可是比人吃的還要好,主要用米糠、豆粉、高蛋白、牛血粉、魚粉、奶粉、甲殼素及活化菌等10多種原料混合,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培養菌種,不斷攪拌,完成自製高肥分液肥。

    鄧松忠表示,生長良好的蓮霧樹,如果再施用適量而且適合的肥料,經過土壤改良,並給予適當照顧,就有機會看到滿樹果實累累的盛況。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林景和說,屏東農民具有研發精神,能夠以技術克服環境因素,這也是屏東蓮霧在國外相當受歡迎的原因。

    2010-02-01 16:38:23【萬年曆】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變理財達人 綠角教人輕鬆懂財經

    「綠角」自信地說,「若能掌握歷史上影響經濟變動的原因,去年金融風暴就不會那麼害怕,」運用歷史的佐證來說明市場的變化,化解不少粉絲面對不景氣的不安。(中央社)

    簡體版】 【字號    
    列印版

    【大紀元1月1日報導】部落格達人系列專訪(9)(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 日電)外表斯文、笑起來靦腆的「綠角」,白天是大醫院主治醫師,空閒時在「綠角財經筆記」用「財經門外漢」角度撰文,讓更多人輕鬆懂投資,才一年就榮獲第一名人氣財經部落格大獎。

    「綠角」說,當初開闢「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選用綠角「Greenhorn」為名,其實就是「菜鳥」 的意思,代表是財經知識的初學者,以菜鳥的角度來看投資市場。

    許多人懼怕財經,原因在於財經知識的論述較深奧,綠角卻逆向操作,將英文的財經資料,翻譯成淺顯易懂的中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談財經,分享自學的理財知識和心得,讓人看得懂,因而獲得高人氣的點閱率,部落格平均一天有2萬多人造訪。

    虛擬世界人氣旺的「綠角」,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執業醫生,在醫學系 7年苦讀時,對於財經一竅不通,壓根兒沒想到有一天會成為知名部落客。

    工作4 年後,「綠角」才慢慢發覺「賺來的錢,如果只是放在銀行,領每年的定存利息,就變成是在領死薪水過活」,心中才興起投資的念頭。

    跟大多數的人一樣,「綠角」剛進入投資領域,都是從主動型基金買起,透過銀行或保險公司,購買未來幾年具增值潛力的基金,看似踏出理財的第一步,但他卻發現,「才買半年就後悔,賠得好慘。」

    主動型基金價值是隨著市場波動,卻鮮少有人能準確預測明天的股市漲跌。「綠角」說,「這是買股票和主動型基金的缺點,每天心情會隨市場起伏不定」。

    後來,他發現指數型基金投資具有完全不用管市場漲跌的好處,可說是一種懶人投資,加上收取的經理費較低,對投資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因此在部落格教網友如何開立海外券商戶、平時如何看指數等訊息,如同指數型基金投資的教學版。去年金融風暴期間,正值投資人對市場信心不足,這個觀點大受讀者青睞。

    剛接觸投資理財,「綠角」先從國內的報章雜誌、電視新聞看起,抓到關鍵概念後,轉而閱讀國外的財經網站和書籍,逐漸累積雄厚的財經知識。

    「綠角」在美國晨星網站( www.morningstar.com)讀到「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John Bogle)的文章,讓「綠角」意外發現,早在1976年被研究出來的投資方法,到了1990年代全球才盛行,台灣竟然到近幾年才較為熟知。

    文章受到眾多投資人認可後,不少粉絲直接「請教」該投資哪些標的。為避免「報明牌」之嫌,「綠角」總是回答「不能幫你決定」,希望粉絲是在閱讀「綠角財經筆記」後有所啟發,而非把他當成明牌來源,因為這樣就喪失文章分享的用意。

    許多人會問「綠角」,究竟該如何掌握投資要點?他笑說,「很簡單,就是閱讀」,還有不要看當今熱門的財經論點,反而應該從投資的歷史角度,看市場的轉變,再決定如何投資。

    「綠角」自信地說,「若能掌握歷史上影響經濟變動的原因,去年金融風暴就不會那麼害怕,」運用歷史的佐證來說明市場的變化,化解不少粉絲面對不景氣的不安。

    原先只是想記錄閱讀財經資訊的心得,無心插柳成為知名部落客,「綠角」說,「未來還是會繼續用簡單的文筆分享財經知識,」永遠會用「財經門外漢」角度撰寫文章,讓更多人輕鬆懂財經。

    2010-01-02 13:02:25【萬年曆】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战地记者——范长江

     
    [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7   更新时间:2009-12-18   文章录入:dxqzfbgs ]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38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中,内江人民义无反顾地将15万最优秀的儿女送往前线,在当时内江总人口只有53.9万人的情况下实在是壮举啊!
        这些优秀的内江儿女,有许多是我们至今铭记在心的抗日知名人士,如范长江、罗世文、张善子等等。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令我们内江人自豪的、抗战时期驰名全国的“战地记者”范长江。


    范长江


        范长江记者生涯的重大活动,大多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且,都是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地点常常是在抗日前线。可以说,哪里有重要战事,那里就有范长江!
        范长江的战地记者生涯是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开始的。那时,范长江从十八岁离开家乡内江,在参加了南昌起义失败后,经过许多周折,辗转反复,他考入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读书,这所学校是国民党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校长由蒋介石兼任。可以说跨入这所学校的大门后,仕途官运的大门就打开了,但他的理想很快就在这里破灭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还想侵吞华北,占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热血青年范长江再也坐不住了,在一次学校点名时,他挺身而出,愤怒抗议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他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退学,参加抗日救国,学校不允许,他便利用一次机会换上便衣,秘密离开了南京,到了北京的燕京大学半工半读,想找机会参加抗日队伍。
        一九三三年初,山海关失陷,华北危急!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前线将士阵亡追悼大会上,长江大声朗读冯玉详将军写的大幅挽联:“家可破,身可歼,头可断,人心不可死……。”他还和同学们一道高举右手,面对台上一幅被鲜血染红的中国地图宣誓:“愿以我们的热血,献给危难的祖国……”。  


    红军长征(资料图片)


        宣誓后不久,范长江投笔从戎,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前线慰问团。长江去了古北口,慰问了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大刀队的事迹给他以鼓舞,大刀进行曲给他以震撼,他深入战斗一线,广泛接触官兵,采访了傅作义、冯玉详、吉鸿昌率领的各部。这期间,他奋笔疾书,写成了《长城抗战》、《张家口抗日同盟军》等战地通讯。这些通讯,便是范长江战地记者生涯的开端。
        据范长江胞弟范长城介绍,范长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经典之作之一,是国内第一位记者客观地报道了红军的长征及北上的意义,成就他的是几个月内连续出版了九次的通讯汇编《中国的西北角》。大哥范长江职业记者生涯开始以后,他开始注意抗日军事问题,他大量收集、阅读、钻研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材料和报道。得出结论:中日战争即将爆发。他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而这一带有共产党的军队,他们为什么长征?为何北上抗日又遭国民党围剿?为解开这些谜,他通过同学的关系,到南昌国民党行营剿匪司令部查看了有关共产党的资料,于是他决定去考察和研究,他认为这很有必要。
        一九三五年七月中旬范长江离开成都,途经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等地,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西部人民生活的困苦,更重要的是,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在作品中他是国统区第一个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的记者。这些通讯陆续发表在《大公报》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宣传了共产党北上抗日的主张和红军长征的意义。几个月后,周恩来在西安与范长江第一次见面时对此握手致谢,周恩来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红军干部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
        在范长江的《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作品中,他这样写道:“他们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肃……会合徐海东,更北接通陕北刘志丹,进入宁夏及陇西甘凉肃一带……。”
        这实质上就是宣传了红军北上抗日,被周恩来称为与中共中央的意图不谋而合。


    红军长征(资料图片)


