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2009-12-07 14:13:46

小营、老虎桥、江东门、瞻园、晓庄,在南京地图上,这是五个毫不相干的地方。然而,在民国时期,这五个地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是收押犯人的监狱。令人吃惊的是,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从1930年到1932年,短短3年时间里,南京城内竟然兴建了3所规模不小的监狱。是犯罪率骤然上升导致监狱增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监狱——这个显得神秘阴森的地方,在民国时期会关押些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开始实地探访民国老监狱。

 

 “老虎桥监狱”

  存在时间:1905年~1999年

  原址所在:大石桥与进香河路交叉路口东南角

  寻迹指数:★★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民国老虎桥监狱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老虎桥监狱”的原址上已竖起了高楼
 

 

 

  “老虎桥监狱”的中国战俘成为日军细菌实验对象

 

  进香河路和大石桥交叉路口的东南角,现在有几栋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其一楼的门面房,是茶餐厅和酒店。不过,关于这个角落,周围的居民的记忆远远不止酒店。住在附近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据她所知,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赫赫有名的“老虎桥监狱”。

  和王阿姨说的情况吻合,在江苏省档案馆的有关资料上,记者看到,这里的确是“老虎桥监狱”的原址所在。这座历时近百年,跨越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监狱,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清朝的大门,走出国门考察的政府官员吃惊地发现:西方的监狱和中国有着天壤之别。回国后,抱着改良司法、追求现代化的信念,这些官员热情洋溢地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送到总理衙门。其中,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他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明确提出了改良监狱。他主张,清政府应该学习外国,为犯人提供较好的食宿和医疗条件,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犯人在监狱内学习手艺,以便他们出狱后维持生活。

  触怒了保守派的郭嵩焘后来被迫辞官,没能实现他的理想。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改良肮脏、野蛮的旧监狱,势在必行。

  19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监狱改良运动开始后,清政府拨库银10万两,派江宁知府许星碧等参考日本监狱制度及天津习艺所规模,度地绘图,在南京城内进香河东侧老虎桥45号,建江宁罪犯习艺所,收押已定罪的充军犯、流放犯和判处徒刑的军犯及其他罪犯。1907年,江宁罪犯习艺所建成,有专门的病监、女监,还有教悔堂、课堂、工场等附属设施。1912年,江宁罪犯习艺所改名为江南模范监狱。

  1917年,江南模范监狱改称江苏省第一监狱,同年,监狱增建传染病房、分居病房、杂居病房和医务所,在病监南侧建丁字形女监一所,在东西监南侧建办公室及典狱长室。至此共有监房104间,可容纳犯人800名,虽然几经更名,但因地处老虎桥,民间一直称其为老虎桥监狱。从这个时期开始,“老虎桥”监狱开始收押军事犯和政治犯。陈独秀、张灵甫、杜聿明等人,就是在此期间被关押的。因为特殊的身份,他们在关押期间的待遇倒是不错。

  名人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牢狱生活,把人们印象中神秘阴森的监狱,硬生生演绎出了几分象牙塔般的温情,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了这里作为监狱本来应有的功能。例如,资料显示,1929年,江苏省第一监狱共有犯人632名,其中男犯600名,女犯32名;犯罪的最大种类是抢劫,有109人;其次是吸食鸦片,有95人;斗殴和谋杀的则有52名;还有89名男犯和12名女犯,因风化罪而坐牢。罪犯当中,大多数是穷人或者弱势群体,他们常常为了小利铤而走险,锒铛入狱。

  不过,1927年的统计资料则显示,这一年,江苏第一监狱的748名犯人当中,居然出现了595名公务员。究其原因,这一年,蒋介石刚刚定都南京,政权更迭的复杂性,奇特地在罪犯比例上得到了体现。国民党接管江苏第一监狱7年后,犯人比例中,无产者迅速回升到了75%。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江苏省第一监狱被改为日军刑务所和中国战区日本官兵总联络部拘禁所。1938年至1945年,日军刑务所即江苏省第一监狱收押被俘的中国官兵有2000多人。这些人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例如,1942年10月,日军总司令部第三课课长广本上尉,令刑务所选送战俘100人至支那防疫给水部,即日军南京荣字第1644细菌部队,给战俘注射含毒血清进行细菌试验,致使100名战俘全部死亡。

 

  玄武湖放风太招摇,丁默邨命丧老虎桥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接管日军刑务所,改称中国战区日军官兵善后联络部拘禁所。同年,改称南京首都监狱,直属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管辖。汪伪政府的许多官员,如伪行政院副院长兼上海特别市市长周佛海、伪考试院院长汪亢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主任殷汝耕、伪文化部长周作人等,都被关进了“老虎桥监狱”。其中,也有汪伪中央党部特务委员会负责人丁默邨。

