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 (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毛澤東左整劉少奇右逼死高崗

 
張戎
 

鮮為人知的毛澤東!

【人民報消息】劉少奇比毛澤東小五歲,出生地離韶山只有幾公里。他一九二一年去莫斯科,二十三歲時在那加入了共產黨。同學們說他深沉文靜,幾乎沒有甚麼個人愛好,時間都花在學習俄文、看書、思考問題上,從來不閒聊天。不少女孩子被他吸引。到認識毛是在一九二二年回到湖南後,兩人並非一見如故,也沒有特別的交情。直到三十年代後期,則支持毛利用日本人打垮蔣介石、擴張共產黨的主張,他們才成了同盟。毛在一九四三年把他提拔成自己的主要助手,一九四五年去重慶、一九四九年去蘇聯時,都依靠劉看家。

在毛網羅的人才中,劉的能力是最全面的。毛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也兢兢業業地報答。他的秘書寫道:「為了適應毛主席的沒有任何規律 的生活習慣,所以他也逐步地使自己習慣了通宵達旦地工作。毛主席召集會議復有固定的時間,有時上午,有時下午,有時晚上,有時凌晨。 而且要求很急,秘書一通知就是「現在就來』。有時少奇同志的汽車還沒到,毛主席的秘書就又來電話催。……打時少奇同志正在睡覺,我們叫醒他後,因安眠藥正在起作用,他總是顯得很疲倦、很難受,這時, 他連衛士抱好的濃茶也來不及喝一口,立刻驅車趕到毛主席的住處。」

最令毛寬心的是,劉守口如瓶,謹慎小心,沒有取代他的野心。但是,中共掌權後,毛劉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政策分歧,焦點是中國到底是 要不顧一切地搞軍事工業,還是先發展民生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劉是毛的政策的頭號執行人,毛得確保劉按照他的意旨辦事。在多次對劉的觀點表示不滿之後,毛感到他得給劉點「顏色」看看,使劉能對他說一不二。毛的動作選擇在斯大林死亡之際。在這之前,毛不想給在毛劉間製造嫌隙的大老闆以可乘之機。

斯大林病危時,劉正患闌尾炎住院。毛對他封鎖了有關斯大林的消息。斯大林死後,中蘇友好協會給蘇方發唁電時,雖然劉是會長,但唁電卻不署他的名字,而是劉手下人的名字。這在禮節上完全是說不過去的。在天安門廣場上召開的追悼大會也沒通知劉參加。

五月十九日,毛寫給劉一封尖銳的信:「凡用中央名義發出的文件 、電報,均須經我看過方能發出,否則無效,請注意。」毛還在「否則無效」四個字下面加上了著重號。寫完以後,毛似乎覺得言猶未盡,立刻又寫了一封(收信人加上週恩來、彭德懷):「(一)請負責檢查自去 年八月一日(八一以前的有過檢查)至今年五月五日用中央和軍委名義 發出的電報和文件,是否有及有多少未經我看過的……,以其結果告我 ;(二)過去數次中央會議決議不經我看,擅自發出,是錯誤的,是破壞紀律的」。這樣的聲色俱厲在兩人的關係中迄今為止很少見。

六月十五日,毛在推出軍事工業化綱領的政治局會議上,當面譴責劉的觀點,不點名地指責他「右傾」。開會當天,中央警衛目把警衛中央常委的一批官兵突然調出中南海,調出北京城。之前,三月初毛開始給劉顏色看的時候,中央警衛團就在逐個瞭解成員的情況。


高饒聯盟冤案。
毛讓劉在煎熬中度過了幾個月。突然,十二月二十四日,毛向政治局宣佈他要外出渡假,由劉少奇主持在北京的日常工作。這等於說劉還是第二號人物,好比把已在懸崖邊上就要掉下去的劉一把拉回生路。劉 如釋重負,馬上按毛的意思挨個找中共須導層的人檢討自己,最緊張時 三天三夜沒有睡覺。毛達到了目的:他狠狠地懲罰了劉少奇,使他的總管對軍事工業化綱領不敢再有二話。

毛整劉少奇的同時,給人一種印象,他要用主管東北的高崗來取代劉。高崗全心全意擁護毛的總路線,為了劉少奇的觀點同劉屢動干戈。毛示意他喜歡高崗,不喜歡劉,向高崗放風,他有意以高代劉。在毛的默許下,高把毛的話透露了出去。不少人以為高上劉下已成定局。

誰知,晴天一聲霹靂,毛依然用的是劉少奇,反而清洗了高崗,給高安上「分裂黨以圖奪取黨和國家權力」的罪名。這是毛掌權以來第一次高層清洗,而清洗對像又完全出人意料。達賴喇嘛那時正到北京,隨行人員對他說這是個凶兆。我們在四十五年後見到達賴喇嘛時,他想談的第一個話題就是高崗問題。

毛早就有了搞掉高的想法。他先利用高和高手下的人打劉,然後利用高打劉這一點,來清洗高。高崗的倒楣可以說是禍從口出。他是「東北王」,經常跟蘇聯人打交道,他同蘇聯人說話沒甚麼忌諱,甚至把中共政治局內的爭論也告訴斯大林的聯絡員科瓦廖夫,說政治局內有個以劉少奇為首的「親美派」。毛在莫斯科時,斯大林把科瓦廖夫根據高崗 談話寫的報告交給毛。高崗還對其他蘇聯人說到少奇對資產階級大軟弱 ,抱怨周恩來,說他跟周在朝鮮戰爭問題上發生過「嚴重爭執」。 高崗是個不拘小節、口無遮攔的人。早在十年前,到延安去的一對 英國夫婦就注意到:「在我們訪問過的共產黨人中,高崗是最不謹慎的 。」當時根本沒人知道高崗是何方伸聖,這對夫婦特別提到他,顯然對 高崗這一特點印象極深。


高崗被毛逼死
對毛澤東來說,跟外人談論中共領導圈內的事是不可容忍的,特別是遺傳到了斯大林耳朵裡。清洗高崗對人們是個警告:對蘇聯人,他們的口閉得越緊越好。毛搞軍事工業化全仗蘇聯,跟蘇聯人將有很多來往 ,中國人一來二去放鬆了,可能像高崗一樣真跟蘇聯人建立起「兄弟關係」。這對毛的權力是一種潛在威脅。在鞏固權力這個問題上,毛總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防患未然,未雨綢謀。毛怕中國人跟蘇聯人親近 ,但又不能阻止他們來往,只能在中國人腦子裡設一道堅固的障礙,把 他們跟蘇聯人無形地隔開。

不久,毛利用高崗一事要全體中共高干交代他們同蘇聯人的一切關 系:「這裡講一個叫裡通外國的問題。我們中國有沒有這種人,背著中央向外國人通情報,我看是有的,比如高崗就是一個。」「這樣的事 就不要干了。一要講就經過中央去講,至於情報,不要去通。」甚麼叫 「情報」?毛故意不說清楚,人們為了保險起見,乾脆甚麼話也不跟蘇 聯人說。

毛派周恩來在打倒高崗的會議上做主要攻擊人,自己不出場。一九五四年二月周作長篇發言時,服務員事先得到通知,會議中間不許給茶 杯上水,「任何人不許進去。」因為會開得太長,與會的領導們禁不起 沒茶水喝,一個服務員被指定進去添水。他看到周恩來正站在前面講話,口氣非常激烈嚴厲。他還是第一次看到周這個樣子。周知道他的角色 就是凶神惡煞,怕高崗衝動起來加害自已,派他信賴的陳盧、宋任窮破 例地帶槍進入會場。

高崗沒想到毛會這樣設圈套陷害他,他傷心、失望,在二月十七日觸電自殺,但沒死成。這一絕望的企圖帶給他更多的聲討。周恩來說這是「叛變黨的行為」,表現了高「仇恨黨、仇恨同志」,高必須「沉痛認罪,徹底交代」,「必須長期加以管教。」高被關在家裏,六個月後, 他偷偷存夠了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饒漱石。
在共產黨世界裡,要收拾某人最好說他有個「反黨集團」,而不是 一個人單干。於是毛給高崗拈來個同夥:中央組織部長饒漱石,說他們是「高饒聯盟」。其實高、饒二人並沒有甚麼關係。毛搞饒漱石的原困 與饒從前在中共情報機構裡任要職,一度主管對美情報有關。軍事工業化的推出,使毛需要跟海外打交道。從饒開頭,毛對跟海外有千絲萬縷 聯繫的中共情報網進行了一場「大掃除」,把他不信任的情報人員全部抓了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是潘漢年。饒漱石成為中共高層中罕有的「關死犯」,一九七五年三月死在獄中。

敲響高崗喪鐘的兩天之後,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紅光滿面地同身邊工作人員一起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他比平時多喝了葡萄酒,吃了長壽麵,還一反不吃水果的習慣,吃了壽桃。他邊吃邊聽喜愛的京劇錄音,在大腿上打著拍子跟著哼哼。在座人看得出,毛的情緒異常的好。怎麼能不好呢?斯大林死了 ,軍工項目到手了,劉少奇馴服了,高崗清洗了。 第二天,他來到風景如畫的杭州,一進門就叫準備打麻將。

(節選)

http://www.renminbao.com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人幫”被押解監獄實錄
2006年08月04日 14:49:12  來源:文摘報
【字號  我要打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四人幫被捕(資料圖片)

    自1976年10月6日晚8時後,到1977年4月10日淩晨,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一直被隔離于由8341部隊管轄的防范嚴密的地下工程的不同區段。

    隨著案件的進展,大量確鑿事實證明,“四人幫”是一個陰謀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反革命集團。黨中央決定將“四人幫”移交國家司法機關懲辦。8341部隊夜奔秦城,將“四人幫”交由公安部秦城監獄關押。

    1977年4月7日晚,汪東興約請公安部部長趙蒼璧、副部長于桑、北京衛戍區第一政委吳德、司令員吳忠和8341部隊政委武健華,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召開了交接工作的準備會議。汪東興交代了任務,要公安部做好接管的各項準備工作,8341部隊要完成好押送任務,北京衛戍區作必要時的接應。特別強調行動要保密,各個環節要協調,切實做到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為了安全順利地完成押送任務,8341部隊從人員、武器、車輛、道路勘察等方面,一一作了相應安排。

    秦城位于北京西北昌平縣境內,距中南海75公裏,汽車中速行駛需1小時10分鐘。出城後,沿路兩側大部是開闊地,秦城附近,有起伏的丘陵,橋梁、涵洞不多,有利于夜間行車。

