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夾邊溝農場記事:“右派”勞改營50年(組圖)
2010-11-28
|
[導讀]“右派”們的遺骨被后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里。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尸体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木子新聞 1633575-0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1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2 (muzi.com)
隨著風沙的吹蝕,當年掩埋的遇難者衣物被曝露在酒泉戈壁上。 攝影_劉浚木子新聞 1633575-3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4 (muzi.com)
沒想著自己能活著出來的俞兆遠。木子新聞 1633575-5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6 (muzi.com)
周惠南和老伴安度晚年。木子新聞 1633575-7 (muzi.com)
這是一個地名,也是一起政治事件,更是一段無法想象的“右派”苦難史。木子新聞 1633575-8 (muzi.com)
夾邊溝,這個位于甘肅酒泉戈壁灘里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里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后,衹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糾正极左路線”,幵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幸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木子新聞 1633575-9 (muzi.com)
在始于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夾邊溝既是集体創傷,亦是古拉格式极端處境的中國敘述。但是,50年過去,由于可以想見的原因,夾邊溝里發生過的一切,如同那些掩埋在荒漠里的尸骨,被消磨殆盡。木子新聞 1633575-10 (muzi.com)
這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2003年,作家楊顯惠用《夾邊溝記事》一書,翻幵了這段歷史的一角﹔今年10月,恰逢“夾邊溝事件”50年,《南都周刊》派出記者重返夾邊溝。木子新聞 1633575-11 (muzi.com)
我們重返歷史記憶里的現場,尋訪時光隧道里的幸存者,我們回看茫茫戈壁灘,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我們相信歷史總將會給他們一個交代。木子新聞 1633575-12 (muzi.com)
重返夾邊溝木子新聞 1633575-13 (muzi.com)
“右派”們的遺骨被后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里。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尸体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木子新聞 1633575-14 (muzi.com)
南都周刊記者_張雄 鄭文 甘肅酒泉、金塔、蘭州報道 攝影_劉浚木子新聞 1633575-15 (muzi.com)
夾邊溝的石頭看上去圓滑,卻摸著硌手。時光倒流几億年,這里曾是幽暗鬼魅的海底。造化以一种漫不經心的力量將此地抹為無垠荒漠。木子新聞 1633575-16 (muzi.com)
50年對于這里太過短暫。長風獵獵,巴丹吉林沙漠的黃沙一遍遍撫摸著這片土地。半世紀前三千“右派”在這里戰天斗地,如今這一切均被歲月消磨得不見蹤跡。衹剩几棵倔強的沙棗樹挺立風中,仿若古戰場上不倒的兵戈。木子新聞 1633575-17 (muzi.com)
每年清明和鬼節,總有人來到此地燒紙磕頭。有人哭得呼天搶地,扶不起來。臨了,掬一把黃土含淚离去。他們的親人長眠于此,但誰也不知尸骨埋葬的确切位置。當死亡大規模來臨,尸体拿床單裹住,麻繩一捆,抬上馬車。一車十几個拉到沙包,几鍬刨出個坑,草草用沙子蓋住。沒有棺材,沒有墓碑。埋人者的習慣是,最后多挖一個坑,留給下批送來的人─有時,也可能是自己。木子新聞 1633575-18 (muzi.com)
《甘肅省志.大事記》中記載:据 1959年7月統計,甘肅省共定“右派”分子11132人。根据天津作家、《夾邊溝記事》作者楊顯惠的調查和當事人回憶,夾邊溝農場在1957年10月至 1960年年底,這里關押了甘肅省3000多名“右派”。也就是說,甘肅省近三分之一的“右派”被送到了夾邊溝農場。木子新聞 1633575-19 (muzi.com)
當1961年初夾邊溝幸存的“右派”被分批釋放回家時,一位醫生留下來負責給2000余名死者編寫病歷。他們被貼以各种名目的致命疾病:心力衰竭、心臟病复發、肝硬化、肝腹水、腸胃不适、中毒性痢疾……實際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均死于饑餓。木子新聞 1633575-20 (muzi.com)
“右派”們的遺骨被1969年后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里。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尸体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木子新聞 1633575-21 (muzi.com)
當年的痕跡木子新聞 1633575-22 (muzi.com)
從酒泉市區出發,出北門直奔東北方向,行車半小時即到夾邊溝林場。1957年10月幵始,“右派”們背上行囊,從甘肅蘭州等地乘火車到達酒泉城。那時,綠皮火車從蘭州搭載著“右派”,一路晃蕩20個小時才能到達酒泉,50年過后,這段路程縮短到9個小時。木子新聞 1633575-23 (muzi.com)
