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故事 (2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旅遊作家吳祥輝利用國家書寫經驗 暢談台灣優勢

 

鼓勵義大學子善用目標管理 自我訓練 打造優化能力

 

 

【本報訊】義守大學國際事務處為拓展學子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特於13日邀請講義雜誌的最佳旅遊作家吳祥輝至該校演講,為義守大學的莘莘學子暢談如何藉由國際旅遊,吸取國外經驗增廣見聞,並反思己身增加本土的思考與關懷。吳祥輝鼓勵年輕學子,人生其實沒有那麼複雜,成功是由許多小成功與失敗的積累,人生一定要透過不間斷的目標管理來達成成功。

 

 吳祥輝表示他所書寫的國家三部曲( 《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是藉由異國的探索,來反思屬於台灣的文化記憶以及對本土的關懷。他利用融合遊記、政論、小說、散文的獨特敘事手法來呈現一篇篇完整的國家觀察報告,並藉由異國的經驗呈現,反思台灣這塊土地的獨特性,他稱這種融合多種書寫體裁的方式為「手機體」。

 

 吳祥輝更進一步表示,要評論台灣就要以國家與歷史的角度來看,住在台灣的人們往往因 為愛之深、責之切,而將台灣發生的許多事物用放大鏡來檢視。如果將國家放在地理環境的縱軸與歷史橫軸,反而可以用一種相對客觀的角度來思考。

 

因 此,他寫作芬蘭、愛爾蘭、挪威「國家三部曲」是以作家的心態旅行,他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拜訪當地的菜市場和書店,藉此觀察當地的生活、文化及主流價值觀。他說時下年輕學子缺乏冒險精神,但航向未知是一種全然不同的體驗,建議青年學子多旅遊,以增廣見聞。如果經濟較不充裕,他建議善用人際關係資源,並調整心態,用時間換取金錢,可以省下大筆的交通費用。

 

吳祥輝,1954年生於宜蘭,就讀建國中學時,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挑戰台灣教育體制,引發廣大回響。其後轉戰媒體界、公關界,被譽為台灣政治公關的先驅,近年來從事寫作,陸續出版《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等叫好又叫座的書籍,2009年以《驚喜挪威》一書獲得講義雜誌選為2009年最佳旅行作家。

附加檔案 .
張貼日期 2010-01-22 10:12:16
張貼單位 義大新聞
張貼資訊 陳宏睿  
聯絡分機 2091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想旅遊作家褚士瑩

分類:雜記
2007/01/05 12:27

 

褚士瑩是愛麗兒的偶像~真希望有一天, 我也可以這樣^^ 加油! 夢想!  

http://www.titan3.com.tw/shiro8/

最新著作--繞著地球找房子:環遊世界3步驟

智富月刊 Vol.84, August, 2005

作家褚士瑩
撰文◎施禔盈

 

 

 

今年除夕,褚士瑩剛從普吉島回到台灣。選在大家對南亞海嘯關注漸漸降低之時,褚士瑩主動寫信給當地的救難團體,表示想要盡一分心力,就這樣,他向公司請假2個星期,前往普吉島當義工,發動各地慈善機構,捐款協助漁會,並且在旅遊雜誌發表文章,希望幫助當地旅館盡快回復昔日光景。

 

 

生活=旅行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多數人在面對現實生活時,總會把夢想埋在心裡的最底層。希望環遊世界的人,會告訴自己:「等我退休,存夠錢了,再來圓夢吧!」這一股總是無法實現的夢想,讓很多人老覺得生活不太平衡。

  

  

 


小時候住在高雄左營的褚士瑩,躺在家裡的地板上往窗外的天空看,他也懷有同樣的夢想,「要是以後能夠看透外面的世界,那該多好!」高中時,藉由交換學生的機會,他前往新加坡,本來寄宿家庭房間外,只是一座硬梆梆的工業水庫,但是一天凌晨忽然醒來,睡前忘記關掉的收音機傳來從未聽過的特殊音樂,再往外一看,原本的工業水庫被霧氣籠罩,居然變成一片雲朵。

 



這一幕深深感動著褚士瑩,也在這個時候,他打定主意,將來要在不同的地方醒來、看到不同的風景。為了把夢想化作行動,所以褚士瑩踏入職場後,從來不會去應徵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鎖定公司付錢讓他可以旅行的職缺。

 


不斷旅行、不斷寫作,用夢想實現平衡的人生

  

  



工作與興趣結合,不斷旅行、不斷寫作,尋訪的國家多到數不清,每個星期與讀者交換意見的電子報,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從沒缺席過,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出版了30多本書,外界稱他是旅行家、優質作家。

 



不過,褚士瑩說,目前看來一切平衡的生活,也是經過學習而來的。過去,他一度是知名主持人,也曾經被雜誌社延攬擔任總編輯、暢銷作家的頭銜如影隨形跟著他,有的是累積令人羨慕的財富機會。

 



褚士瑩坦承,要抗拒這些虛榮的誘惑並不容易,他也曾興致勃勃地嘗試,但後來發現追逐這些名利的結果,將與最原始的旅行夢想距離愈來愈遙遠時,他還是選擇要活得像自己。

 



就連他喜歡的現場廣播節目,也在心中「一定要旅行」的催促下,忍痛割捨。回憶那段日子,褚士瑩說,他不喜歡螢光幕前的表演模式,但卻很貪戀在空中與聽眾相會的實質互動,所以他曾經有2年的時間,將旅行計畫擱在一旁,甚至因為喜歡這樣的型態,還去報考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的主持人工作,只是最後他仍舊選擇回歸旅行的初衷。

 

 

 

 

「很多事情如果沒有當下做決定,大概5年、10年後,就不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了。我不希望因為習慣某一種生活模式,因此失去做決定的勇氣,所以在執行了2年的現場廣播節目後,我告訴自己要立刻做決定。」為了不讓往後的生活因為來不及實現夢想而失衡,褚士瑩繼續出發。

 

 

每次旅行都像是濃縮的一輩子

 

 

 

 



在泰國的日子,褚士瑩就見識到當地居民的樂天知命。「我住的旅館剛好在貧民窟旁邊,他們習慣賺多少花多少,有剩餘的錢就拿去唱歌。一次貧民窟發生火災,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呼天搶地,頂多眉頭深鎖,之後搭個帳棚又開始另一天的生活。3個月後,有人搬來一台設備,大家就露天唱起卡拉OK來。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幸不幸福、快不快樂,完全看自己要多少。」

 



與這群泰國居民大不相同的生活觀,曾經在海上工作1年的褚士瑩,也看到有人總是過著放不下的生活。「那是一艘環遊世界108天的遊輪,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上船,甚至有人訂了兩個房間,一個房間用來住,一個房間用來放衣服。為了打點身外之物,結果反而讓自己變得辛苦,也忽略了旅行所帶來的感動。」

 



「對我來說,旅行最重要的東西,不是紀念品,而是體驗與學習,所以最寶貴的資產都在我的心中與腦海裡。」走到哪哩,褚士瑩總是一個包包加一台電腦,太重的、帶不走的,就留在原地,而他也根本不留戀,因為他清楚知道,只要能夠繼續旅行,那麼身體與心理就可以得到平衡。

 



懷有夢想、實現夢想的人,生活怎會失衡?

 

 
30歲以前自私地為自己而活,30~40歲在專業領域協助需要幫助的人,40歲退休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寫小說,這是褚士瑩的人生階段性目標。現在褚士瑩正在為籌設緬甸的孤兒院忙碌,未來他希望能在40歲時存夠100萬美元退休,他說,買不起台北的房子,總可以買泰國的房子吧!

 



問褚士瑩看到一些後進作家躍上螢幕,快速累積財富,100萬美元的目標垂手可得,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心態上是否有點不平衡?褚士瑩回答,每個故事都有寓意,有時候會覺得不公平、或不平衡,但是不要忘記,故事還沒有結束。

 



褚士瑩讓夢想起飛,從不間斷的旅行、也不間斷的寫作,他的故事正在精采上演。問他下一個夢想是什麼?他笑笑說,希望參與「一顆咖啡豆的一生」。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褚士瑩會旅行到中美洲的某有機農場,然後跟隨已經烘培好的咖啡豆,坐上橫越大西洋的貨輪,來到亞洲的某咖啡館,品嘗這杯濃醇的咖啡。

 



一路走來,最讓他開心的是,有些讀者從小學開始就跟他以email聯繫,有的人則是在國中階段聽了一場他的演講,經過了10年,當他用行動證明:人確實可以活在夢想中,他所建立的「典範」,確實讓很多人充滿勇氣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懷有夢想、實現夢想的人,生活又怎麼會失去平衡呢?」褚士瑩為平衡人生下了這樣的註腳。

 

 

 

 

 

 

在敢與不敢、可以與不可以之間,褚士瑩因為「敢」做決定,所以「可以」實現工作與興趣平衡的人生。踏遍世界各地,褚士瑩說自己像是過了好幾輩子,「每到一個地方,都得重新交第一個朋友、學習第一句話、也可能被騙第一次……,這樣的感覺就像再活一次,不同的是,用成年人的心態看這個世界的多元,感觸更深。」

 

 

對於上班族來說,旅行是奢侈的享受,更是一年一度最教人期待的大事,因為一般人沒錢、也沒閒,只有趁著一年7天、10天的年假,脫離煩悶的工作環境,一圓海外旅遊的夢想。不過,對於褚士瑩來說,生活是與旅行畫上等號的,不必等待一年7天的年假,也不需要精打細算荷包的經費,反正他的工作就是必須旅行。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當一位旅遊作家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Mar 24 Wed 2010 08:57
  • 楊若蘭寫荷蘭最美,I HAVE A PASSION TO WRITE...

  • 太雅旅遊作家故事:楊若蘭(Ada)— I have a passion to write...

    (荷蘭最美」 鬱金香、風車、花田、單車、Miffy兔...」

    四月,又是荷蘭最美的季節。還記得Ada第一次寫信來,大約一個月通信後,我們決定了讓她寫「荷蘭最美」以鬱金香與風車為主軸的一本書,當時太雅正開始企畫「So-Easy主題系列」,簽約了西班牙高第、紐約百老匯、法國羅浮宮、義大利看藝術、到義大利買名牌、開始到維也納看莫札特.....看完Ada的信件,我們決定由她來以鬱金香為主題,補抓荷蘭最美的一面。

    Ada-1.jpg這女孩,堅毅的女孩 不是只飛一趟荷蘭,而是兩趟(還是三趟?),當我發現她決定延後交稿,要去第二趟時,我因為這售價不過兩百多元台幣的書,深怕她版稅賺不回旅費,於是飛到香港要勸她「這本書就不要做了」,但是見面之前她不知情,很高興到我飯店見到我,很興奮、超興奮說她好高興見到我,一年多來,只有e-mail, 沒有見過面,她真害怕出書是一場夢..現在一切都實際多了!當我吞吞吐吐說,這書不會賺這樣多錢,你卻花這麼多錢去做書,我希望這案子就停了,你也別再去了。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2) 引用(0) 人氣(782)

    ▲top

  • Oct 19 Mon 2009 17:47
  • 徵選旅遊作家:加拿大

  • 居住加拿大多年,熟悉加拿大文史、風土民情,英文流暢,常旅行加國境內,並且有豐富圖片,詳細紀錄旅遊情報。有心投入導覽書的寫作。未來一年還會繼續留在加拿大者。歡迎與太雅出版社聯繫。

    信箱:taiya@morningstar.com.tw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206)

    ▲top

  • Oct 19 Mon 2009 17:42
  • 徵選旅遊作家:紐西蘭地區

  • 居住紐西蘭至少兩年,南島或是北島已經玩遍,並且有豐富圖片,詳細紀錄旅遊情報。有心投入導覽書的寫作。未來至少一年還會繼續留在紐西蘭者。歡迎與太雅出版社聯繫。

    信箱:taiya@morningstar.com.tw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245)

    ▲top

  • Feb 27 Fri 2009 11:05
  • 徵求旅遊作家

  • 1. 旅居國外至少一年以上,未來仍會繼續留在當地

    2.音樂家、作家、攝影師、舞蹈家、教授、電影研究生、不務正業卻專心玩樂、精品時尚業、文化圈工作者。

    投稿信箱:taiya@morningstar.com.tw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270)

    ▲top

  • Nov 23 Sun 2008 09:36
  • 太雅徵求旅居東京、莫斯科的寫手

  • 如果你住在這幾個地方,或常常往返,熟悉當地觀光、娛樂、藝文生活,並且有部落格,或是你有圖文作品,歡迎你與我們聯繫。

    taiya@morningstar.conm.tw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1) 引用(0) 人氣(198)

    ▲top

  • Nov 23 Sun 2008 09:35
  • 太雅徵求:世界各地「留學生」愛寫愛拍者

  • 1. 你已經住在當地,而且未來一兩年也還要繼續居留。(不限是留學生,但是必須有當地留學經驗)
    2, 你除了唸書,也很喜歡深入觀光。
    3, 你很熱衷交友,並且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4.你自己申請學校、找工讀機會、參加社團、參加旅行,你喜歡自己辦理這些事情。
    5.你很樂於分享,不論是學術、生活起居、消費、遊玩、人生閱歷。
    6.相機不差,也有足夠的圖片和資訊紀錄。
    7. 特別是日本、德國、義大利、中國大陸等國家。

    投稿信箱:
    taiya@morningstar.com.tw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16) 引用(0) 人氣(1872)

    ▲top

  • Nov 19 Wed 2008 06:54
  • 旅遊作家的星探?楊環靜讓總編輯更愛她的工作

  •    

    你非要見到寫這提案的年輕人

    環-2.jpg幾個月前,總編輯坐在電腦前,環靜的提案出現在太雅的信箱中....這真是少數總編輯在五秒內回信要約見的例子。我想,等書出版之後,將環靜的提案放上部落格,分享「老闆非要見你的提案怎樣寫」。

    不只是提案的問題,而是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熱情與實力」。就內容而言,你知道這是個好題材,因為你也愛這些事物,同時這事物在台灣是寶貴的資產。另外,你閱讀著她如何執行這件事情,你感受到一股熱情以及實力。我不想太強調單一的熱情,因為每個提案都有熱情,我想加上實力,是因為光有熱情不一定打動人,而是題材的選取以及你埋入題材的深度與瘋狂程度。我看著這個案子,我不覺得很多人辦得到,除非你「愛上」這件事情,而且你「立志要完成」這個題目。

    認識環靜,讓我更愛這份工作

    芳玲與環靜.jpg我喜歡環靜的這本書另一個私人原因是,我從小在小吃名店的家長大,上午窩在市場,晚上陪大人在夜市,我非常明白台灣有幾件事情是不會隨著ipod、iphone、有線網路、無線網路而改變的,其中環靜做的題目,就是我從小到大,一個不曾改變過的事情...。(本書再過10天上市,請繼續觀賞本部落格的報導)

    前兩週我去高雄談一本新書,我請住在高雄的環靜陪我去,順便可以跟她聊聊。那一趟高雄之旅讓我更多認識她,也更深刻地肯定這位旅遊作家新秀。我們坐了兩趟計程車,在高雄,司機沒有開收據的習慣,但是他們車上其實都有放收據,環靜遇見老人家就用台語央求他開收據,而且要簽名,人家不太願意簽名字,她就更客氣地拜託;遇到男士司機她就喚人大哥,「大哥請幫我們開張收據」。

    我最後坐高鐵離開前,因為需要零錢,我拿一千塊要去7-11買個金莎想把錢找開,她問我既然在瘦身為何買金莎,我說買給她,而且不好意思只換錢不買東西。她聽完二話不說,奪走我的錢就跑去櫃臺把錢換給我。我想,我見識到這種「很適合幹記者」的本質在她身上非常明顯。

    我高雄那一趟,環靜的書已經在編排,我們無意間聊天,我才知道她是怎樣「省錢」全省跑透透,而且還跑好幾圈的台灣,不是只有一趟。

    就是她的「移動採訪車+戶外的旅館」

    car-1.jpgcar-3.jpg car-7.jpg

    car-6.jpg car-4.jpg car-2.jpg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508)

    ▲top

  • Sep 27 Sat 2008 22:37
  • 總編輯良心會客室:分享與帶路的熱情,造就旅遊作家

  •  潘錫鳳女士出書了!