    為縮小知密范圍,押解人員沒有重新組織,只是把原來各行動小組的人員集中起來,統一指揮調度。武器彈藥齊備,除短槍外,還配有速射武器衝鋒槍、輕機槍及手榴彈等。備有三輛紅旗轎車,其中一輛是防彈保險車,採取深夜突然行動的方案,對“四人幫”分批逐個地押送。

    1977年4月9日零點開始行動。第一個被押送的是王洪文,他被銬著押上防彈車,坐在後排當中。左右仍是原來擒拿他的霍際龍、吳興祿,二排坐著兩位手持衝鋒槍的隊員,組長李廣銀坐在司機旁。防彈車的前後,各有一輛警備車,坐滿全副武裝處于臨戰狀態的行動隊員。車輛出中南海東門至德勝門方向,經沙河鎮拐彎直奔秦城,一路暢行無阻。1時0分到達秦城。交接雙方辦理手續,移交隨身攜帶的雜物。王洪文被獄方帶進一間寬敞明亮、有抽水馬桶的牢房,並立即換上犯人穿的號衣,開始他的鐵窗生涯。

    9日3時,車回到中南海,第二個被押送的是張春橋。同王洪文一樣,他被銬住兩手,押進保險紅旗車,在前後警備車的警戒下,沿著預定路線,于9日4時許,移交給獄方。張春橋依然板著面孔,一言不發,被押進牢房。

    4月10日零點,開始了第二天的行動。第三個被押送的是江青。組長高雲江、隊員黃介元在臨上車之前,拿著手銬對江青說:“今天要換個地方,戴上這個吧!”她沒有吭聲,緩緩地走進洗手間,上完廁所後,站在鏡子前面梳頭。出洗手間,她順從地戴上手銬。她原來的女護士馬曉先坐在二排副座上。另一監護她的女同志陳世冠坐在前車上,她負責江青衣服雜物的登記管理。江青一路無話。到了秦城下車時,周圍站了不少來看熱鬧的監獄工作人員。江青伸出兩只銬著的手,抬著頭,腳步挺快,不時向兩邊張望。兩名女獄警帶著她進了牢房,換了號衣。馬曉先、陳世冠向監獄長和女獄警介紹了江青飲食、睡眠的情況及近期的情緒,並交接了衣物。關押江青的牢房與“四人幫”其他人所住的牢房一樣,是秦城監獄中一流的牢房。

    10日淩晨3時,姚文元是最後一個被押送的。在執行過程中,他無異常反應,比較順從。至此,在8341部隊隔離監護187天的“四人幫”,已全部移交秦城監獄關押。

 
  相關評論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澤東重用汪東興:他心細不喜歡動腦子

  從1955年開始到1976年,除了1958年的一段時間,解放軍少將汪東興(見圖)就一直在毛澤東身邊擔任中央警衛,並從1968年起擔任一把手,此後就一直沒有更換過。汪東興追隨毛澤東多年,並被視為親信。那麼,毛澤東為什麼如此重用汪東興呢?

戰績平平居少將之位

  出生於江西的汪東興比毛澤東小二十三歲,在中共戰爭史上,他既沒有顯赫的軍功,也沒有出奇的戰績,有的只是在公安、警保戰線上小心翼翼的努力。但憑這一點,他于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1955年後,汪東興作為羅瑞卿的副手,直接掌管中南海內部的警衛,對毛澤東的起居、出行負有極大的責任,他除了在1958年一度被下放江西擔任主管內務的副省長以外,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央警衛崗位,他除了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警衛局党委第一書記之外,還是北京衛戍區三人核心小組負責人、中央軍委警衛局負責人,在中共十一大更是成為華國鋒之下炙手可熱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

在中共元老中不被看好

  汪東興因為長年擔任專案組負責人,中央一專、二專的檔案都交由他來管理,所以,他經常代表毛澤東“看望”、“關照”被整的老幹部、老軍人,而無一例外的是被看望、被關照者對他都缺乏良好的印象。

  1978年,大將譚震林在“真理大討論”的時候說起一段往事,他說:“主席(毛澤東)已經決定解放我了,汪東興還是那樣頤指氣使的對待我,教訓我要重新作人,我都歧視歲的人,怎麼叫重新做人?不是擺老資格,就是這樣的語氣實在令人難受。”

  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被疏散到湖南時,汪東興一個電話趕跑了葉劍英,搞的葉劍英老淚縱橫,然而,為了擒獲“四人幫”,葉劍英主動聯合汪東興,並且在後來擴大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給汪東興說話,但是,汪東興自恃有華國鋒撐腰,以致于繼續怠慢這位老謀深算的參座,最後終於自己吞下了苦果。

  復出之後的鄧小平在談及同“四人幫”在1974到1975年的鬥爭史時得到了党內的一致好評,而身為中央副主席的汪東興則在中央党校公開講:“小平和‘四人幫’鬥爭是有的,但是,怎麼能和我們的英明領袖華主席相提並論呢?他不是被‘四人幫’給搞掉了嗎?如果不是華主席把他解放出來,他怎麼會有今天呢?”

  此外,1977年中央討論關於陳雲的職務的問題時,汪東興大唱反調,他說:“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說過陳雲是小婆娘,裹足不前、魄力不足,是小資產階級靈活性作祟,怎麼能擔任党的重要領導職務呢?”彭真、薄一波等人的專案被提及平反時,汪東興說:“彭真是獨立王國的頭子,薄一波早就是叛徒,平反了,我們黨怎麼辦?毛主席的指示怎麼辦?世界怎麼看我們?”

毛澤東:他會一直跟我走

  儘管中共元老們對汪東興心懷怨恨,但由於有毛澤東的庇護使他在政治生涯中一度走向高峰。毛澤東對汪東興十分信任,曾多次讚揚他的“忠心”。

  毛澤東曾評價汪東興說:“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別人我用起來不放心,東興在我的身邊,我習慣了,人還是舊的好一點,他的長處是心細,缺點是理論水準差、不喜歡動腦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漢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

  為此,林彪幾次拉攏汪東興、江青幾次打擊汪東興都沒有最後得逞,毛澤東的話是很說明瞭一些他和汪東興的關係的。

  汪東興曾在文革後期的廬山會議上建議設立國家主席,除了感於林彪對自己的不吝提拔和許諾之外,還有就是出於一個警衛人員的“護主”心態,而後者似乎更加純粹一些,所以,毛澤東對汪東興在九屆二中全會上的表現是“一批二保”,目的主要是保,汪東興的錯誤除了周恩來、康生、江青、張春橋、姚文元、許世友等少數人知道以外,其他的都很泛泛。

  一旦當毛澤東把對手確立之後,汪東興總是毫不遲疑的站在毛澤東的一邊。1966年打倒劉少奇是如此,1970對林彪動手時也是這樣。汪東興眼中只有毛澤東一人而已,為了迅速解決林彪集團,汪東興甚至建議毛澤東清洗溫玉成,而此前溫玉成是林彪、康生一直看好的軍事將領。汪東興儘管對在九大預備會議上破天荒的給一個少將評功擺好的林彪感恩戴德,但是,當他得知毛澤東準備對林彪採取不同尋常的舉動之後,汪東興甚至願意擔當派往毛家灣的臥底,最終沒有成行。(節選自《生活文摘報》)

www.stnn.cc
來源: 星島環球網    編輯:譚慶洋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澤東為何重用林彪輕視劉伯承?(圖)

 
 
毛澤東重用林彪
【人民報消息】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有人認為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還高出許多,稱他為現代“孫武”、“軍神”。白崇禧也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 ”,但毛澤東卻對他別有看法,為何? 其實,如果熟知黨史軍史的話,就不難理解了。

八一南昌起義時,劉伯承就已是黨內公認的軍事家,是周恩來依靠的軍事參謀團團長,這使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而林彪當時僅是個連長。軍事參謀團是起義軍的主要軍事決策和指揮機構。起義軍很快被擊潰,原因固然很多,但軍事指揮屢屢失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對此劉伯承是有一定責任的。

1928年劉伯承到蘇聯學習軍事,32年到中央蘇區,他與其他從蘇聯回來的人一樣,對毛澤東的一套戰略戰術不以為然,對蘇聯的戰法推崇備至,使毛澤東備感壓抑。而在這期間,年僅24歲的林彪已在腥風血雨的反圍剿戰爭中從一大批紅軍將領中脫隱而出,成為中央紅軍戰鬥力的核心--紅一軍團的軍團長,並與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一起,經常交替擔任前敵總指揮在前線指揮中央紅軍對敵作戰,其指揮藝術和戰績甚至超過了當時最著名的戰將彭德懷。在第四次反圍剿中,毛澤東被排斥,劉伯承再次擔任周恩來的軍事參謀長,竟與周恩來、朱德一起命令前敵指揮員林彪“以遭遇戰的方式消滅來敵”,多虧林彪機斷專行,連夜將遭遇戰改成了大規模伏擊戰,指揮中央紅軍主力一舉殲敵二個師,使第四次反圍剿轉危為安。

對當參謀長的經歷,劉伯承自己在建國初期中央希望他再次擔當總參謀長時曾說過“總參謀長都當了四次了,總也沒參謀好,還是不當總參謀長了,去辦軍校,當教書匠吧”。 當參謀長沒當好,單獨領軍打仗如何?應該說劉伯承領軍打仗在中國現代軍事家中還是比較出色的一位,但與林彪相比還是略有遜色。

長征途中,在決定紅軍命運的生死攸關的瀘錠橋爭奪戰中,毛澤東決定由林彪和劉伯承各領一路人馬沿兩岸狹江而上,限時兩天半內競相奪取 320里之外的瀘錠橋。本來這次機遇是偏愛劉伯承的,因為他這一路已經過了河,在奪取瀘錠橋時至少不需要在鐵索上爬過橋。然而左路軍在林彪的強令和激勵下,雷厲風行,一路晝夜兼程,當劉伯承的右路軍人馬到達時,林彪的部隊早已在九小時前冒著槍林彈雨強攻奪取了鐵索瀘錠橋,創造了紅軍戰史中最傳奇的部份。這九小時恐怕正是劉、聶所部按常規宿營吃飯睡覺的時間。 抗日戰爭初期,在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面前,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望風而逃。毛澤東也主張八路軍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不要與日本人硬拚。在“皇軍不可戰勝”、“亡國論”甚囂塵上之際,林彪率 115師逆勢而上,勇不可擋,首戰平行關痛擊日本侵略軍,舉國為之一震。毛澤東雖電賀八路軍首戰勝利,卻將 115師一分為三, 再次強調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個旅的兵力(缺 6個連)仍殺性不減,在廣陽設伏再次告捷。這兩次殲敵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是抗戰初期共產黨軍隊對日作戰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殲滅戰。林彪在外敵面前不屈不鐃的勇氣和精湛的指揮藝術,不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讓中國人不禁拍手稱快。而同期劉伯承率 129師出師未捷就差點損失一個團,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命劉伯承率13萬人馬挺進中原,以解延安之圍,哪知劉鄧大軍在中原自身難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別山,人馬損失近一半,輜重也幾乎丟失乾淨。白崇禧戲稱劉伯承是“共軍第一號悍將”恐怕更多的是為了抬高自己。林彪率11萬“多山頭部隊”去東北,卻由弱到強,愈戰愈強,在消滅了蔣介石百萬精銳部隊的同時,自己也迅速發展成為一只百萬雄師,其人馬之眾多、裝備之精良、戰略戰術之精湛、士氣之高昂、戰力之強大、運動之神速令中外敵友人士瞠目讚歎不已。