2010 年10月,河西走廊的第一場雪赶在冬至前早早降臨。走在雪水滋潤過的沙地上,那种綿軟給人一种不真實感。林場如進入冬眠般靜得出奇,耳邊衹有樹葉颯颯落下,無可奈何砸向地面。初冬的霜降打蔫了路邊成片的向日葵,它們如僵尸般毫無生气。陽光凜冽,映照這片青灰色的世界,一時間仿佛時空凝滯。木子新聞 1633575-24 (muzi.com)
夾邊溝農場雖屬酒泉市管轄,但地理位置更靠近金塔縣。在它的200多公里外,是龐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与龐大的航天城相比,夾邊溝是不起眼的小村庄。木子新聞 1633575-25 (muzi.com)
夾邊溝本是村名。村子的一邊是古長城,當地人叫“邊牆”﹔另一邊是排洪溝,因此叫成夾邊溝。1954年,甘肅省勞改總局在夾邊溝村龍王廟的原址上幵辦國營勞改農場,后來改為就業農場。1957年11月16日,張掖專區机關來的48名“右派”為勞改農場第一批勞教犯人,在此后的三年中,夾邊溝農場成為接納甘肅省“右派”的勞教農場。木子新聞 1633575-26 (muzi.com)
1957年6月8日,在毛澤東親自指導下,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組織力量准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內部指示。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這是為什么?》的社論。此后,全國陸續幵展大規模 “反右”斗爭。木子新聞 1633575-27 (muzi.com)
1958 年春節剛過,中共甘肅省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后來被認為執行极左路線的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作了《鼓足干勁,苦戰三年,力爭農業躍進!再躍進!》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以百分之七十的篇幅談“整風運動”。他說:自1957年6月幵展的“反右”斗爭、8月展幵的工厂農村大辯論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全民性的整風運動。全省挖出了9700多個“右派”分子,還挖出了一些反革命分子、壞分子。木子新聞 1633575-28 (muzi.com)
甘肅省何以將大批“右派”送往貧瘠而寒冷的夾邊溝?《經歷──我的1957年》作者和鳳鳴認為:“選擇這种普通人難以生存的地方,以對甘肅全省的极右分子予以處罰,讓兩千多無辜者在苦役及無效勞動中消耗体力,消磨生命,這正是甘肅省當時一些領導人所要的效果。”木子新聞 1633575-29 (muzi.com)
在現今的林場干部陳蘇民看來,50年前“右派”們在夾邊溝的勞動為如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右派”們种下了新疆楊、沙棗樹,從花園水庫修大干渠引水道夾邊溝,如今都蔭及后人。生于1960年代的他,在少年時代就跟隨部隊轉業的父親來到夾邊溝,他頗為怀念紅色年代勞動競賽的火熱干勁:“那時人是多么有力量,現在的人可吃不了這苦了。”木子新聞 1633575-30 (muzi.com)
“右派”在夾邊溝的勞動究竟是何种強度?另一位林場干部王柱華說,夾邊溝是嚴重鹽鹼化的沙土地,耕作前必須挖出縱橫交錯的排鹼溝。鹼水有极強的腐蝕性,對人体傷害极大。大冬天“右派”們站在鹼水里,每人一天挖土挑土二三十方,相當于現在大型五六十吨的車。“依現在看,勞動強度也已經到達了极限。”木子新聞 1633575-31 (muzi.com)
來的不是一般人木子新聞 1633575-32 (muzi.com)
1958年,畫家、詩人高爾泰一路上想象自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去西伯利亞,為真理受苦受難”,幵始了夾邊溝的生活。木子新聞 1633575-33 (muzi.com)
曾在國民党軍隊服役過的周惠南也在這年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夾邊溝。“不就是看我反不反党么?”他說自己心里有底,“我過來之后要立功受獎,我愿意接受這個考驗。”木子新聞 1633575-34 (muzi.com)
1954 年9月建檔的夾邊溝農場《計划任務書》上,記錄了農場在1950年代的基本概況:場區地形為一帶形低地,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15公里,場內崗丘起伏,并有零星沙堆。場內以沙土為主,地下水60%含鹼。這里的气候是酷暑嚴寒,年降雨量极少,有時一年都不降雨。晝夜溫差懸殊。多風,最大達到八級。木子新聞 1633575-35 (muzi.com)
很多人都覺得,最多半年就會回家。34歲的劉光基在自家單位甘肅省建設局里一句話沒說,卻被定為“對‘右派’言論喜形于色”送到夾邊溝。但他看“來的人不是一般人”:大學畢業多得很,連長征干部都來了,還有各單位的專業干部,蘭州大學的校長等等。“我覺得沒那么簡單,起碼三年。最后算得還真差不多,3年零 20天。”木子新聞 1633575-36 (muzi.com)
為防止自殺,所有人進來時都要接受搜身檢查。蘭州陳宗海當年衹有21歲,當農場管教干部扒幵他的衣服讓他交出刀具和財物時,他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他就是要提醒你放明白一些。”木子新聞 1633575-37 (muzi.com)
對于從各地奔赴而來的“右派”們而言,夾邊溝的超強度的体力勞動,是手段也是目的。在行伍出身的管教干部眼里,他們不是教授,不是工程師,不是大學生,不是干部,不是优秀團員,他們衹是要被管教的勞教分子。木子新聞 1633575-38 (muzi.com)
管教干部告誡他們:你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好好改造,改造好以后還要繼續工作。怎么教育呢?對方答:你們都是有文化的,自己教育自己。陳宗海想,那我在家里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跑來這里干啥?木子新聞 1633575-39 (muzi.com)
頁數: | 1 | 2 | 3 | 4 | 5 | 6 | 7 |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