    這位是誰呢?記得我那篇「總編良心會客室」裡面提到:

    說來你不信,我最近才簽約一位大使館官員的妻子。對,你沒有看錯,是「大使館」。這位使館大人前幾週走進我們渺小的辦公室,為她太太送合約書來,順便給我們巧克力糖吃。這大概是幾年來,穿得最斯文,年齡最長的訪客。那讀者會得到什麼好處?歐洲某主教招待吃飯時,他們會去吃飯,還可以拍照給大家看一看,那是怎麼回事。酷吧。這位大使館官員的妻子,以前在台灣還是當過「總編輯」的。

    對啦!就是這位大姊出書了!

    我們新進編輯張焙宜,就是被我形容有「陸戰隊氣質」的年輕女編輯,戰戰兢兢地完成了這一本她在太雅的處女作,總編翻了之後,不禁叫好,覺得編得好極了,頗有吃了張敏慧口水,有模有樣的水準。不過,重點是這本書圖片趣味很高,資訊考究,曾經做過總編輯的潘姐,對自己的作品相當謹慎,也給她熟悉的神父過目審閱,聽說梵諦岡已經在等這本書,order已經來了!所以潘姐動員她梵諦岡政教關係做這一本書,已經引起當地很高的注目。

    我另外,想用潘姐的例子,再來「總編輯良心會客室Part Ⅱ」。

     2007年我遇到潘姐時,她寫了一個義大利生活的提案,誠如我常常在部落格說的「你們可以自己想好一大堆,但是最後請聽我的!」我跟潘姐說,「照你這樣的提案,不會再版,首版賣完就偷笑,而且我已經出版了一本『學義大利人過生活』你這提案跟那個太接近...」潘姐很快地,預備好聽我要怎樣為她量身打造她的書。

    我相當敬佩她,因為她年齡比我長,約莫近50(還不到50),還是我的前輩,曾經在台灣文化界擔任過總編輯的職務。所以對於她可以在一頓飯的時間內,馬上放下自己,接納我的提議,如今想來還是十分佩服。

    花了些時間瞭解她的義大利生活,夫婿的工作背景,以及從她提供的文章中,評估潘姐書寫與表達的能力,我決定選「梵諦岡朝聖」和名聞遐邇的「聖彼得大教堂」作為賣點。因為這是她的「獨家本領」,若不是他們夫妻的背景,很多東西要採訪是很難有管道。至少你不能否認,你很難叫神父乖乖站著,給你拍全身,解構他全身的行頭。再者,你可能也不像他們瞭若指掌梵諦岡的宗教精神、權力核心與藝術文化。在So-Easy的風格下,這些原本嚴肅的的資訊內容,全部變得有趣生動!(過兩天來貼內容,本書即日起上市!你家附近書店沒有,就上博客來吧!)

    潘姐同意這是她的獨家珍寶,並願意接受挑戰(各種要去梵諦岡取得採訪同意、拍攝與執行的困難),接著就是她的專業度、執行力也可圈可點。誕生了這一本,沒人做過的旅遊工具書!(我在日本書店逛了十年,也不曾看過這樣的書)

    不要小看「中年婦女」的執行力,與掌握核心的能力!我有時候發現,只要你有「十足想要發表的意圖」,以及「將自己獨門獨家的發現,精確分享給別人,強烈希望別人也能享受到你所曾經享受的」你就會創作一本好書!這跟年齡沒有關係,跟熱情才有關係。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1) 引用(0) 人氣(236)

    ▲top

  • Jul 21 Mon 2008 22:02
  • 徵人;特約主編接案子

  • 太雅徵求:住台北的個人工作室,專長主編,有三年以上報紙、雜誌編輯台的經驗,熟悉「複雜圖文書」文字編輯處理,善於檔案整理、潤稿、下標、校稿、寫書籍介紹文案。並具備準時完成工作的好習性。歡迎寫信到taiya@morningstar.com.tw 主旨請註明:應徵特約主編。

    請附上履歷,年齡、性別、過去媒體編輯經驗,以及職稱。

    本工作需要到太雅辦公室開會溝通,實際執行則在您的個人工作室或是家中進行,費用以案子計酬,非聘僱關係。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1) 引用(0) 人氣(412)

    ▲top

  • Feb 04 Mon 2008 20:00
  • 徵求旅遊作家:巴黎、蘇俄莫斯科、東京、印度、泰國、北京、上海...

  • 條件:
    1. 你居住在當地。
    2.你愛寫、愛拍
    3.如果有朋友從外地來,你知道要帶他們怎樣玩才會難忘。
    4.你對於吃喝玩樂,當地文化,當地新聞是關心的。
    5.你熟悉當地的語言。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1212)

    ▲top

  • Jan 10 Thu 2008 18:56
  • 七年級開始打進太雅旅遊作家陣容—孫偉家Wesley

  • 這是怎樣發生的?

    總編輯回想一下.....

    「七年級的東京玩樂全攻略」要出版的前夕,我正在與一位很有趣的投稿者開會,她開了一家旅館,詳情這裡先保留。編輯在門外問跟「七年級」這一本書有關的事情,我就含糊回答:叫那個「七年級」提供一張比較怎樣的照片...云云。那位面試的投稿者,眼睛一亮問:「請問七年級是個代號嗎?」我楞楞地點頭「是一位新作者」,她笑瞇瞇說:「那我是七年級2號作家!」我險些沒跌倒。什麼時候,七年級已經長大了?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1) 引用(0) 人氣(3973)

    ▲top

  • Dec 26 Wed 2007 21:27
  • 退稿也是交了個朋友,美國沼澤的貓之大者

  • Dear太雅編輯群,
     
    你們好!我是一個太雅個人旅遊系列的忠實讀者,在台灣和美國學的都是法律,現在卻不務正業的以寫劇本為生。
     
    旅居美國多年,走過許多美式的大山大水,心中卻總對一個地方,念念不忘,以致於每年冬天,我都必定再度前往。這個聖地在佛羅里達南端,是一個具有多樣特色的地區。有著台灣少見的沼澤國家公園與海洋生態國家公園,以及有如Tom Cruise 所主演的雞尾酒中(Cocktail),Kokomo宜人的中美洲氣候與庸懶風情的佛羅里達列島(Florida Keys)。

    taiya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6) 引用(0) 人氣(729)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政军家世大揭秘-何政军-文娱频道

    http://www.newssc.org           2006-05-24 09:29:48

    四川新闻网消息  
      

    何政军(资料图片)

      《亮剑》中的政委赵刚,让演员何政军的演艺事业攀上新的高峰,成为今年最受瞩目的男一号。何政军的典型北方美男子的形象,儒雅又俊朗,吸引了大批观众。近日,何政军回四川在广元拍电视剧《最后的子弹》,记者意外获悉,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更让人意外的是,何政军的哥哥就是四川电视台著名播音员、人称“播音怪杰”的何彦军,他的姐姐则是成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何玲。

      太巧  何政军父亲就是129师的

      因为何政军的出演,正在四川广元拍摄的电视剧《最后的子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媒体的采访。在片场,何政军的表演内敛沉稳,与另一主演王洛勇的狂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5月18日,在外景地天台山公园,何政军穿着一身解放军戏服自言自语:“这一次我又演了一位军人”。他告诉记者,从《亮剑》到《最后的子弹》他演的都是军人形象,他出生在军人家庭,家中兄妹五个从小就受军人父亲的影响,他的名字和哥哥的名字中都有个军字,足见家中的军人情结。

      其实,何政军很早以前就以《大雪无痕》、《紫荆勋章》、《国歌》、《陷阱里的婚姻》、《国际刑警》、《现在开庭》、《我的一九一九》《血玲珑》、《黄埔军人》等影视剧的演出走红演艺圈,但最让观众难以忘记的是那部红透半边天的《亮剑》。在《亮剑》中,何政军扮演了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政委赵刚,与现实生活惊人相似的是,何政军更透露,《亮剑》中赵刚这一人物的原型来自八路军129师,而他父亲抗战时期也曾在八路军129师战斗过!“我是将《亮剑》这部戏拿来献给父亲的。”

      太奇  军人家出了三个文艺名人

      为了采访何政军,记者反复与他相约,因连日来一直拍戏到深夜12点,何政军实在没时间接受采访。昨日记者再次致电何政军,但依然无人接听。昨夜,何政军终于给本报记者回了电话。

      何政军家有兄妹五个,他是家中的老幺,三哥何彦军是四川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四姐何玲也是成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虽然父母都是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和文艺不沾边,但是兄妹中却有三个干上了文艺。”何政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当时我们兄妹几个人喜欢看电影,看完电影喜欢背里面的台词。像《卖花姑娘》这样的影片,我和哥哥彦军、姐姐何玲都可以把台词从头背到尾,还经常在家里一边念台词一边表演呢。这可能是我们最初的艺术启蒙吧。”因为拍戏太忙,与何政军的对话也在仓促中结束。

      前前后后的采访中,何政军不止一次提到,哥哥何彦军是他走上艺术道路的领路人。当时,何政军已经在轻工部成都设计院工作了,但是出于对表演事业的热爱,1982年他还是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人艺工作。而哥哥也笑弟弟这一段历史:“是我陪政军上的考场,但是他却在三试时落败。第二年,何政军继续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進行式】終於追上韓寒 大陸熱銷千萬本
    2010-04-06 21:10:54 TVBS 彭馨儀
     
     
     
    【中國進行式】終於追上韓寒 大陸熱銷千萬本 有人說,要看大陸社會的深層矛盾,就要了解他們八○後這一代!在不完全開放的社會,不管發生什麼公共事件,很多人都要上網點擊一個網頁,看他如何毒舌罵大陸政府,犀利批判,這位作者名叫韓寒,不到30歲,外貌有點明星臉,以輟學生的身分,11年來不斷挑動大陸敏感神經,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在大陸締造「韓寒現象」。

    當然大陸很多媒體想要採訪他,不過這位上海青年,宣稱原則上不接受面對面採訪,尤其是電視新聞,得知韓寒也是賽車手,在中國大陸和俄羅斯邊境參賽,我們採訪小組千里迢迢追到大陸最北點的漠河,帶電視機前的觀眾,近距離了解這位旋風青年,也聽聽看韓寒眼中的大陸深層矛盾。

    ◎飆賽車總冠軍+暢銷書冠軍 韓寒

    主持人:「2009年全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國際組,中國車手年度總冠軍。」

    賽車手韓寒:「全中國對我來說,我不怕任何人來挑戰吧,因為去年總冠軍是我贏的,今年還是我。」

    一身賽車勁裝發豪語,他叫韓寒,為了拍攝他賽車的鏡頭,我們守在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完全看不出河道的黑龍江。韓寒:「還行,就是太冷。」記者:「太冷,那怎麼辦?你手凍不凍啊?」韓寒:「所以我戴了手套。」

    TVBS記者彭馨儀:「3月的黑龍江還是千里冰封,我現在站在江面上,距離俄羅斯的邊界20、30公尺。」

    中俄交界在哪裡?我們從上海,一路追北,先飛到黑龍江的省會哈爾濱,再轉飛大陸最北縣城漠河,最後到達大陸最北村落北極村,飛越2560公里,相當於台北到高雄跑7趟,只為了讓韓寒,坐下來接受我們的專訪。

    韓寒:「我選擇了把所有的錢都用來去比賽、去賽車,因為這個一開始需要你自己投入的,你沒有辦法跑到一個車隊說,哦你好,我開車開得很好,你要給我開嗎?沒有一個車隊會給你開的,因為每一台車都很貴,除非你先用自己的錢,去證明自己是個好的車手。」

    ◎只11年! 從輟學小子到億萬身價

    買車賽車,韓寒一開始經濟來源,全靠17歲那年開始寫書,新台幣1400萬的版稅(人民幣300萬),如果把11年發行的1千多萬冊排排站,超過2座萬里長城,去年作家富豪排行榜,韓寒以新台幣1765萬(人民幣380萬)的收入排第8,算一算,11年作家的身分,賺進新台幣大約1億3千萬元。韓寒:「可能是因為大家喜歡看我寫的寫的文章吧,因為現在中國大陸暫時還是一個限制級的一個地方。」

    ◎17歲動筆 3億人點閱韓寒部落格

    韓寒寫部落格,常常被刪除,大陸網友3.84億,韓寒的部落格,點閱率全球最高,突破3.38億,都要看韓寒口出狂言,視權威為糞土。

    韓寒:「任何一個寫作者,如果要寫這種文體,這種叫雜文的文體,它勢必就必須要這麼寫,那你去寫什麼呢?你除了這些,你去寫什麼呢?你去歌功頌德嗎?政府不缺歌功頌德的人啊,它們有人民日報,它們有新聞聯播,它們有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媒體,養了這麼多的走狗,給它歌功頌德,不差我這麼一個走狗,所以我就選擇不做走狗,我就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寫文章,我認為這才是一個文人應該做的事情。」

    ◎7科不及格、作文第一 少年便出頭

    韓寒自許一介書生,文采高中開始發揮,但是當時除了作文第一,韓寒已經留級1年,7門課不及格。韓寒:「當時的狀況是不退學也不行了,也可以說是為面子吧,因為如果我不主動退學呢,學校就要把我開除了,這個就好像,你發現了你的女朋友有外遇,你在她向你開口說分手之前,你先把她踹了,這樣可能以後說起來好聽一點;是會前途渺茫,因為那時我才17歲,也有一些人模仿過我,但是很快就回學校了。」

    不屑學校教育,叛逃體制外,前途未卜,韓寒玩票似地出唱片,當導演拍MV,開賽車,去年總冠軍年薪加獎金超過新台幣550萬元,韓寒又投入辦雜誌,自嘲窮到身上總是同一件黑皮衣。記者:「就這一件啊?」韓寒:「一個冬天往往就一件皮衣就過下去了,因為我不需要通過衣服來獲得自信心,而且也麻煩,很多的衣服。」

