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到: 導航, 搜尋

傷痕文學泛指中國1970年代末開始一種文學創作思想(潮流),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最先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是中國1980年代文學思潮的主流。主要是表現「文化大革命」給人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文學現象,在當時中國社會有廣泛影響。

目錄

[隱藏]

[編輯] 開端

傷痕文學開端於1977年11月劉心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小說《班主任》,其名稱來源於復旦大學一年級新生盧新華1978年8月1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的小說《傷痕》。當時評論界認為《班主任》主要價值是揭露「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內傷」,有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1]。盧新華的小說《傷痕》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2]

[編輯] 發展

傷痕文學早期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一般認為最早問世併產生較大影響的是莫應豐出版於1979年的《將軍吟》。周克芹描寫農村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古華的《芙蓉鎮》也是此類主題的代表作。這些作品許多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編輯] 代表人物和作品

  • 《班主任》/劉心武   
  • 《傷痕》/盧新華
  • 《靈與肉》/張賢亮
  • 《爬滿青藤的木屋》/古華
  • 《思念你,樺林!》襲巧明
  • 《飄逝的花頭巾》/陳建功
  •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
  •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
  • 《我是誰》/宗璞
  • 《啊!》/馮驥才
  • 《大牆下的紅玉蘭》從維熙
  • 《將軍吟》莫應豐
  • 《芙蓉鎮》古華
  •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
  • 《人啊人》戴厚英
  • 《詩人之死》戴厚英

[編輯] 評價

  • 正面評價:傷痕文學使當代文學重新回到「人學」的正常軌道;它擺脫了「假、大、空」,使文學重新回到真實的藝術世界;它一反空洞說教的文藝觀而強調了感情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實感人的藝術人物與「三突出」模式的臉譜化人物作出強烈比照。
  • 負面評價:傷痕文學作品也有明顯的不足。當年許多作品有的因情節離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鮮血淋淋而引起過爭議和非議。

[編輯]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1. ^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史》,198頁,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
  2. ^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25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編輯] 外部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