  死后一直名声寂寂的丁默邨,前两年,因电影《色,戒》而突然被今人旧账重翻。更有陈立夫的小儿媳林颖曾,曝出丁默邨被关押在老虎桥监狱的一段往事。

  丁默邨跟了汪精卫数年以后,很快发现汪精卫的政权岌岌可危,于是托关系找到陈立夫,表示愿意为蒋介石主持的国民政府效力。陈立夫要他将功折罪,并提了三项条件。丁默邨当时颇得汪精卫信任,能量很大,也完成了任务。

  日本投降后,丁默邨被判处死刑,投进了老虎桥监狱。但是,因为他在抗战后期有功于国民政府,再加上陈立夫从中运作,并没有被立即处以枪决。不久后,丁默邨便被保外就医。这段时间如果丁默邨保持沉寂的话,被特赦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可偏偏他不识大局,喜欢去玄武湖畔赏风景。

  有一天,丁默邨又去玄武湖游玩,被中央社的一位记者认出来了。该记者写了篇名为《丁默邨逍遥玄武湖》的文章,文章被蒋介石看到后,蒋很恼火,说“丁默邨应该枪毙”。闻听此言的陈立夫写信给丁,大意是这次你触犯得实在太大了,我无法帮到你了,是你自己不好。

  果然,不久之后的1947年7月5日,在老虎桥监狱刑场,丁默邨被执行枪决。据汪伪成员、曾任伪《中报》总编辑的金雄白回忆,“(丁默邨)在最后被判死刑要执行的时候,已经吓得面无人色,连一步路也不会走了。”而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自知性命不保的丁默邨,给陈立夫写了封信,称:“我很感激你,我也知道你很帮我的忙,我自己不当心,都怪我自己铸成了大错……”

  就在丁默邨被枪决之后两年,1949年6月,南京首都监狱改称南京市人民法院监狱。后来,这里又先后被改称南京市监狱、江苏省第一监狱。1999年,江苏省第一监狱整体搬迁到铁心桥。至此,老虎桥近百年老监狱的历史画上句号。

 

 

 

    江苏陆军监狱

  存在时间:1912年~1931年

  原址所在:北京东路与珠江路之间的小营

  寻迹指数:★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踪迹难觅的小营陆军监狱

 

  1912年到1931年间,在南京的小营,曾经存在过一个名为“江苏陆军监狱”的监狱。因为地处小营,该监狱又称小营陆军监狱。资料显示,这座监狱占地面积41240平方米,从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就专门收押军事犯和政治犯。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这座监狱隶属南京首都卫戍司令部。1931年,该监狱撤销。

  这样一个存在时间并不长的监狱,如今还有迹可循吗?当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小营寻找时,却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作为南京的一个地名,小营堪称神秘莫测。

  记者先是来到龙蟠中路和珠江路交叉的路口,在路口的西北角,路旁的公交车牌明确显示,这里就是“小营”,然而,路旁的门牌却显示,这里是珠江路。一位热心的大姐告诉记者,沿着和珠江路交叉的东大影壁走进去,前面应该就是小营。记者按照她的指示走进去,发现了一条和珠江路平行的小路,路名并不叫小营,而是叫小营北路。如今这里是民居,沿街则是小商铺。问起其中的人,是否知道民国时期这里有座监狱,他们都是一脸茫然的表情。

  一家菜馆的服务员告诉记者,从小营北路东段出去,经龙蟠中路,绕到北京东路,有个大院,在那里也许能找到民国老监狱的遗迹。按照他的示意,记者来到北京东路上的这家大院,试图有所发现。

  进了大院,记者一眼看到的,是整齐的多层楼房。再往里走,有个中心公园,有人正在里面打羽毛球。公园的四周是草坪,上面安放着健身器材,一些老人正带着小孩在玩耍。一切静谧安详,让人根本无法和形状特别的监狱建筑联系起来。

  民国期间的江苏陆军监狱,到底在什么位置呢?当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刘晓宁副馆长时,他表示,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后,北洋政府下令将南京的小营陆军看守所改为江苏陆军监狱,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但是,因为年代相对较远,而且,作为军事监狱,遗留下来的资料较少,其确切位置,肯定是说不清了。

  不过,刘晓宁告诉记者,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这里一度是南京卫戍司令部。

  