    TVBS記者彭馨儀:「韓寒靠寫作和賽車養活自己,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中國大陸南征北討,玩賽車。」

    韓寒行程都交給朋友充當經紀人打理,生活緊跟賽事安排。韓寒:「我說實話,我不是一個特別喜歡換車隊的人,就是這個可能就像跟女朋友一樣,就是說有一個女朋友,我就不大喜歡換這個女朋友,最多就是可以加幾個女朋友,但是就是不換她了。」

    加上韓寒「原則上不接受面對面採訪」,我們只能看哪裡有比賽追韓寒,當面見識他老辣批判的公民精神。韓寒:「中國大陸當局需要大量的錢,需要經濟,需要GDP,所以很大一部分都只能靠房價的提升、地價的提升,去拉動這個GDP,所以只能讓八○後的這一批剛性的需求者去受苦受難。」

    韓寒:「我總覺得他們互相之間,比如說無論是馬英九啊,或者跟以前的無論誰啊,胡錦濤啊、溫家寶,我相信他們說不定經常在通電話,經常在聊天,私底下的關係,我相信絕對不會那麼地緊張。」

    ◎對著鏡頭 「當官的怎那麼多廢話」

    即使在批判,韓寒也會面帶微笑,碰到嚴肅話題,還會有不屑一提的神情,有雜誌甚至激動地在封面,打出標題「選韓寒當市長」。韓寒:「我覺得夠嗆是這樣,一方面呢,對於中國來說,這個還…還比較遙遠。」

    記者:「你會想嗎?」韓寒:「我沒有,我不喜歡,我不喜歡,這些我不喜歡,官場上的那些東西,聽中國的那些當官的人說話,真的是,我真的很佩服他們,怎麼能說出這麼多的廢話。」

    ◎韓寒挑動大陸敏感神經 真旋風

    說出人人心裡話,挑動大陸敏感神經,在看似變化但骨子裡封閉的社會,這位28歲的八○後上海青年,變成驚世英豪寫傳奇。
    新聞來源:TVBS 更多生活新聞 »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熊猫烧香病毒作者出狱后该如何就业
    2009-07-21 22:47:05   来源:   【大 中 小】 点击: 40  我要投稿
    最近,听说曾经搅得许多人不得安宁的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即将出狱,大家忽然对李俊今后的去向开始感兴趣,某门户网站的相关讨论就是一片热火朝天。依我看,其去处按优先级分为六种。

    第一种:去公安部的反病毒部门

    去公安的反病毒部门,可以让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充分发挥才能,因为他有丰富的病毒方面的经验,通晓系统的安全漏洞,熟知病毒的工作机制、感染途径等,当然也就非常熟悉防治病毒的方法与技巧。

    这样的人对公安部门反病毒一定会有比较大的帮助,从他在监狱里为监狱管理部门熟练地排除故障就可见一斑。但是,公安部能否认可其水平、资质及政治面貌就很难说了。

    第二种:去反病毒软件开发公司

    这是网上比较多的人认可的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出狱后的去处之一。但是,许多人半开玩笑称,反病毒软件公司如果挖他们去,就可以自己制造更多更复杂的病毒,这样反病毒软件就好卖了。

    这只能是开玩笑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反病毒软件开发公司为剿杀天下成千上万的病毒不辞辛苦,如果他们能发挥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在病毒方面的经验,对他们提高反病毒软件水平是有好处的。

    第三种:去大学的信息安全学院

    现在许多大学的信息安全学院有很多理论工作者,但是在实际经验上却比较缺乏。如果只讲信息安全理论,却不去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实践,那么大学信息安全教学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能引进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加强实践性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一定会对大学信息安全教学有帮助。只是,大学老师现在难进了,没有个硕士、博士学位,想进大学比登天还难。

    第四种:去大公司管理网络安全

    这是比较实际的一种可能,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本人就表示:希望再到深圳去闯一闯,进大网络公司做网络安全维护。或者能留在武汉最好,对于薪水,他没有太高的期望,只要能发挥他的长处就行。

    看起来,李俊在监狱里改造得还蛮好,至少要在出狱后靠正规技术路子吃饭,且对薪水要求不高,不知深圳、武汉或其他等城市的大公司能否雇佣这位技术天才。

    第五种:被开锁公司找去做代言

    这社会无奇不有,因为李俊所制造的熊猫烧香病毒曾让多少人的电脑受到侵害,或蓝屏,或数据被毁,曾经让多少企业的局域网瘫痪,其破坏力、威慑力、杀伤力或攻击力太强了。

    所以弄不好会有企业找他去做代言人,开锁公司就最有可能,因为经常看到出租车后窗上的开锁公司的广告,说明他们在广告上肯投入,那么他们也许会找李俊代言,以便让开锁公司名气大振。只是,开锁与设计病毒还是两回事,如果某个锁打不开,李俊是否有“明星”代言之责?

    第六种:被病毒运作公司再拉去

    希望上面的方案至少有一种可行。如果上面的方案都不可行,那么情况就不妙了,如果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出狱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无着落,弄不好会被病毒商业运作公司再次拉去。

    希望第六种情况不要发生,一方面李俊还年轻,犯了点错误改了就好,社会应该积极接纳他;另一方面,如果非要因为找不到工作重操旧业,那么只能对国家安全千万很不好的影响,那就实在是大不幸了。

    声明一下,以上六种情况纯属博主胡思乱想,主要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写点东西让大家轻松一下。

    不过,既然谈到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出狱后的出路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在使用人才上应该不拘一格,还是不要太看重学历、资质等死板教条的东西。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反病毒软件公司找李俊代言,并有广告词:“我是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但我却在XX反病毒软件面前败下阵来,XX反病毒软件真牛!”(作者:陈永东,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文章来自:中国站长路(www.cnzzlu.com)详文链接:http://www.cnzzlu.com/test/News/31/200907/21-9856.html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師自通3歲幼童“通曉天文” 科學尚無法解釋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31日 08:11:32  來源:現代快報
      【字體: 打印本稿 讀後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關閉

        科學家認為現年8歲的俄國兒童擁有某種超自然能力,科學尚無法解釋

        據俄羅斯《真理報》30日報道,現年8歲的俄羅斯伏爾加斯基市男童波裏斯卡可說是科學家眼中的一個謎,他擁有遠遠超過同齡人知識范圍的天文學知識,不到3歲時,他就能告訴父母眾多太空星係和恒星、行星的名字,他像科幻小說家一樣向別人講述火星文明的故事,而他使用的復雜精確科學術語連專家也深感震驚。這名“幻想奇童”最近引起了俄羅斯科學家的興趣,今年夏天,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磁場和無線波協會的專家們對這名“奇童”進行了檢查。盡管一些科學家承認他擁有某種“特殊能力”,但顯然沒人願意相信他的前世是個“火星人”。

      3歲“通曉天文”驚呆父母

        據現年8歲的波裏斯卡的兒科醫師母親納迪茲達·基普裏雅諾維奇稱,波裏斯卡生下來時就顯得與眾不同。納迪茲達回憶道:“一切都發生得那麼快,當嬰兒生下來後,醫生將他遞給我看,我看到他的眼睛正凝視著我。作為一個兒科醫師,我知道新生嬰兒不可能集中精神凝視任何東西,然而,我的嬰兒卻正張大他褐色的大眼睛凝視著我。但除了這件事外,當時他和其他的嬰兒沒啥兩樣。”

        波裏斯卡隨母親從婦產醫院中回家後,母親納迪茲達發現,波裏斯卡幾乎從不哭泣,並且從不患病。他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然而當他8個月大時,他就能夠說話,會使用短語,並且能夠用積木組成各種幾何圖形。等波裏斯卡兩歲時,他開始畫各種古怪的圖案;當他不滿3歲時,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波裏斯卡竟然開始向父母講述起“宇宙知識”。

        母親納迪茲達回憶道:“他能說出許多太陽係的行星和衛星的名字,他向我展示各個銀河係的名字,一開始我非常恐懼,以為自己的兒子可能腦袋出了毛病,可我接著檢查書籍,卻發現他所說的那些星係名字的確存在!”

        像科幻作家一樣講述“火星”故事

        “娃娃天文學家”的傳聞立即以“光速”流傳,波裏斯卡迅速成了當地的名人:每個人都想知道這個嬰兒是如何懂得這麼多天文學知識的。從那時開始,波裏斯卡就像一個科幻小說家一樣,開始向來訪者不斷講述“外星文明”的故事。

        8歲的波裏斯卡卻開始對父母和朋友講述起遠古的“火星文明”,波裏斯卡說:“我的前世來自火星,火星人經常發動戰爭,我經常和朋友乘坐圓形太空船飛越時空,我們也乘坐三角形太空船觀察地球上的生命。火星太空船分好多層,能夠在宇宙中穿行。”那名記者問:“火星現在還有生命嗎?”波裏斯卡道:“是的,許多年前火星在一場全球性災難中失去了大氣層,但火星人仍然居住在地底下,他們呼吸著碳類氣體。”記者繼續追問波裏斯卡的“火星故事”:“火星人看上去像什麼?”波裏斯卡道:“他們很高,超過7米,他們擁有不可思議的能力。”

        預言地球4年後面臨“洪水”危機

        波裏斯卡的父母相信,在他們孩子的身上一定發生了什麼不對頭的事,波裏斯卡的行為越來越怪異,他會突然攔住街上的一個人,告誡他不要吸毒;他還像“小預言家”一樣,面對一個健康者預言他會生大病,這讓波裏斯卡的父母很感難堪。母親納迪茲達後來還注意到,每當俄羅斯有重大災難發生時,波裏斯卡就會顯得不舒服。納迪茲達道:“當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時,他感到渾身疼痛;當別斯蘭校園人質危機發生時,他也感到不舒服,拒絕到學校上學。”

        波裏斯卡還對地球的未來做出預言。他對記者道:“行星地球將在2009年和2013年面臨兩次危機,災難通常和水有關。”

        “幻想奇童”引起俄羅斯科學家興趣

        這引起了俄羅斯科學家的關注。今年夏天,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磁場和無線波協會的專家們對這名男孩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他的“氣場”非常強。該協會專家路戈萬科教授道:“我們用儀器檢測出他擁有橙色的光譜,這意味著他是一個快樂和高智商的人。針對發生在他身上的奇事,我們目前有一個理論來解釋,那就是人腦有兩種基本記憶類型:工作記憶和遙遠記憶。人腦最不可思議的能力之一,就是它能夠保存內部和外部世界的許多經驗、情緒和思想信息,有些獨特的個人,他的大腦能夠通過磁場獲得外部信息,包括宇宙信息,我認為,每個人都通過某種能量通道和太空聯係著,但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這種能力。”路戈萬科教授認為,波裏斯卡是許多擁有超自然能力的兒童之一,這種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特殊兒童被稱做“靛藍兒童”。

        波裏斯卡的“科幻故事”和廣泛的宇宙知識令一些對他進行研究的科學家相信,這些知識非但遠遠超出了一個8歲孩子的知識范圍,也不大可能是編造出來的。總之,波裏斯卡至今是個謎。但醫學專家們並不相信,這個男孩的前生曾經在火星上生活過。(蘭西)

     

     

       

    進入頻道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大女生碎尸案追踪 江苏一作家被卷入迷案(图)

    2008年07月28日11:03 [我来说两句(55)] [字号: ]
    刁爱青高三临毕业前赠给吴晓洁的单人照。见习记者 方南 摄
    刁爱青高三临毕业前赠给吴晓洁的单人照。见习记者 方南 摄

    刁爱青父亲到工厂去换鞋准备回老家。
    刁爱青父亲到工厂去换鞋准备回老家。

    刁爱青母亲在做工。
    刁爱青母亲在做工。

      来源:黄河新闻网

      关注南大碎尸案: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 和网上分析有所不同

      农闲时,59岁的刁广明在江苏省姜堰市区附近的一家私人柴油机配件厂上班。农忙时,他会回到市北郊的村庄料理两亩多的田地。十多年循环往复的日子,这个面相温和、体态中等的苏北男子逐渐苍老。 12年前,刚考进南京大学的女儿刁爱青,百余天后惨遭碎尸,而这个案子至今未破。这12年来,刁广明亦工亦农的生活唯一的变化,就是家里人说从那时起他就再也不喝酒、不听昆曲了。

     
    2008年7月初,正在厂里做工的刁广明又见到了南京来的警察。刁广明寻思,莫非女儿的案子有了眉目?

      编辑/石扉客 南都周刊见习记者 方南 江苏南京报道

      黑弥撒的想象逻辑

      刁广明上一次接到从南京打来的电话,是12年前的1996年1月19日。

      电话里南京大学保卫科的人询问刁爱青是否在家,刁广明这才得知,女儿离校失踪已约10天。他当日即赶到南京,警方对其作了笔录,详细询问了刁爱青的身体特征以及衣物鞋子等形状。

      检索南京当地媒体12年前的报道,对这个碎尸案最常见的描述是“南京闹市区多处发现有整包的人体尸块,共约上千块,内脏和头颅被煮过”。案发后,警方确定尸源为刁广明的女儿,南京大学大一女生刁爱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侦破此案。但12年过去了,案件依然未破。

      12年来,刁广明至今陷入一种恍惚的矛盾,他希望遇害的不是自己的女儿,因为他始终没有亲眼看到过女儿的遗体,有时“女儿遭到拐卖”的想法,也会让刁广明心里相对宽慰一些。另一方面他又知道这种可能性不大,警方应该有比较过硬的依据。

      若刁爱青活到现在,应该是32岁,距案发不足两个月即是她的20岁生日,1995年9月,19岁的刁爱青到南京大学读专科,就读于信息管理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在鼓楼校区学习和生活。

      女儿离乡上大学百余天后遭此厄运,刁广明回忆,接受警方询问时,他的眼泪“唰唰”往下掉。警方曾向他承诺,要家属相信他们会很快破案,但“大清查几个月后,案子逐渐不了了之。”

      这一次,仿佛是为了化解刁广明积压了12年的犹疑和恍惚,警方抽取了刁广明的血液准备做DNA化验,刁回忆,这是女儿遇害后12年来警方第一次要求他抽血化验。

      从来没接触过网络的刁广明没有意识到,让女儿遇害的事情在12年后重新浮出水面的,是一篇《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的帖子,这篇2008年6月19日晚出现在社区的著名帖子,长约2500字,帖主叫“黑弥撒”。

      按照这篇帖子的分析,凶手和刁爱青可能因“打口碟”相识甚或相爱。

      “这种CD的内容多是一些国内不常见的欧美流行音乐、乡村音乐,更多的则是摇滚乐、重金属,甚至那些极端音乐。”黑弥撒说,南京大学周围恰是南京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该市的“打口碟”买卖最先在这里出现,喜欢这种音乐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外表普通为人低调。

      “被害人性格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黑弥撒写道,“刚上大学不久的她被校外的‘打口碟’吸引。但当时CD机比较少见,对于穷学生来说更是奢侈品。被害人正当郁闷时遇见了凶手,他主动向被害人介绍这些音乐,并邀请被害人去他的住处欣赏。”

      黑弥撒推测,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被害人的外在或气质唤起了凶手对于童年时代的不良记忆,凶手杀死被害人“赎罪”的念头从心底升起。“看着被害人被切成了一片片”,凶手由此“获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

      黑弥撒在该帖还为凶手画像:相貌端正,气质成熟稳重;性格内向,为人谦和;单身,独居,受过高等教育,住在南大附近;文化素质较高,喜欢听音乐,亦有可能爱好文学;懂得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这篇基于某种逻辑之上合理想象的帖子,兼有惊悚、恐惧、悬念等好莱坞大片必备的元素,又建立在一起尘封12年之久的现实悬案基础之上,迅即引来热议。这些热议,也很快转化成让黑弥撒始料未及的猜疑。一位名叫“很多的”的网友,成为这种怀疑的代表。

      “很多的”的怀疑,首先指向“黑弥撒”这个ID,他介绍“黑弥散”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种用献祭动物来崇拜魔鬼的活动。这与黑文中提到的“打口碟”中黑暗的摇滚乐氛围相契合,亦暗示帖主在人格上有某种幽暗的倾向。

      这种怀疑让黑弥撒本人啼笑皆非,他在随后的跟帖里感叹“没想到随便写一点东西,居然能产生轰动效果!”

