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范长江

 
[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7   更新时间:2009-12-18   文章录入:dxqzfbgs ]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38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中,内江人民义无反顾地将15万最优秀的儿女送往前线,在当时内江总人口只有53.9万人的情况下实在是壮举啊!
    这些优秀的内江儿女,有许多是我们至今铭记在心的抗日知名人士,如范长江、罗世文、张善子等等。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令我们内江人自豪的、抗战时期驰名全国的“战地记者”范长江。


范长江


    范长江记者生涯的重大活动,大多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且,都是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地点常常是在抗日前线。可以说,哪里有重要战事,那里就有范长江!
    范长江的战地记者生涯是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开始的。那时,范长江从十八岁离开家乡内江,在参加了南昌起义失败后,经过许多周折,辗转反复,他考入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读书,这所学校是国民党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校长由蒋介石兼任。可以说跨入这所学校的大门后,仕途官运的大门就打开了,但他的理想很快就在这里破灭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还想侵吞华北,占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热血青年范长江再也坐不住了,在一次学校点名时,他挺身而出,愤怒抗议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他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退学,参加抗日救国,学校不允许,他便利用一次机会换上便衣,秘密离开了南京,到了北京的燕京大学半工半读,想找机会参加抗日队伍。
    一九三三年初,山海关失陷,华北危急!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前线将士阵亡追悼大会上,长江大声朗读冯玉详将军写的大幅挽联:“家可破,身可歼,头可断,人心不可死……。”他还和同学们一道高举右手,面对台上一幅被鲜血染红的中国地图宣誓:“愿以我们的热血,献给危难的祖国……”。  


红军长征(资料图片)


    宣誓后不久,范长江投笔从戎,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前线慰问团。长江去了古北口,慰问了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大刀队的事迹给他以鼓舞,大刀进行曲给他以震撼,他深入战斗一线,广泛接触官兵,采访了傅作义、冯玉详、吉鸿昌率领的各部。这期间,他奋笔疾书,写成了《长城抗战》、《张家口抗日同盟军》等战地通讯。这些通讯,便是范长江战地记者生涯的开端。
    据范长江胞弟范长城介绍,范长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经典之作之一,是国内第一位记者客观地报道了红军的长征及北上的意义,成就他的是几个月内连续出版了九次的通讯汇编《中国的西北角》。大哥范长江职业记者生涯开始以后,他开始注意抗日军事问题,他大量收集、阅读、钻研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材料和报道。得出结论:中日战争即将爆发。他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而这一带有共产党的军队,他们为什么长征?为何北上抗日又遭国民党围剿?为解开这些谜,他通过同学的关系,到南昌国民党行营剿匪司令部查看了有关共产党的资料,于是他决定去考察和研究,他认为这很有必要。
    一九三五年七月中旬范长江离开成都,途经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等地,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西部人民生活的困苦,更重要的是,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在作品中他是国统区第一个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的记者。这些通讯陆续发表在《大公报》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宣传了共产党北上抗日的主张和红军长征的意义。几个月后,周恩来在西安与范长江第一次见面时对此握手致谢,周恩来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红军干部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
    在范长江的《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作品中,他这样写道:“他们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肃……会合徐海东,更北接通陕北刘志丹,进入宁夏及陇西甘凉肃一带……。”
    这实质上就是宣传了红军北上抗日,被周恩来称为与中共中央的意图不谋而合。


红军长征(资料图片)