《青春之歌》里的卢嘉川曾被监禁在小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的爱国学生涌向南京请愿示威,要求政府抗日。一时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为了制止学生请愿,国民政府甚至动用武力,不少学生被关进了看守所和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家杨沫以这一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青春之歌》。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地点几乎完全取材于现实。翻开《青春之歌》,当年的情形清晰可见,而作为镇压学生运动的主力,南京卫戍司令部监狱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在卢嘉川的带领下,乘坐火车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示威。学生们到了南京后,却得知原先准备好的几千份“告民众书”被首都卫戍司令部全部扣留。面对这种情况,卢嘉川和许宁被派到卫戍司令部,去和司令谷正伦周旋。然而,他们不仅没见到谷正伦,反而被投进了看守所。对于当时的情景,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监房里原来只有两个人,加上卢嘉川和许宁一共才四个人,空气还不算恶浊,而且还有木板铺和嵌着铁条的窗户。原来的两个人一见老卢他们进来了,还没等押送的士兵走掉,就一下子跑到门边,仿佛迎接他们似的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原来的这两个人都是南京中央大学的同学,‘九·一八’后,因为奔走爱国运动,被押在卫戍司令部的监牢里已经两个多月了。”

  后来,在和国民政府顺利谈判后,学生们终于被放了出来。此次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让卢嘉川屈服,反而加剧了他做一个革命者的决心。

  《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和许宁是幸运的,他们在南京卫戍司令部被短暂关押后,顺利返回了北平。但是可以想象,在当时,一定有无数个“卢嘉川”和“许宁”,他们没有机会脱离牢狱之灾,也许就有人死于其中。

  资料显示,同在1931年,位于小营的监狱被撤销了。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军事犯”和“政治犯”层出不穷的时代,专关“军事犯”和“政治犯”的监狱却为何突然撤销了呢?随后的探访,让记者颇为吃惊。

 

 

    中央军人监狱

  存在时间:1930年~1948年

  原址所在:江东门云锦研究所附近

  寻迹指数:★★★★

  

渣滓洞、白公馆的前身是中央军人监狱

 

  就在小营监狱撤销的前后,南京城的西、南、北三个地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三座新监狱。其中一座就是位于水西门外江东门的中央军人监狱。

  1930年3月,蒋介石专门拨巨款,令原国民党中央监狱长胡逸民负责建造中央军人监狱,地址就在当时的水西门外江东门茶亭东街242号。监狱1931年建成,直属军政部。受陆军署军法司监督。

  资料显示,当时的中央军人监狱坐北朝南,呈正方形,面积4万多平方米。四周是四米高围墙,其上布满铁丝网,四周筑有岗楼,外墙外环有一条宽5米、深1.5米左右的河沟,进出用吊桥。监内有4幢钢筋水泥建筑的监房,内分东、西、南、中四个大监,有日、月、星、智、仁、勇6条胡同。东设天、地、人字监;南设改、过、自、新字监;西监设日、月、星字监;中监设智、仁、勇字监。每个字间有32间监房,每间不足10平方米,门上包着铁皮、窗子钉有粗而密的铁栏。监狱中部是瞭望楼,其后有两个教诲室。东面有织布厂、织袜厂,西面有印刷厂,另外还有缝纫、理发、洗衣等劳动场所。监狱可容纳犯人1400名。

  南京中央军人监狱主要收押上海、徐州、南京等地城防指挥部和宪兵司令部军法处判刑的军事犯、“政治犯”等。其中“政治犯”占50%,军事犯占30%,刑事犯占20%。

  1937年9月25日,南京中央军人监狱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炸毁房屋数间。日军占领南京后,这所监狱完全被烧毁。抗战期间,这座监狱先后迁至安徽、湖北、长沙、芦溪等地。1940年8月,监狱解体,一部分留在湖南组成湖南第二监狱;另一部分去了重庆监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美合作所。也就是说,中美合作所内的渣滓洞、白公馆等监狱,其前身正是中央军人监狱。

  1945年,国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规模较前小,占地不到原来的一半,共有监房40多间。1948年,中央军人监狱大部分犯人迁至杭州军人监狱。南京解放后,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央军人监狱。

 

 宋庆龄曾到中央军人监狱探望邓演达

 