      黑的辩解,让这种微妙的猜测和怀疑,反而得到网友的支持,有网友呼吁要黑出来自首,有网友号召人肉搜索黑,还有网友呼吁警方介入缉凶。

      6月24日,南京当地媒体报道,网上关于碎尸案的讨论已引起南京当地警方的重视。随后,网友们发现黑弥撒消失了,每一个试图加他公开的QQ号的人,会发现这个传奇般的网络人物目前唯一的联系方式,已经被设置成拒绝添加任何好友。

      与此同时,论坛上的相关讨论帖也大部分被删除,还不死心的网友只有通过网络快照才能找到此前的一鳞半爪。一位网友感叹,围绕一个少女之死,一个尘封的悬案,这场热闹非凡的网络大纷争,刚刚到达高潮,还没来得及展开,就戛然而止。

      刁爱青的记忆碎片

      在网络上,刁爱青被描述成一个既性格内向又可能同时交十几个男朋友的怪异女孩,同时还是一个重金属音乐的爱好者,甚至是吸毒者。

      在刁爱青的好友吴晓洁看来,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吴回忆,刁个子高约1.65米,身材适中,长相普通。短发,单眼皮,眼睛稍有些近视,看书写字时会戴上眼镜。在嘴角的右上方有颗痣,如菜籽般大小。说起话来,嗓音稍哑,语速偏快。一个细节是,这个字迹娟秀的女孩,有时候会故意把自己的名字复杂化为“刁爱卿”。

      刁爱青不会骑自行车,从小到大由父亲接送上学。邻居朱大婶对此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刁广明总喜欢用自行车驮着这个从小就不爱出门的女儿,骑行在乡间小路上。

      “样子看起来有点像假小子,其实特文静、内向。”吴晓洁回忆,睡在宿舍上铺的刁爱青总喜欢把蚊帐放下来在里边看书,或者听音乐。刁爱青喜欢王杰、齐豫等嗓音有些忧郁的歌手,她常哼唱的单曲是《萍聚》,“听起来很有韵味”。

      十多年的记忆难免淡去,吴晓洁能够想起刁爱青的书籍里有《辽宁青年》,刁广明记起的是《电影文学》。周末上街,刁爱青总会在书摊前流连。她和同学们也合得来,没有什么矛盾。只有当谁把她的书弄丢了、破了或者皱了,吴晓洁察言观色,会发现刁爱青可能会生闷气,以后她便再也不愿借书给那人看。

      两人都爱书是吴晓洁和刁爱青结为知己的主要原因。刁广明做过村里的会计,“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吴晓洁觉得刁爱青家里有“文化气息”。同学中,也只有吴晓洁有到刁爱青家里翻书架看书的“特权”,而刁爱青则很少到吴晓洁家作客。

      在吴晓洁的印象里,相比同龄女生,刁爱青似乎更谨慎。她俩走在路上,陌生人搭讪,吴晓洁总会应付两句,而刁爱青从不理睬,她还提醒吴晓洁要注意安全。

      刁爱青的另外一位同学潘秀丽,从小学到高中都和刁在一起。她回忆,刁爱青小学成绩较好,到了中学算是中等。长得不是特别漂亮,喜欢独处但并不张扬,朋友不多,爱憎分明。“很普通的一个女孩,有点孤僻。”

      1994年高中毕业后,三个农村女孩各自走上了命运设定的人生之路。潘秀丽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晓洁上班,刁爱青复读一年后上了南京大学成教专科。而刁爱青上大学的百余天内,三个人还是会时不时在一起聚聚。吴和潘都觉得上了大学的刁爱青,和高中时候相比没什么大的变化。

      1996年1月7日是星期日,也是潘秀丽的20岁生日,她约了刁爱青等几个老同学聚餐,刁爱青像往常一样没怎么说话,当晚和潘秀丽同住,次日回了南京大学。潘没想到,这成了她和刁爱青的最后一次见面。

      而刁广明从南京大学得到的说法是,这次见面大概两天后的1月10日傍晚,刁爱青离开了南大,再也没回到宿舍。女儿离校前,同宿舍有女孩用电磁炉被老师发现,虽然刁爱青没用,但老师要求均摊罚款,而她当时是宿舍长。刁广明由此猜想,女儿有可能觉得委屈而赌气暂时离校。在家里,刁广明偶尔因为一些小事情批评女儿,她也会生气不讲话。

      案发后曾接待过刁广明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杨群英,告诉记者说,她对那个叫刁爱青的女孩已经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出事后学校就更换了班主任。

      汉口路将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分割为南园住宿区和北园教学区。杨群英确认,网上传言的鼓楼校区南园4舍就是当时刁爱青居住的宿舍,这个女生宿舍楼现在正在安装防盗门,宿舍管理员提起此事一片茫然。

      保洁工李师傅对此事则记忆犹新,他记得当时刚下完一场大雪,他像其他教职工一样被警方询问。“查户口,查经历,问我这一段时间之内都做了什么。”对查出有劣迹的人审问时间要长,有同事被连审一个星期。“大概调查了三个月后,警方才撤离。”

      知名网友“和菜头”当时也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在7月9日的博客文章回忆说,学校当时先是有小道消息流传此案,随后正式贴出了被害女生的照片。“据说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调查,提供事发当晚不在现场的证人。”和菜头回忆,当时的媒体报道了相关新闻和批示,警方悬赏通告,公布了涉案的几个提包和一条印花床单,希望市民提供线索,但“限定破案的日期过了,毫无进展”。南都周刊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树增:书写战争就是书写民族的心灵
    ■本报记者 舒晋瑜 刊发时间:2009-11-01 07:50:24 中华读书报

    采访手记

      在阳光明媚的房间里接受采访,一时让王树增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因为他多年来浸泡在《解放战争》的写作中,和几十年前那场战争当中的经历者“一起”度过每一天。他似乎还没有从这部书里完全出来。

      他称自己的写作为“笨拙的写作”,下的是苦功夫。为了写《解放战争》,他倒下过一次,走在路上突然什么都不知道了,等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急救车上。他很害怕就此“光荣”了,留下未竞的书稿。好在他又“活”过来,把下卷写完了。

      他说,历史本身的原貌谁也搞不清楚,都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因此在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要尽可能收集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各个层面、各个立场的记述,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人云亦云的写作不用这样劳神,一本关于长征题材的书不用写6年,6个月就行。“但我不愿意这样做,这样没意思。认识历史,必须是从自己心里梳理出来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从作品里看到一点新的对历史评判的角度。”

      无论是在《朝鲜战争》、《长征》还是《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王树增在探询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也在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绍历史知识或揭秘什么历史真相,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人的意义。“我觉得好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有助于读者认知本民族的文化、经历和民族心理等等。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愿意努力写下去。”

    “流逝”的处女作

      我是北京知青,1968年去山西吕梁地区下乡。一听那个村的村名就知道它有多小:“羊舍”。羊舍村非常贫困,我在那里做纯粹的农民。两年之后,贫下中农用大车把我拉到县城的武装部,穿上了军装。我当的是伞兵。从1970年当兵到现在一直在部队,已经近40年了。

      写作是天生的,好像有一种人天生对文学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作家先天因素占很大比重,很少是中文系学出个作家来,那不大现实。下乡之前,我是初二学生,在那个年代属于“准知识分子”。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是作文课,老师总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充分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当时写作没有地方发表,我写了很多诗歌、散文,到部队以后都烧掉了,因为从老百姓转变为军人,不允许有很多个人物品,只能是清理掉,算是和“小资产阶级情调”决裂。

      我的散文比较早地发表在空军的报纸上,第一部小说是在《解放军文艺》发表的,是描写伞兵生活的。我既不知道小说的基本理论,也不懂小说构架的基本常识,只是懵懵懂懂地写,没有稿纸,就在硬皮本上用铅笔写,写了厚厚一摞。

      我写长篇小说成为部队的一大新闻。那时尚处在“文革”时期,我自己利用出差的机会,把这部稿子背到郑州交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里贴满了大字报,走廊里的大字报一直呼拉拉地扇乎,很恐怖的感觉。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启蒙编辑,他让我一遍遍地改,还以出版社的名义给部队发了函,大意是我的作品初具出版规模,希望部队能为我提供方便。部队机关从没遇到这种事,觉得很怪异,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后来腾出一间房让我改稿,不知改了多少遍,终于能出版了,可是刚一出版,粉碎四人帮,根据上级指示,所有出版物一律销毁。这部书从此就不存在了,我手里也只有一本样书。那本小说名叫《流逝》。我想我的青春年华就这么流逝了。后来一想,这部书夭折也有好处。那时候我从文学到政治上都不成熟,就是写了“文革”中亲历的一些事,多少带有那个时代的政治色彩。

      改革开放之后,是文学黄金时期,我发表东西很多。我对阅读有着饥不择食的渴求,突然接触到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作品,才知道文学居然是这个样子。原来觉得柳青的《创业史》是范文,后来才知道文学天地是那么广阔。读到艾特玛托夫、卡夫卡,我就模仿,我在作品中掺杂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流派的写作手法,比如中篇小说《红鱼》,大段大段没有标点,当时我觉得是很时髦的做法。

      90年代初期,我去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任编剧。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人们的心态都很浮躁,我们欲望丛生,总觉得可以拼一把,面前摆了一百条路可以走。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这个社会。有两三年的时间,我没有写虚构作品的心境,完全投入戏剧创作。还得到戏剧界最高奖“曹禺文学奖”。那时什么都写,除了不会作曲。

    董存瑞怎么可以拿来调侃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写的内容。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向我约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稿子。不就是剪刀加浆糊么,资料满地都是,我以为一年就可以完成。没想到一旦投入进去,三年多的时间,我做了一百多万字的笔记,一个字没写。

      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是文学的两大支柱,后者读者更多。我读了很多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经典,终于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缺少非虚构这一支柱。当时觉得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非常堕落,一部分人为了钱或名扑在企业上。非虚构写作的作家群和读者群始终没能建立起来。我有一点野心:我能写!我沉在史料中,采访那么多人,终于找到了感觉,我觉得能写一本好书。

      出版社把约稿的事都忘了。《朝鲜战争》前后写作用了6年,1997年才写完。广州的城市灯红酒绿,我数年趴在故纸堆里,像和战争中的灵魂对话。如果要问我为谁而写,我是为中国当代青年而写。我要让我们的青年读者知道,国家的历史上,还有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在那个年代曾热血贲张,曾高举英雄主义的旗帜,曾让他们的生命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我有一个问题,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们的民族面临战争或被迫选择战争,我们的青年是否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挺身而出,显示男子汉气概?是否能扫除萎靡不振的心态带来的性格上的软化?是否能在民族精神中张扬永不言败的精神?

      无论去哪个国家,我都会参观当地战争纪念馆。我发现,各个民族无一例外地崇敬战争英雄,他们崇敬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民族的心灵。我不希望我们的青年调侃董存瑞、邱少云。一个日本记者去北京大学采访,学生们说:“我才不学傻冒的董存瑞!”怎么能够这样?

      每次逛书店我都很害怕,我问自己:你有什么理由再给书店增加一本?没有理由就不写,否则无非是制造垃圾。我最近看了北京新华图书网销售数据,非虚构作品销售排行上,我的三本书《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全排在前十名里,《朝鲜战争》已经出版十年了,《长征》也已经出版四年了,还在热销,而且读者大都是年轻人。我看到这个结果很惊讶,也很高兴。我在想,我们的读者喜欢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关心这个民族,同时也想在民族史中寻求自己当下如何能很好生存下来的理由,也是给自己找心气。有一次在西安一所大学讲《长征》,讲到一半,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王老师,你要早来一周就少死一个人。原来有个大学生因为失恋跳楼自杀,这个学生家里很穷,父母为了供他上大学把房子都卖了。如果年轻人都这样,民族还有希望么?长征路上,带一点点自私之心都走不下来!