        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的经典之作之一,是报道了西安事变。他是第一位冲破国民党军事、新闻封锁线,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西安事变真相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记者。
        市政协常委、市农工民主党秘书长范伟回忆大伯范长江采访西安事变的经历时说:“我父亲是范长江的堂弟,父亲谈起他的堂哥范长江时,就经常要谈到我大伯采访西安事变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号,西安事变发生时,大伯当时不在西安,他听傅作义将军说蒋介石被抓了,又被放了,共产党参加了谈判,他虽然不晓得内幕,但他认为这一事变将影响政局,这样对团结抗日可能就有希望了。作为记者,他还认为:这是头等大事,要到事变的中心去,弄清政治大方向。当时的西安简直成了真空,是何应钦部队大军压境,各条通道层层封锁,根本就进不去。于是,我大伯决定绕道前进,他从察尔河到了宁夏,被阻挡了,他通过朋友的关系,搭乘了一辆军车,没有想到中途出了车祸,差点掉进河里,这时有许多好心人劝他不要再往前头走了。他却不怕,作好了牺牲的准备,经过多方活动,花了几百块银子,疏通了关系,搭乘了欧亚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飞到了兰州,接着又连闯几道险关,于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号下午到达西安。但到了西安进不了城,我大伯便摘下了博士帽,脱下了西装,与当地的农民换了一套烂衣服,这样打扮才进了西安城,这一路上他走了半个多月。”
        二月四日下午,范长江通过杨虎诚将军的关系,见到了周恩来,并作了长谈,了解到了西安事变的真相,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及统一战线路线。听了周恩来的介绍,范长江非常兴奋,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是唯一正确的,意味着中国政治生活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于是,他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
        二月九日,范长江到了延安,在毛泽东的窑洞里,他渡过了终身难忘的一夜,他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他对此作了这样的自述:“……我本来有到延安收集材料写长篇著作的意思,毛主席对我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把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利用我所在的《大公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方法,向全国人民作广泛的宣传,动员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说,我应当马上回到上海去,作宣传工作。写书可以以后再办。根据毛主席这一建议,我立即离开延安,经西安赶回上海。”


    红军长征被六架敌机轰炸(资料图片)


        二月十四日,他回到上海,来不及休息,奋笔疾书,通宵达旦,完成了他西安、延安之后的著名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稿写好后,他立即找到老总,要发稿,老总怕新闻检查过不了关,要缓登;范长江据理力争,老总又考虑独家新闻丢了可惜了,便决定违检一次,同意了。
        第二天,文章在重要醒目的位置发表,轰动了全国。他在文中这样写到:“现在共产党之转变在西北已有不少事实之证明,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认为中国不能倡导人民阵线,盖人民阵线为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以统一的力量防卫国家之生存……照中国实际政治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统一的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这一天,正赶上国民党中央全会召开,商议西安事变后国民党的内政政策。蒋介石看了这篇文章后勃然大怒,将报社的老总找去大骂了一通,并下令以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此文的发表及影响,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毛泽东亲笔致函范长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了,深表谢意!”
        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内江师院教授,范长江研究所所长陈涛这样评价了范长江报道西安事变及延安的意义:“第一次客观报道……宣传了党的主张……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形成之际,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畔的炮声响了,全面抗战由此爆发。


    台儿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陆诒(右四)与关麟征军长(右二)合影


        范长江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敌机的轰炸,在卢沟桥、在宛平城,在长辛店、在北平、在天津、在保定一带随军采访,陆续写出了侵透着战火硝烟的作品《卢沟桥畔》、《陷落前的宛平城》、《血战平津》、《保定前方》等战地通讯。
        在作品中,他讴歌了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军人气质,他这样写道:“前线的二十九军官兵,那一种忠勇的情形,实在令人可歌可泣。……敌人大炮把他们牺牲一批,第二批仍然和第一批一样雄赳赳地把守在前线上。刚才哨兵被人打死了,第二个哨兵会很快地挺身而上。”
        对闻名全国的吉星文团争夺卢沟桥,他这样写道:“八日夜间,阴森的永定河面,隐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潜行,一刹那间,雪亮的大刀从皮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装同志了!”
        在抗战中,战地记者范长江,哪里有战斗,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为激烈,他就奔向哪里;他的同伴一批批倒下,他幸免于难,就继续前进。上海危急时,他出现在苏州河畔,闸北街口;中原大战,他奔波在郑州、武汉、徐州、大别山等地;广西昆仑关争夺时,他又奔赴边陲;中国远征军开赴滇缅战场时,他又深入南疆;游击战最为残酷时,他到太行山区,采访过八路军;男:到长江中下游,采访过新四军。
        作为四川人,他还特别采访过川军。他在《川军在山东前线》一文中这样写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到不过渭水上游,姜文六伐中原,始终未出陇南一隅之地,今川军横贯数千里外,勒马泰山边,西望巴蜀,东指扶桑三岛,四川军人之光荣,实亘古以来所未有。”
        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还是报道台儿庄战役。


    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接见范长江时的照片


        范长城向记者回忆道:“台儿庄战役开始前,范长江已在徐州一带采访了约两个月。他先后采访了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在前线,听到的尽是隆隆的炮声和飞机的投弹声,扫射声,有的记者吓跑了,打了退堂鼓,相反,范长江却想方设法借来了军马,冒险骑马到离台儿庄仅一千多米的前线指挥所,通宵观察战情。晚上八时,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对庄内日军进行围攻,天亮时,台儿庄以北五公里内日军阵地全被攻克,范长江立即向各报发了台儿庄大捷的专电,发完电报,范长江又乘车来到了庄内,这时,仍有枪炮声,范长江在战壕里写下了轰动一时的战地通讯《台儿庄血战》,全国军民为之振奋。
        这时,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作品不仅深受喜爱,他的一些军事观点还引起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关注。
        台儿庄战役歼敌两万人后,根据情况变化,撤出徐州。面对这一转折,不少人不理解,认为中日战争可以速决,打几次大仗就解决了。于是,许多人认为可在徐州一带再会战一次。事实上,徐州不但没有会战还全面转移了。范长江这样认为:“保持我军战斗力,有效地打击敌人,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徐州撤退为胜利之退却,从军事上说,一点也没错。”
        后来,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对徐州撤退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样就破坏了敌之‘速战’计划,不得不给我们干持久战,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个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范长江在从徐州撤退回武汉的途中,因车祸而受伤,周恩来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闻前线归来的记者正在聚会,特驰函致慰问于你,并请代致于风尘仆仆的诸位记者。”
        这时,战地记者经历使范长江认识到:抗战是全面的,长期的,持久的,需要更多的战地记者,需要组织起来为全民族抗战而呐喊,为英勇斗争而颂歌。他的想法与共产党的想法不谋而合。还在抗战开始时,周恩来就指示夏衍、胡愈之等人,筹备一个团结全国新闻界的进步人仕组织,确定范长江担任筹备工作的总负责人。


    致范长江——毛泽东主席手迹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八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范长江被选为总干事。一九三八年五月,“青年记者学会”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都捐了款。在大会上,范长江被选为三名常务理事之一,自此,范长江结束了战地记者个人奋斗的生涯,开始在周恩来的领导和帮助下,成为全国进步青年记者的组织领导者。
        在范长江的组织领导下,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青年记者学会”成为了全国抗战进步记者的中心,它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记者,进行了无数次的重大采访报道,在抗日战争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年,范长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范长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的领导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积极呐喊、助威。
        正是由于范长江以及他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杰出贡献,一九八八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正式确认“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为其前身。2000年,国家正式确定每年十一月八日为“中国记者节”,这是全国继教师节、护士节后第三个职业性节日,它激励着广大新闻工作者追寻长江的足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范长江掌握时事,了解国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访,一身求真务实,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真可以说是感人至深啊!
        抗战胜利六十年来,范长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新闻工作者,新闻界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2007年7月28日,范长江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举行;最近,新版《范长江传》已出版发行……


    范长江铜像


        作为范长江的家乡也不甘落后,内江日报以范长江的名字,创刊了《长江特刊》;东兴区以范长江之名命名的长江森林公园也已林深水清,峰青树碧;内江师院还成立了范长江研究所;范长江纪念馆(范长江故居)于2009年修葺一新后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深信,内江新闻工作者乃至内江人民一定会在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精神的激励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建设新内江做出更大的贡献。(罗熹)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時事專題

     
     
    文 / 攝影:Wing 
      (一)
       
     

    張翠容,香港少有的傑出女戰地記者。走訪過柬埔寨、印尼、波斯尼亞、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及伊拉克等地。放棄安穩的生活,多年來不斷往戰亂及動盪的地區採訪,她的目的只有一個:「我要給讀者說出真實的故事。」

    張翠容於四月二十六日明報所舉辦的『傳媒面面觀-記者與戰爭』中,透過自己多次採訪戰爭慘況的經歷及故事,向在場的校園記者分享一個戰地記者應有的專業、操守、責任,及往往遇到的困難。

    記者不是為了報道獨家新聞

    談到香港傳媒採訪的專業程度,張翠容感到非常無奈:「香港傳媒的專業程度一直較西方為低,尤其是有關戰事的採訪,無論是資源以及政府的支持也相當缺乏。以今次美伊戰事為例,香港傳媒大肆報道,二月時電視台更爭相到達巴格達,加入隨軍的採訪團以爭取獨家新聞,但非典型肺炎事件出現後,本地傳媒對戰事的報道只落得『虎頭蛇尾』的收場。「這是沒有意思的,記者不是為了報道獨家的新聞,而是給讀者帶來真相!」

    「除了日本外,其他亞洲國家的傳媒都缺乏專業訓練!每逢有戰事發生,他們派遣的戰地記者都是臨危受命的。」張翠容在巴格達遇到一位台灣來的記者,傾談間,她發現他本是位體育記者,而且對採訪全無計劃,原因是他只奉命務必要在鏡頭前把電視台的標誌出現在伊拉克戰地!


