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苏塔-瑞士籍全天候作家

《失踪的朱丽叶》电影剧照
放大
图片描述: 《失踪的朱丽叶》电影剧照 (giulias-verschwinden.com)

说到时下德语文坛上最火爆的作家,非瑞士人马丁·苏塔莫属。他的小说新作《厨子》(Der Koch) 2010年刚问世,就在德语国家的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遥遥领先。

而仍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热映的电影《失踪的朱丽叶》和《丽拉,丽拉》也均出自苏氏手笔。其中《失踪的朱丽叶》仅在瑞士就已拥有15万观众,该片被评为2009年最成功的瑞士电影,并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荣获观众奖。

 

作家苏塔本人更从夏日的拉丁美回到了欧洲的老家,马不停蹄地在朗诵会间赶场。一时间,从柏林到伯尔尼,从维也纳到法兰克福,从苏黎世到斯图加特,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苏塔旋风。

苏塔一向是读者的宠儿。1997年至今,他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其中有4部是畅销书,以致有人戏称他为畅销书专业户。确实,苏塔是目前最具市场价值的德语作家之一。他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动并洞悉读者的好恶,恐怕都和他在广告业、新闻界和娱乐业多年的从业背景有关。

 

马丁·苏塔 马丁·苏塔 (giulias-verschwinden.com)

 

放大

文坛多面手

苏塔从17岁起就想当作家。通向文学殿堂的不是笔直的大路,而是迂回的曲径。苏塔出身于广告文案,26岁时出任著名的广告公司GGK的创意总监一职。自1991年,他以自由记者行世,为GEO等报刊撰稿,为世界周报撰写专栏《经济舱》,为新苏黎世报的Folio月刊撰写专栏Richtig leben mit Geri Weibel。这两个专栏异常成功,后都有单行本问世。此外,苏塔还创作歌词、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本。他多渠道接触受众,全方位锤炼文字,堪称文坛多面手。回首来时路,我们可以看到广告文案、自由记者和经济版专栏作家这三份主要经历在小说家苏塔笔下留下的的深深印迹。

 

世界真小

苏塔过人的调查及驾驭资料的能力恐怕得益于他的记者生涯。1997年苏塔凭《世界真小》一炮而红。小说主人公Konrad Lang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在逐渐丧失短期记忆的同时,一步步陷入婴幼期的最初记忆之中,从而揭破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和豪门秘史。苏塔对病情的细致描摹不禁让读者怀疑小说家可能是白天行医、夜晚创作的神经病科专家。苏塔凭这篇处女作赢得了1998年度法国文学奖Prix du premier roman étranger。

 

简洁美学

德语文学有长于思辨的传统,因之也有“不好看“的名声。苏塔落笔不粘不带,行文轻快幽默,场景切换频繁,超越了德语文学的沉与重。苏塔认为“写小说不能每隔几行就来个好句子,那就好比给情节下绊子。”其实,苏塔不仅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运用文字(尤其是写对话)的高手。他的文字简洁,张力大。这正与广告语的原则,既用最有限的文字制造最大的影响相契合。

 

表里之间

“他是这家维也纳风格的、历史久远的咖啡馆的常客。这儿有站着喝浓咖啡的银行家、稍作休息的公司总裁、还有拿着橙汁和手机等代理人电话的模特儿,美丽的、不用上班的女人在这儿计划逛街路线。”这就是苏塔写之不厌的苏黎世上流社会的一个侧影。作为这个圈子的常客,苏塔对精英们的高尚和鄙下都再熟悉不过了。广告业的出身和同上流社会的交往使苏塔对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这也是作家挥之不去、一写再写的母体。

 

《厨子》的食、色、性

小说《厨子》的主料是美人佳肴+金钱政治,不热销才怪。主人公Maravan为躲避家乡斯里兰卡的战火逃到瑞士作难民。他用分子烹调法演绎传统菜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同事、服务员、女同性恋者Andrea竟对他产生了性趣,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小时。后来,两人合伙开了一家餐饮公司“爱情大餐”,专为富裕的、上了年纪的夫妇服务。迫于生存压力,“爱情大餐”渐渐地陷入了色情业。在得知一位主顾是向斯里兰卡贩卖武器的军火商后,两人在食物里做了手脚。

这是部颇具野心的作品。苏塔以当下的时事作为小说的背景,对金融危机、奥巴马、难民和移民问题、瑞士在军火交易中的角色及斯里兰卡内战等话题都有发挥。可惜,写书和做菜一样,下料太多太猛,味道反而不一定好。《厨子》保持了苏塔小说的一贯的可读性,可惜作家没有保持住自己一贯的水准:人物有脸谱化的嫌疑,作者的道德立场也太过于黑白分明。在附录里作家拿出Maravan的菜谱给读者分享,供好事者照单烹制。一切后果自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