      读《长征》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除少数人喜欢军史外,大多是在读心灵史。如果认真读完《长征》,我们可能获得精神滋养,什么时候都挺直脊梁,永不言败。现在年轻人思想开放,可以质疑战争的合理性,也有权利质疑战略战术思想上的合理性,唯一不能质疑的是前辈的流血牺牲,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

    一个细节熬一两个月

      写完《朝鲜战争》之后欲罢不能。我又写了《1901:一个帝国的背影》。这是我对少年时所受近代史教育的反思。我接受的近代史教育,回答不了我心中的疑问。我觉得,谁要读懂了1900年到1930年中国近代史的30年,谁就读懂了中国的今天。那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摸索了无数条建国的路,我想,应该从1901年庚子事件写到辛亥革命。所以今后我还想再写1911年,写辛亥革命,看看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

      写这样的作品,我必须做到:一是必须尊重你认为的历史真实和原貌。对同样一个事件,要用多方史料去核实,从而找到带有自己判断的历史观点。你要保持历史最大限度的原貌,必须读书采访、核对史料,这个工作量一定是巨大的。我举个例子,好比说写黄继光,鼠标一点,网上资料多的是,但依靠这样轻松得到的资料写作,不可能写得好。我找到了当时给黄继光擦尸体的小护士。这不是史学意义上考证,这是有区别的。但反复求证,寻找新的叙述角度、追求新的认知,对于我这样的写作者而言,很重要。为求证一个细节熬一两个月,对我是经常的事。二是必须是文学叙述,这不是史学著作,你写战争不是写军史或战史。文学叙述的核心是人。你必须寻找到,你叙述的那段历史、那个人的心理的模样,你要和他们的心灵沟通,你认识他们、结识他们,笔下才能出人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朝鲜战争》好像写战争,实际还是写人。我有个历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我大量的笔触是写最普通的人。《解放战争》中写了大量士兵,每一个都必须有出处。我写了很多农民跟着解放军作战,他们是哪个村的必须是真实的。这些普通的人,我无论如何查不到人名,但他们给了我精神上的滋养。我用文学的笔调,把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和民族大命运联系在一起时,书就生动起来了。

    《解放战争》为我们的父辈而写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一场非常奇特的战争,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在作战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仅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一次惊人的大翻盘。我总在说,解放战争的结局用纯军事的观点是不能够完全解释通的,它必然包含着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等所有的因素。

      我是为我们的父辈而写作的。解放战争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一场国内战争,很多战争的参与者现在还活着,我见过他们中很多人,他们的信仰,他们对于幸福、快乐的观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我相信能够感动我的东西,通过我的笔也能够感染和感动我们的读者。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关心自己的血脉的来历恐怕是共通的情感。我到农村去,一个普通的农民从沾满灰尘的房梁上给你拿下一个大包袱,解了半天解开来是一个族谱,他认为这是他活下去的理由。我想我写战争史在某种意义上是写这种族谱,这种族谱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每个人都应该有理由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向何而去,我们今天的生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状况、生活状况之中,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我想这些东西也是我渴求探望的东西。

      在辽沈战场采访,碰到当地一位农民,他的父亲(当年还是小伙子)给共产党出过力,我考证到住他们家的是九纵队。那时很多老百姓在战场上和我们的士兵一起,生死与共,有的带路,有的送东西,年轻力壮的就跟着部队上去了。小伙子担任了很危险的工作,就是要把东北野战军带到离城墙最近的地方。小伙子前面一个兵,后面一个兵,他被夹在中间,总是前边的兵冲上去,先挖一个坑,后边的兵再掩护他过去,那些士兵对他说:你可不能伤一点儿皮。最后小伙子是哭着下去的,为了保护他安全返回,死了好几个人。回去的时候部队让他拿一柳条,意思是已经为部队服务过一次,不用再带路了。小伙子回到家,想了一宿。第二天又上去了。这些细节深深感动了我。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还需对一些史实反复求证和考证。史料掌握越多,错误越少。到后来,我成了解放战争的半个专家。但是,还是免不了有错误。《解放战争》出版15天后,就有读者指出有错,一查果然是笔误,只能再版的时候改正了。

      近些年,随着档案的解密,对于曾经熟悉的历史,人们有了重新认识和思考的热情。党史资料的解密,让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对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印证。解放战争中的四平保卫战,党内一直有争论,现在基本上明白了。过去忌讳的话题,现在不敢说完全接近,也稍微接近历史原貌了。一些书宣称揭示什么真相,披露鲜为人知的事,其实你知道的我知道,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不负责揭示内幕。读这样的书,最好不要企图发现什么内幕,我只是想和读者一起,探求历史进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上、下),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等。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第十届全国五
    个一工程奖,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二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字体: ]  [打印]  [关闭]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威】女記者揭密《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

    2010/03/20 02:28:21 瀏覽223|回應0|推薦0
     

    2010.3.12文匯讀書週報/朱自奮

    一本出自挪威戰地女記者、作家奧斯娜塞厄斯塔(Asne Seierstad)之手,反映9.11之後阿富汗人民真實生活的小說《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The Bookseller of Kabul,近年來在西方引起巨大回響。在北歐地區,它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在英國,它名列2004年引進版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目前該小說全球銷量已超過200萬冊,版權轉授41個國家。 
    <!--[endif]-->

    《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是奧斯娜的第一部小說。之前她一直擔任數家斯堪地納維亞媒體駐俄羅斯、中國、巴爾幹半島、阿富汗、伊拉克和美國的記者。9.11發生後,奧斯娜意識到一件改變世界的重大事件發生了。她立即奔赴阿富汗採訪,期間曾借住在喀布爾一個書商家中4個月之久,得以近距離接觸其家庭成員,尤其是家中女性。回國後,她創作了此書。

    我對小說的成功感到驚訝,奧斯娜說,我沒想到世界各國的讀者對喀布爾書商的生活有如此強大的興趣。西方權威讀書媒體對此書給予一致好評,稱它是一本有關籠罩在神秘面紗後面千百年來默無聲息的阿富汗文化的作品,是描寫塔利班垮台後阿富汗人民生活的最精彩絕倫的書籍之一

    小說主人公蘇爾坦是喀布爾的一個書商,30多年來他為自己的同胞提供精神食糧,可是命運卻總是與他作對。先是蘇聯的支持者焚燒了他的書籍,接著聖戰者組織又肆無忌憚地掠奪和搶劫,最後塔利班將他所有的一切付之一炬。一個又一個的獨裁者無所顧忌地摧毀他珍愛的東西,而蘇爾坦卻如履薄冰地守護著一切。9.11後,隨著西方人的大量湧入,蘇爾坦的生意有了前所未有的轉機,可以往數十年留存下來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我想在小說裡展現阿富汗人民的真正的生活,他們真正在思考著什麼。奧斯娜說。雖然是小說,但具有顯而易見的紀實性。
    <!--[endif]-->

    奧斯娜在小說裡向讀者展示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一年級的學生是這樣學習字母表的︰「JJihad聖戰,我們的使命;IIsrael以色列,我們的敵人;KKalashnikov衝鋒槍,我們要征服;MMuja-hedeen聖戰者組織,我們的英雄;TTaliban塔利班)……」數學課本中,計算的是子彈和突擊步槍。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女孩子的命運。她們不能和家庭成員之外的男性說話、單獨見面,她們必須全身包裹著布卡才能上街;她們的婚姻大事無非是家族間的一場交易;兄弟可以殺死自己的妹妹,只因為懷疑她幽會丈夫以外的男人而給家庭蒙羞,事後可以宣佈妹妹死於電扇短路,不必擔心有員警來調查。

    小說寄予了一位西方女性對阿富汗人民的觀察和思考。令奧斯娜始料未及的是,書中原型喀布爾書商幾次跑到挪威要求奧斯娜修改小說情節,被拒。書商與她打起了官司,並自己寫一本書對之修正。幾年過去,這場跨國官司仍在進行中,倒是促成此書熱銷。


    【專訪奧斯娜.塞厄斯塔/石劍峰

    早報:你有一個好的想法,在一個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把它實現。最關鍵的是,你遇到了蘇爾坦」這樣一個喀布爾家庭。你是否覺得自己比較幸運?

    塞厄斯塔(以下簡稱塞):是的。在寫這本書之前,作為戰地記者,我報導的是戰爭、死亡、士兵等,對普通人生活和想法並不瞭解。很幸運的是,作為記者我在喀布爾遇到了書中的書商蘇爾坦,作為一名阿富汗人,他的思想非常開放,他歡迎到我他家做任何採訪,並寫所有我想寫的東西。而且,作為一名書商,他的經歷也非常獨特。那個時候,戰爭也剛剛結束,阿富汗已經開始慢慢發生變化,我覺得以這樣一個家庭來寫阿富汗是很好的想法。當然,書在全世界的暢銷跟9.11之後全世界的態度有聯繫。

    早報:即便如此,你和蘇爾坦之間後來發生了一些誤解,並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你們之間的誤會消除了嗎?

    塞:還沒有,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很少聯繫。事實上,在我寫作之前他就答應我隨便寫, 他歡迎我住在他們家,給予我許多幫助,他也是一個在思想上持開放態度的人。後來書出版前幾天,他突然聯繫我,說不同意書中的許多內容,並要求我修改,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書馬上就要印刷了。後來書在全世界暢銷,他又憤怒地站出來指責我歪曲了他們家的真實情況,這讓我非常吃驚。其實我跟他們家成員有口頭協議,要是他們不希望把一些內容寫進書中,可以事先告訴我。蘇爾坦不同意我在書中描繪的他,因為在書裡我把他描繪成一個典型的阿富汗專制男人,他顯然想要我把他寫成一個好萊塢式的英雄,他或許認為他為保存阿富汗文化做出了很大努力,為此甚至幾次入獄。我沒有那麼做,我把他寫成了有一定缺陷的了不起男人,而這也是事實。另外,看到書在全世界的暢銷,他有點嫉妒,他希望得到更多。其實我後來支助他們家和阿富汗當地社群一大筆費用,我資助了女子學校,但蘇爾坦顯然要得到的更多。

    早報:他不滿的重要原因可能是書中寫他對待婦女的專制態度,比如書開頭第一章你就 寫他如何拋棄」開始年老色衰的妻子,去用重金娶來年輕的太太。


     

     塞:我不贊同蘇爾坦對待家庭女性成員的態度,但並非是先入為主地刻意要把他寫成那樣,那是事實。女性在那樣的社會確實沒有任何人權,更不要說接受教育。蘇爾坦家在阿富汗算是比較好的,但他們家依然是個典型的男權家庭,他的妹妹每天就是不停做家務,而年老的第一個太太自從蘇爾坦娶了第二個太太之後幾乎就是一個傭人,過著傷心的日子。

    早報:阿富汗戰爭已經結束很多年,婦女的處境這些年有所改善嗎?

    塞:在阿富汗,一切都在緩慢地改變,婦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他們開始有接受教育的 權利,開始有婦女診所,在議會中也開始有女性議員和政府官員,但總體而言,變化有限。可能在精英階層,女性的地位變化非常顯著,但在普通人生活中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因為他們的家庭結構沒有任何變化,那就意味著男性依然是家庭的主宰。

    早報:你用一本書寫了這樣一個喀布爾家庭,那你覺得你真的理解了這個家庭嗎?

    塞:我和他們生活了幾個月,記錄他們的生活,但我想我並沒有完全深入到這個家庭之 中。我所接受的教育,無法全部接受他們的傳統和文化。我不能和他們發生爭吵,我也沒辦法改變什麼,能做的只有記錄。深入瞭解這個家庭,有我喜歡的部分,也有我不喜歡的。但我得承認我沒辦法徹底瞭解他們。

    早報:但這個家庭因為你的書在全世界暢銷,而永遠地改變了。

    塞:那是一定的。這個家庭在全世界都出了名,這對蘇爾坦的生意也有很大幫助。 但因為書中寫到了他們家庭女性成員的某些私人故事,他們也受到了一些壓力。

    早報:當你帶著布卡走在喀布爾街頭的時候,當地人怎麼看你這樣一個西方人?會有危 險嗎?

    塞:我和蘇爾坦家庭女成員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偶爾出門的時候,最好還是穿上布卡和長裙,戴上頭巾。雖然那個時候,經常有暗殺、爆炸、綁架,但和他們在一起還是比較安全的。有時候,我還和蘇爾坦一起做旅行,帶著美金和電腦,而穿上布卡,就可能會被搶劫者放過。

    早報:自從《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完成之後,你就沒有再回到阿富汗,為什麼?此刻,如果一 談到喀布爾,映入你眼簾的畫面是什麼?

    塞:是的,自從那次經歷之後我就沒有再回到喀布爾,一方面是我後來去了伊拉克戰場 和世界其他地方,另外一方面是我在工作時會萬分投入,但一旦完成了就離開。也許有一天我會回到那裡,當然是因為那裡有發生了什麼值得我關注的事情,或許是戰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裡的女人,沒有多少選擇權利的女人。

    早報:美國總統歐巴馬當初競選內容之一是從阿富汗撤軍,歐盟不少國家也陸續開始從 阿富汗撤軍,你怎麼看外國軍隊對阿富汗穩定的作用?

    塞:外國軍隊趕走了塔利班,但後者的勢力依然很強,如果外國軍隊離開,現在的政府 馬上就會垮台,阿富汗毫無疑問很快會重新陷入動亂。但外國軍隊的存在,又是一些阿富汗人攻擊的目標之一。外國軍隊在阿富汗做的遠遠還不夠,對於阿富汗重建肯定還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一切都還剛剛開始。


    想採訪賓拉登

    早報:戰地記者主要是一份男性統治的職業,作為女性戰地記者,你的優勢在哪裡?

    塞:女性從事戰地記者的成員越來越多,相對男性,女人在從事戰地採訪中最大的優勢 就是能更好地處理好與別人的關係,特別是與當地人的關係。相對而言,他們對女性比對男性更加友好一點。

    早報:在危險的戰區,你會拿槍防身嗎?

    塞:我不會使用武器,我也從來沒有摸過武器。事實上,在危險地帶採訪,不拿槍反而 更加安全,否則你難免會被視為危險目標。另外,如果手中有槍,即使你不想傷害別人,但最後總會使用它。

    早報:你也說過,你憎恨武器,可為何在世界上每一個衝突熱點,都會見到你的身影。 面對那麼多死亡和恐怖,你會憎恨戰地報導嗎?

    塞:這是我的職業,我不會憎恨這份工作,但有時候一回到挪威就會對它感到厭倦,那 些畫面還是影響我的情緒。但相對而言,我能比較好的平衡日常生活和戰地生活,工作完成然後就別太在意它。

    早報:除了《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你也寫過關於伊拉克戰爭、車臣戰爭的作品,評論認為你的作品文學性都比較強,你覺得增加戰地報導文學性的成分會減弱作品的客觀性嗎?

    塞:當然作為記者,你的任務就是報導戰爭的過程,但同一事件它所呈現的客觀性也是 多面的,而且讀者對所謂客觀報導也並非完全認同。也正是文學性,讓《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能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就算這本書被當作文學作品,它也沒有任何不真實或者虛構的東西,所有內容都是我的親身經歷,是我所看到、聽到的東西。當然我不可能深入到對方內心深處,所以不可能知道他們的真正想法。我們有太多的新聞,但我想做的是透過文學手法讓讀者瞭解他們的情感和想法。

    早報:你會在將來創作一部純粹的文學作品嗎?比如一部虛構小說。

    塞:不會。這個世界每天都有那麼多事情發生,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瞭解,這些真實發 生的事情更加吸引我。

    早報:作為戰地記者,誰是你的偶像?

    塞:波蘭記者卡普欽斯基。

    早報:誰是你最想採訪的對象?