    聯軍死120人 記者死12人

    在戰事一觸即發的敏感時刻,交戰雙方對戰地記者都會有所防範,視他們為情報員,害怕報道真相成為『奪命符』。記者不但難以取得真確的消息,也隨時冒上生命的危險。「雖然記者受日內瓦公約所保護,但這個公約怎能抵擋槍彈?」

    張翠容以美伊戰事為例:「當美英聯軍的死亡數字為120個時,戰地記者的傷亡數字已達12個,這是歷年戰事來比率最高的一次。」


    隨軍記者易成宣傳機器

    美伊戰事也引發一場傳媒戰。記者必須申請證件才可隨軍採訪,因此往往成為當局的宣傳機器。

    張翠容認為,隨軍採訪難以取得真確的消息,例如美伊戰事的隨軍記者只可每天從官方電視台或新聞中心獲取『最新』的前線消息,而互聯網上的資訊也過於氾濫;即使出外採訪民情,官方會派遣翻譯員隨行並記錄採訪情況,而翻譯員所講解的是否真確也難於肯定。「所以,西方不少傳媒都派遣熟悉當地語言的記者進行採訪。

    獨立採訪猶如賭命

    因為隨軍採訪限制多多,記者儘量掙脫官方的擺佈,希望採訪真實的情況,卻同時受到生命威脅,一位英國記者就在獨立採訪時遇害。「戰爭的受害者往往就是真相!」

    不少戰地記者甘願以生命賭一鋪,獨自出外採訪以求獨家新聞的報道,也同時造就不少明星記者。張翠容以今年電影節的『War Photographer』帶出一個問題:「記者的使命究竟是什麼?是否出於個人虛榮?

    採訪阿富汗險遭槍殺

    戰地記者必須遵從當地政府的新聞規例。張翠容講述她年前在阿富汗採訪時的一個經歷:塔利班立令禁止記者在境內拍攝,但她不以為然,正當她舉起相機拍攝當地情況時,塔利班的軍人已舉槍指向她並準備向她開槍,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幸好同行的一位西方外交官立即向軍隊求情,張翠容才不至客死異鄉。

    「我們需要多觀察當地情況,及遵守當地的規則。」 

    下一頁

     
      張翠容曾走訪過柬埔寨、印尼、波斯尼亞、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及伊拉克等地。
       
     
      張翠容指出,隨軍記者易成為官方宣傳機器。
       
     
      不少戰地記者甘願以生命賭一鋪,獨自出外採訪以求獨家新聞的報道,也同時造就不少明星記者。
       
     

    張翠容簡歷


    張翠容,資深自由新聞工作者。在倫敦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曾為BBC World Service特約記者、Inter Press Service駐港記者、路透社電視部特約記者、《二十一世紀環球報導》特約作者。著有《行過烽火大地》,由台灣馬可孛羅出版社出版。 中文文章主要發表於《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

    張翠容曾親歷的大事,多不勝數,包括90年初東歐共產倒台、98年柬埔寨大選及赤柬解除武裝過程、98年印尼排華事件、99年科索沃危機、99年東帝汶獨立公投血案、01年「 9 ‧ 11 」前夕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戰爭

       
       
    觀 看 講 座 錄 像

     

       
       
     
    編輯:Sunny
    2003年5月2日出版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6 Fri 2010 13:06
    • 余華

    余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余華

    余華在新加坡
    出生 1960年4月3日 (1960-04-03) (49歲)
     中國浙江杭州
    職業 作家、小說家
    創作時期 1984年至今
    流派 傷痕文學、先鋒派
    代表作 《許三觀賣血記》、《活著》

    余華1960年4月3日-),中國作家,浙江杭州人,後隨父母遷至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從事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現定居北京從事職業寫作。余華從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他的處女作,代表作品有《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其一些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和日文等,在外國出版。

    目錄

    [隱藏]

    [編輯] 近況

    • 2005年8月出版最新作品《兄弟》(上);
    • 2006年4月出版《兄弟》(下);

    [編輯] 作品

    • 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兄弟》;
    • 中篇小說集:《鮮血梅花》、《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戰慄》;
    • 隨筆集:《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靈魂飯》。

    [編輯] 獎項

    • 1998年,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 2002年,澳洲懸念句子文學獎
    • 2004年,美國巴恩斯-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
    • 2004年,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級)

    [編輯] 外部連結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5 Thu 2010 18:27
    • 倪匡

     

    倪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倪匡

    倪匡在樹仁大學主持講座(2007年11月)
    原名 倪聰
    出生 1935年5月30日 (1935-05-30) (74歲)
    上海市
    筆名 衛斯理、沙翁、魏力
    職業 作家、小說家、評論家
    國籍  美國
    創作時期 1957年2005年
    流派 科幻小說
    代表作 衛斯理系列》、《原振俠系列》
    配偶 李果珍
    子女 倪穗(女兒)、倪震(兒子)
    親屬 亦舒(妹妹)
    倪亦方(胞兄)

    倪匡1935年5月30日-),原名倪聰,字亦明,先後使用過的筆名包括:衛斯理、沙翁、岳川、魏力、衣其、洪新、危龍等。信奉基督教(自由主義神學),祖籍中國浙江寧波市鎮海縣生於上海市1957年偷渡到香港1992年移居美國舊金山,2007年再次移居香港。他是華人科幻小說界裡的知名作家,被喻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著名作品包括《衛斯理系列》 、《原振俠系列》、《浪子高達系列》、《神探高斯系列》、《亞洲之鷹羅開系列》、《非人協會系列》、《女黑俠木蘭花系列》、《年輕人與公主系列》、《神仙手高飛系列》、《俠盜影子系列》等。倪匡寫作範圍甚廣,亦曾寫作怪異小說、色情小說,也曾創作少量武俠小說。此外,倪匡也創作了超過三百多個電影劇本。另外亦曾在1989年1990年間,與黃霑蔡瀾合作主持亞洲電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1]

     

    目錄

    [隱藏]

    [編輯] 簡歷

    1951年,16歲的倪匡為了追尋烏托邦理想,輟學離家,隻身北上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三個月,然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公安幹警,參與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的工程,後來又去了內蒙古墾荒。當兵期間,他認為共產黨有種種不合理的行為,跟宣傳的平等世界完全是兩碼子事,軍隊內部就有不少特權階級橫行,而且事無大小都要匯報思想、開會檢討,令愛好自由的倪匡越發感到不滿和失望,經常跟上級爭拗,也多次成為批鬥對象。

    1956年末,身處內蒙古的倪匡因兩項罪名被迫逃亡。其一是因為風雪太大,運煤車不能把送到,他和另外幾名士兵為免凍斃,合力把小河上的木橋拆下來生火取暖,結果被單位書記指為「破壞交通」。其二是他偷偷飼養的狼狗把軍中的大隊長咬傷,這兩罪足以判他監禁10年,於是他聽從朋友的提點,連夜騎馬逃往北方,原本想到外蒙古避難,卻誤打誤撞到了火車站,坐上一列開往南方的火車,把他送到大連,再乘船往上海,但那時沒有人敢接待他,他只好繼續南逃,歷盡艱辛,多次靠吃老鼠、螞蟻、棉花充飢,走了三個月的路到達廣州,路上還發揮其刻印章的技術瞞過關防,才成功逃離中國大陸,後再經澳門,於1957年7月成功偷渡到香港