積現代戰爭之大成的遼沉戰役是林彪的輝煌已不必多說,平津戰役中林彪作為前委書記也起了決定性作用卻很少有人提及。當時,毛澤東提出的平津戰役的總戰略是“先打兩頭後打中間”,即:北打新保安、綏遠、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蘆台,然後再對北平、天津之敵包圍殲滅。對這一戰略當時上下均認為很高明。但林彪卻對這一戰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調整。即:“放棄兩頭打中間”。南面放棄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棄打綏遠、大同,調“兩楊兵團”參與集中兵力圍打北平。林彪擔心按毛澤東的打法,在我先打兩頭時,北平、天津的敵人重點兵團會乘我中間兵力相對薄弱,“以孤注一擲之決心強行突圍,以圖饒幸之成功。”那樣的話,平津戰役打成怎樣的結果就很難說了,至少敵我的傷亡要增加很多。毛澤東當然也是聰明人,林彪一點即通。戰爭年代的毛澤東一點也不固執己見,立即同意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隨即改變戰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將北平、天津之敵 50餘萬人團團圍住,形成 “不戰而趨人之兵”的巨大軍力優勢。一著“臭棋”在落子之前終於變成了一著妙棋,而且一步就“將死”了傅作義,弄的傅作義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了。天津之戰粉碎了傅作義的最後一點饒幸之心,使他不得不舉起了白旗,共產黨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徹底勝利。

林彪一生以善戰著稱,打了無數的勝仗,有常勝將軍的美譽,是共產黨內公認的征戰能手。有人說這是因為林彪的機會好,但機會從來只親昧勤奮而有準備的人。林彪不但善於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捕捉戰機,而且機斷專行,敢於打沒有命令、變更命令、甚至違抗命令的勝仗。林彪打仗都是深思熟慮,精心組織。在強敵面前不莽撞,不盲干,以智取勝。自己佔優時也從不驕傲、不輕敵,而且“勤於學習,做事認真,”這一點最受毛澤東的喜愛。打仗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要有正確果斷的決策和嚴密的組織外,還需要整個參戰部隊的良好綜合素質。林彪不光能打仗,而且善於帶兵和培養幹部,無論是在紅軍時期的井崗山還是在後來的東北野戰軍,林彪一貫注重部隊戰術素養的提高和戰鬥意志的培養,“他帶的部隊平時管理很嚴,但他卻又得士兵的愛戴,訓練有辦法而積極,他的部隊特別整齊而又有朝氣。”從井崗山開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產黨軍隊中士氣最高、戰術素養最好、裝備最整齊、戰鬥力最強、機動性最好的部隊。林彪“作戰時,身先士卒,勇敢善戰。給他的任務,雖艱險而不辭,且均能徹底執行。”

對這一切,作為諸多軍事事件的當事人和知人善任的統帥毛澤東是最清楚不過了。因此,毛澤東重用林彪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千龍新聞網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彪副驾驶揭密913:毛泽东不让把飞机打下来(1)
 
 
 
 
 
2005-07-27 10:09:51  
 
  34年前,1971年9月13日凌晨2点25分,一架中国三叉戟飞机在蒙古国温都尔汗地区坠毁,半个多月后,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共中央(1971年)第57号文件》,向全国通告如下:“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1971年林彪叛逃的事情无疑是震惊整个中国,上至政府高层下至普通百姓的大事。而在世界范围内,它也无疑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使得当时已经剑拔弩张的中苏中蒙关系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微妙。关于这一件事,尽管中国政府早已下了定论,但34年来,有关于他的传闻却始终不绝于耳。

  今天,凤凰网请到了913事件的亲历者,林彪256专机的副驾驶员,中国第一支三叉戟飞行中队的中队长康庭梓老师,为您讲述当时的经过,讲述他30多年来对913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索。


  只加15吨油飞机强行起飞

  康庭梓:大家好!当时我们机组是以紧急任务的形势进入准备的,当我们接到这个紧急任务的时候,我们都到北京西郊机场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机械师说要把飞机的油量加到16吨。如果有16吨的油量,飞机就可以从北京飞到广州,我当时想,林彪国庆节要回北京的,回北京用不了这么多的油量。但是为什么要加这么多油呢?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第一副驾驶。

  主持人:您对飞机加16吨油产生了疑问?

  康庭梓:飞机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油量,这16吨油在西郊机场加油的时候,最终加进去的只有15吨油。当时256飞机在19:40分等林立果等人上飞机之后,机组就在西郊机场准时起飞了。飞行的航向是山海关机场。

  主持人:当天晚上你们在机场休息,在凌晨的时候,机长接到一个电话,这时候机长都作了一些什么呢?

  康庭梓:当时到了山海关以后,要对飞机进行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机长潘景寅交待机械师要把飞机的油料加到17吨。17吨油当时的概念是山海关距离广州要比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远了一些。实际上当时由于加油技术设备上与山海关油车不配套,压力加油没有进行。但是最后潘景寅机长也没有坚持把油加到17吨,如果坚持的话,用重力加油也可以把油加到17吨,但是最后没有坚持加油。

  主持人:当时机长除了没有坚持加油之外,他回到宿舍又接到紧急的电话,当时他只叫了3名机械师到机上去做准备,但是没有叫醒副驾驶您和领航员,这是为什么?

  康庭梓:当时机长潘景寅把三个机械师偷偷地叫起床。我就住在他们隔壁,但是我没有听到任何动静。按照规定,机组都要加油了,肯定是要行动,这时候是不可能一部分人上机场,另一部分人还在睡觉。大家是应该一起到机场去准备飞机的,他这样做,根据我的判断,是林立果让他这么做的。林立果他们按照原来的计划是飞广州。但是当他们阴谋败露决定北逃的时候,就觉得机组人员越少越好,所以他告诉潘景寅,不要把机组人员全部带去,所以潘景寅才只把三个机械师叫起床。

  机长当时进行了反劫持的斗争

  主持人:当三个机械师上了飞机10分钟之后,林彪乘坐的专车到达了机场,林彪、叶群、林立果一群人在仓促的情况下登上了飞机,三名机械师和机长也在匆忙的情况下强行起飞。开始起飞的前四分钟,飞机是顺着跑道的方向往西南飞行,这是为什么?

  康庭梓:当时飞机强行起飞之后,当时我和机组的其他成员都在山海关的调度室里,来看飞机的飞行方向。飞机一开始起飞是西南,240度的方向,这个方向大致飞了四分钟。

  主持人:四分钟后,飞机开始向右转弯,这时情况有什么变化?

  康廷梓:根据我的判断,因为机长知道飞往广州的,240度的航线和飞往广州的航向是不一样的。但是林立果最终的目的是叛逃,所以必须让他向西北方向,向右转弯才能对正叛逃的方向。所以机长又向右转弯。这说明飞行四分钟后,林立果就已经告诉机长叛逃的底牌。

  主持人:林立果已经告诉机长我们的目的地就是蒙古的乌兰巴托?康廷梓:开始向右转弯的时候就出现一些很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不正常呢?他从开始正大航向270度到280度的时候。

  本来只有30度的航向,他用3—4分钟的时间,对我们飞行员来说,这只要几十秒就可以完成的,但是他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主持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康庭梓:当机长得知道他们要叛逃的时候,就开始与林立果两人之间展开了劫持与反劫持的斗争,我认为是这样的。

  主持人:但毕竟林立果手上有枪,他强迫飞行员转到飞往乌兰巴托的方向上,这个时候飞机离开机场大概有多长时间?

  康庭梓:飞机在270—280度,也就是向北京的方向又飞了三到四分钟,这就说明机长不愿意转弯。可是飞了一段以后,飞机又开始缓慢转弯,向北转弯,到310度,这段时间又是3—4分钟,也就是说,最后机长把航向转到345度。按照叛逃的方向是320度,也就是说方向转过了,后来他又调整到325度。

  主持人:这种情况说明机长当时心理状况是怎样的呢?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4... 下页 尾页  共 5

 

坠机温都尔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组图)(2)

中华网文史综合
 

  
12512120_200507251759316041300.jpg
林彪出事地点


坠机温都尔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组图)(1)
中华网文史综合
 
   12512120_2005072517593099791400.jpg
林彪座机残骸

 
 
     
 

一个吸毒女的美丽蜕变

 

印度河畔的露天火葬

 

通敌“女奸”战后受辱

 

9.18后东北军警被活埋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日規律的啟示

蘇美靈

 

   歷史學家曾經研究為甚麼人類社會將一年分為五十二個星期?這制度是甚麼時候開始的?為甚麼在七日之中要有一天休息?