    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的经典之作之一,是报道了西安事变。他是第一位冲破国民党军事、新闻封锁线,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西安事变真相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记者。
    市政协常委、市农工民主党秘书长范伟回忆大伯范长江采访西安事变的经历时说:“我父亲是范长江的堂弟,父亲谈起他的堂哥范长江时,就经常要谈到我大伯采访西安事变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号,西安事变发生时,大伯当时不在西安,他听傅作义将军说蒋介石被抓了,又被放了,共产党参加了谈判,他虽然不晓得内幕,但他认为这一事变将影响政局,这样对团结抗日可能就有希望了。作为记者,他还认为:这是头等大事,要到事变的中心去,弄清政治大方向。当时的西安简直成了真空,是何应钦部队大军压境,各条通道层层封锁,根本就进不去。于是,我大伯决定绕道前进,他从察尔河到了宁夏,被阻挡了,他通过朋友的关系,搭乘了一辆军车,没有想到中途出了车祸,差点掉进河里,这时有许多好心人劝他不要再往前头走了。他却不怕,作好了牺牲的准备,经过多方活动,花了几百块银子,疏通了关系,搭乘了欧亚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飞到了兰州,接着又连闯几道险关,于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号下午到达西安。但到了西安进不了城,我大伯便摘下了博士帽,脱下了西装,与当地的农民换了一套烂衣服,这样打扮才进了西安城,这一路上他走了半个多月。”
    二月四日下午,范长江通过杨虎诚将军的关系,见到了周恩来,并作了长谈,了解到了西安事变的真相,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及统一战线路线。听了周恩来的介绍,范长江非常兴奋,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是唯一正确的,意味着中国政治生活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于是,他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
    二月九日,范长江到了延安,在毛泽东的窑洞里,他渡过了终身难忘的一夜,他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他对此作了这样的自述:“……我本来有到延安收集材料写长篇著作的意思,毛主席对我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把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利用我所在的《大公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方法,向全国人民作广泛的宣传,动员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说,我应当马上回到上海去,作宣传工作。写书可以以后再办。根据毛主席这一建议,我立即离开延安,经西安赶回上海。”


红军长征被六架敌机轰炸(资料图片)


    二月十四日,他回到上海,来不及休息,奋笔疾书,通宵达旦,完成了他西安、延安之后的著名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稿写好后,他立即找到老总,要发稿,老总怕新闻检查过不了关,要缓登;范长江据理力争,老总又考虑独家新闻丢了可惜了,便决定违检一次,同意了。
    第二天,文章在重要醒目的位置发表,轰动了全国。他在文中这样写到:“现在共产党之转变在西北已有不少事实之证明,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认为中国不能倡导人民阵线,盖人民阵线为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以统一的力量防卫国家之生存……照中国实际政治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统一的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这一天,正赶上国民党中央全会召开,商议西安事变后国民党的内政政策。蒋介石看了这篇文章后勃然大怒,将报社的老总找去大骂了一通,并下令以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此文的发表及影响,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毛泽东亲笔致函范长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了,深表谢意!”
    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内江师院教授,范长江研究所所长陈涛这样评价了范长江报道西安事变及延安的意义:“第一次客观报道……宣传了党的主张……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形成之际,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畔的炮声响了,全面抗战由此爆发。


台儿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陆诒(右四)与关麟征军长(右二)合影


    范长江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敌机的轰炸,在卢沟桥、在宛平城,在长辛店、在北平、在天津、在保定一带随军采访,陆续写出了侵透着战火硝烟的作品《卢沟桥畔》、《陷落前的宛平城》、《血战平津》、《保定前方》等战地通讯。
    在作品中,他讴歌了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军人气质,他这样写道:“前线的二十九军官兵,那一种忠勇的情形,实在令人可歌可泣。……敌人大炮把他们牺牲一批,第二批仍然和第一批一样雄赳赳地把守在前线上。刚才哨兵被人打死了,第二个哨兵会很快地挺身而上。”
    对闻名全国的吉星文团争夺卢沟桥,他这样写道:“八日夜间,阴森的永定河面,隐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潜行,一刹那间,雪亮的大刀从皮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装同志了!”
    在抗战中,战地记者范长江,哪里有战斗,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为激烈,他就奔向哪里;他的同伴一批批倒下,他幸免于难,就继续前进。上海危急时,他出现在苏州河畔,闸北街口;中原大战,他奔波在郑州、武汉、徐州、大别山等地;广西昆仑关争夺时,他又奔赴边陲;中国远征军开赴滇缅战场时,他又深入南疆;游击战最为残酷时,他到太行山区,采访过八路军;男:到长江中下游,采访过新四军。
    作为四川人,他还特别采访过川军。他在《川军在山东前线》一文中这样写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到不过渭水上游,姜文六伐中原,始终未出陇南一隅之地,今川军横贯数千里外,勒马泰山边,西望巴蜀,东指扶桑三岛,四川军人之光荣,实亘古以来所未有。”
    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还是报道台儿庄战役。