    倪匡在香港星光大道的手印及簽名

    [編輯] 寫作生涯

    倪匡抵港初期在工廠幹雜工,晚上在大專院校進修,後來投稿到《真報》和《工商日報》,不但被採用,還獲《真報》聘用,先後出任校對助理編輯記者政論專欄作家。他的第一篇小說是寫中共的土改故事,叫《活埋》,1957年底發表於《工商日報》。翌年倪匡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早期作品包括女黑俠木蘭花浪子高達的故事、神仙手高飛的故事以及六指琴魔等。1962年他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寫科幻小說,在《明報》副刊連載,已出版的《衛斯理》系列小說達140多本。在1960年代末,香港武俠影片興起,倪匡轉而從事劇本創作。十多年間,所寫劇本不下數百部,代表作有張徹導演的《獨臂刀》。據他自述,他在高峰期時曾一天寫下二萬字,十二份報章刊登其作品的記錄[2]。現時年過七十,曾經日寫過萬字的倪匡坦言自己已過了寫作的高峰期,不是不想寫,而是「寫不出,配額已用盡了」。寫作令倪匡名成利就,他也因此而一度意氣風發,沉迷於酒色財氣,1986年信奉基督教後,才逐漸擺脫各種生活惡習。[3]

    [編輯] 政治觀點

    倪匡從不掩飾反對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認為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一黨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制度,官方說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也稱一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並堅信一黨專政始終行不通。認為權力無限擴張、沒有監督力量,中國共產黨必然腐化。對中國數十年變化及經濟成長依然無動於衷,覺得現在中國是一個官僚資本主義,所有的企業都是掌握高幹子弟[1]1/2 李小薇訪問倪匡認為「中國所謂盛世,就是人民坐穩奴隸」 。他說:每當聽到別人說中國共產黨進步了,總會想起一個老笑話,話說一個食人部落的領袖,不服別人批評他殘忍野蠻,於是派了很多子弟到哈佛、劍橋留學,多年後,這些留學子弟都西裝筆挺的回來,人家問食人部落領袖現在怎樣了?他說我們好進步了,用餐刀吃人肉。中國共產黨現在的所謂進步就是用餐刀吃人肉。2006年九月十五日的座談會上,倪匡還說自己親身經歷過共產黨很多倒行逆施的事情,共產黨最可怕之處是要控制別人的思想意志,人在共產黨的制度裡只會變成完全服從的機械,非常恐怖。九二年移居美國是害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回香港,那時他說過,共產黨不死光,他不會回來。如今食言回來,是因為太太不適應美國的生活,所以他沒辦法,「我晚節不保就是了!兒女情長一定英雄氣短。」[4]

    [編輯] 家庭

    倪匡的妹妹亦舒文藝小說作家。倪匡的兒子倪震曾任電台主持人,而香港1990年代紅星周慧敏則是倪震的妻子(2008年12月18日宣佈申請註冊)[5][6]。倪匡另有一女兒倪穗

    [編輯] 迭聞

    • 喜愛蒐集貝殼,曾著「十年一覺集貝夢」一文,刊載於報紙。他自稱對貝殼的認識已經達到專家的境界,能為各貝殼分門別類[7]
    • 倪匡曾在報章專欄透露,他也在1973年香港股災前買入了香港天線,結果蝕了不少血汗錢[8]
    • 相傳霍元甲首徒陳真亦其實是倪匡在電影《精武門》裡虛構的人物。電影中多幕經典的場面,如日本公使抬著「東亞病夫」的牌匾贈與陳真,亦是倪匡杜撰。這些都由他在《am730》的專欄及電台節目中陸續說出來。
    • 倪匡亦曾幫助朋友金庸撰寫在報刊上連載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部分章節,倪匡不喜歡書中的角色阿紫[9],故在寫作中把她弄瞎,讓金庸花了好些時間去令阿紫的雙眼復原。
    • 倪匡在《am730》的專欄內多次提到他在年輕時很喜歡看AV,家中就收藏了一大堆。[10]

    [編輯] 圖片集

    倪匡(2007)

    倪匡在香港書展中

    [編輯] 作品

    衛斯理系列
    顯示▼隱藏▲
        
    衛斯理系列衛斯理系列少年衛斯理系列
    (已授權) 衛斯理回憶錄
    (已授權)
     
    少年衛斯理(000)及
    前期作品(001-036)
    中期作品(037-084)
    後期作品(085-131)
     
    037 頭髮 038 眼睛 039 木炭 040 連鎖 041 願望猴神 042 迷藏 043 天書 044 玩具 045 尋夢 046 後備 047 第二種人 048 盜墓 049 搜靈 050 茫點 051 神仙 052 追龍 053 洞天 054 活俑 055 犀照 056 命運十七年 057 異寶 058 極刑 058A 電王 058B 生死鎖 058C 黃金故事 058D 遊戲 059 廢墟 060 密碼 061 血統 062 謎蹤 063 瘟神 064 招魂 065 背叛 066 鬼混 067 報應 068 錯手 069 真相 070 毒誓 071 拚命 072 怪物 073 探險 074 繼續探險 075 圈套 076 烈火女 077 大秘密 078 轉世暗號 079 暗號之二 080 在數難逃 081 從陰間來 082 到陰間去 083 陰差陽錯 084 禍根
     
     
     
    001 錯構 002 同位 003 蓋世 004 移心 005 嵌合 006 天算 007 瀰散 008 乍現 009 背反 010 浩淼
    原振俠傳奇系列
    原振俠傳奇系列
        
    天人 迷路 血咒 海異
    寶狐 靈椅 奇緣 精怪
    鬼界 巫艷 失魂 降頭
    巫艷 愛神 尋找愛神 大犯罪者
    幽靈星座 黑暗天使 迷失樂園 劫數
    快活秘方 變幻雙星 血的誘惑 催命情聖
    黑白無常 自殺陰謀 假太陽 無間地獄
    人鬼疑雲 魂飛魄散 宇宙殺手 天皇巨星
    亞洲之鷹羅開系列
    亞洲之鷹羅開系列
        
    鬼鐘 妖偶 魔像 怪頭
    巨龍 蛇神 蜂后 火鳳
    飛礙 夜光 異人 死結
    解開死結 困獸 遊魂  
    非人協會系列
    非人協會系列
        
    魚人 三千年死人 兩生 主宰
    泥沼火人 大鷹    
    年輕人與公主系列
    年輕人與公主系列
        
    神機 暗算 天敵 夜歸
    四條金龍 消失女神 離魂奇遇 神話世界
    足球 寶刀 手套 大寶藏
    尺蠖
    女黑俠木蘭花系列
    女黑俠木蘭花系列
        
    巧奪死光錶 血戰黑龍黨 火海生死鬥 海底火龍
    地獄門 勇破火箭場 神祕高原 雷庫驚魂
    死亡織錦 電眼怪客 冰川亡魂 奪命紅燭
    智擒電子盜 死亡爆炸網 殺人獎金 隱形奇人
    高空喋血 怒殲赤魔團 連環毒計 秘密黨
    旋風神偷 天外恩仇 大破暗殺黨 魔掌餘生
    血濺黃金柱 神祕血影掌 鑽石雷射 北極氫彈戰
    潛艇迷宮 玻璃偽鈔模 黑暗歷險 人形飛彈
    軍械大盜 斷頭美人魚 蜘蛛陷阱 無敵凶手
    沉船明珠 無價奇石 失蹤新娘 怪新郎
    金庫奇案 龍宮寶貝 珊瑚古城 獵頭禁地
    魔畫 死神宮殿 復活金像 遙控謀殺案
    地道奇人 蜜月奇遇 冷血人 生死碧玉
    電網火花 古屋奇影 金廟奇佛 天才白癡
    生命合同 三屍同行 無風自動 無名怪屍
    少年衛斯理系列
    少年衛斯理系列
        
