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的告別的年代 ──從陳啟禮的喪禮談起

分類: 文史雜談 | 作者:楊渡 |
日期: 11月 8th, 2007 | 語言:簡繁 / 中英

20071108_1.jpg
◎江南案後,陳啟禮返台,被逮捕受審,被判無期徒刑,於一九九一年假釋出獄。

陳啟禮的喪禮驚動媒體大量報導,告別聲中,即使花海人海如雲,但彷彿一切繁華都將落盡,一個時代正在告別,一個時代正在結束。它有一種難言的寂寞。陳啟禮的喪禮之所以特別讓人心中有一種難言的感覺,是他的身份和際遇。一個被稱為「外省人」的青年,在台灣組織了所謂「外省掛」的竹聯幫,打出名號,在威權時代,去海外殺害一個作家,並自認所執行的是一種「政治正義」,卻因此賈禍,自此牢獄、流亡、無法歸鄉,直到最後客死異鄉。這是政治上的極右思想扭曲人性,卻為政治所害的典型。

他客死的地點,是香港。然而他希望埋骨的地方,是台灣。因此不惜動用一切資源力量,讓他的骨灰專機歸鄉。

從一個生死抉擇的遠距離看,陳啟禮這個人在死亡前,對自己要埋骨的地方,想必已做好了選擇。那麼,他選擇台灣又意味著什麼呢?台灣已經是他的永遠的家鄉?他的孩子、親人、朋友、兄弟都在台灣,他是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台灣人?他所建立的竹聯幫,是不是典型的「台灣黑道」?如果不是「台灣黑道」,全世界還有什麼地方會出現這樣的黑道勢力,是靠著撤退逃亡者的後代所建立起來的?

更明確的說吧,竹聯幫、四海幫、松聯幫等外省掛幫派,不管最初是為了與本省的兄弟打架,為了與眷村外的年輕人搶地盤,或者什麼原因,但它在發展過程中,卻完完全全的融入了台灣社會,與本省掛的海線、縱貫線、地方角頭、政治勢力等結合,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份。不要偽善,說這些外省幫派與國民黨如何掛勾,民進黨沒有。任何有點黑道常識的人都可以出來說明民進黨的結合,沒有更少。前兩次大選都是。

我想問的是:這樣的幫派,就算它的名稱是竹聯幫、四海幫等外省掛的的名字,又怎麼樣,他們難道不是台灣本土的一部份?這些幫派,結合著日本的山口組(沒有比政界的人少結合)香港、美國的黑道,難道不是代表著台灣黑道嗎?

如果我們想一想竹聯、四海等幫派的形成過程,他們正是國民政府遷台,建立眷村,形成「兩個社會」,前後移民者利益互相矛盾,彼此衝突,最後以幫派為組織基礎,互相鬥爭,在既矛盾又聯合的過程中,生存下來的故事。它在社會矛盾的階級屬性上或許不同於早期的漳泉械鬥、閩客鬥爭,但卻都是台灣社會最真實的成長過程。

陳啟禮代表著遷台後的第一代人,他們跟著父母流離逃亡,來到台灣,在異鄉生存下來。離開大陸時,他們還太小,沒有大陸成長的記憶,他們所有的一切,都在台灣。生在台灣,死也要葬在台灣。他們只有台灣,再無其它的故鄉。但他們仍被稱為「外省人」。以前,我總是想,應該要尊重一點,不再稱呼他們是「外省人」才好。

但現在,我電視機前看著陳啟禮的最後喪禮,看著這個異鄉來的孩子,最後把台灣當故鄉,埋骨在這裡,我想起我無數外省籍的老朋友,同學、作家、學者、詩人、酒友……,有一天,我們都會漸漸老去,我們會埋骨在這裡。我們做朋友,已經三、四十年,我們會埋骨在同一塊土地上,一起變成這大地的一部份,一如我們的祖先,幾百年之後,我們之間,又有什麼本省外省的區別?

於是我真正了解到,隨著族群分隔日漸消失,下一代的年輕人不會有人問起你的省籍,那時「外省人」就會成為一個特定歷史情境的產物。那代表一個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一段遷徙流離的大時代,一個遙遠的卻真實記憶。外省人變成一個「專有名詞」,代表了台灣史的一段歲月。它不需要改變,因為外省人就是台灣人的一部份,它就是真實歷史的顯現。

或許這是一種詩人的敏感,但我看著陳啟禮,想著他代表的戰爭年代,想著許多外省的朋友、酒友,我知道我們都漸漸老去,「外省人」、「外省掛」也會變成一個歷史名詞,變成台灣史的一部份。我們,不管是藍是綠,是本省是外省,都會在這個島嶼,一起走下去,一起老去。這裡,就是最後的故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