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躥紅國內文壇 張翎:很高興馮小剛幫助了我
2009年08月13日 11:25  來源:文匯報   發表評論
張翎近影

    張翎是誰?不僅大多數國內讀者沒有印象,連許多資深出版人士也鮮聞其名。這不奇怪,因為張翎是一位定居加拿大多年的兼職作家,她的正經飯碗是多倫多市一家醫院的聽力康復師,不僅與漢語無關,與寫作無關,與中國主流文壇更是隔山隔海。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業餘寫作以來,張翎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1998年,張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望月——一個關於上海和多倫多的故事》;2001年,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交錯的彼岸》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長篇小說《郵購新娘》。2000年至今,張翎先後獲得第七屆、第八屆十月文學獎,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優秀散文獎(2003),首屆加拿大袁惠松文學獎(2005),第四屆人民文學獎(2006),《中篇小說選刊》雙年度優秀小說獎(2008年)……但是,張翎仍然沒有進入公眾視野,其作品仍然不暢銷、不走紅。

  導演馮小剛相中張翎的作品竟然成了她“可能會紅”的契機。她2007年的中篇小說《余震》被馮導看中,成為馮氏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故事雛形;隨即,講述從19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加拿大華人奮鬥史的長篇小說《金山》,一經《人民文學》分上下兩期刊載,就被北京十月文藝和華東師範大學兩家出版社相中,並最終同時出版。

  “可能會紅”的張翎因華東師大出版社新推出的《張翎小說精選》將出現在本屆上海書展上。日前,記者採訪了一些文學評論家和張翎本人。

  海內外寫作為啥不一樣

  “每天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張翎衝記者親切地一笑,笑得有些消毒藥水味兒,這奇異的聯想來自於記者總忘不了她是一位醫師。畢業于復旦大學外文系的張翎1986年赴加求學,而後的十幾年裏,取得了英國文學碩士和聽力康複學碩士這兩個毫無關聯的學位。期間,她做過包括熱狗銷售員、翻譯、教師、行政秘書以及聽力康復醫師在內的多種職業,在多個城市生活過,搬過二十幾次家。

  這些與生存直接相關的滄桑經歷並沒有刻畫在張翎的面容上,她的眸中反倒有一種特別的清澈。“每個星期,我所有的業餘時間加起來也只有幾個夜晚。如果一個星期有三四個夜晚能安心沉浸于寫作已經是很理想的狀態了,如能一口氣不被打斷地寫上兩個半小時,那是‘寫作之夜’的極限。”她微笑著說。

  文學評論家白燁被張翎的異常勤奮所打動:“作為海外作者,堅持寫作的困難非常大,因為她不必寫作也能生存。從她的寫作方式到作品呈現,都接近於近年來國內主流文壇罕見的‘傳統’。”

  “張翎為了寫《金山》裏跨度百年的歷史細節,從一粒紐扣、一塊肥皂、一把槍,到廣東開平人的方言、起居和生活習慣都有考有據。她幾乎是‘以不變應萬變’地用百科全書式的方法打下了作品的底氣,體現了作家的定力。”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何向陽說。而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胡平的評價是:“這是一部老實的作品,不是靠想像寫成的。這和國內文壇相比是一種非常突出的寫作精神。我非常喜歡《金山》的歷史學價值。”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我一直想找出答案。”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施戰軍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張翎、嚴歌苓等一批常年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作家,參照的仿佛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精神傳統。當我們國內作家在像狗熊掰玉米一樣把各種文學理論和文學技法掰了又扔了的過程中,海外華人作家卻自覺地續接、找回和修補上世紀80年代那一脈文學寫作的血肉。”

  海外作家緣何不易紅

  “不錯,我不靠寫作維生;但我剩下來的時間還是用於寫作,因為寫作是我飛翔的翅膀。一個人無論走多遠,故土、童年、母語的回憶是終生無法改變的。”

  旅居海外勤奮而出色的華人作家,張翎當然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施戰軍列出了一串他認為很重要的當代海外華人作家名單,但這些名字同樣是大多數讀者感到陌生的。

  《江南》文學雜誌主編袁敏說:“這些幾乎從不參加宣傳也不炒作自己、勤奮刻苦地寫作的海外華人作家,也許只有作品替他們發言。也許就是因此而使他們失去了很多躥紅的機會。”

  偶然地,成為馮小剛新片原作小說作者的張翎,以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為業內人士所熟悉,她的海外身份也倏忽間閃亮起來。好幾家出版社聯繫張翎,要為她出書,甚至出作品全集;新作《金山》也迅速引起影視界的關注,幾家公司開始與她的意向性接觸。“我的名氣是大幅度提升了,很高興馮小剛幫助了我。但我想這名氣不會影響我下一部作品的品質。”張翎淡淡地說。(吳越)

編輯:董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