    少年衛斯理 天外桃源    
    浪子高達系列
    浪子高達系列
        
    珍珠蕩婦 盜屍豔遇 紅粉貓 血美人
    水晶豔女 金球紅唇 微晶之秘 超腦終極戰
    倪匡鬼話系列
    倪匡鬼話系列
        
    寶寶不要哭 麻將遇鬼記 搖搖搖,搖到外婆橋 倪匡說鬼
    廁所裡有鬼 城市怪故事    
    其它
    其它
        
    六指琴魔 倪匡談金庸 通神 異軍
    蛇王石 創造 血美人 心變
    一劍情深      

    [編輯] 注釋

    1. ^ -倪匡五七年歷盡艱辛逃亡香港【大紀元】
    2. ^ 港台製作數風流人物 - 倪匡
    3. ^ 倪匡談共產黨本質未變-在港奮鬥一枝筆名成利就 -(開放雜誌)2006年10月號【大紀元2006年10月13日訊】
    4. ^ 倪匡談共產黨本質未變(開放雜誌)2006年10月號【大紀元2006年10月13日訊】
    5. ^ 倪震宣布與周慧敏申請結婚
    6. ^ http://www.vivianchow.asia/zh-cht/notice
    7. ^ 港台製作 - 倪匡專訪
    8. ^ 炒股票引發的鬼故事(中),《am730》,2008年1月14日
    9. ^ 2007年1月26日商業電台《光明頂》證實。
    10. ^ 2008年4月7日《am730》第6頁右上角

    [編輯] 參考資料

    • 沈西城(1998年7月12日).妙人倪匡.藝苑文化工作室.ISBN 962-8352-05-9 
    • 蔡瀾(2006年).老友寫老友 (上冊).天地圖書公司.ISBN 988-211-577-2 
    • 蔡瀾(2006年).老友寫老友 (下冊).天地圖書公司.ISBN 988-211-578-0 

    [編輯] 外部連結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 | 倪匡 | 黃霑 | 蔡瀾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方藝術文學專題─張系國  

    作者:林修平


     

    關於張系國
    著作分期簡介
    寫作特色
    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特色與意義
    小說分享
    問題與感想
    附錄,參考資料與書目

     

    關於張系國

    張系國,筆名有三等兵、域外人、白丁、醒石等。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4年生於四川省重慶市。1949年隨父母來臺灣。小時候,張系國喜歡讀章回小說,如《東周列國志》、《水滸傳》、《隋唐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薛仁貴征東》、《五虎平西》等。那時,他常到租書店抱回一大批書,悶在房間裏看。他從小就是孤獨的孩子,因為身材胖,性情孤僻,他成了班上同學捉弄的物件。他覺得自己經常受到挫折,因此他寧可躲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只有面對書本,他才感覺自己像個人。1961年畢業於新竹中學,由於成績優異,被保送到臺灣大學電機系。在臺灣大學讀書時,他是沙德迷,沙德的小說《牆》、《理性的歲月》,劇本《蠅》、《無路可走》都是他很欣賞的。尤其是《蠅》,最後主角帶著他的罪惡(盤旋在頭上的蠅),傲然而孤獨地離去,縱然是痛苦,他認為那也是多麼偉大的痛苦。19歲那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沙德的哲學思想》,這是摘譯自蒂桑所著的一本有關沙德書中有關哲學思想的部分。1966年去美國留學,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系,兩年半後,取得博士學位。現旅居美國,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伊利諾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伊利諾理工學院(電機系主任),匹茲堡大學(計算機系主任),現任匹茲堡大學教授,還擔任過華生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數學、資訊研究所研究員。並創辦知識系統學院(KSI)、推動資訊科學、系統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聯合研究。

    在專業領域裡張系國早負盛名,他是電機暨電子計算工程學會會士,已出版的學術論文兩百三十篇,編輯及撰述的專書十四部﹐指導的博士生和碩士生超過兩百人。張系國於學術之餘,亦以文學創作及時論雜文知名。張系國的文學生涯,發端於大學二年級。《皮牧師正傳》(1963年)是他19歲時的作品。《亞當的肚臍眼》(現名《孔子之死》)是他大學三年級時的作品。出國後,張系國也有留學生的迷愜和失落的心境,此時的作品全收在《地》裏。張系國小說藝術的頂峰應該是《遊子魂》組曲,上冊《香蕉船》,下冊《不朽者》,共12篇小說,一反早期不重視技巧的缺失,他變成一個小說藝術家,12篇小說,具備十二種風格,一篇和一篇完全不一樣,但又不是為技巧而技巧,在技巧之外,懷抱著一個知識份子的悲憫胸懷。因為張系國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他對科幻小說的鼓吹,不遺餘力,自己也寫科幻小說。身兼作家與科學家雙重身分的張系國,他雖然跨足科技、哲學、文學等領域,但最傾心的還是文學,他曾說,未來希望自己的墓誌銘上,寫的會是「小說家」的身分。

    (以上兩段 註01、02、03、04)


    時期

     

    1962~1966 

    1966~1976

    (1969)1976~

    著作分期簡介

    初搖筆桿。
    對哲學世界的探索。

    留學生的迷惘和失落的心情

    科幻小說。

    代表作品

    《沙德的哲學思想》

    《地》

    《城》三部曲、《星雲組曲》

    寫作特色

    長於思想,饒有知性

        張系國研究的是科學,關心的是民族與社會,創作的卻是小說。他寫小說,是有感而發,有為而作,因此對社會的病態,民族的危機,著墨最多。以前的小說家批評的對象是農業的舊社會,張系國批評的是工業的新文明。他身為科學專家,對於機器壓倒人性的工業文明,自然比一般文科出身的作家了解更深。張系國的科學訓練、人道胸襟和遠矚眼光,令人想起威爾斯、赫克斯黎、歐威爾、史諾等現代作家的先知精神與知性傳統。張系國的作品從小說到劇本,從批評到方塊小品,觀察和思考的天地是異常遼闊的。他自己也承認他有探討哲學的傾向。儘管如此,他的作品並不流於抽象或玄學。相反地,他的小說頗為經驗化,很有戲劇性,故事的發展簡潔而明快,絕少冗長的敘述或繁瑣的形容。

    語言豐富而活潑

    張系國的白話不但寫得純淨而流暢,更因融合了少量的文言和歐化語而多采多姿。他的語言十分自然,絕少雕句琢詞,或是跑意識流的野馬。他的對話生動而有現實感並且充分配合身份各殊的口吻:〈亞布羅諾威〉和〈地〉兩篇裡的對話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處理知識分子尤其是學生的口語上,張系國確乎自成一家,臺灣地區流行的學生俚諺,甚至章回小說、武俠小說的用語,到了他的筆下,每每都有點睛之妙。嚴肅的主題和幽默的語言,在他的作品裡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時代性與社會感

    這兩種因素一經一緯,交織成立體的感覺。就知識分子的現實生活和心理狀態而言,張系國是很能夠「進入狀況」的一位小說家。近六年來,他閒歇回國,定居的時間並不算長,但由於關心國家和社會,更由於科學修養的背景,他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現況和新社會知識分子的處境等等,可說比一般定居國內的作家更有認識。日趨工業化的台北市,在他的作品裡勾出一個新的面貌:那裡的台北人,生活在經濟掛帥的七十年代,和白先勇筆下的已有頗大的不同。但是這樣的時代性並不止於表面的描寫,因為背後包含的是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深切的關懷,以及愛之深責之切的批評。張系國的小說寫法有時是寫實,例如〈地〉,有時是寓意,例如〈超人列傳〉,手法儘管不同,社會批評的苦心確是不變的。(以上三段 註05)

    多變的寫作風格-以遊子魂組曲為例

    《遊子魂組曲》是一本寫作風格非常多變的小說,雖然本書中各篇發表的時期並不相同,橫跨1973到1984年間,非常特別的是,本書中全部十二篇的小說每一篇,寫作方式都不同。這種嘗試新筆風的寫法容易流於刻意而無法完整地傳達其真意,表達出一個整體的印象,然而在張系國的筆下卻沒有這樣的問題。