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接见范长江时的照片


    范长城向记者回忆道:“台儿庄战役开始前,范长江已在徐州一带采访了约两个月。他先后采访了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在前线,听到的尽是隆隆的炮声和飞机的投弹声,扫射声,有的记者吓跑了,打了退堂鼓,相反,范长江却想方设法借来了军马,冒险骑马到离台儿庄仅一千多米的前线指挥所,通宵观察战情。晚上八时,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对庄内日军进行围攻,天亮时,台儿庄以北五公里内日军阵地全被攻克,范长江立即向各报发了台儿庄大捷的专电,发完电报,范长江又乘车来到了庄内,这时,仍有枪炮声,范长江在战壕里写下了轰动一时的战地通讯《台儿庄血战》,全国军民为之振奋。
    这时,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作品不仅深受喜爱,他的一些军事观点还引起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关注。
    台儿庄战役歼敌两万人后,根据情况变化,撤出徐州。面对这一转折,不少人不理解,认为中日战争可以速决,打几次大仗就解决了。于是,许多人认为可在徐州一带再会战一次。事实上,徐州不但没有会战还全面转移了。范长江这样认为:“保持我军战斗力,有效地打击敌人,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徐州撤退为胜利之退却,从军事上说,一点也没错。”
    后来,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对徐州撤退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样就破坏了敌之‘速战’计划,不得不给我们干持久战,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个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范长江在从徐州撤退回武汉的途中,因车祸而受伤,周恩来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闻前线归来的记者正在聚会,特驰函致慰问于你,并请代致于风尘仆仆的诸位记者。”
    这时,战地记者经历使范长江认识到:抗战是全面的,长期的,持久的,需要更多的战地记者,需要组织起来为全民族抗战而呐喊,为英勇斗争而颂歌。他的想法与共产党的想法不谋而合。还在抗战开始时,周恩来就指示夏衍、胡愈之等人,筹备一个团结全国新闻界的进步人仕组织,确定范长江担任筹备工作的总负责人。


致范长江——毛泽东主席手迹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八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范长江被选为总干事。一九三八年五月,“青年记者学会”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都捐了款。在大会上,范长江被选为三名常务理事之一,自此,范长江结束了战地记者个人奋斗的生涯,开始在周恩来的领导和帮助下,成为全国进步青年记者的组织领导者。
    在范长江的组织领导下,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青年记者学会”成为了全国抗战进步记者的中心,它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记者,进行了无数次的重大采访报道,在抗日战争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年,范长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范长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的领导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积极呐喊、助威。
    正是由于范长江以及他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杰出贡献,一九八八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正式确认“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为其前身。2000年,国家正式确定每年十一月八日为“中国记者节”,这是全国继教师节、护士节后第三个职业性节日,它激励着广大新闻工作者追寻长江的足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范长江掌握时事,了解国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访,一身求真务实,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真可以说是感人至深啊!
    抗战胜利六十年来,范长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新闻工作者,新闻界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2007年7月28日,范长江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举行;最近,新版《范长江传》已出版发行……


范长江铜像


    作为范长江的家乡也不甘落后,内江日报以范长江的名字,创刊了《长江特刊》;东兴区以范长江之名命名的长江森林公园也已林深水清,峰青树碧;内江师院还成立了范长江研究所;范长江纪念馆(范长江故居)于2009年修葺一新后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深信,内江新闻工作者乃至内江人民一定会在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精神的激励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建设新内江做出更大的贡献。(罗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