一.七日規律

1. “七日”的由來

  當歷史學家們追溯各古國的歷史時,尋找七日的由來,找出以下這些原因:

  1. 神的啟示:中美洲,古希臘,中亞細亞的原始社會得到他們的神的啟示,要他們以七天作為一週,所以他們必須順服神的命令。
  2. 經濟需要:中國古代社會是以陰曆為計算日子的方法,月亮的轉變是一個明顯的指標,作為定出時節的根據。此外,中國人在初一,十五都有特別的禮節。古羅馬和非洲一些社會也是在一些指定的日子趁墟的,所以七日便成為一個循環週期。
  3. 禮拜儀式:根據猶太教和回教的敬拜儀式的需要,將七日定為一個星期,在安息日停止一切活動,向神敬拜,遵行宗教生活所要求的禮節。
  4. 自然現象:古人看見自然界是依循有規律的變化,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循環不息。月亮每二十八天轉變一次;他們了解到恆星和行星的規律,所以將一年分為五十二個禮拜,每一個禮拜有七天。
  5. 人為規律:人類學者認為人是一種有規律的高等動物,必須發明或製定一套規律去規限自己的活動,否則人便無所適從,產生混亂,所以發明了七日的週期,可以掌管人的一切生活和工作,故此有人說人不僅是Homo Sapiens(意即有智慧的人),人更是Homo Rhythmicus(有規律的人)。


自然界是依循有規律的變化,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循環不息。

2. 生物時鐘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後,法國的政治制度不單有巨大的改革,連度量衡單位也要改革,所以他們首先提倡十進制,將溫度計由華氏改為攝氏,將呎改為厘米,將哩改為公里,將安士改為公斤,一來計算容易,二來不必記憶那麼多不規律的煩瑣單位,法國人甚至將七日一週改為十日一週,稱之為十日(Decade),可惜這改變卻行不通,要仍然維持七日一週的制度。
  前蘇聯在1917年革命後,政府將土地收歸國有,農場和工廠均要集體化,要進行大量生產,他們又嘗試將七日一週改為五日制,那麼工人可以不停的工作,增加生產的效率。因為工人若不必在同一天休息,那麼機器可以不停由人操作,農地也可以一整年都有人去耕種,但這五日制也是行不通,結果被逼放棄,因為他們發現工作效率比以前更低,工人健康大受影響,地土比以前更貧瘠,所以雖然他們是沒有宗教的國家,仍然要實行七日一週的規律。

  究竟七日一週是從何而來的呢?

  1959年美國一位生理學家海勃博士(F. Halberg)觀察一些動物和植物生理活動之後,發現生物身體內的一切活動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時間操作,並產生有規律的變化,由微細的分子化學,到細胞分裂,器官分泌,甚至器官的生理活動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呈現有規律的轉變,所以他首先發明Circadian Ryhthm(一日規律)這個名稱。當然他並非第一個人發現生理時鐘的人,因為在二千年前已有科學家發現植物葉子是按日出和日落而開合的,在其他動物和人身上是否有這個生理時鐘則不得而知。經過多年的研究,他指出人的一切活動都會在一日之內某一段時間到達高峰,而在這段時間之前或之後,活動量則較低。
   如下表顯示人體各部分一些活動高峰期,可以看見人的記憶力或體力在哪一個時間是好的:

器官/活動 高峰時間(時) 活動時間(時)
1. 腦活動  13 11-16
2. 心臟 16 13-19
3. 肺呼吸 16 9-17
4. 體溫 18 17-19
5. 胃酸 19 17-23
6. 骨細胞分裂 20 18-24
7. 皮膚細胞分裂 零晨 23-2
8. 體育活動 16 14-17
9. 工作效率 12 13-18
10. 計算 16 13-18
11. 乘數 17 12-19
12. 記憶 14 13-15
13. 情緒 16 13-17

 

  除了這個二十四小時的生理時鐘之外,海勃博士在1985年又根據多項實驗研究,發現原來生物還有另外一個生理時鐘,是以七日為一週期的,稱之為Circaseptan Rhythm(七日規律),這個鐘不單在人體上可以找到,在其他動物身上如昆蟲,齧齒類動物,甚至單細胞動物和海藻類,也可以找到;而且這鐘在動物未出生時已開始在母體腹中跳動,由受孕一直到死亡,終生都不停工作,指揮其身體內的一切生理活動。
   有甚麼證據使我們可以確知生物有這個時鐘呢?不少人對於這項發現很感興趣,尤其是基督徒,因為這有助於我們了解神為甚麼要人遵守安息日。
   海勃博士經過十七年的實驗研究,發現任何生物都有這個時鐘,它是個獨立操作和不受外界干擾的時鐘,原來這個時鐘的主腦機器就是在腦內的松果體(Pineal Body),這松果體控制腦下垂體,腎上腺和生殖器官,而腦下垂幾乎掌管身體上眾多複雜的生理作用,因為無論心,肝,脾,肺,腎,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生長速率,心理情緒等等,都受它支配。實驗中發現松果體的兩個主要酵素 Hydroxyindole-O-methyltransferase 和 N-acetyltransferase 都出現七日規律的運作,刺激腦下垂的褪黑激素和 17-ketosteroid 的分泌亦如是。上述各分泌在第七日是最低的,在週一又開始另一個週期,到禮拜三,四為最高峰,然後又回到最低點。其他如尿的分泌,血壓,細胞分裂,患上癌症的器官皮表的溫度,也都顯示出七日週期的變化。所以人要在七日最後一天盡量減少活動,使身體有充分的休息,始可以在下一週恢復正常的活動,身體若未能獲得適當的休息,不單健康受影響,體內各器官也會因為要額外工作而受損。
   圖一是兩個健康正常的人的血壓在一日內的變化,所呈現的曲線圖稱為Sinusoidal Curve:

  所以人若發現血壓高,便要吃降血壓的藥,誰知這個人的血壓是正常的,因為在一天裏他血壓的最高點是在下午四時,在一星期內,他的血壓最高期是在禮拜三,所以正確的方法是要在一天之內數次量度血壓,找出正常的波動,並在一週內每天如此重複量度,才能斷定這人是否患上高血壓,不然隨便服藥便會弄巧反拙。
  除了一日時鐘和七日時鐘之外,動植物另外一個時鐘是年鐘(Circannual Rhythm),最明顯的例子要算是候鳥和海龜一年一度的大遷徙。此外,還有其他小動物如蟻,蜜蜂和松鼠等都知道冬天快到,要及時貯藏食物過冬,這年鐘指揮牠們按季節進行活動,連一些冷血動物,例如蛇,蛙,龜等,也會在嚴冬未到之前在身體內大量積聚脂肪,準備冬眠,到春天才復甦。自1959年開始到今天,海勃博士為生物學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稱為“時鐘生物學”(Chronobiology),他本人發表了超過一千篇論文,證實生物身體內確有多個不同功用的時鐘,但究竟這些鐘有甚麼實際的應用價值呢?

3. 醫學應用

   由於時鐘生物學研究結果顯示人的一切生理活動是依據體內時鐘的指示,若將這觀念應用在醫學方面,海勃博士建議當今的診斷病症和療程方法便要作革命性的改變。直到目前為止,時鐘規律應用在診症(醫療)上的例子如下:

  1. 心臟病的預防—根據臨床實驗報告,心臟病突發的第一個高峰是禮拜一早上七時左右,另一個較低的高潮是禮拜四,也就是一個禮拜的中期,知道了病發時間的可能性,病人便可以作出預防,留意自己的生理狀況。
  2. 抗生素的使用—使用各種抗生素也要按照這個倒S型的規律,以七天為一個週期,否則多用了抗生素對治病便毫無幫助。
  3. 器官移植—若能按照七日規律用藥物制止排斥作用,較之每日用相同分量的藥更加有效。
  4. 癌症治療—因為癌細胞分裂也有七日的規律,若在細胞分裂高峰期用電療,藥物治療,或放射性治療去打擊癌細胞,可更有效地將之殺死,若在細胞分裂靜止期去治療,則毫無功效。
  5. 血壓高,內分泌失調等病症—只為病人量度一次並不足以準確斷定情況是否異常而需接受治療。要量度七日內的變化,方能斷定是否患病。

4. 科學解釋

  生物學者對於七日時鐘有如下解釋:“1985年之前,生物學家認為人類社會的七日規律是由於社會演變的結果;但時鐘生物學指出,在生物的身體內早已有一個與生俱來的七日生理時鐘,它是在生命開始進化時同步進化的。現在一般生物學家相信生物是由低等生物漸漸經過數億年的時間進化成為高等生物,這過程叫做‘外進化’(External Evolution)。與此同時,這個七日時鐘也逐漸由於‘內部進化’(Internal Evolution)被納入生物體內,並且遺傳給下一代。這個七日時鐘顯然在單細胞時代已開始‘進化’了。第一個細胞‘吩咐’‘大自然’要按着七日為一週期的規律進行一切生理活動,以致此時鐘可以統籌體內一切活動,將各部配搭得天衣無縫。事實上,自從人類生存在世上,便早已察覺生物的七日規律,所以也將之納入人的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制度。”以上似乎是科學神話,但卻一字不漏的刊載於“時鐘生物學科學論文”(Journal Of Chronobiology XVII(4) :369-372.1985),這是科學家對七時鐘一個似乎較“科學化”的解釋,但從上面的文字裏,我們卻可以看見不少“科學上的神話”。究竟第一個細胞如何有能力“吩咐”“大自然”?它又如何將這七日鐘由一種生物傳遞下去另一種將要“進化”的生物呢?究竟這個七日生物時鐘是誰創造出來的呢?

二.守安息日

  雖然現在科學家對於七日生理時鐘作出一些“科學”的解釋,但這種解釋卻是十分牽強的,因為他們始終不能打開第一個細胞如何產生這個規律的謎,以及它如何“進化”出來的謎。我們相信生命是神創造的,而非偶然從無機分子進化而成的。因為神是生命之主,祂為生物寫下無數的程序,目的是使它們按照所定下的規律進行各項生理活動。

1. 神立榜樣

  創世記第二章2-3節記載: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不少人對於創世記第一章內神用六日創造天地的記載表示懷疑。究竟這個“日”字是否指二十四小時呢?很多研究舊約的學者也曾發表他們對“日”的各種解釋和分析。無論如何,神當然可以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完成祂所預定的,因為神不在時間限制之內,神可以在瞬間用水變酒,也可以使亞倫的杖一夜之內開花結果,但神在工作六日之後,便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所以七日一週期是神自己設立的。在單細胞的生物內有這個七日時鐘,而在結構複雜的人身體內也同樣有這個時鐘,使他們有規律的工作和休息,週而復始,按時歇工,使人的身心靈都得到充分休息。
   創世記第五十章之內沒有詳細記載亞當的後裔生活的詳情,但有線索顯示七日是一個古人量度時間的單位。例如創世記第七章4節說:“因為再過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晝夜…”第八章10節又說:“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鴿子從方舟放出去。”在雅各娶拉結和利亞的事件上,也有題到七天,似乎“七天”是古人常用來表示日期的方法。