    書中敘寫的是1970到1980年代的華人的哀愁,這種小說是需要時代背景才能寫成,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也流露出類似時代的悲傷。全書的特色就是哀愁,書中多數寫的是旅外華人的部分:〈香蕉船〉一文中對當時跳船到美國尋求希望的人的心態及悲苦,描述的清晰而深刻;〈水淹鹿耳門〉描寫兩個均是流浪異地男子的交流與溝通;〈紅孩兒〉寫出那個年代旅美學人,意識型態的左右傾的擺向,短小說全以一封封不同發信人的信構成,尤為特異;〈征服者〉一文以露骨的『讓我在上面好不好』開始,描寫一男兩女加上一個一心想要反攻大陸的老人,配上反覆出現的「南寧已無敵蹤」風格竟是迥異於其他篇的陰沈;〈本公司〉全篇以第三人稱的敘述視野,單單以記敘一位公司業務員的個人言談,就把整個推銷產品的過程,以及該公司的歷程、人事之狡詐等完全表明,其筆法之特殊,實所僅見;〈決策者〉居然是以選擇題的方式建構出一部小說;〈守望者〉則竟以五捲錄音帶的內容,同樣建構出一部小說;最後一篇的〈不朽者〉,以一連串對不同人物描寫的短篇故事及標題-塔頂的男人、塔裡的女人、樓上的男人、樓下的女人、成功的男人、失敗的女人、失敗的男人、成功的女人、樓下的男人、樓上的女人、塔裡的男人、塔頂的女人,淡淡而沈痛地表達出兩個女人的兩段不美滿的戀情。

    也許是因為張系國理科出身的背景,導致他勇於嘗試實驗各種文筆、風格來展現其想表達的各種思緒。(以上 註06)


     

     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特色與意義

    在華人作家中,張系國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在大學時期,就在文壇嶄露頭角。以小說、評論、散文與翻譯的多重角色,創造出個人的獨特風格,作品兼採科幻、寓言和寫實手法,亦極重視時代的脈動。其燴炙人口的代表作《棋王》,觀察入微的人性,以及呼應時代氛圍的理性,讓張系國的文風獨樹一格。現已翻成英文、德文等,並曾搬上銀幕、改編成音樂舞台劇、電視劇等。八十年代,又以倡興科幻小說為己任,成為台灣科幻文學界的代表人物。(註02、07)

    留學生文學的代表

    《香蕉船》小說集是張系國對"留學生文學"反思後的一大收獲。他曾經指出︰「……『留學生文學』是一條死胡同,除非變成那布可夫,寫寫『羅麗泰』,否則實在沒有出路的」。該小說集所編入的短篇,雖反映的仍然是海外游子的形形色色的生活,但已擺脫"對處我感情的近距離的表現",力圖客觀地審視與表現浪跡美國者的不幸與不爭。(註08)

    臺灣科幻小說之父

    臺灣科幻小說的發軔,始自六十年代末,張系國等人創作了一批質量上乘的作品,如張系國本人融史詩、神話、武俠、科幻於一體的長篇小說《城》等。這些作品區別於以宣傳科技知識為目的的科普讀物,將對人類命運及人性的思考放在作品的重心。自七十年代中以來,他也不斷為科幻事業的發展而努力。自1976年起,張系國在《聯合報》副刊開闢譯介世界科幻精品的專欄(1976至1980年,張系國以醒石為筆名,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九篇科幻短篇。隨後加上在中國時報副刊發表的〈歸-1〉,於1980年10月結集為《星雲組曲》一書。);為了扶植新人,1984年,張系國主持進行科幻小說徵文,1991年更與大陸、東南亞國家聯合舉辦了〝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徵文活動,吸納年輕作家參與創作,大力推動了華人科幻文學的發展。(註09、10)

    由於張系國的「正業」是電腦科學系教授,因此許多人想當然爾,認為他的科幻小說屬於科學家所寫的「硬科幻」。事實上恰恰相反,張系國一生所創作的科幻小說,短篇也好長篇也罷,嚴格說來全部屬於「軟科幻」的範疇。以《星雲組曲》為例,無論是〈歸-1〉裡的海底探勘、〈豈有此理〉裡的生物工程、〈翦夢奇緣〉裡的全球網路與虛擬實境、〈玩偶之家〉裡的機械人等等,其中的科學一律點到為止,全靠文學想像力來推演故事的情節、驅動筆下的人物。 在磨利科幻之筆後,張系國更上一層樓,以〈銅像城〉、〈傾城之戀〉這兩篇為藍本,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寫成中文科幻史詩「城」三部曲:《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中文科幻一代宗師的地位,自此屹立不搖。(註09)

    作為台灣的〝科幻小說之父〞,張系國對臺灣的科幻小說創作貢獻極大。而其本人亦有意識地在科幻小說的創作模式中進行藝術的嘗試與探索。從《星雲組曲》到《城:科幻三部曲》,張系國科幻創作的當代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他力圖改變以西方高科技的資本主義文化為背景的科幻故事敘事模式,嘗試著將科幻與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威爾斯式的人文精神東方化。二是他力圖拒絕以恐怖、怪誕、機關佈景等刺激讀者胃口的通俗手法的介入,努力將科幻小說的想像力同五四新文學的人文傳統結合起來,在中國新文學的傳統裏開創了新品種。(註11)

    張系國與倪匡的比較

    同是以科幻小說聞名的華人作家,臺灣的張系國與香港的倪匡,兩人的寫作特點便有顯著的分野。在1982年,臺灣文壇曾舉辦一個名為「文藝節聯副科幻小說」的座談會,參與座談會的學者和作家對當時科幻小說作家作出概括的分類,香港作家倪匡的作品主要著重劇情推進,結合科幻和偵探小說,有高度的娛樂性 和通俗性,並借用頗多「科幻工具」的描述,包括外星文明、星際太空船,及各種新奇古怪的武器和小道具等等,所以被歸類為「機關佈景派」。

    相對倪匡的「機關佈景派」,張系國的作品則較為傾重言志,屬於「文以載道派」。在「城」三部曲,作者建構出一個虛擬的「呼回世界」,包括塑造呼回世界獨有的文化、歷史、地理、民生、習俗等等,不單增加故事的趣味,更帶引讀者進入作者虛擬的世界。故事的立足點雖是一個虛擬的科幻世界,實際上卻以「中國人」為出發點,完全描寫當代中國人的處境。(註12)


    小說分享

    《棋王》/張系國著 台北市:洪範,民67出版

    從大學藝術系畢業的程凌在臺北是個很活躍的人物,學畫不成,改為經商,他雖然有個"總經理"的頭銜,實際上只是和幾個夥伴在南京東路開設一家廣告社。

    由於廣告上的業務關係,他認識了電視臺的張士嘉,張士嘉根據他出的主意,開了個《神童世界》的節目,並擔任該節目的製作人。程凌負責設計片頭。但偌大一個臺北,神童並不多,常常兩個星期都找不到一名,這個節目辦得十分困難。無奈,這天好不容易經人介紹找來一個會下五子棋的神童,張士嘉約來程凌商量。

    之後,程凌從電視臺出來,趕到永和去和事先約好的幾位朋友聚餐。席間,他和友人馮為民大談生意經。馮為民本來是學歷史的,一星期去一趟台中教書,講授西洋通史,但同時也搞餐刀、餐叉、剪刀、小工具刀等鋼制用具的生意。他還有一個理論,無論做什?事情,靠四樣:天時、地利、人和、財通,缺一不可。做生意,做學問,都一樣。

    學美術的程凌,除了搞廣告社之外,也炒股票。他們這家廣告社,是三個人合夥搞起來的,三個人一字並肩王,因為程凌年紀最大,才掛著"總經理"的招牌。除了電視公司,廣告社的業務都是周培的關係,周培是業務經理,外面都由他去聯繫。炒股票也是周培的主意,之前有次就是靠著周培弄來的情報,小撈一票,公司才沒有垮。但是這天周培又弄來情報,主張再大幹一場。程凌表示反對,認為那是旁門左道。小董則持中立的立場,主張先把這個月的幾筆廣告生意做完再炒股票。

    張士嘉請來劉教授和神童下五子棋,程凌和弟弟也趕至觀看。劉教授曾經是棋王,但一再卻輸給了這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孩子不高,瘦弱矮小,三角眼,口耳眼鼻都小,頭部卻很大。尤其他電閃般的目光,似乎透出深邃的智慧。那目光異常明亮,也異常蒼老。程凌的弟弟和孩子猜拳,每次都輸,程凌提議換一種方法,猜拳誰輸算誰贏。結果,程凌和孩子猜十次,孩子輸十次。才發現這孩子竟能夠要贏就贏,要輸就輸。