  在出租车上,记者和司机聊起中央军人监狱,司机表示,这个地方他知道。车子开到云锦路上,司机很笃定把车子停在一家单位的门口,说这里就是记者要找的监狱。下了车,记者却发现,这里是南京市公安局的看守所。继续往西走,在离看守所不远的另一家单位门口,记者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恽代英烈士殉难处”。走进大门,里面的人告诉记者,这里正是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遗址,院内至今还保存着南监和当时的一栋办公楼,2004年已经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南监是一座高大的人字脊平房,南北走向,从外面看,东西两侧离地约三米的墙上,各开有一排透气窗。大门朝南,走进去是一条狭长逼仄的走廊,走廊两旁各有面积相同的12间监房。监房的门朝着走廊,门对面的墙上,就是刚刚从外面看到的那两扇透气窗,窗框的边长半米不到,上面镶着铁栅栏。监房的地板比外面的走廊高出50厘米左右,据说,当时犯人就直接睡在地板上。上世纪80年代,在大院的东南偏东处,还能看到一座地下水牢,5平方米大小,水深不到1米,呈锅底形,上面罩着大铁笼。后来,为了盖房子,把水牢拆掉了。

  这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国时期,这里收押的大都是共产党人和政治犯,蒋介石每隔三五日就要来一趟,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中央军人监狱有三处刑场:监狱教诲室北面的中央草场是一处秘密枪杀草场,1931年4月29日,国民党军法司长王震南就是在这里亲自监刑枪杀恽代英;院子西南边的一块所谓菜地,里面建造了许多密室,实际是秘密关押和暗杀的场所,到里面去的囚车都用黑布遮盖;南门外的水塘边,则是公开枪杀场所。

  如今,这三处枪杀场所上已经新盖起了房子,完全看不出当初阴森恐怖的样子。1986年,在恽代英烈士就义处建造了恽代英烈士塑像和纪念碑,雕像那大义凛然的表情,似乎还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除了恽代英,国民党中央监狱还曾经关押过不少重量级的人物,比如邓演达。1931年8月17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邓演达在上海不幸被捕。邓演达被押送到南京后,关押在中央军人监狱。宋庆龄得知消息后,从上海来到南京,找蒋介石理论,为邓演达求情,交涉未果。11月25日宋庆龄第二次从上海到南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入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探望邓演达。11月29日晚,国民党特务根据蒋介石的密令,在南京麒麟门外沙石岗杀害了邓演达。得知邓演达被杀害,宋庆龄于12月20日在《申报》发表了著名的《宋庆龄之宣言》,谴责这一卑鄙的暗杀。

  

    日伪南京监狱

  存在时间:1938年~1945年

  原址所在:瞻园路

  寻迹指数:★★★

 

  民国时期,东王府曾被辟为监狱

 

  资料显示,就在小营的南京卫戍司令部的监狱被撤销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由蒋介石亲自批准,将原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宪警处合并,组成南京宪兵司令部,地址就在南京瞻园路26号。这里原来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府第,清代为两江总督府江安督粮道衙门。

  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组织机构很庞杂,除了宪兵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外,下设十三个处、三个所和一个直属科。警务处军法课是专门逮捕和审讯政治犯的。其中所设的看守所又是一座法西斯监狱,能容纳五百人,除了普通牢房外,还设立了囚禁重要政治犯的“优待室”。罗登贤、邓中夏、黄励、郭纲林、顾衡等烈士就是在这里被杀害的;陶铸、陈赓、何宝珍和田汉等人在这里被囚禁过。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对内部人员也实施严密的特务监视。凡是通共(同情共产党)者,发现后一律杀头,绝不饶恕。

  按照资料显示,记者前往瞻园寻找这座民国老监狱。不过,记者发现,如今已成为景点的瞻园,门牌号早就换成126号了。

  听说记者的来意后,在里面工作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张铁宝表示疑惑:“这里民国时候做过监狱?我从来没听说过!”张主任告诉记者,抗战以前,这里曾是国民党特工总部(中统前身)的办公地点,跟监狱完全不沾边。不过,以前,现在属于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的那块地方,也算是瞻园的一部分。他建议记者到一墙之隔的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看看,或许能找到些老监狱的遗迹。

 

 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和戴笠没有关系

 

  按照张主任的建议,记者来到了瞻园路128号的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在办公楼二楼,记者巧遇已经退休的学院老总务处长谢建钊。听说记者的来意,谢老笑着说:“你算是问对人了。”

  谢老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128号里面的民国建筑都保留得很好:“据说是军统的一座监狱。进了大门,左右手两排平房是警卫室。院子的东面有一栋二层小楼,是个看守所;院子北面是一栋四层楼,据说设有牢房;院子西面有一栋平房,是一座没有窗户的水牢。好像戴笠还有栋别墅在这里。”80年代,这些建筑被陆续拆除,如今,只有学院大门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谢老还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在这里杀害的人常常被就地掩埋,南京解放后,尸骨才被转移到雨花台。而著名的共产党员帅孟奇大姐,上世纪30年代,也曾在这里被关押过。“我还没退休的时候,帅孟奇大姐的家人曾经来过这里。他们来南京参观,把大姐当年在南京呆过的地方都看了一遍。”