2. 律法時代

  神早已揀選了亞怕拉罕的後裔成為特別蒙福的族裔。他們要過分別為聖的生活,與當時的迦南人或其他民族有別。所以神藉着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後,在西乃山頒布各項誡命,使他們遵守,好叫他們明白神的旨意,按照神的心意行事。雖然創世記並沒有題到安息日這三個字,但在出埃及記第二十章,當神頒佈十誡時,在第四誡中列明:“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明顯地“安息日”並非一個新名詞,因為神提醒他們要記得安息日,六日要勞苦工作,在第七日要歇了一切工作。原因是神也是在六日創造天地後歇了祂一切工作。所以摩西律法中有詳盡描寫安息日的很多禁令。以色列人在曠野開始拾嗎哪時,神吩咐他們到了第六日要按自己吃的分量拾取雙份,因為第七日沒有嗎哪供應的。
   除了以色列人要停止日常的工作之外,連動物也要休息,土地也要休息。當然在安息日並非甚麼工作都不作,例如利未記第二十四章8節說要在耶和華面前擺放陳設餅。利未記第二十七章9-10節也記載他們要獻燔祭。男嬰出生後第八天要行割禮,即使在安息日也可以進行。
   可惜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從聖經的記載可以知道他們並沒有真正遵守神的律法,連逾越節也忘記了,以致到了所羅門王時代,他們要重新遵守一些節期。而先知的信息盡是控訴以色列人如何在律法上藐視神,只是外表守律法,其實是生活在罪中,因此律法的字句是叫人死。耶利米書第十七章21-22節說他們如何在安息日仍擔擔子進城門作買賣。以西結書第二十二章8節中神也說:“你藐視了我的聖物,干犯了我的安息日。”所以猶太人被擄去為奴七十年,以補償他們四百九十年來沒有真的守安息日和安息年,以致土地沒有得到應有的休息。(因為土地內有無數的微生物,它們也需要按這七日時鐘的指示休息哩!)

3. 新約時代

  在被擄歸回之後,猶太人開始在摩西律法上寫出很詳盡的安息日禁令,叫人遵守。結果在新約時代出現了多次耶穌向那些以守律法著名的法利賽人,文士和長老挑戰的場面,他們不斷窺探耶穌在安息日是否會治病,他們指責祂的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吃,又指責耶穌在安息日醫好了駝背十八年的女人和醫好了那躺在畢士大池邊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但主耶穌卻反問他們在安息日可以救命還是害命?誰在安息日不去解開牛驢去飲水?在安息日看見牛驢掉下井,誰不去救牠們上來?以上證明當時的猶太人是遵守律法上那些死的字句,並不明白律法中叫人活的精義。所以主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使人可以在這一天歇了他一切工作與神親近,幫助那有需要的。人非為安息日而設,也非安息日的奴隸。
   當然神叫人記念安息日時,並無對摩西解釋在生物內早已有一個七日時鐘,到了第七日便需要休息。即使神對摩西說明這時鐘的原理和有機分子如何操作,摩西當時也不會明白。
   在神所造的生物內的DNA,早已寫上了七日時鐘規律的程序,到了時候便需要休息,不能超時工作。

三.現代安息

  按照教會的傳統,基督徒不再守“安息日”,而是“享受主日”,以記念主復活的日子,記念主如何為我們勝過了死亡;所以按初期教會的慣例,他們在七日的頭一日都放下日常的工作,信徒同心聚集敬拜真神,真正享受神人同在的喜樂。今天我們要如何享受安息日呢?

1. 恢復體能

  按照七日時鐘的運作,人在六日勞苦工作之後,身體內部各機能都要暫時歇息,神經要得到鬆馳,內臟,內分泌,消化系統,腎上腺等主要器官都應減低工作,即使細胞內的各項生理活動,酵素分泌和細胞分裂,也應緩慢運作,因為人在這一天的各項活動是處於低潮,不適宜過緊張的生活,所有活動步伐都要減慢。到了另一個七日週期開始,各器官有了充分的休息,始能踏入另一個工作週期。所以在禮拜日才去運動場上拼命運動,反而增加身體各器官的工作量,適得其反,運動應該在週間進行,而非在禮拜日。

2. 心靈安息

  除了身體需要休息之外,我們的精神也要休息,我們既在六日勞碌工作,面對緊張的生活和各方面而來的壓力,精神必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但在禮拜日,我們可以放下這一切俗務,來到教會參加崇拜,唱詩禱告讚美神,又可以從牧者口中聽到合宜的信息,使靈性得到“充電”,我們將神的話記在心裏,也好叫我們滿有能力面對未來六日的緊張生活和各種試探。所以崇拜不單可以與神親近,又可以使靈命增長,更可以讓我們與其他信徒相交。

3. 個人靈修

  我們在禮拜日除了可以參加敬拜聚會外,最理想是找出一些時間個人靜修,默想神恩和自我省察,專心禱告,為教會,為福音工作,為別人的需要代求,我們更可閱讀屬靈書籍,增加對神的認識,在神面前重新得力。

  我們應該以禮拜日為享受安息的日子,盡量在神面前安靜默想,使身心靈都能得到足夠的休息,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事奉神,因為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

(選自作者著:聖經與生物學,第五集。基督教天人社出版)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怪異戰術: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真正原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1 10:01:03  



  二戰時,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說起來這是其步兵條令的規定,在熱兵器時代,這一規定因為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鬥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肉搏,衝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

  當時各國軍隊在衝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盡量壓制對方火力。比如軍事作品《亮劍》中,就有這樣一段真實的描寫:

  隨著最後一批手榴彈的脫手,伏在坡下的突擊隊一躍而起,疾跑中20挺輕機槍同時開火,組成密集的火網,日軍工事在密集的彈雨下被打得煙塵四起。在爆炸後殘存的日軍士兵又恢復了強悍的本色,他們嚎叫著還擊,面無懼色。八路軍突擊隊員們不斷倒下,後面的候補射手又迅速補上,雙方殺紅了眼,有些日軍士兵殺得性起,竟毫無遮攔地端著刺刀從工事中跳出來迎著彈雨進行反衝鋒,但頃刻間被打成蜂窩狀,短短30米衝擊距離,李雲龍的第一突擊隊的機槍手們全部陣亡,無一生還……

  戰爭是殘酷的,日軍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其他國家軍隊並無區別。事實上太平洋戰爭中,無論塞班還是衝繩,日軍發動步兵衝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並且把輕機槍手放在一線,以增強壓制火力(因為一線日軍一直沒有裝備衝鋒槍)。

  這倒不太用擔心誤傷自己人。二戰中,步兵衝擊的散兵線即便以所謂“密集隊形”發動攻擊,其隊形也遠比冷兵器時代鬆散,士兵前後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採用那種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衝擊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達爾卡納爾日軍對“血嶺”的密集隊形衝擊,中國軍隊在忻口會戰中對1002高地的強襲,過於密集的隊形,造成己方後方人員的武器無法使用,而對方的武器命中率則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傷亡。

  根據日軍自己的統計,在白刃戰開始以後,保留步槍子彈造成的損失比收獲更大。明令白刃戰開始後子彈退膛,正是依據這個判斷。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准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准,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之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僅受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够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怪愚:揭醜險遭殺身禍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8月19日 14:20:09  來源:《青年記者》
  【字體: 打印本稿 讀後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關閉  
 
新 華 網 檢 索
.傳媒在線導航.
傳媒期刊 傳媒研究 熱點直擊
新新傳媒 國際傳媒 記者行動
精彩瞬間 媒介經濟 傳媒了望
他山之石 新聞背後 傳媒職場

    嚴怪愚先生不畏強權、忠直敢言、獨來獨往的膽色與人品,

一直為人所仰慕和欽佩。抗戰期間,

他是第一個在全國揭露汪精衛叛國投敵的新聞記者。

1946年冬,范長江陪著嚴怪愚到南京梅園中共代表團駐地拜望周恩來。

周恩來稱讚:“《力報》確實是一張不簡單的報紙,是一張堅決抗日的報紙,

嚴怪愚先生確實是一位有勇氣的記者。”

 

    嚴怪愚先生的名字,青年一代讀者或許會覺得陌生,

這主要是因為他一生中受盡了政治上的不公平對待。

戰爭年代,他的筆觸揭露日偽,開罪國民黨政府。

1949年以後,他還是為民請命,忠直敢言,先是被打成“胡風分子”,

1957年又被打成長沙大 “右派”,從此沉寂,受盡二十多年磨難。

 

    1979年,嚴先生的冤案平反昭雪,長期的磨難留給他的是一副病殘的軀體,

但他仍然抱病寫了大量回憶錄。

他才過上幾年好生活,但死神纏繞著他,1984年3月1日,嚴先生不幸病逝。

 

    魯迅悼文引起論戰

 

    嚴怪愚本名嚴正,湖南邵東縣人。

他之所以改名怪愚,是因為邵東鄉下多鯰魚,此魚形象醜陋,習性刁鑽古怪。

鄉人乃喜歡以“鯰魚拐子”或 “鯰拐魚”來罵人。

在湖南大學讀書時,嚴正即諧“鯰拐魚”取“嚴怪愚” 為筆名發表文章。

 

    1935年,嚴怪愚從湖南大學經濟係畢業。

他放棄了所學專業的大好前途,投身新聞界工作,

開始了動蕩危險的記者生涯。

當時許多親戚及同學勸他不要放棄專業,

不要走“歪門邪道”,有人甚至說他人如其名,又怪又愚。

他回敬說 :“人各有志,請勿勉強。 ”

 

    踏入新聞界的第一年,他第一次前往滬寧採訪,即趁機拜會了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對他說,做人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

這句話影響他一生,也使他受了不少苦。

 

    1936年“三八”婦女節,

26歲的嚴怪愚與大家閨秀姚家芳參加了長沙市政府舉辦的湖南第一次集體婚禮,

這事在當時很轟動,比趙丹、江青(藍蘋)等人的集體婚禮早一個多月,

在湖南的影響並不低于趙丹他們在滬杭的影響。

當時湖南的封建勢力很強,社會輿論壓力很大,

特別是女方家長極力反對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

但是,嚴怪愚不向反對勢力低頭,

情願托朋友向成衣店賒賬為新娘子做嫁衣,

亦不去討好很有錢的岳父。

而主辦當局亦刻意選擇象徵婦女解放的“三八節”為他們舉辦集體婚禮。

 

    婚後,嚴怪愚更是全力投入獨立的長沙《力報》的工作。

可是不久,魯迅先生逝世,

當時任採訪主任的嚴怪愚與主編陳楚率先在《力報》開專欄悼念魯迅,

使許多其它報紙不敢採用的紀念文章得以在《力報》發表;並在長沙發起召開隆重的追悼會,

因為這張報紙創刊時曾聲稱“擁護中共”,

此舉深為一些政要和右派文人不滿。

 