    塞:賓拉登,我想他是所有戰地記者的目標,但我還沒想好問他什麼問題。


     
    ( 網路資訊數位文化 )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作家解密上甘嶺戰役: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2010年02月22日 08:38 來源:揚子晚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張嵩山在接受採訪。

      要問上甘嶺名氣有多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現在的80、90後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大、中、小學課本裏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更是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最近,上甘嶺的話題再次成為網路熱點,緣由是一本書《解密上甘嶺》引起的。昨天上午,南京空軍政治部專業作家張嵩山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導致他研究16年後,終於快速動筆寫就這部28萬字長篇報告文學的起因,是一批美國國家檔案館封存50餘年的美軍作戰報告。如今,上甘嶺的真相,終於首次在書中完整得到體現。

     

      美國老兵兒子提出交換資料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每當我聽到這首動人的歌曲,上甘嶺就讓我不平靜。你只要上網搜索上甘嶺三個字,各種版本的故事有很多。但真正能說清楚的幾乎沒有。比如,網上有很多說法稱,志願軍15軍的女護士和文藝兵都上了上甘嶺,其實這不符合事實,當時根本沒有一個女兵能上得去。”

      張嵩山翻開《解密上甘嶺》一書的扉頁,只見一組黑白照片出現在記者眼前,他說,16年前他就開始研究並追蹤上甘嶺的史料,為撰寫一本真實反映上甘嶺的報告文學做準備,但真正讓他快速提筆寫作的原因,是源於一個美國人,“他叫凱文,這個人幾乎把中國所有的上甘嶺圖書都買走了,為什麼呢?原來他父親參加過上甘嶺戰役,開戰第一天他還只是個排長,因戰績突出,第二天就被突擊提拔為連長,這事在他父親臨死時,才告訴了他,因此他想了解個究竟。”

      這個凱文無意中看到張嵩山寫的一本《攤牌》後,追到了南京,提出要互換資料,如此一來,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封存了50年的上甘嶺戰爭報告,終於現身。後來,張嵩山的夫人用一年半時間把到手的資料進行了翻譯,“過去我們是用一隻眼去看上甘嶺戰役,現在拿到美軍解密資料後,完成了兩個視角看上甘嶺。”

      幾點開戰一個戰士一種說法

      將雙方資料做了詳細對比後,張嵩山告訴記者,“美軍資料記載的非常具體,包括當年參戰的美軍第9軍和第7師每次戰鬥的開戰、結束時間,以及火力炮擊,傷亡人數等。這些我方志願軍受到條件限制,記錄的很簡單,有的數字也不精確。比如,究竟是淩晨幾點開戰的,一個戰士一種說法,有說3點的,也有說4點的,其實真正的開戰時間是1952年10月14日淩晨5點44 分。戰役結束準確日期是11月25日,而《上甘嶺》電影則說成了‘11月11日,我們終於勝利了,敵人又要在板門店坐下來,他們不能不坐下來!’”

      另外,開戰第一天,我們對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的兵力錯誤地估計為7個營,此次通過分析,確定為3個營又一個連,“因為這個3.7平方公里陡峭的小山,根本容不下7個營,而且只有一條上山的路。”

      戰前,美軍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的代價拿下上甘嶺。然而,戰爭卻持續了43天,在這彈丸之地,雙方投入了近11萬大軍,19 個步兵團——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人,志願軍投入兵力近5萬人。“從凱文帶來的資料才知道15軍被俘虜了44人,可我們卻不清楚。後來凱文在台灣找到了還健在的兩位老戰士。”張嵩山透露說。

      女護士沒上山背黃繼光遺體

      談到這本書的真實性,張嵩山說,“不敢說百分之百的真實,但可以說最接近歷史。書裏每一個人物都有名有姓,包括他們的籍貫。為了寫這本書,我採訪了當年15軍軍長秦基偉中將,45師師長崔建功少將等。還有電影《上甘嶺》中高保成飾演的那位連長的原型張計法,電影改成了張忠法。”

      很多人了解上甘嶺是因為這部電影,它確實是一部令人難忘的經典,但也帶來了一些誤會,“比如電影中表現的坑道戰,讓人以為上甘嶺就是打坑道戰,其實坑道戰只是整個戰役中的一小部分。以前說,上甘嶺是攻不破的,而事實是第5天我們就失守了,而開戰當天也有好幾個山頭被攻破。並非電影中描寫的那樣一直在死守,後來我們又奪了回來,反反復復,拉鋸戰。”

      上甘嶺是一場苦戰,打到什麼程度呢?張嵩山形容說:“山上的土全被打松了,一腳踩下去,就到膝蓋,機槍都架不起來。網上甚至有人說,是女護士上山把黃繼光遺體背了下來,這可能嗎?”另外,電影中,楊德才手拿爆破筒去炸碉堡,這一銀幕形象被稱為是黃繼光的原型。據張嵩山考證,這個鏡頭的原型應該是龍世昌,黃繼光用身體堵的是0號陣地的機槍眼,龍世昌要炸的是電影中主陣地的碉堡。

      志願軍為何苦守上甘嶺

      另外,對上甘嶺究竟打了幾仗,也沒有精確的結論。過去一直認為,上甘嶺只是一次小戰鬥,“其實是北韓戰爭7次戰役中的第6個戰役,前5次是運動戰,上甘嶺之後還有一個金城戰役。” 張嵩山介紹道,上甘嶺戰役分“固守反擊”、“坑道作戰”、“反擊固守”三個階段,電影描寫坑道缺水的場景是第二階段。

      張嵩山指著書中的地圖告訴記者,上甘嶺位於五聖山南面,高597.9米,被稱為597.9高地,雖然海拔不高,但地理位置處在前沿。“因此,美軍總也拿不下高地,十分惱火,戰爭規模不斷升級。但是,上甘嶺戰役後,美軍再也不敢發動營以上規模的戰役了。”

      過去我們的宣傳中說,美軍想先拿下上甘嶺,再奪取五聖山,“此次從美軍解密報告來看,不是這樣。美軍只想奪取上甘嶺,哪想到志願軍就是寸土不讓,所以反復截殺,戰火越燒越旺,雙方投入兵力越來越多。”那麼為何志願軍要如此苦守上甘嶺呢?“上甘嶺戰役的意義在於加快了停戰談判的進度表,這是雙方開始都沒想到的,因此,這是戰爭史上的一個怪圈:終點即起點。書中通過多個視角,真實地再現這場戰役,證明志願軍贏得戰爭來之不易。”

      本報記者 蔡 震 文/攝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子握手機跳下7樓 短信:你已經被辭退了
    2010年03月29日 08:31:13  來源:青島新聞網
    【字號  留言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你們快來看看吧,有個人坐在我們樓的七樓窗臺上,看樣子要尋短見!”昨天(28日)上午9時左右,家住河北路附近的居民宋先生向記者報料說。就在記者接到線索趕往現場的途中,這名男子從河北路與天津路交界處的一棟居民樓飛身躍下,重重地摔倒了水泥地上,隨後,這名男子被緊急送往醫院,經診斷他腦部出血、全身多處骨折,目前仍在搶救當中。

        男子從7樓窗臺跳下

        上午9時10分左右,記者趕到現場時,

        受傷男子已經被120急救車送到市立醫院搶救,在居民樓前的人行道上留有一攤血跡,居民樓前的電線被壓塌散落在地上。“真是太可惜了,‘110’和‘119’救助人員已經趕到現場了,正在商量如何勸阻他時,沒想到他大喊一聲從7樓樓道內的窗臺上跳下來,幸虧落下時被電線彈了一下,然後才摔在人行橫道上,要不然可能命喪當場。”在附近藥店上班的劉女士向記者介紹當時的情況。

        隨後記者採訪了多名該樓的居民,都表示以前從來沒見過他,此人並不是這棟居民樓的住戶。

        固執男子神情恍惚

        市民劉先生是最早發現該男子的人,在上午8時30分左右,他看到這名男子坐上7樓窗臺後,就撥打了110報警。“當時我們的心都被他揪起來了,在警察沒來的時候許多熱心人都喊話分散他注意力,但是不管大家說什麼,他只是重復著‘我要跳樓’四個字,似乎受了什麼刺激。”劉先生介紹說。

        在110民警和119消防人員趕到現場後,這名男子依然坐在上面不停地說“我要跳樓”,大家原本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正準備離去,但就在此時他卻縱身從樓上跳下。

        手機裏有辭退短信

        記者隨後趕到市立醫院,這名男子在緊急包扎後被送到急診室搶救。“他全身多處骨折,肺部出血,最嚴重的是他顱內骨折導致的顱底出血,隨時都可能危及他的生命,我們正在全力搶救。”市立醫院急診室的張峻醫生向記者介紹說。記者通過門縫看到,受傷男子臉部已經血肉模糊,暗紅色的鮮血讓記者一時難以看出他的年紀,他的胳膊和身體還在不斷抽動。

        對于這名男子的身份

        和跳樓原因警方並沒有透露,但是據知情人孫先生介紹,這名男子姓陸,出生于1979年,來自于濟陽縣。“他用的是雙卡手機,從這一點上看不是一般的打工者,但為啥這麼想不開我也不清楚,但是他的手機中有一條短信,寫著‘你已經被辭退了’,初步估計是因為失業想不開跳樓了。”孫先生介紹說,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記者 王壽林 實習生 徐棟 陳哲)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上尋陌生人過日子 "寄居達人"遇怪人怪事
    2010年03月29日 07:52:52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留言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如果有陌生人在網上說要跟你生活一段時間,你會同意嗎?估計不少人會擺手走開。但就有一個人,從去年2月15日開始,從網絡聯係陌生人寄居到他人家裏,利用這樣的方式,跑遍了全國近30個城市。他叫文皆,網友給他個稱號,叫“寄居達人”。

        近日,文皆漂到杭州,記者採訪了他。

        與6個女生一起“寄居”生活

        “希望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帶動大家,對于當下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最主要的就是信任的缺失,陌生人之間越來越疏離和隔閡。”文皆說,這是他進行“寄居計劃”的初衷。

        這次杭州站,與他一起生活的陌生人,是一個從馬來西亞來中國念書的中國美院女學生小黃。

        “小黃是在豆瓣網聯係上的,隨後通過QQ和手機取得了確認。她本人非常好,給我極大的信任。出門上學前,把鑰匙交給我,怕我餓著,還給我準備了幹糧。”文皆說,一路走來,他感覺到社會上的好人挺多。

        隨後本報記者聯係上了小黃。她三年前從馬來西亞來中國,現就讀于中國美院新媒體係。小黃說,當時她看到文皆的活動後很感興趣,想跟他交流。她與同住的5個女生商量並徵得同意後,向文皆發出了邀請。“我覺得他的行為很有意思,希望能多跟他交流。”

        到了杭州,文皆就住進了小黃和同學們合租的房子裏。

        “寄居”生活豐富多彩

        走到別人家門口,卻被突然告知不能提供寄居;與男同性戀同床,覺得很別扭;住在城中村裏的屋主出門時遞給他一把菜刀,讓他“防身”……一年多的寄居生活裏,文皆遇到了千奇百怪的人和事。

        文皆說,寄居可以是居住在對方家中,也可以是對方所提供的其他住所,但是不能住在自己朋友家裏,萬不得已也不能住旅館,否則就違背了自己的出發點。1年時間裏,有50多位陌生人通過網絡了解了文皆,為他提供了住處。

        “今年秋天,我的‘寄居計劃’要告一段落,那時我差不多可以繞回北京了。”文皆說。(記者 徐俊)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4位創業達人請教——賣時尚的獨門賺錢秘招

     

    本文摘錄自《女人變有錢》2009年4月夏季號 ● 撰文:楊東庭

     

     

    創業其實並不難,只是找不到訣竅罷了!以下四位達人,創業之路雖然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成功賺到錢,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獨門祕招。想學?看這篇就對了!

    壓低進貨成本 找出目標市場
    【地攤】

    宋庭瑜(68年次,左)
    趙彥宇(62年次,右)
    創業成本:5,000元,創業7年
    月收入:20餘萬元

     成功撇步 
     1
    切客群,主打「菜籃族」與「上班族」
     2 壓低成本,薄利賺卡多

    我本來在貿易公司上班,看到彥宇擺了一年地攤,生意很好,加上不想整天看老闆臉色,所以也跳下去當皮箱客。但隨著不景氣,許多皮箱客要跟你爭一杯羹,更得防範警察來開單,所以後來除了擺攤之外,也到菜市場租店面(只租下午3點以前的時段),一來避開罰單,二來專攻主婦族群,業績還比擺攤多2成。

    擺攤很簡單,但要賺到錢不容易。不妨到「切貨網站」尋找貨源,將成本壓到最低。另外,攤位桌巾盡量避免太花俏,應採單色為主,免得喧賓奪主。主力商品要擺在醒目的位置,最好分類擺放整齊,讓隨意遊逛的客人可立即注意到明星商品,駐足流連選購。

    建議新手別因擔心沒顧客而隨便降價,利頭反而會縮水。當然,也別想說利潤要賺一倍,時機歹歹有錢賺就好。還有,若有賣彩妝或小飾品,要看電視節目〈女人我最大〉掌握新知,才有話題與客人寒喧搏暖。重要的是,身上行頭要夠流行,讓自己成為免費活廣告。

    預購降低庫存量 主打設計與品質
    【網路→店面】
    張世總(68年次)
    創業成本:5萬元,創業6年
    年收入:上百萬元

     成功撇步 
     1 首創示範模特兒刺激買氣
     2 挑貨眼光以及對時尚趨勢的了解
     3 品質設計取勝

    開店前最好要有網拍經驗,一來藉此籌措資金,二來培養做生意的能力。6年前,我帶著5萬元去五分埔批貨到高雄開店賣,不想到乏人問津。於是,我將這批貨PO上網拍賣,也奠定現在全台兩間實體商店的資金基礎。

    網拍事業要成功,這當中暗藏許多訣竅,包括:撰寫標題最好能一目瞭然,點閱率才會高;利用「網路預購」模式,降低成本與掌握趨勢;請模特兒示範穿著吸引買家……不過,「如何提高點閱率」才是關鍵。我的經驗是,選擇全台最大的拍賣網──「Yahoo! 奇摩拍賣」曝光度會較高,若有餘力,不妨在Yahoo! 奇摩購物中心,甚至在亞洲最大的網上交易平台「淘寶網」刊登廣告,效果都很驚人。

    有些網路平台會酌收手續費,請網拍族不要拒繳。畢竟,會酌收費用的網路平台,都是點閱率最高的。另外,若有像我兼開門市的網拍族,切記,門市的售價要與網路一樣,買家才會買單!