  曾作为国民党的宪兵司令部的瞻园路128号,历史资料并不多见,它又怎么会和戴笠扯上关系?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专门研究军统的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杨颖奇,杨所长说,就他所知,如今的瞻园路128号,民国期间的确是宪兵司令部,和戴笠并没有关系。倒是隔壁的126号,民国期间一度是国民党特工总部(中统前身)办公地点,但那里和戴笠也没有关系。因此,传说中的128号“戴笠别墅”,应该是讹误。另外,根据《南京司法行政志》记载,沦陷期间,这里一度是日伪南京地方法院监狱。不过,关于这段历史,记载少之又少,记者问过几位专家,他们都表示不了解,尚待挖掘。

  

    南京首都反省院

  存在时间:1930年~1946年

  原址所在:晓庄

  寻迹指数:★

 

  位于晓庄的首都反省院是个特殊监狱

 

  和中央军人监狱同时建造的另一座监狱,是位于晓庄的首都反省院。不过,因为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所以,关于首都反省院的确切位置,现在已经说不清了。

  反省院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操纵的特殊监狱。它与普通监狱的区别之处在于,它注重对反省人进行思想灌输,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持不同政见的人闭嘴。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反省院人可以有一定自由,生活条件也比普通监狱要好些,除规定的劳役外,还可以有一定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据资料介绍,被关进反省院的政治犯,要接受为期6个月的强化学习。期满后经评判委员会评判不准出院者,要继续留院反省,但总期不得超过5年。

  南京首都反省院有土地100亩,设有农场和窑厂作为反省人员劳动场所,时常关押300余人。1946年,司法行政部将南京首都反省院划归南京首都监狱。

  所谓的反省院,当时关押的人员主要是共产党员。反省的目的是让他们放弃自己的革命主张。不过,1937年8月间,在位于南京晓庄的首都反省院内,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反省院“慷慨开释”,一下子放了好几个人出来。不仅首都反省院如此,资料显示,这一年8月到10月,从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监狱和反省院先后释放的“政治犯”,经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接待和初步审查的共有1000多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反省院出来的政治犯毅然选择抗日

 

  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一篇名为《经监狱“锤炼”的新四军骨干》的文章,说清了其中的原委。

  1937年下半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同意共产党提出的“释放中共在狱党员,中共有调查之权”的要求。8月18日,周恩来、叶剑英来到晓庄首都反省院看望“犯人”。周恩来提出保夏子栩、王根英、熊天荆出狱。并提出要看望其他难友。反省院院长满口答应,将“政治犯”全部集中到大礼堂,请周恩来作形势报告。报告会结束后,周恩来、叶剑英将夏子栩、王根英、熊天荆3名同志接走。

  同一天,江东门中央军人监狱也开始放人,已坐满4年刑的蔡馥生被释放。从8月18日起,陆续从中央军人监狱出来的有:黄文杰、刘顺元、王凯等一大批共产党员。从首都反省院保释出来的有张越霞、乐于泓等人。从老虎桥“模范监狱”出来的有陈独秀和赤色工会国际驻太平洋职工会的代表牛兰等。

  经过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努力,一批又一批被关押的革命者从监狱中救了出来。被营救出来的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设在傅厚岗的南京八路军办事处。这是周恩来租到的一幢小楼,住不了多少人。于是,办事处就在鼓楼找了一家旅馆,让出狱的同志先住下来,还送来了盐水鸭、油条、烧饼、咸菜等食品。

  从1937年8月到10月,从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监狱和反省院先后释放的“政治犯”,经八路军办事处接待和初步审查的共有1000多人。其中,除了少数人要求发给路费回家外,有700多人表示要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去打日本鬼子。他们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经西安、云阳转送到延安。

————————------÷

民国老监狱见证历史风云

 

纵观民国时期的南京监狱,宛如一面映照历史发展的镜子。在沿袭传统的同时,国民政府继续努力,试图通过改良和完备监狱体系,建立一套为国家服务的完整的监狱规则。而实际上,司法行政部在1928年,也的确通过了一套监狱规则。

  1930年,军事监狱的条例和规则也得到统一——这一年颁布了《军人监狱组织大纲》和《军人监狱规则》。这个规则的颁布,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1931年小营的陆军监狱被痛快地撤销了。因为,它的功能被随后的中央军人监狱、日伪南京监狱、首都反省院代替。这三所用来关押“政治犯”和“军事犯”的专门监狱的存在,佐证了那个时代,在思想政治领域,多股力量艰难地角逐和交锋。谁输谁赢,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