    程凌回家時發現他家附近的木屋區正發生火災。而程凌的弟弟送神童回家時,神童曾對他說,他想去看他家附近的消防隊救火情形(但神童根本沒到那附近)。兄弟二人一碰頭,覺得這神童奇了,也許真的能未卜先知。程凌的弟弟找了一組亂數的隨機數字,準備拿去讓神童猜,看他是否真能未卜先知。結果,所有的亂數他全猜中了,一個不錯。證明他真的能夠未卜先知。

    劉教授那天在電視臺見到《神童世界》節目主持人丁小姐,便開始向她進攻,請她去參觀他的電子工廠。原來這位青年才俊大學教授也在擺弄他的本錢,大家都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難能免俗。丁小姐強拉程凌陪她去。在車上,程凌和丁小姐都鼓動劉教授和神童在《神童世界》節目中亮相,兩人下象棋。而神童目前只會下五子棋,所以由程凌兄弟二人負責在一星期內教會他改下象棋。

    程凌為了試一下神童是否能未卜先知,讓弟弟叫神童預測一種股票的行情。根據神童苦思38分鐘後的預測,這種股票看漲,會漲一倍,程凌便遙控身在證券交易所的周培,囑他購進一萬股這種股票。但半信半疑的周培只買了一半-五千股時,別的股票原封不動,就看這種股票一路往上竄,果然賺了。由於程凌的口很鬆,他將神童能預測未來的事泄露給了幾位好友,於是,張士嘉、周培、馮為民等人便與他共同商討此事。其中馮為民想問神童一些問題:人類的未來,世界的未來?(當然,他也想知道外銷的行情、原料的未來價格。)周培則主張辦一個大專聯考補習班,考前由神童猜題,包管百發百中,立刻可以發大財。程凌自覺理虧,他一再強調要保護神童,如果神童不願預測未來,也不該勉強他,由他自己決定。最後,大家決定七個人:程凌兄弟、張士嘉、馮為民、周培、小董,加上神童本人,大家分頭想財路,賺到錢,七份均分(前提是神童如果願意的話)。但要保密。

    第二天,神童突然失蹤了。張士嘉埋怨程凌,認為一定是程凌的朋友所為。程凌也責怪周培,以為是周培拐走了神童。恰在此時,他們購進的股票,又開始回跌。他們是要拋,還是要等它回漲,拿不定主意,而神童又不在,後來考慮還可以淨賺九萬多,在考慮不很吃虧的情形下便拋出了。

    最後,程凌想到了馮為民的不正常反應後去找他,方才知道,神童被馮為民帶到家中,去問什麼人類的未來去了。待程凌去馮為民家中見到神童時,正要催他回家,那孩子突然叫了一聲,眼睛圓睜,臉上現出極恐怖的表情。程凌觸及孩子的目光,他陡然覺察到一個極大的變化:那是一個十幾歲孩子的目光,遲鈍而呆滯,那不再是神童不可測的眼神。程凌立刻直覺地明白:神童已經不存在了。

    原來為了在電視上亮相和劉教授對弈,程凌兄弟按棋譜教神童,神童的棋路是根據對劉教授的棋路預測出來的;如今神童還能否在電視上亮相,大家拿不准主意。但凌程的弟弟認為,如果神童上周預測得不錯,劉教授一步不差地下棋,還是可以上電視的。結果,如期在電視公司進行神童和劉教授對奕的錄影。第一局,神童完全按一周前背下的棋譜走棋,不過十二分鍾就贏了。第二局,神童卻堅持不按棋譜下,強調『我自己會下』,結果全軍覆沒,輸掉了。第三局,神童自己採取主動,完全放棄背誦棋譜。他不願依賴他對未來的預測,要自己下這盤棋,結果卻贏了。這一期的《神童世界》節目,總算圓滿應付過去了。張士嘉還代表電視公司送一筆獎金給小棋王,而他的《神童世界》再播幾次就要停播,從此也不必費勁去發掘神童,總經理要他籌劃一個新的綜藝節目。

    程凌從神童家中出來,在巷口正見到幾個孩子坐在一棵大榕樹下吹肥皂泡,那些肥皂泡升起,升起,而後隨風飄散。
    (以上 註03)

    作者傳達的旨意

    在這本書中,作者清楚地刻劃了70年代的臺灣經濟開始起飛而眾人追逐於名利的社會景象。就如同主角程凌到最後才恍然發現包括他在內的人其實都沒真正關心過神童,關注的都是自己的私利(馮為民也僅是關心歷史潮流)。另外,作者也從主角與弟弟以及主角自己的省思中,提出了一些哲學觀,其中包括了提出了違反常態的事物是無法持久的熱力學觀念,以提供了相對於這些想靠神童的特殊能力以遂其目的人之行為的一個思考。


    問題與感想

    讀了一些張系國先生的小說之後,我深深地覺得張先生的小說最迷人之處便是易讀而又深具思考性。在故事性極強以及步調相當緊湊的配合之下,其小說真的是相當引人入勝而讓人欲罷不能。更重要的,便是他小說中所蘊含的可思考性相當高,往往讀完之後還會隱隱在腦中浮現文章中的片段,細細思考他像藝術師一般所呈現出的意境或所蘊含的深意。


    附錄 —

    張系國先生寫作生平年表

    <

    西 元

    年 歲

    創        作        記        事

    一九四四

            1

    生於重慶。江西南昌人。新竹中學畢業。

    一九六二

         18

    考上台大電機系

    一九六三

         19

    小說〈勝利者〉、〈釣魚〉發表於五月六日、五月二十四日聯合報副刊。

    八月,哲學論述《沙德的哲學思想》由雙葉出版出版。

    十二月,長篇小說《皮牧師正傳》由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皇冠出版社發行。

    一九六四

         20

    發表論評〈理性與存在〉(《大學論壇》九期)、〈城堡。蠅。瘟疫〉 ( 《大學論壇》九期 ) 、〈一人「自由存在」及其「信仰」 ( 《大學論壇》十一期 ) 、亞當的肚臍眼〉 ( 五月十三日《大學新聞》 ) 、〈兩個值得自覺的問題〉 ( 五月二十日大學新聞 ) 、〈然後呢?汎論現代小說〉 ( 十一月十一日《大學新聞》 ) 、〈宗教。巫術。宗教史〉 ( 《大學新聞》十二期 ) 。

    一九六五

         21

    發表評論〈論儒〉(《新希望》七期)、〈火焰山〉(《幼獅文藝》一三三期)、〈到此一遊〉(四月三日《大學新聞》),小說〈自由之路〉(三月十日《大學新聞》)、〈孔子之死〉(四月三日《大學新聞》)、〈大風吹〉(五月十三、四日《聯合報》)、〈鴕鳥〉(《文星》雜誌九十二期),以及劇本〈艾拉克政變記〉(四月一日《大學論壇》)、〈勇者的畫像〉(《台大青年》五四卷三期)。

    一九六六

         22

    赴美攻讀電腦科學,獲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

    一九六八

         24

    論評〈知識份子的孤獨與孤獨的知識份子〉發表於《大學雜誌》六期。

    一九六九

         25

    論評〈知識份子抑高等華人〉發表於《大學雜誌》二十二期。

    一九七0

         26

    小說集《地》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主要是描述留學生的迷惘和失落的心境。

    一九七二

         28

    發表論評〈也是神話〉(五月一日《聯合報》),小說〈天魁星落草〉(《中外文學》一卷六期)、〈紅孩兒〉(《野草》雜誌十一、二期)。主編《未竟的探訪》和《天涯小唱》由寰宇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三

         29

    小說〈香蕉船〉發表於十二月十八、十九日《中國時報》。 此文後收入林柏燕編《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選》。

    一九七四

         30

    論評〈武林X〉、〈顏回出山〉、〈五四遺事〉、〈加拿大人談加拿大主義〉、〈大龍出海〉、〈寒窗之外〉、〈喝鎮靜奶水長大的〉、〈程三刀〉發表於《中國時報》。〈摘星樓上〉發表於《中華日報》。〈金大班最後一夜〉發表於《星島日報》。發表小說〈冬夜殺手〉分別刊登於四月二十七日《聯合報》以及《幼獅文藝》四十卷一期、〈笛〉(《文季》三期,另載「六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藍色多瑙河〉(《中外文學》二十四期,另載鄭傑光、覃雲生編「六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藍色多瑙河〉(《中外文學》二十四期,另載「六十三年短篇小說選」)、〈本公司〉(十二月四、五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並選入高上秦編「當代中國小說大展」第二輯)。長篇小說〈棋王〉自八月六日起連載於《中國時報》。