    剛好,隨後段祺瑞也辭世了,

當時在東南新聞界風頭十足的《國民日報》主編羅心冰,

就抓住魯迅與段祺瑞兩人的遺囑大做文章,

還出特刊追悼段祺瑞,與《力報》唱對臺戲。

他在一篇《隨便談談》的文章中說,段祺瑞至死不忘國事,

仍在為國家操勞,而魯迅死也不忘個人恩怨,為兒女操心。

因此,他得出結論說,“魯迅之死不算得損失,段祺瑞之死才算得損失”。

 

    嚴怪愚馬上撰文回駁,他寫道:“魯迅的遺囑,我喜歡他的‘硬’,

喜歡它刻毒而近乎實在......段祺瑞的遺囑,

我喜歡他的堂皇,口氣足,

雖然實際上做不到,事實上近乎誇大,

可是到底可以給‘幻想’一點安慰。

但我更愛魯迅,因為他一生沒有做過‘媚’的文章,

他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為民眾的覺醒而吶喊。

的確,段祺瑞功在‘民國’,那麼,魯迅則功在‘國民’了。”

 

    羅心冰以他的老資格,萬萬意料不到會敗在年僅26歲的嚴怪愚手裏,

他大罵嚴怪愚“領了俄國盧布”和“啃了俄國的黑面包”之余,

只好央人斡旋調停。

 

    揭露醜聞險遭殺身禍

 

    1938年春,在臺兒莊戰役打響之前,

嚴怪愚作為隨軍記者到徐州前線,進行幾個月的戰地採訪。

他寫了十幾萬字的戰地通訊,揭露日寇的野蠻行徑,

謳歌了抗日軍隊的業績,大大鼓舞了後方軍民的鬥志。

 

    1938年底,嚴怪愚又到了大後方重慶。

12月29日,汪精衛輾轉到了越南河內,在那裏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艷電”,

響應日本政府的近衛聲明,對重慶國民政府建議“和平”,

實是對蔣介石等人勸降。因為這是國民黨內親日派脫離中央投日的醜聞,

使中央政府極為緊張,連忙封鎖消息,免得家醜外揚。

 

    1939年2月底,汪精衛叛國投敵的消息,已是半公開狀態,

當時重慶各報雖略知內幕,但國民政府不準報界披露,

懾于當局威勢,各報也一時不敢將消息見報。

當時范長江也在重慶,他得到消息後由于種種原因發不出去,

乃將有關材料轉給了嚴怪愚。嚴怪愚雖無黨無派,卻有一腔民族激憤。

他還未看完材料就拍案而起。

正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覺得有責任揭露汪偽真相,

就是殺頭坐牢也在所不惜。

當晚,他就寫成《汪精衛叛國投敵前後》一稿,連夜電發長沙《力報》。

 

    1939年4月7日清晨,這篇電訊在《力報》第一版頭條刊出,

東南一隅傾刻嘩然,整個國統區為之震動,激憤的軍民紛紛要求嚴懲賣國賊。

湖南當局由于疏忽,讓《力報》漏出這個消息,想抓嚴怪愚不得,

懾于重慶當局的惱怒,只好登報謊稱“嚴怪愚造謠惑眾,

誣陷黨國,已在重慶捉拿歸案,槍斃了”雲雲。

 

    但是,紙包不住火,汪精衛叛國投敵的消息迅速傳開,

國民政府只得改變策略,一腳踢開汪精衛,

幾天後就由中央社和各報報道汪精衛叛國醜聞,

還宣布將汪精衛開除出國民黨。

嚴怪愚及《力報》也因此幸免于難。

 

    1946年冬,范長江陪著嚴怪愚到南京梅園中共代表團駐地拜望周恩來。

周恩來言談中對嚴怪愚及《力報》大加讚譽 :

“這條消息(編者注:汪精衛叛國投敵的消息),

當時在國內外造成多大的影響呀!沒有足夠的勇氣,

這條消息當時是誰都不敢發的,可《力報》發了,

這說明《力報》確實是一張不簡單的報紙,

是一張堅決抗日的報紙,嚴怪愚先生確實是一位有勇氣的記者。”

 

    觸怒當局報館被查封

 

    1939年秋,嚴怪愚從重慶回長沙,出任《力報》總編輯。

當時國民黨桂係大員自吹廣西“模范省”,

有“國防強大”、“建設繁榮”、“道德高尚”三大成就。

于是,嚴怪愚懷著好奇心親自入桂採訪,寫了篇《春草遙望近卻無》的通訊,

揭露某些人弄虛作假制造廣西繁榮的假象,

使所謂 “模范省”名譽掃地。

當時白崇禧看了後火冒三丈,在“廣西擴大行政紀念周”上大罵了一通。

 

    嚴怪愚的所作所為,令一些黨國大員極為惱怒,

但又一時沒奈他何,只好對他威逼利誘。

某些大人物給他種種承諾,有些更是送錢送禮,但他總是拒之千裏之外。

“政學系”在桂林創辦《大公報》邀他加盟,

他也拒絕,認為那會失去言論自由。

然而,他對當時較弱小的中共,卻冒生命危險去同情和支持。

 

    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後,國府勒令中共代表團限期撤離上海。

代表團啟程時,迫于緊張的局勢,各方人士都不敢在便衣盯梢下前往送行,

月臺上只有一個送行者,他就是嚴怪愚。

第二天,上海《申報》消息稱: “昨日中共代表團成員全部離滬,

只有《東南日報》特派員嚴怪愚先生一人在風雪中送行......”

 

    除了正義,嚴怪愚也沒有什麼強硬的後臺,所以他也因此吃了不少苦。

《晚晚報》因發表了他一篇描寫何鍵公館黑幕的小說,就被當局查封,

也使得他很久不能用嚴怪愚這個名字發表文章。

1940年,湖南當局趁取締八路軍駐湖南辦事處之機,

誣陷嚴怪愚主持的《力報》“言論荒謬”、“協同 ‘八辦’陰謀推翻政府”。

于是,報館查封,3人遭捕,嚴怪愚被投入監獄達8個月之久。

此舉惹起民眾抗議,許多讀者拒絕辦理退訂手續,要求《力報》復刊。

出獄後,嚴怪愚即與馮英子找省黨部書記廖維藩交涉復刊,

廖同意復刊,但提出復刊後的《力報》必須聽從政府指令。

嚴怪愚即刻表態:“與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當即拂袖而去。

 

    賀綠汀與嚴怪愚

 

    嚴怪愚記者出身,也當過文藝副刊的編輯,認識不少文藝界人士。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湖南省城及地方的好幾家在全國有影響的報紙大都是他參與創辦的。

他曾在《力報》、《晚晚報》、《中國晨報》、《實踐晚報》等幾家報社出任過社長或總編輯,

還約請過沈從文、聶紺弩、王西彥、彭燕郊等著名作家為他的報紙主編文學副刊。

在辦報生涯中,他與馮英子、陳楚以及著名女作家謝冰瑩等成了莫逆之交。

1980年,在嚴怪愚沉寂二十幾年後,

遠在美國的斷絕往來幾十年的謝冰瑩,還寫信給《湖南日報》,

查詢他的下落。

 

    50年代,嚴怪愚先生曾任湖南《大眾報》副社長及省通俗出版社副社長。

但風雲際會的時代過去了,特別是這時開始推進“左”的路線,

容不得嚴怪愚這種黨外人士。

于是,他離開了報界,自請去湖南師范學院任教,講授新聞學。

 

    就是在這所學院裏,嚴先生被指為“胡風分子”,

繼而在1957年被打為“右派”,受到雙降處分,

“文革”時更是下放師院在平江的農場牧牛,過著非人生活。

他曾哀嘆“搞到妻離子散”。

 

    1960年,由于漫天的吹牛和“人禍”,

人們過著十分艱難的日子。花生殼、樹葉、紅薯藤,都當成高級“人造蛋白”,供人們食用。

嚴怪愚全身都浮腫起來,一個月60元的生活費,要負擔6口之家,

他每天只能靠幾兩糧食充饑,一分錢只能掰成幾瓣來用。

每到月中,家中便出現“財政赤字”。

全家只能在肌腸轆轆中過日子,眼睜睜地看著嚴怪愚的面部越來越 “胖”。

 

    一個陰雨綿綿的冬日上午,

破窗外突然響起郵遞員低沉而略帶驚異的聲音:“嚴怪愚,你的匯款單!

”當時全家一驚,這種時候,誰還能給嚴家寄錢?

嚴怪愚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到門口,用十分疑惑的眼光,

打量著雨中的郵遞員。郵遞員將一張被雨水微微打濕了的匯單向嚴怪愚一亮,

十分確切地說:“是你的,請簽名吧!”嚴怪愚用顫抖的手,

在單據上簽了字,從郵遞員手中將匯款單接了過來。

拿到小屋裏昏暗的燈光下一看,匯款單收款人一欄上確確實實寫著“嚴怪愚”三個字,

匯款人一欄上赫然寫著“賀綠汀”三個字,

留言欄上清楚地寫著:“怪愚,知病重,匯上二十元,

供買點營養品之用,請好好保重身體。綠汀。

”在彎腰挨鬥的日子裏,嚴怪愚從未流過淚。這時,他的眼睛卻潤濕了。

 

    嚴怪愚顫巍巍地走到破舊床邊,從陳舊的有點霉濕味的褥子底下,

慢慢摸出一張用舊塑料紙嚴嚴包好的小包,

裏面是一張發黃的照片。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賀綠汀在重慶嘉陵江邊的寓所送給他的一張照片,

照片上賀綠汀坐在一架鋼琴旁,在凝神深思。

照片背面的題詞是 :“人,應當像嘉陵江水一樣,百折不撓,激流勇進。”

 

    劃為“右派”被抄家時,什麼都被抄了去,唯獨賀綠汀親自簽名的照片,

嚴怪愚想盡一切辦法,將它保存下來。

 

    文化大革命的狂風卷來,賀綠汀在全國第一個被打成文藝界的“黑幫分子”。

上海來人找嚴怪愚調查賀綠汀的所謂“叛徒”問題,

嚴怪愚一聽,怒發衝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桌上正好有一顆釘子,

殷紅的血,從他的手掌上流了出來。

他橫眉怒對“調查者”吼道:“賀綠汀同志一生革命,

他是舊世界的‘叛徒’!”“調查者”被他的凜然正氣嚇壞了,

指著怒火中燒的嚴怪愚,哆嗦著說:“你,你......天底下哪有你這樣的右派!

