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氓教授-林建隆
【走出幽暗鐵窗‧跨越生命鐐銬】

圖片:流氓教授-林建隆  林建隆,1956年生,是基隆月眉山一個礦工的兒子,從小在麻將中學中文,在牌九裡懂算術,從梭哈上的AJQK認識英文。十八歲時開設賭場,卻在廿三歲那年被以「流氓」名義移送警備總部管訓,半年後轉送台北監獄,執行「殺人未遂」五年徒刑。肉體在遭受巨大折磨時,心靈卻開始昂揚,徹底清醒在人生最幽暗的鐵窗裡,他思考自我的存在,抱著詩的浮木,攀著知識的長梯,並努力尋找未來的人生方向-鐵窗外仍有陽光。
圖片:流氓教授-林建隆  坐監期間在獄中宏德補校就讀,徹夜躲在臭氣薰天的廁所裡讀書,並尋求報考大學的機會,三年後假釋,被遣返警備總部繼續管訓,後在管訓隊考取東吳大學英文系,仍逃不過被羈押的命運,他雖然孤獨又卑微,卻永不屈服,憑著驚人的毅力,獲准唸完了大學,並赴美榮獲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一九九二年返回母校東吳大學任教迄今。
  曾經自我比喻為蛆的他,雖然在糞堆裡掙扎,卻仍有夢,夢想考上大學,夢想成為詩人,如今他都做到了,而回首前塵,只有他寫詩的筆和生命故事-才能道出他內心的感觸。曾獲T.otto Nall文學創作獎、陳秀喜詩獎。已出版六本個人詩集:《林建隆詩集》、《菅芒花的春天詩歌集》、《林建隆俳句集》、《生活俳句》、《鐵窗的眼睛》、《動物新世紀》,另出版三本學院詩人合集,並主編《東吳大學建校百年紀念詩集》。

圖片:返回前一頁

 
流氓教授林建隆
作者/潘秋文‧整理/廖怡君


他曾經當過流氓,曾經開過賭場,曾經被警備總部抓去管訓。而後,他在牢獄中發現了生命的哲理,從此生命大逆轉,成為台灣當代傑出詩人之一,現在更在大學裡面擔任教授。

他是人稱「流氓教授」的林建隆。

「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最懂得光明的可貴。」一位日本作家曾這麼說,而我們在林建隆身上看見了。

生長於礦區與流氓窟

小時候的林建隆,住在基隆月眉山,那是一個流氓聚集的礦區。林建隆笑稱礦區生活習性有三大特點:性、酗酒與賭博。他進一步解釋說,在礦區裡的礦工,每天面對的就是跟死神搏鬥,從礦坑出來一次,就等於一次可怕的經歷。所以,他們從事刺激性的活動,刺激性的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忘掉死亡的陰影。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當然也驍勇好賭。他說:「礦區的父母也知道打架賭博是不好的行為,之所以縱容,是因為對他們而言,在這樣的環境下,這是一種生存的方式。」

十七少年進入賭場體系

林建隆著有《流氓教授》一書,記錄了自己生命轉變的過程。黃國有/攝影

國中畢業後,林建隆就沒有再升學。回顧當年家境的情況,家裡只有九坪的大小,卻住了十二口人,不用家人趕,他也覺得自己該離家了。可是,一個國中畢業的學生能做什麼呢?在那樣的環境裡,所熟悉的也只是賭場而已,因此他很自然而然地進入賭場體系。從十七歲到二十三歲,整整七年的時間獨立經營賭場。

回想起當年開賭場的經驗,他認為人生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他說:「進入賭場體系,從道德上法律上來講,很不好。可是十六七歲的少年有機會跟經驗豐富的江湖人物混在一起,我的成長速度是飛快的,所以我不完全否定過去的歲月,那時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他們哪有這樣的成長機會,雖然這樣講會受到道德上的批判,但是誰能夠否定我在那段歲月飛快的成長速度呢!」

求學生活盡在鐵牢內

「我國中時把學校當監獄,到了監獄,卻把監獄當學校!」林建隆自嘲的說。這句話也說明了他在監獄裡是多麼認真的在求學。在獄中,由於時間非常的多,讓他有機會靜下來思考,究竟生命的意義為何?

「我生命中開始出現第一個問號,因為當時管訓隊裡是任何文字都禁絕的,只有蔣公遺訓可以看。其中一句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命』;如果沒有增進人類全體之生命,那我們的生命豈不是完全沒有意義?」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他的心中,讓他從此拼命找哲學的書來看,從西方的梭羅到愛默生,從東方的老莊到佛學。

獄中悟出真我

「那年我在鐵窗內,為自己撿骨時,發現了詩。」林建隆在他的詩作「鐵窗的眼睛」裡描繪他在獄中發現詩的心情。看了許多哲學書籍後,他發現所有的哲學皆有個共通點,就是教人如何分辨「真我」與「假我」。獄中的他開始回想起自己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在書報攤偷讀報紙副刊中刊載詩篇的美好回憶,他發現那四年真的是非常純潔、真誠而美麗的日子。他明白,那段讀詩的生活才是他生命中的「真我」,從此他在獄中立誓,要將那顆真我的心找回來。直到現在,詩跟哲學都是他擺脫「假我」,追求「真我」安身立命的所在。即使是在獄中「宏德補校」準備考大學時,他也不是懷著求取功名的慾,而是懷著要去求取智慧的心。談到詩,外表粗獷的林建隆,眼神充滿了溫和,足見詩的確改變了他的生命,讓他在人生的荒漠中找到甘泉。

如果林建隆的人生中有一條分水嶺,分水嶺的前半段,是他當流氓開賭場混江湖的「假我」歲月,分水嶺的後半段,則是他當教授寫詩文、學哲學的「真我」生涯。林建隆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人生階段裡,真正認清哪一個我是「假我」,哪一個我是「真我」,教育的目的也當如是吧!

 

(本文取材自《康軒教育網》)

圖片來源:聯合知識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