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打贏了南北戰爭?

2006-07-15 07:24 |迴響:6|點閱:10302

 

關於美國的內戰,我們從通俗讀物或電影上所得到的印象是這樣的:北方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產物。無論從人權或經濟的面向來看,北方都站在優勢的一方。蓋茨堡(Gettysburg)是南北戰爭的轉捩點。在這之前,北軍一連吃了好幾場敗仗,卻在蓋茨堡意外戰勝了。北軍的死傷雖然慘重,但有效地打擊了南軍的士氣,讓後者走入敗亡之路。

事實是:人權與經濟處於優勢的一方不一定能夠在戰爭中獲勝。而且,軍事一旦陷於膠著的狀況,處於優勢的那一方反而容易提出休戰的方案。這正是蓋茨堡戰役之後的狀態。當時的林肯總統面臨了無法連任的危機。他的競選對手麥克里蘭(George E. McClelland)所提出的承諾是,一旦他當選總統,將承認南方獨立,以停止內戰的巨大耗損。

真正讓林肯獲取連任的因素是薛曼(William T. Sherman,圖一)所率領的北軍在大選前佔領了亞特蘭大。在同個時期,葛蘭特(Ulysses S. Grant)所領導的北軍主力與李將軍(Robert E. Lee)所領導的南軍主力仍然對峙在華府(北方政府的首都)與里其蒙(Richmond南方政府的首都,位於維吉尼亞州)之間。葛蘭特的軍力雖然優於南軍,卻沒有獲得有意義的進展,反而一再受挫於南軍守勢的戰術。這樣的戰鬥之所以無法取得結果,原因有二。一個原因是,葛蘭特所主導的是缺乏策略的戰術,他只期望在會戰中以優勢的兵力壓倒對方。另一個原因則是,雙方所使用的新式武器,米尼式長槍以及霰彈砲,使得戰爭的傷亡率偏高,也使得作戰的優勢落於採取守勢的一方。

 

圖一、薛曼將軍

此圖取自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亞特蘭大遠在南方的喬治亞州,與里其蒙有數百英里的距離。薛曼入侵亞特蘭大的起點是田納西州的切特努加Chattanooga,圖二)。從那裡到亞特蘭大只有一條鐵路,大部分的路線沒入無人居住的森林裡。薛曼的對手是強斯頓(Joseph E. Johnston)。後者所掌握的兵力不如薛曼那麼多,因而採取純守勢的戰術。在強斯頓的構想裡,他只要在這條鐵路線上嚴守一個據點,就能夠有效地掐住北軍的補給路線,阻遏薛曼的前進。

然而薛曼是一個懂得靈活運用戰術的將軍,也明白新式戰爭並不利於攻擊的一方。他一再使用佯攻的戰術,迫使對手嚴守自己的陣地,同時又派遣部隊進襲敵營的後方。經由同一戰術的運用,他逼使強斯頓數度棄守先前所部署的陣地,向亞特蘭大的方向撤退。最後,南方政府撤銷了強斯頓的職務,換上了勇敢卻更無謀略的胡德(John B. Hood)。胡德改用進攻的戰術,在亞特蘭大附近的開放地形與薛曼展開了數次作戰,不但折損了好幾千名兵力,而且導致亞特蘭大的失守。

 


圖二、
薛曼(藍色)與對手(紅色與藍色)的移動路線。

此圖取自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如前所述,北軍進佔亞特蘭大讓林肯贏得連任,讓主戰派繼續主導北方政府。亞特蘭大之所以那麼重要,因為它是南方的補給中心,也是南軍的兵工廠。薛曼在進入亞特蘭大以前,勒令所有百姓撤離該城。他的部隊在進城以後,便大肆破壞物資與鐵路,接著城裡發生大火,我們在〈飄〉那部電影裡所看到的大火就是這幕景象。

南方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強斯頓來對付薛曼。強斯頓的策略是進攻薛曼的腹地,田納西州,期望切斷薛曼的補給路線。這時,薛曼將自己所統帥的部隊一分而二。一部份撤回田納西州,會合當地的部隊來防守強斯頓的逆襲。他本人則率領輕裝騎兵,朝相反的方向,也就是海邊的方向,進發。薛曼使用數個縱隊並行的方式前進,使得南軍無法預測他的意圖,因而無法集結兵力在某個地點來打擊他。他的部隊在1222日進佔喬治亞州的薩凡那(Savannah),給林肯送上最好的聖誕賀禮。薩凡那是個海港。在那裡,薛曼的部隊可以依靠海路獲取來自北方的補給,使得強斯頓的算計再度落空。

根據軍事史學家的分析,薛曼在南方的進襲與騷擾是北軍獲取勝利的真正原因。薛曼佔領了薩凡那以後,又繼續向北(里其蒙的方向)進發,一路肆意破壞,帶給南軍巨大的物質與心理的創傷,導致強斯頓與李將軍在四月間棄械投降。強斯頓曾經評論薛曼的用兵方式:「自從凱撒之後,世上已找不到這樣的軍隊。」南北戰爭帶給我們的一個教訓是:戰爭的勝利並不倚賴巨幅的戰鬥,而是聰明的戰術。我們在電影上所常見的大型會戰往往只會讓交戰雙方兩敗俱傷,導致長期的對峙。南北軍自開戰以來的對峙便是一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持久對峙又是一例。

熟悉美式足球的人都知道,進攻的一方持續失利時,四分衛(quarterback)就應該採用冒險的戰術,將球投擲給衝向前方的外接員(wide receiver)。有時候,為了擾亂敵人的判斷,四分衛會讓好幾個外接員一起衝向前方;最後他會把球傳給誰,端賴實際的狀況而定。這正是薛曼採取數路縱隊並進的意義。成吉思汗與拿破崙的軍隊也採取這種行進的方式。

薛曼另一個讓評論者激賞之處是他在亞特蘭大所做成的決策。那時候,他面臨補給路線遭強斯頓切斷的危機。然而,他不但不回頭去拯救可能的損害,反而朝相反的方向行進。這是圍棋高手會行使的策略:當對手侵佔自己的地盤時,他們並不一定要去搶救失利的領土。原因是,對手在並不穩固的領土上征戰,往往會付出高昂的代價。高手們懂得利用這個機會反過來入侵敵人的領土,或者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這個策略是薛曼在危機中所擬定的,顯現他是個頭腦清楚、不為敵人所惑的戰術高手。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關心戰爭的問題呢?因為,一方面,戰爭的原理普遍適用於運動場、球場、棋弈、商場、甚至政治領域裡。另一方面,這些道理卻絕少為我們所談論與瞭解。也許,不去研究戰爭的原理使得我們在球場上發揮不出高明的策略,在商場、政壇以及戰場上表現得有勇無謀。大多數人總以為,只要正義、勇氣與熱情在自己的這一方,他們就應該積極尋求大型會戰,以求在一役中徹底摧毀敵人。美國的內戰正好否定了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南北軍的大型會戰並沒有帶來任何具體的結果。不輕易交戰的薛曼卻帶來了終局的勝利。如果說,在民主的社會裡,人們學習到如何與敵人相處。那麼,在戰爭中,人們領會到上帝不一定站在自己的這一邊。戰爭的勝利所依靠的是聰明與理性的謀略,而不是熱情與衝動的行為。

  

參考資料

Bevin Alexander, How Wars Are Won: The 13 Rules of War -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War on Terror, Three Rivers Press, New York, 2002.

貝文˙亞歷山大,奇襲:史上名將致勝之道(張佩傑譯),麥田出版社,二00四。

李德˙哈特,戰略論:間接路線(鈕先鍾譯),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七。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