”嚴怪愚赫然一笑:“那就讓你看一看這樣的右派吧!”

 

    事後,有人問嚴怪愚 :“你當時是專政對象,處境十分艱險,

造反派要搞死你,比搞死一只螞蟻還容易,你不害怕嗎?

”“害怕?”嚴怪愚淡然一笑:“害怕就不是賀綠汀的學生了!”

 

    1980年,賀綠汀再次回到湖南,第一件事,

就是驅車前去探望正在馬王堆療養院的嚴怪愚。

多年未見,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

賀綠汀緊握著嚴怪愚的手第一句話是:“我們畢竟沒有說過一句假話。”

 

    1984年3月1日,嚴怪愚與世長辭。現在,嚴老夫人姚家芳也已離休,

家裏分了新房,子孫滿堂,安享晚年,兩個大兒子已學有所成,成為大學講師。

嚴老應該含笑九泉了。(作者:達文/本文刊于《青年記者》2005.8)

(責任編輯:熊紅祥)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七事變與宋哲元失責

 

李雲漢

 

 

一、七七事變導因之一  ──  冀察趨向中央化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的爆發,是中日兩國近世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中華民族禦侮奮鬥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事變的遠因實導源於民國二十年(1931)的九﹒一八事變,只要日本不歸還東北的領土,中日之間遲早勢必一戰,但促成事變提前爆發的導因,卻是中國自西南事件解決後統一與團結局面的形成,國防建設的進步與民心土氣的昂揚,以及冀察當局的由特殊化趨向中央化。其中,冀察之趨向中央化尤其是一項主要導因。蓋日人久視華北為其勢力範圍,為保護偽滿及提供可能發生之對蘇戰爭之資源,日本少壯派軍人認華北為其“保障佔領”之地區。冀察當局之趨向中央,自然引起此輩野心軍人的妒忌與恐懼,彼等因此而有“膺懲二十九軍”的呼籲。早在二十六年四月中,蘇俄方面即曾傳出如下的消息:“宋哲元、韓復渠近來對中央態度較好,有日益中央化之危險,因此在最近將來,日方有隨地尋釁之可能,至少在外交上做出盤馬挽弓姿態,地點將在內蒙或冀東,時間約在五六月之交。”1

冀察處於日本駐軍的直接威脅之下,日軍要求於冀察當局的是「明朗化」與「特殊化」。宋哲元之決定不顧日方的威脅,由「特殊化」趨向「中央化」,自然不是一種輕率的決定,而是有其使宋氏堅定其決心與信心的客觀因素。具體言之,促使宋哲元趨向中央化的主要因素有二:

 

宋哲元

 

第一、是二十五(1936)年十一月綏遠抗日勝利的鼓勵。當綏遠戰爭爆發時,國人曾希望宋部二十九軍在平津有所行動,以牽制日軍向綏遠增援。但宋部礙於環境,除由駐防張家口的劉汝明師扣留日本步槍五萬枝,野炮四門外,別無積極動作。及綏遠國軍於百靈廟獲得勝利,全國為之歡騰,而日方除叫囂恐嚇外,並無支持偽蒙軍李守信、王英等部反攻的積極行動。宋哲元因此獲得鼓勵,於是有趁勢以武力收復通州,撲滅殷汝耕偽政府,以造成既成事實的計劃。據外交部從天津獲得的情報,宋曾令石友三、張璧等新歸正將領計劃收復冀東。石主張用武力,表示願假二十九軍一支兵力。以石個人名義進取冀東,成則請宋轉請中央委以冀東區行政長官,拋開二十九軍,自己承擔,以免日軍不利於宋。張璧則主張分化偽組織內部,策動偽保安隊反正,然後二十九軍乘虛直搗通州。宋雖立意收復冀東,但對石、張缺乏信心,深恐以虎易狼。正考慮間,日方已得秘報,加強戒備,攻通計劃遂不果行2。惟據劉汝明之記述,殷偽所屬幾位保安總隊長張慶餘、張硯田、趙雷等人都曾秘密赴平謁宋,並接受宋的補助3。姚薦楠採訪張慶餘事績時,亦曾指出張曾托張樹聲先生「代向中央及宋委員長處陳述備案」,並曾經由蕭振瀛之介紹晉見過宋哲元4。是宋與殷屬各總隊長間已有聯絡,殆無疑義。宋哲元圖襲通州計劃雖末實行,但由此足證其已具滅偽抗日打算,心理上的轉變趨向已極顯然。

第二、“西安事變”後全面團結的影響。西安事變發生後,全國民眾所表現的對蔣委員長的愛戴,各方團結的加強,抗日情緒的高漲,政府對外態度的強硬,均顯示中國已立於強固的團結基礎上,政府已深具抗日禦侮的準備與決心,致使日本各派對中國不得不暫持靜觀主義的趨勢5。這一形勢的出現,增加了中央對華北當局的影響力,華北當局亦深切體瞼到中央的支持實為對日周旋的有力後盾。故宋哲元於二十六年(1937)一月後。屢次表現其不與日人妥協的態度,並不時申明其服從中央命令的意志,在行政措施與軍事訓練方面,亦逐漸趨向中央化。

冀察趨向中央化的起點,乃是宋哲元於二十六年(1937)一月二十日在天津所發表的政策聲明。宋氏此項聲明,包括「告同志書〕及「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冀察綏靖公署綏靖通令」兩項文件。在「告同志書」中,宋氏提出三項政策:

一、擁護國家統一,推行中央命令,誓以自力圖強,實現政治修明之象。

二、國家三大要素:即主權、土地、人民;誓盡軍人天職,盡力保護之。

三、共產主義不適於中國,早為識者所公認,馬克斯所說唯物史觀,處分剩餘等語,余已屢加駁斥。自土匪假用名義,希圖煽惑民眾,引起階級鬥爭,藉達其搶奪政權之目的。其實殺人放火,純厲土匪行動,並不知主義為何物,只有危害國本,殘殺民眾而已。誓即嚴厲清共,不留餘孽6

在「通令」中,宋哲元令其所屬軍政務機關認清下列四端,堅決實行,努力不懈:

一、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換言之。即不參加內戰。

二、侵佔我土地,侮辱我人民,即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打他。

三、擾亂社會治安之土匪及共匪,人人應得而誅之。

四、剿匪不得視為內戰,剿共更不得視為內戰,應澈底肅清,以安社會7

宋哲元此項政策聲明,顯然包含反日與剿共兩個重點。剿共是宋一貫的主張,反日卻是代表他的一項新立場。

誠然,在此兩項文件的表面文字中並未明言反日,但言「侵略我土地。侮辱我人民,即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打他」,非暗示反日而何?二十九軍將士們自然明白宋這句話的意義,日本人自然也能體會到宋哲元說的話是意有所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文件乃是緊接著日本駐華北各地武官於一月十九日在天津會議後發表的,這無异是對於好戰的日本武官們的一頃警告。

宋哲元在發表此項政策聲明之前,曾於一月十二日接受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委員陳中孚的辭職。

陳是著名的親口派,又是在“西南事件”發生時的興風作浪者,宋哲元准他辭職,另派賈德耀繼任為外交委員會主席委員,不僅是大快人心,同時也被認為是宋欲擺脫親日派包圍所採取的步驟。宋的此一決定,曾使日方深為不滿。日方妄稱依據一九三五年的「何梅協定」,任何華北高級官員的變動,非經日本同意,不能有效。8

宋哲元於一月十九日離開北平前任天津,在津停留五十天。宋自己說這次赴津是蒙蔣委員長「給假在津短期休息」9。實際上仍是應田代皖一郎之邀,繼續談判某些問題。正如社會與論所期望的,宋這次赴津所表現的態度是強硬的。當田代於一月二十一日歡宴宋時,曾提出華北防共一事,宋表示「有絕對把握可以防共匪不入境」,並向田代要求飭令冀東偽組織交還香河、寧河、順義、呂平四縣。田代則謂此系關東軍的責任,以為搪塞10

其後田代又提出華北經濟開發事項,嗾宋仿冀東辦法,偷漏關稅,接收蘆鹽,宋則答以須侯戈定遠自南京請示後再說11。兩月以後,日方再度威逼宋組織華北自治政府,宋堅予拒絕12。當和知參謀奉命訪宋要求表明態度時,宋的答復是「在政治問題未解決前,一切均暫不談。」13

宋哲元傾向中央的最顯著事實,是不顧日人激烈的阻撓與反對,派秦德純到南京出席二月十五日開幕的執政黨中央五屆三中全會。宋、秦皆為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宋自稱他本擬親赴首都出席會議。但「只因環境情形未能如願」,14宋所謂「環境清形」,乃系指日方的百端阻撓。蓋外交部長張群於一月二十日與日本大使館須磨秘書談話時,曾說:「冀東、冀察、察北等事例,均為行政主權之分立或破壞,事關行政主權之完整與統一,自須迅速加以改善。」15日人遂以之為依據。謊稱中央已決定在三中全會中提議取消冀察政務委員會,另派何應欽或劉峙代宋主持華北,田代甚且嗾宋即行與南京疏遠,謂日方將予宋以全力支持,即動員武力,亦所不惜。16日方的目的在挑撥離間,企圖動搖宋的意志。所幸宋立場堅定,秦乃成行。據程錫庚向外交部報告:「秦德純代宋出席三中全會消息傳出後,日方要員紛紛探詢並加譏勸。秦因赴津謁宋請示。宋意堅決,故毅然南下。雷嗣尚本預定隨往,亦因之中止。」17

秦德純系於二月十四日抵京,二十八日北返,在京居留兩周,曾蒙蔣委員長召詢三次。18秦於返抵天津

後謁宋報告南行經過,宋曾召集其重要幹部會商今後政策。三月四日,秦公開宣佈:「冀察外交今後將嚴格遵守中央政府的政策。19宋哲元於三月十日回到北平於接見中央社記者時,亦鄭重宣稱:「奉行中央政府的命令是我神聖的任務,過去如此,將來亦是如此。」20

三中全會以後,冀察中央化的趨勢更趨明顯。其最顯著的事實有下述六事:

其一,宋哲元擱置了與日方關於華北經濟開發的談判。宋哲元二月在津時,對日方所提經濟開發的事項以及政治問題,均避免作正面答復。三月十日回到北平後,宋曾公開否認在津曾與日方談及此項重大問題。他說:「我無權與日方談判這樣重大的問題,他們應當向中央政府外交部門去交涉。」21四月初旬,當日方再度提及興建津石路與開採龍煙鐵礦時,宋即以堅定的語氣回答:「要談中日華北經濟合作,必須先撤銷冀東偽組織。津石路的建築與龍煙鐵礦的開採,只有在冀東偽組織撤銷以後才可進行。」22宋這一宣佈,無形中擱置了與日方間的談判,亦即斷然拒絕了日方喧嚷經年的華北經濟開發的要求。23