    一九七五

         31

    發表論評〈文窮後工〉(四月二十九日《聯合報》)、〈愛烏及齒〉、〈葉公好龍〉(七月三日、十一月二十七日《星島日報》)、〈將進酒〉(八月十一日《中國時報》)。

    三月,雜文集《讓未來等一等吧》由書評書目社出版。長篇小說《棋王》由言心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六

         32

    發表論評〈漫談學術工廠〉(《明報》月刊十一卷一期)、〈女朋友〉(《星島日報》)、〈刻不容緩的大事〉(八月十一日《中央日報》)、〈滑鐵格之役印象〉(《書評書目》四十一期)、〈非小說〉(一月六日《中華日報》),小說〈水淹鹿耳門〉(二月二十四日《聯合報》)、〈剪夢奇緣〉(三月二十四、五日《聯合報》)。
    三月,論評集《快活林》曙名「城外人」由遠行出版社出版。以筆名「醒石」撰寫科幻小說。

    一九七七

         33

    隨筆〈奔月〉(《明日世界》)、〈奇幻之旅 ---- 科幻電影縱橫談〉(六月十五日《中國時報》);小說〈傾城之戀〉(六月二十一、二日《聯合報》);散文〈孤獨之夜 ---- 紐約客素描〉(《夏潮》三卷二期)、〈一片冰心在玉壺 ---- 「天城之旅」後記〉(六月二十日《聯合報》)。以保釣運動為經緯的長篇小說〈昨日之怒〉自十月十三日起在《中國時報》連載。

    八月,隨筆《天城之旅》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七八

         34

    發表論評〈作家與私德〉(三月十九日《聯合報》)、〈客座情人之夢〉(八月十六日《中國時報》);小說〈望子成龍〉(八月三十、三十一日《聯合報》)、〈守望者 ---- 遊子魂之七〉(《現代文學》復刊號三期)、〈解鈴者 ---- 遊子魂之八〉(九月五、六日《中國時報》)。三月,長篇小說《昨日之怒》由洪範書店出版。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翻譯科幻小說《海的死亡》。

    一九七九

         35

    發表小說〈領導者 ---- 遊子魂之九〉(《明報》月刊一五七期),論評〈少年漢生的煩惱 ---- 《我兒漢生》讀後〉(九月二十一日《聯合報》)。

    十月,長篇小說《黃河之水》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八○

         36

    一月,以〈黃河之水〉獲台北愛書人雜誌第一屆倉頡獎,並列名為十大作家。發表小說〈歸〉(五月三日《聯合報》、七月十七日《中國時報》)、〈豈有此理〉(五月三十日《聯合報》)、〈銅像城〉(八月十八日《聯合報》)、〈青春泉〉(九月二日《聯合報》)以及雜文〈不朽者(代序)〉(十二月三日《中國時報》)。

    十月,小說集《星雲組曲》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八一

         37

    發表小說〈夜曲〉(二月十七日《聯合報》)、〈決策者 ---- 遊子魂之十〉(《台灣文藝》廿二期、《明報》月刊一八七期)。

    一九八二

         38

    發表小說〈征服者 ---- 遊子魂之十一〉(一月四至六日《中國時報》)。由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張系國自撰集》。

    一九八三

         39

    一月,長篇科幻小說《王玉碟「城」第一部》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小說〈不朽者 ---- 遊子魂之十二〉發表於二月廿三至五日《聯合報》。

    七月,小說集《不朽者》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八四

         40

    一月,雜文集《英雄有淚不輕彈》由洪範書店出版。

    科幻小說〈第一件差事----星塵組曲之六〉發表於三月十七、八日《中國時報》。改寫〈守望者----遊子魂之七〉並發表於七月十四、五日《中國時報》。繼續為《快活林》專欄執筆。

    一九八五

         41

    發表小說〈匈奴北徒記〉(五月十、十一日《中國時報》),隨筆〈山河歲月〉系列專文(《中國時報》),以及論評〈提倡具有中國風味的科幻小說 ---- 兼評「我國溫諾娜」〉(十月十二日《中國時報》)。

    一月,小說集《星塵組曲》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

    三月,小說集《夜曲》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主編《當代科幻小說撰》、《科幻小說選。 73 年》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

    一九八六

         42

    科幻小說〈龍城飛將----「城」第二卷〉自四月九日至七月十六日連刊於《中國時報》。

    九月,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龍城飛將》。主編《科幻小說選。 74 年》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

    一九八七

         43

    二月,論評集《橡皮靈魂》由洪範書店出版。主編《科幻小說選。 75 年》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發表小說〈從天空落下來的人 ---- 沙豬傳奇之二〉(二月十六、十七日《中國時報》)、〈愛奴 ---- 沙豬傳奇之三〉(《中國時報》)、〈試妻 ---- 沙豬傳奇之四〉(六月二十四日《中國時報》);論評〈性愛與沙豬〉(二月十二日《中國時報》)、〈沙豬語錄〉(十月三十一日《中國時報》)。

    一九八八

         44

    發表雜文〈回到未來〉(一月二日《中國時報》)和中篇小說〈殺妻 ---- 沙豬傳奇之五〉(十一月八日至十四日《中國時報》)。主編《無盡的愛 ---- 科幻小說選。 76 年》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

    一九八九

         45

    繼續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快活林」撰稿。小說集《遊子魂組曲》、《沙豬傳奇》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九0

         46

    雜文〈太空餐〉發表於三月五日《聯合報》。論評集《男人的手帕》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九一

         47

    論評〈旗正飄飄----解讀平路新作〉發表於六月二十九日《中國時報》。五月,長篇小說《羽毛》由知識系統出版公司出版。

    註01、張系國科幻館-認識張系國

    註02、知識系統研究院簡介-創辦人背景

    註03、二十世紀文學經典 網站

    註04、〈人文護照:「棋王」心得報告〉 陳美蓁

    註05、〈天機欲覷話棋王〉/余光中,《棋王》/張系國 北市:洪範,民67,頁2-5。

    註06、金石堂網路書店-遊子魂組曲書評

    註07、公視 週二不讀書-張系國的個人密碼

    註08、〈美國華文文學芻議〉

    註09、〈文革後小說創作流程-第二節 通俗文學的創作表現 〉 秦宇慧

    註10、葉李華個人網站 〈《星雲組曲》──中文科幻的里程碑〉

    註11、朴素 〈在想象中寄寓歷史的浪漫情懷〉--評張系國《城:科幻三部曲》

    註12、文學視界-臺灣的張系國與香港的倪匡

    參考資料與書目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战地作家、我的老师——王立友

    (2006-04-12 09:34:40)
      分类:我写我心
    战地作家、我的老师——王立友战地作家、我的老师——王立友
     
        王立友是595团的宣传干事,和我同乡,战前曾经指导过我新闻、文学写作,他是我的首长,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老山前线,他亲临阵地采访,写了许多来自前沿阵地的新闻报道,把老山将士的英雄事迹及时地搞好宣传报道,荣立二等功!部队凯旋后,王立友在济南军区《解放军健康》杂志社任主编,十数年集编辑、记者、作家于一身,且恪尽职守,不遗余力......于2005年年底不幸因病去世!
        王立友 1976年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指导员、新闻干事等职,1986年、1988年分别毕业于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1985~1986年参加对越防御战荣立二等功,自1998年至今做编辑工作及业余文学创作、自1984年始从事业余写作,已出版著作10余部计200余万字,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被《山东省作家辞典》《当代文艺家辞典》收入。
         他的主要作品有:《血溅平型关》、《人生楷模—孔繁森》、《共和国传奇英雄—粟裕》等。《为了战友,他愿做出任何牺牲》荣获《共产党员杂志》1996年优秀文章特等奖;《战火中,有这样一位卫生兵》荣获首届全国卫生文学创作三等奖;《收容遣送站的少男少女》荣获建国40周年文学大奖二等奖;《匆渡爱河咏叹调》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文学创作二等奖;《反绺窃大王传奇》荣获吉林省法制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民族的忧患》荣获江苏省“中国城乡社会纪实”大奖赛二等奖;《科学阳光下的生育误区》荣获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律与社会”征文佳作奖。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