    用筆記提高聚客力 主動出擊攬人氣
    【網路→地攤→店面】
    梁逸君(66年次)
    創業成本:從家裡不用的二手衣上網拍賣,無創業金。創業4.5年。
    月收入:20餘萬元

     成功撇步 
     1
    貼心服務,蒐集客戶喜好再出招
     2 積極進貨,跑點銷貨

    問我什麼衣服最好賣?除「女裝」外,就是「童裝」。因為就我兩年的網拍經驗,這兩項商品業績都很好,但是隨著競爭對手愈來愈多,利潤也變得較薄,所以我棄網拍跑地攤,在菜市場主攻童裝市場。

    【更多內容請見《女人變有錢》2009年4月夏季號

     

    2009-04-22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战德军摄影师、摄影军人图集[4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东北野战军 2008-10-09 15:25
    二战中许多英美盟国的摄影师拍摄下无数宝贵的历史镜头,他们中许多人为我们熟知。但是,在另一方的德军阵营里也有许多他们的同行。这些德军摄影师们默默无闻地拿着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历史的瞬间,然而他们付出的却是鲜血甚至生命。

    这是一位德军伞兵部队的摄影师,脸上的伤疤显示他以前在摄影时曾受过伤。然而,这一次他又再度负伤。但缠裹着纱布的手仍然握着相机,也许此刻他正在构思下一个摄影作品。

    另一位德军伞兵部队摄影师,脖子上挂着莱卡相机

    一名德军摄影师近影

    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的一名党卫军摄影师

    阿登战役中的一名德军随军摄影师,佩带莱卡相机

    一名党卫军军官在用莱卡相机拍照

    一名党卫军摄影师手持莱卡相机

    这位德国空军的随军摄影师在擦拭他的蔡司伊康皮腔相机(“稻城”指正)

    这位德军摄影师在用长焦镜头拍摄

    一位德国海军的摄影师在拍摄照片

    一位德国海军摄影师和U-123艇的艇长在一起

    德国著名战地摄影师Walter Henisch

    一名整装待发的党卫军摄影师

    著名的党卫军摄影师Hans Michalek

    一名德军摄像师正用轻便摄像机摄像

    1941年夏,一名党卫军摄影师正在摄像

    一名德军摄影师和装甲兵在一起

    德国将军Veth手持柯达Retina I相机

    德国伞兵部队中的摄影师(左一)

    两名党卫军的摄影师在东线

    趣味一刻

    和德国空军飞行员一起出动的空军摄影师

    德军摄影记者

    德军摄影师

    一名德军军官在检查相机

    德军摄影师拍下授勋的一刻

    德军摄像师在准备摄像

    正在拍摄的德军摄影师

    两名德国伞兵部队摄影师和军官在一起,请注意他们佩带的制式相机套,用于容纳柯达Retina相机

    几位德军摄影师用莱卡相机记下这一瞬间

    1943年9月参与营救墨索里尼行动的德国伞兵,其中一名佩带有莱卡相机

    党卫军的一名摄影师和军官们

    德国空军摄影师

    德国非军方摄像师在拍摄中

    德军摄影师和军官们在查看苏联红军战俘

    德军摄像师在拍摄德军的伙食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地記者隨軍行 危險也不怕

    記者:賀乙舜 王維     報導
    FacebookplurkGooglefunphemidemi


    美伊戰爭開打,隨軍採訪的戰地記者,也同樣在前線出生入死,至今已有12人不幸喪命。而在台灣也有一批逐漸被淡忘的戰爭記者,他們都是軍人出身,有的參加過抗日戰爭,有的曾在823砲戰前線,和軍人並肩作戰。其中93歲的空軍退役少將劉毅夫,當年以記者身份到金門戰場,他說敵人總是在拂曉出擊,還好他有早起的習慣,要不然性命可能不保。

    民國47年金門823砲戰,兩岸隔海激烈砲轟,這樣的槍林彈雨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10多名台灣記者卻想盡辦法要到最前線,他們是台灣第一批戰地記者

    沒有武裝,只有一個印著「記者」兩個字的鋼盔和一身卡其服裝,帶著相機和筆搭軍艦來到金門戰場。

    45年過去,當年的戰地記者還活著的只剩下五、六位,其中最資深的就是已經93歲高齡的劉毅夫。

    空軍少將退役,人稱將軍記者。家人:「這件是軍事外套,來穿上,還有帽子,對,還有帽子。」至今劉毅夫仍每天起個大早,穿上戰地記者紀念外套到報社主筆軍事新聞,他說他就是靠著早起才能在戰場上保住性命。資深戰地記者劉毅夫:「敵人作戰有兩個時間,一是黃昏、一是拂曉,拂曉你就不知道了,你在睡覺就不知道,所以當軍事記者一定要早起。」

    抗日戰爭時期,劉毅夫擔任空軍將領,親自駕駛戰機和日軍對抗。撤退回到台灣,他放棄中將升官機會,選擇當一個戰地記者,用文字鼓舞士氣。劉毅夫:「我一生就被這句話感動,一個人拿槍打敵人、打日本人有什麼用?要為前線能作戰的軍隊服務。戰地記者第一個要有勇氣,第二個要能吃苦。」

    當時的戰地記者幾乎都是軍人出身,資深記者姚琢奇回憶踏上戰場的那一刻,他說那時真的嚇壞了。資深戰地記者姚琢奇:「那時候金門連一棵樹都沒有,我們坐的吉普車也沒有棚子,走到半路,對面中共就發射砲彈,他看到東西就打,那時候我們就趕快跳下車,跳到地下的壕溝裡。」

    姚琢奇說還好他受過軍事訓練,運氣也夠好,才活到現在,但並不是所有記者都能倖免於難。姚琢奇:「就是這艘船,我們那時在另一艘船,這艘船給打得亂七八糟的,艦長那時都已經死掉了。」

    那時在船上的5名記者全部殉職,照片中被子彈貫穿的鋼盔可以想見士兵死傷的慘狀。

    古寧頭戰役、東北剿共,還有大象林旺在緬甸的珍貴照片,是戰地記者羅超群用這兩台40多歲的古董相機寫下的歷史鏡頭。戰地記者羅超群之子羅廣仁:「一個記者或是個戰地記者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安全,他說保護自己的安全才能為你所拍的和所看到的留下紀錄,因為只有你存在這些照片才能保存下來。」

    受到父親影響,羅廣仁目前也從事新聞業。戰地記者用影像紀錄戰爭的殘酷,世人得以見證歷史,但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戰爭非得要開始?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戰地女記者張翠容:國家恐怖主義VS恐怖主義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亞洲周刊   發佈者:張翠容
    熱度4票  瀏覽174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時間:2009年1月07日 10:26

     

            當哈佛大學宣佈《文明的衝突》作者亨廷頓(SammuelHuntington)病逝之際,以色列正以六十年來最血腥手段狂轟猛炸巴勒斯坦自治區加沙地帶(加薩走廊),導致數千人死傷,美英率先支持以色列行動,整個世界就這樣眼巴巴看著屠殺上演。以色列除攻擊哈馬斯政府機關和其武裝據點外,不少小孩、婦女、老年人、青少年、以及其他無辜的老百姓,都成為受害者,這種把平民也一併視作襲擊對象,用國家機器進行大規模殺戮的行為,有批評者指這種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是國家恐怖主義。

     

            不過,以色列對這次襲擊巴人行動也有解說,他們指加沙的巴人激進組織先以火箭炮攻擊以色列邊境,因此,他們要用百噸導彈和六十架戰機自衛、報復。自衛與報復便成為美國主流媒體報導以色列襲擊行動的主調,加沙地帶則早已被描繪成恐怖組織的基地,加沙居民全都是潛在的恐怖分子,是他們挑起衝突的事端。

     

     

     

            那麼,今次以色列要下重藥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其實,以巴之間的衝突,已類似雞與雞蛋的問題,特別是加沙地帶,一直是巴人激進組織哈馬斯總部的所在地,而哈馬斯雖於零六年大選勝出成為合法的民主政府,但局勢更趨緊張。以色列與哈馬斯互不承認,勢成水火,而加沙一直是衝突的前沿之地,當哈馬斯在零七年全面接管加沙後,兩者衝突無日無之。

     

            哈馬斯指責以色列雖拆卸在加沙的猶太殖民區(屯墾區),卻仍封鎖和襲擊加沙土地,以色列則指哈馬斯不斷向以色列南部發射火箭炮和輸出「人肉炸彈」,二零零八年年初以色列再度制裁加沙,切斷對加沙的燃料供應通道,令加沙居民在黑暗中還要面對食品和藥品短缺的人道危機。

     

            雙方終在二零零八年六月透過埃及斡旋,達成六個月的停火協定,協定中哈馬斯要停止所有對抗以色列的暴力行為,而以色列亦要結束間歇性空襲和解除封鎖加沙,恢復開放邊境口岸和日常供應。

     

            過去六個月停火期間,可以說是對雙方的考驗,雙方的確在初期暫停採取暴力手段,但哈馬斯指以色列仍然對加沙進行局部性封鎖,以色列則指哈馬斯繼續走私武器,全面解除封鎖乃不切實際,在相互指責對方違反協議下暴力再現。在十二月十九日停火協議結束之際,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炮,以報復以國沒有遵守協議,雙方再展開新一輪的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是一百五十萬的加沙居民。

     

            近來聯合國巴勒斯坦難民工作署行動總監JohnGing表示:「停火協議並沒有令到加沙居民得到什麼好處,他們的尊嚴生活依然受到剝奪,事實上,在這段期間我們對加沙的物資供應亦頗受限制,我們甚至缺乏糧食,處境十分困難。」

     

     

     

            有人道工作者形容,停火時雖然較少聽到隆隆的轟炸聲,但加沙居民卻在沉默中慢慢死去,封鎖進一步使學童缺乏書本和紙筆,無法學習,身心受到摧殘。

     

            這讓人想到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結束後,美國隨即制裁伊拉克,直至零三年再度入侵該國為止,在十二年期間,超過五十萬人直接或間接受害於制裁行動,全世界也一樣眼巴巴看著伊拉克人慢慢死去,國際上沒有發出過嚴厲的抗議聲音,原因是,伊拉克早被美國定性為「邪惡軸心」。

     

            美國支持以色列行動

     

            美國國務卿賴斯對這次以色列軍事行動便這樣說:「哈瑪斯一再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炮和迫擊炮,要為新一輪暴力負上責任。」可是,與以色列傷亡數字相比,加沙的死傷可謂相當嚴重。報導稱,哈瑪斯自稱為報復而發射的火箭炮,射程在不到五+公里之內。因此,外界形容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相對于哈瑪斯火箭炮所造成的零星傷亡,以色列今次空襲已可共摧毀數百個目標,並調動坦克和地面部隊,這種大規模襲擊行動顯示了是一次花了長時間作出的精心部署。

     

            事實上,有分析家早預計出以色列今次血洗加沙的軍事舉動,由於二零零九年以色列議會選舉,各派必將以強硬姿態來爭奪選票,更何況將會出選的以色列女外長列夫尼和國防部長巴拉克正面對反對派領袖內塔尼亞胡的強大壓力,重挫哈馬斯政權很可能就成為以色列國內不同政治勢力較勁的籌碼。

     

            加沙真是一塊受詛咒之地,筆者在過去數年來曾多次出入加沙採訪,發覺入境限制一年比一年苛刻,記者必須持有以色列新聞局發出的記者證方可進入,救援組織也只能有限度地在該地進行救援工作,至於和平組織人士,一概不能前往,原因是他們被以色列政府視為同情恐怖分子的組織,其中以「國際團結運動」最為敏感。

     

            筆者在加沙期間親身體驗這個大監獄的滋味,海、陸、空一切受封鎖,由於加沙與約旦河西岸巴人自治地區之間有以色列領土分割,兩地隔絕,加沙南部通往埃及邊境又自九十年代中開始長期關閉,令加沙毫無經濟發展的可能,一半人口靠國際救援度日。

     

     

     

            狹長的加沙地帶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零五年以色列撤走猶太殖民區之前,殖民區便占去了加沙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令當時一百二十多萬巴人居民擠迫在餘下的百分之七十土地上,加沙總面積為三百六十平方公里。

     

            在沒有出路的大監獄裏,加沙居民變得貧窮、絕望、暴躁,容易滋生激進思想,哈馬斯也因此在該地起家。當筆者身在加沙,發覺哈馬斯已構成加沙居民生活一部分,從哈馬斯醫院、哈馬斯大學、到哈馬斯社區中心,居民在困苦生活上依賴哈馬斯的程度,可想而知,在他們眼中,哈馬斯是民族鬥士。

     

            可以預見,只要加沙越受封鎖,經濟越變萎縮,人民越無路可退,哈馬斯地位便越更穩固,究竟是誰造就恐怖主義?

     

            當二零零八年七月候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以色列時表示,要是有人發射火箭炮攻擊他女兒睡覺的地方,他會全力阻止,他認為以色列該這麼做。可是,當筆者寄居于加沙一民宿的第一晚,睡得正濃時即受到以色列一枚導彈轟醒,那種驚恐不足為外人道。當地有小孩告訴筆者,他們每晚都恐怕一睡便不能再醒來,他們討厭頭上的戰機聲,但他們卻逃生無門,而以色列人則有行動自由,可選擇搬離他們認為危險之地。

     

            奧巴馬競選時強調他會依靠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紛爭,人們寄望他推動中東和平,但若瞭解奧巴馬的外交團隊,或許再不感樂觀。

     

             奧巴馬的副手支持以色列

     

            奧巴馬的副手是長期大力支持以色列的拜登,他的幕僚長是與以色列有密切關係的伊曼紐爾,希拉利自當上參議員後,在以巴問題上轉向親以強硬立場。至於奧巴馬本人,他除了認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地方外,他並說:「很難和不是代表國家、不承認你的生存權、常用恐怖行動做為武器的團體談判。」

     

     

     

            熟悉以巴問題的專家對以巴和平前景不寄厚望,正如以色列在空襲過後表示,他們的目的是要把加沙炸回到一九四八年之前的荒涼境況。既然如此,國際社會應如何回應這一場國家恐怖主義?諷刺的是,在掌握話語權的優勢下,國家恐怖主義卻往往包裝成為反恐行動,製造更多不公不義,從而誘發更多的暴力,連聯合國也無能為力,這才正是這個世界迫切關注的現象。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

    作者: 拍案网友  *2010-1-15 10:29:06  点击:129  回复:5  回复主题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1 回复: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2 回复: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3 回复: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
    残酷!

     

    4 回复: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FONT color=red><B>中国人见识一下战争残酷!真实战地记者照片</B></FONT>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玩命的战地记者
    直接连续看以下大图

    战地记者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也最无奈的职业,想要从事这个行业,就必须有抛开一切的魄力,包括自己的生命。一位战地记者曾经这样说:“我害怕失去生命,我害怕看到战争。因此我愿意去做一名战地记者,用我的力量去避免战争,保护生命!”战地记者是我们最应尊敬的,有人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就是那些可以震撼心灵的东西,但这些战地记者带给我们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根据美联社得到的材料,1965-1975年越战期间,共有71名记者因报道这场战争而遇难,其中在柬埔寨遇难的有34人,越南33人,老挝有4人。到目前为止,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类成为记者遇难人数最多的战争。
    在越战中遇难的71名记者中,来自美国、法国和日本的最多。其中20人来自美国,法国和日本的记者分别为14人。这些记者多数是在战斗中受到波及死亡的。而在伊拉克战争中,3/4的遇难记者是伊拉克籍,遇难的美国记者只有2人,相当一部分伊拉克籍记者是因为从事新闻工作而遭到武装分子杀害的。



     

     



     

     



    最惊心动魄的十大灾难片!!你看过几部?
     

     


    外勤採訪記者工作,外表上是風風光光的,狗仔隊也給人威風凜凜的印象,但熟知記者生活的人,卻會用「神仙、老虎、狗」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的生活,而實際上,記者是一高度職業危險性行業,惹官非、捱打、受傷,甚至遇難身殞,似乎都成隱憂。就全世界情形來看,據保護記者委員會 (The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估計,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個年頭,全球共有四百七十二名記者在工作時遇難。戰地中東是龍潭虎穴,一九九九年,美國彈著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時,更曾導致三位中國記者喪生,掀起了全球對新聞工作者的關注。而各類例子,可以說俯拾即是。
    傳媒的配置措施
    傳媒是社會動員神經系統,尤其是有災難發生的時候,此之所以日本的基本災難防治法,就將日本放送協會 (NHK),定位為防災公共體系成員之一,在災難發生時,要擔負播報救災措施的責任。
    至於媒體平時的防災作法,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的KFWB新聞台做法,就值得借鏡。為了應付加州地震頻生,KFWB設立民眾(報料)地震專?︱任何人、任何時間感到地震,都可以用電話查詢,而它本身也做了各項防災措施,例如,備用發電機、記者救難袋、甚至還準備了一百人兩日食糧。反觀香港在處理災難報導時,如果派記者到事發現場採訪,一般會為記者額外購買多一份意外保險,或加保。此外,便沒有太多的其他措施去處理。但在戰事採訪時,保險公司卻並不願意承保,某些傳媒機構只好自行承擔保險責任。

    以目前香港情況來說,記者在外出採訪災難新聞時,遇到很多困難,例如: 每當內地發生重大災難,派員到現場採訪,並非如想像中容易。首先,地方政府並不那麼歡迎外地記者到災難現場採訪,因此大多不會提供任何協助。傳媒機構在這些情況下,往往迫不得已時才會呈報在地政府機關。因為一旦申請了的採訪,往往只能單一報導地方政府希望得到的結果,很難自由地去採訪,充份反映實況。

     



     



     

    Robert Capa說過:”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長井健司自己則說:「誰も行かない所に誰かが行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總有人要到沒人想去之地)。而他,也的確已站遍不可能再接近的現場,沒有人敢身處的前線。或許長井健司的攝錄機會被軍方充公、檔案會被刪除,但緬甸軍政府的殘暴和冷血,卻已完全清楚的展現世人眼前,可謂他最真實,也是最後的採訪。

     


    他们必须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图中一位战地记者的长靴里插着一把手枪,以备不时之需。
     


    直接连续看以上大图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烽火憶當年:訪抗日南洋華僑戰地記者莊明崇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5月30日 14:19:17  來源:華聲報
      【字體: 打印本稿 讀後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關閉  
     
    新 華 網 檢 索
    .海外華人導航.
    華人圖片 政策提示 華報摘要
    華人動態 華人故事 海外創業
    神州縱橫 海歸熱潮 華文教育


    莊明崇老先生近照

     


    記者團與當時廣東省府主席吳鐵城合影。右二為莊明崇。

     

        近日在曼谷一次小小的聚會中,記者結識了88歲的泰國華人莊明崇老先生。抗日戰爭時期,莊先生毅然參加南洋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奔赴中國抗日前線。如今,當年與他一起赴華採訪的同行俱已作古,他成了參與中國抗戰前線報道的唯一健在的東南亞華人,甚至可能是全球海外華人中有此經歷並健在的唯一的人了。

        莊先生祖籍廣東潮州,1915年在曼谷出生,曾在曼谷早期華文學校新民中學讀書,後到馬來西亞檳城求學。蘆溝橋事變後即赴華做戰地記者,參與報道了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等重大戰事,此後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大學習,日本投降前回到曼谷。憶及烽火當年,老先生對一些人物和事件記憶猶新,侃侃而談。

        組團赴華

     

        中國抗戰爆發後,南洋華人華僑支援抗戰熱情高漲。馬來西亞檳城《現代日報》主編曾聖提先生倡組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回國從事抗戰新聞報道工作。曾先生祖籍廣東饒平,當年30歲左右,是活躍在檳城的著名華僑報人。鑒于報館記者大都有家室拖累,曾聖提便從當地華文讀書會中找到6位20幾歲的青年:潮州人莊明崇、紀志文,廣州人龍炎川,福建人駱德露、辜洪濤,海南人黃某,共7人組成記者團。

        “1937年11月,我們這個抗戰後第一個回國的華僑新聞團體,從星洲(獨立前的新加坡)乘坐香港貨輪‘豐平號’北上香港。原打算轉道南京,但抵港後得知南京已失守,只好決定經廣州赴漢口設立記者站,以便展開工作。“在赴港途中,‘豐平號’船員們對記者團投身抗日深表敬佩,船長打開大餐廳讓我們住宿,那是貨輪上最好的處所了。每日三餐大魚大肉,殷勤招待,分文不取”。

        港穗見聞

     

        記者團抵達香港後逗留大約10天,負責接待的是19路軍駐港辦事處的黃精一先生以及許多香港抗日團體的青年朋友。曾聖提為壯觀瞻,特地為團員制作了藍呢制服,兩排銅扣,外加領帶革履,儼然像海軍軍官。

        香港當時左派勢力相當活躍。莊先生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共西南局的張雲逸先生常來旅館看望我們。張先生體格健壯,滿面風霜,一看便知不是城裏人。他對我們詳細解釋了共產黨要求停止內戰,建立統一戰線一致抗日的政策。沒想到他後來成了新四軍、解放軍的風雲戰將。”

        到了廣州,記者團受到官方的熱情歡迎,被安排住進一流的愛群大廈。省政府參議邢森洲(抗戰勝利後出任國民黨政府駐泰國首任大使)引導記者團拜訪軍政大員。“當時的第4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將軍親自接見我們,還交待軍部替我們準備了廣州至武昌的一等火車票。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並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的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先生請我們吃飯,並與我們合影留念。這張攝于1938年1月8日的照片我一直保存著。”(見圖)

    漢口建站

     

    登上北去的列車,記者團一路風塵仆仆趕往武漢。“同車有一位在漢口河街開米棧的許老板,原籍廣東普寧,是一位忠厚的長者,一路上與我們這幾個年輕人相處甚好。到了漢口,許老板讓我們把辦事處設在他的米棧樓上,既不收房租,又免費供餐,有時還親自剝蝦為我們添菜。米棧門口挂上‘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團本部’的隸書大字招牌,顯得很神氣”。

    當時陪都雖遷往重慶,但武漢實際是全國軍政中心,軍隊調動大部分要經過這裏,許老板的米棧常為過往軍隊佔住,不勝其擾。“自從記者團本部的牌子挂起後,再加上我們穿著藍呢制服,那些蠻橫的軍人不知這是何方神聖,再也不來打擾,連對門派出所的警察都對我們敬禮”。

    “在漢口應酬頻繁,記得《大公報》也看得起我們這些毛頭小夥,設宴款待,該報三巨子、也是社論主筆——總經理胡政之、總編輯張季鸞和編輯主任王蕓生等諸位報界老前輩都親自出席”。

    抗戰形勢越來越緊,記者團決定分赴各地採訪。團友辜洪濤去福建,黃某去海南島。徐州正在加緊部署會戰,莊明崇和紀志文、龍炎川、駱德露4人即奔赴徐州。團長曾聖提和在漢口加盟的兩位華僑張赫茲、李秀良留守漢口記者站。

    奔赴前線

     

    徐州是津浦、隴海兩條鐵路幹線交叉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國軍隊志在死守。坐鎮徐州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麾下部隊號稱30萬,有中央軍、桂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等。

    “我們4人乘車沿平漢路北上鄭州,再轉隴海路東向徐州。在平漢段的列車上,我巧遇曼谷新民中學時的同學、祖籍廣東梅縣的華僑廖政武,真是喜出望外。廖告訴我,他剛畢業于黃埔軍校炮科,決心去延安參加8路軍,並笑說,若說破其事,他會被槍斃的。匆匆一別,從此再沒有見面,聽說他後來成為解放軍的高級將領。”記者告訴莊先生,廖政武將軍後來擔任過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莊先生悵然說:“也不知他是否還健在?”

    “趕到徐州,我們即赴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辦理戰地記者證。主管軍官幫助辦證後,又發給我們少尉軍服,並說可以配發短槍,但槍法不純熟的人不如不帶。他還告誡我們,在前線不必標示軍銜,要處處小心,注意安全。這是我們上的戰地記者第一課,之後我們4人便分手各奔前線去採訪了”。

    名將印象

     

    徐州會戰打響後,莊先生于1938年3月間陸續採訪過戰場上廣東軍的區壽年、中央軍湯恩伯、東北軍于學忠、西北軍孫連仲和廣西軍廖磊等高級將領。他沒有談及採訪的具體內容,只說起幾位將軍給他印象最深的一些片斷。

    “區壽年將軍知道我的籍貫後,笑著說:‘你是潮州人,怎麼敢到前線來?我被潮州新兵氣死了,一來就想逃走,逃時連槍都帶走了。’當時潮州徵兵出現買壯丁、冒名頂替的醜聞。一些新兵是不務正業的二流子,逃回去後再賣身當兵得一筆錢。

    “當我在湯恩伯將軍的第20軍團總部採訪時,他們得悉敵情連夜轉移,我隨湯部一夜間進進出出3個村莊,天亮前才落腳宿營。湯將軍特地叫副官讓馬給我騎,又對我說:‘這種地方不來也罷,你還是回後方讀書好。’大概因為我個子小,只有40多公斤,像個弱書生的緣故。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于學忠將軍是東北人,熱情坦誠,不擺架子。他把我當成他的客人,總認為華僑是很遠很遠的鄉親,常讓我跟他和高級軍官一起吃飯。

    “孫連仲當時是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有西北軍人的豪爽直率,他覺得華僑有特殊身份,曾經問我:‘你們華僑可以到鬼子那邊去吧?’在採訪之余,他還高興地為我題字”。

    徐州突圍

     

    徐州會戰最高潮是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臺兒莊戰役。

     

    “臺兒莊內防守主將是孫連仲部的池峰城師長。日軍包圍臺兒莊,中國軍隊四方增援形成反包圍,內外夾擊日軍,取得臺兒莊大捷。池峰城師在莊內先挨打後出擊,傷亡慘重,我和龍炎川前往採訪池師長時,一路見到死屍遍地,傷兵呻吟不絕。我們爬上一輛被擊毀的日軍坦克拍照,後來刊登在曼谷華僑日報周刊上。戰役期間我們採寫了不少報道,通過漢口記者站發往南洋報界。

    “正當我們陶醉在勝利的歡樂中,日軍突襲徐州以西的碭山,切斷隴海鐵路,從西、南、北三面包圍了徐州,只余東向連雲港出海口。幾十萬中國軍隊面臨反勝為敗局面,各自突圍。我們就近加入第15集團軍總司令關徵麟將軍的參謀處一同向西南突圍。第一晚吃了不少苦頭,情報不明,盲目亂闖,有兩次誤入日軍火力射程內,燈光直照,機槍掃射,我們倉皇退走。幸而敵軍分散,不敢窮追,我們才得脫險。以後兩天晝伏夜行,大部分時間奔波于河南、安徽交界的麥田裏。一路上參謀處人員憂心忡忡,我們卻得吃便吃,能睡就睡,好象天塌也不怕。最後遇到一支整編部隊,乘他們的軍車到信陽車站,改乘火車南下漢口,回到了自己的記者站”。

    武漢歷險

     

    “徐州突圍後,中國軍隊更處于劣勢地位。所謂‘武漢保衛戰’宣傳大于實際,當局並不像徐州會戰那樣集結大兵團準備決一雌雄,只是盡量鞏固武漢外圍,爭取經營重慶及大後方的時間而已。“在敵機頻繁的轟炸中,武漢軍政機關逐漸向後方疏散。我們記者團本部也由張赫茲負責遷往桂林。駱德露與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董必武先生接洽妥當,同另一位華僑奔赴延安。余下我和李秀良、紀志文、龍炎川遊走于武漢外圍,採訪新聞、拍攝照片寄往桂林本部。

    “日軍由九江沿長江兩岸迫近武漢,一路似乎沒有遇到認真的抵抗,武漢于1938年12月25日棄守。我于23日從漢口乘一艘破舊渡輪西撤,船上擠滿軍眷、散兵和難民。其他團友則設法乘火車南下,我們的目的地都是桂林。

    “我乘的渡輪當天傍晚剛到60裏外的排鋪,忽有兩架敵機飛來,輪番轟炸掃射,船上頓時呼兒喊母亂成一片。敵機明知這是一只沒有武器裝備的民用船,仍肆意屠殺,造成不少傷亡,這就是日軍的‘武士道精神’!幸虧船長臨危不亂,盡快將船駛向岸邊,斜靠在距岸十幾米的淺灘,活著的乘客紛紛跳水,掙扎上岸。這時天色已黑,寒風凜冽,隨身帶的簡單行李物品都在混亂中遺失了。我穿著浸濕的棉軍服,隨著人群找到鄰近的區公所。那一晚住在一戶農民家裏,好心的大娘替我把衣服裏的濕棉花抽掉,連夜烘幹後縫成一套夾衣褲。她說兒子也是出去當兵的,問我有沒有見過。次日區公所為我和一位傷兵安排了一只小船,沿江進入洞庭湖,一直送到岳陽,算是脫離了險境”。

    後方軼事

     

    由岳陽輾轉經長沙、衡陽,渡湘水到達桂林,莊崇明與其他團友匯合。“當時桂林有許多抗日救亡工作隊和各類團體。我們常參加《大公報》范長江、《新華日報》陸詒領導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的活動。武漢棄守後,變相的投降論等消極論調抬頭,很多人擔憂抗戰堅持不下去。而范長江、陸詒等人的言論非常積極,令人振奮。

    “桂林遭日軍空襲已是家常便飯。有一次‘救亡演劇隊’的表演藝術家金山和王瑩來看我們,他們正在籌備出國到南洋一帶巡回演出,募捐抗戰。這時空襲警報驟響,我們趕緊跑到附近岩洞躲避。金山安慰王瑩說:‘別怕,有我在。’很有點大丈夫氣概。“如果記憶不差,桂林國民黨《掃蕩報》有一位查良鏞先生,文章寫得很好。誰知半個世紀過去,他竟成了香港的大儒商和武俠小說大作家金庸。我雖不認識查良鏞,但對查家一直懷著感恩之心,因為後來我去昆明讀書,就是金庸的大哥、西南聯大教務長查良鑒先生把我編進聯大預修班的。

    “在桂林遊蕩了小半年,覺得已失去戰地記者的味道,又經不住遠在曼谷的父母多次來信催促,即珍重惜別沙場余生的記者團同伴,赴昆明求學。早在武漢就已熟識的著名作家、曾參加左翼作家聯盟的白薇大姐為我給雲南大學的楚圖南教授寫了一封介紹信,給我幫了大忙。楚教授是老一輩共產黨人,非常愛護進步青年,他讓我住在他家裏,並積極設法為我安排學業”。

    華夏情懷

     

    抗戰勝利前,莊先生回到闊別多年的曼谷,一面仍熱心新聞事業,一面經營起佛事用的香燭生意。幾十年來,他一直關心著中國的發展,在曼谷和一些華人老朋友聚會時,話題也離不開中國。

    1990年他赴中國旅遊時,專門到漢口去尋找華僑戰地記者團團本部所在的河街,但聽說河街當年毀于日軍炮火,重建後已面目一新,如今那一帶已無人知道河街的名字了。此後他又多次赴華遊歷,目睹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蓬勃發展,對比當年的滿目瘡痍,他每每感慨:變化實在太大了!(人民網駐泰國記者 孫偉)


    (責任編輯:高穎)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