其二,二十九軍訓練的加強──軍事訓練團與軍事訓練委員會的設立。自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綏東戰爭發生後,宋哲元有艦於未來戰爭之不可避免,即銳意加強二十九軍的訓練以提高官兵的素質。宋一方面成立軍事訓練圖,以培植優秀的中下級幹部24;一方面派遣團長以上高級幹部赴京投考陸軍大學,以求深造,首批派遣者有副處長魏永祥,楊成之,副旅長房西岑,許靜凡,團長李九思,柳樹堂,副官長王安世等七員;25同時並接受中央軍校業畢生至二十九軍服務,如沈仿水、傅家俊便是。26二十六年(1937)六月,宋哲元為實現二十九軍的國軍化,手令設置軍事訓練委員會,聘石敬亭為委員長,鹿鍾麟等為委員,以廬山軍官訓練團為模範,計劃對二十九軍實施全面訓練。27

其三,華北中等以上學校學生暑期軍訓的恢復。自九一八事變以後,各中等以上學校均實施軍事訓練,以發揮明恥教戰之效果。每逢暑期,則舉辦學生軍訓班,集中予以訓練。惟自二十五年(1936)暑期起,由於日方的干涉,被迫停辦。二十六年(1937)五月,宋哲元不顧日方的反對,飭令恢復辦理暑期軍訓,以增加青年學生自衛衛國的技能。28

其四,宋哲元嚴令禁止盜賣國土。日人在平津及北寧路沿線不斷擴充軍事設施,先託北寧鐵路局長陳覺生名義,將豐台至蘆蔣橋間一帶土地六千餘畝,實地測量,意圖購買作為建築兵營及機場之用,即當時報端所揭發的豐台圈地問題。日人以詭譎手段企圖以高價向地主購買,少數無恥地主在漢奸的從恿下,亦有意售地與日人。冀察當局於發現此種情形後,除加強地籍之調查與管理外,復於四月二十日發佈命令:凡盜賣國土於外人者處死刑。29

此令公佈後,地主均具呈宛平縣署保證不出售土地資敵。日方圈地詭計遂不得逞,因而對冀察當局益感不滿。30

其五,冀察準備辦理國大選舉。立法院起草之《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於二十五年(1936)五月五日公佈後,中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遂決議定於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制憲國民代表大會,並由內政部通令各省市辦理國民大會代表的選舉。各省均已遵辦,惟冀察當局以冀察地位特殊為辭,延未辦理。二十六年五月,內政部長蔣作賓北上訪晤冀察當局,意見始獲溝通。六月十日,河北國大選舉事務所成立,選舉總監督民政廳長張吉墉同時就職,平、津、察繼之。七月二日,冀察平津國選指導辦事處成立,中央派宋哲元為指導員,劉春霖為辦事處主任。31這一件事,胡適認為是「給全國的一件最好的消息」。胡氏並指出冀察平津之舉行國大選舉,至少有三層特別意義:一、讓全世界知道這兩省兩市當然是整個中華民國的一個不可分離的部份;二、讓我們的強鄰知道一切「分化」、「特殊化」的陰謀是必須失敗的;三、讓全國國民知道冀察平津的軍政當局是維護國家的統一,是不受浪人漢奸的煽惑離間的。32

 其六,是察北義軍的烽起。由於冀察的趨向中央化,察北各縣民眾得到極大的鼓勵。他們不甘忍受日偽軍的壓迫,紛紛組織義軍,向日偽軍進擊。五月二十八日,偽軍常子義團反正嘩變,崇禮義民趙春祥揭竿驅殺偽軍。六月十日,察北義軍李仲英部進攻沽源縣城。十二日,郭子英部復圍攻商都。至六月下旬,義軍聲勢大振,駐江會之偽軍副師長李鳴遠且曾接洽投誠,至七月五日,義軍李廷芳部一度逼近張北33。偽軍已處於被動地位,深感應付為難。

在冀察逐漸實施中央化的過程中,惟一引起輿論疑惑的是張自忠的應邀訪日。張等一行,系於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渡。時人每懷疑張負有與日方秘密交涉的任務,即外交特派員程錫庚致外交部的報告,亦謂張自忠赴日係與日方商談收回冀東察北問題。34惟據張的隨員何基澧歸國後向其胞兄何基鴻報告:「這次在日本,大部份時間托在交際與游覽,就是張自忠市長個人也沒有與任何日人作任何接洽。」35天津市政府秘書長馬彥獅亦曾說明張自忠之赴日考察,本人並不願意。只因宋哲元已答應日人。張遂不得不奉命前往。張的訪問計劃本定為四十日,但未到三十日,宋即召其回國。36在戰後日方公佈的戰時文書中,亦未發現張自忠訪日時有任何承諾。

日方對於冀察的趨向中央化,自亦不能坐視不頭。天津駐屯軍當局於五月十二日召集「市民僚屬會議」,闡明日方立場,仍以冀察為對象,要求築路與開礦。37宋哲元為避免日方的糾纏,於五月二十二日與韓復渠(非此渠,暫代──編者)會於商河後,即返樂陵原籍休養,決定暫不回平。所有冀察軍政事務,則責令秦德純、馮治安、張自忠等負責處理。38宋之避免與日人接觸,無形中使華北的交涉陷於僵局。日本軍人為打破此一僵局,遂蓄意製造事端以便提出要求。六月七日,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璣曾毫無忌諱的說:「以對蘇作戰的軍事觀點來判斷中國目前的情勢,如果可以運用武力,我確認為應當首先給予南京政府以打擊,以消除我們後方的威脅。」39──誰能否認這不是日軍要製造事端的信號!

 

二、事變的爆發與宋哲元的猶豫

 

二十六年一月八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在平、津兩地舉行示威性的大游行1,可說是對華北當局實行武力威脅的開端。儘管東京日本內閣的政策仍是「集中力量擴大陸海車實力,避免在大陸上造成嚴重衝突」2,華北駐屯軍當局卻在不斷的舉行演習,頭示其向中國駐軍挑戰的企圖。據當時適任河北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的王冷齋記述:

「豐台日軍平時以演習為名,常常在蘆溝橋附近活躍,偵察地形。其初演習不過每月或半月一次,後來漸漸增至三日或五日一次,初為虛彈射擊,後竟實彈射擊;初為晝間演習,後來竟實行夜間演習,且有數次演習部隊競要求穿城而過,均為我嚴厲拒絕。如此者相處效月,因我方種種之應付及切實戒備幸未發生嚴重事件。」3

六月二十五日開始,日軍又在蘆溝橋以北以西地區舉行一連串之軍事演習。在演習開始前兩日,北平發現了來自通州方面偽裝共產份子的數百名便衣人員,企圖製造暴亂,幸北平治安機關防範嚴密,逮捕一部分便衣人員,始末釀成禍患。4然而,杯弓蛇影,北平民眾咸有變亂即將發生的預感。

七月七日夜晚,駐屯豐台的日本駐屯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郎的率領下,在蘆溝橋以北地區平行夜間演習,而以蘆溝橋為其假想的攻擊目標。5夜十一時許,日本演習部隊突稱遭受中國軍隊的射擊,致使一名土兵失蹤。6彼等以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並同時向豐台報告要求支援,且由駐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向冀察政委會外交委員會提出交涉。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宇當即向北平市長兼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請示,秦允下令宛平駐軍代為搜尋失蹤日兵,但拒其入城搜尋。7時駐守宛平之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吉星文部以時值深夜,恐引起事端,拒絕日軍入城,日軍遂對宛平採包圍態勢,而豐台日軍亦由一木清直率領以急行軍來援。松井機關長對秦德純的答復亦不滿意,秦遂派王冷齋會同外交委員會主席魏宗瀚等前往日本特務機關部與松井交涉。及王冷齋等到達日本特務機關部時,松井已得到報告謂失蹤之日兵現已歸隊。日軍要求進入宛平縣搜查的藉口本系「一土兵行蹤不明」,該兵既已歸隊,日軍於理已無要求進城的必要,但松井則稱「須明瞭如何失蹤情形以便談判」,8要求雙方派員調查。王冷齋允其所請,函由王冷齋、林耕宇、冀察綏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與日軍代表櫻井,通譯齋藤茂等五人,前往宛平城作實地調查。王等出發前,曾訪日軍第一聯隊長弁田口廉也,弁田口告以日方由聯隊附森田徹中佐負「全權處理」之責。待王等甫行出城,即見日方增援部隊出動;行至宛平域外,即見日軍已就攻擊位置作射擊準備,並受日特務機關部輔佐官寺平之詰難;及入城後尚不及五分鐘(時為八日晨四時五十分),日軍即開始攻城,中、日間的戰爭因而爆發。9

七月八日晨,日軍對宛平之攻擊歷一小時後,為森田徹下令阻止。蓋森田意欲利用炮火之間歇,脅迫王冷齋,林耕宇等與之談判並接受其條件。王、林雖與之商談,但堅持先行撤兵之條件。談判遂無結果,雙方又恢復射擊。

午後四時,弁田口聯隊長派人賚書進入宛平,請王冷齋、吉星文或第三營營長金振中出城親商,王、吉以「未便擅離職守」卻之。一小時後,弁田口再送信於王冷齋,要求中國駐軍於下午八時前撤往永定河東,日軍則撤退河西,王冶齋以「本人非軍事人員,對於撤兵一節未便答復」拒之。10日軍遂再度攻城,此為一日之內之第三次對宛平城攻擊。其目的在迫使我軍撤離宛平,以便其攫取此交通要道的宛平城重鎮。日人始末料及宛平守軍不但堅守不退,八日深夜且曾實行夜襲,盡殲蘆溝橋附近日軍。八日下午二十九軍將領馮治安、張自忠、秦德純聯名致電中央,表示其抗敵決心曰:「彼方要求須我軍撤出蘆溝橋城外,方免事態擴大,但我方以國家領土主權所關,未便輕易放棄。倘彼一再壓迫:為正當防衛計,不得不與竭力周旋。」11

當七月八日宛平城內外敵我雙方對峙時,松井等人在北平與秦德純商洽停戰,意在作緩兵之計。八日深夜,雙方達成口頭協議三項﹕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日軍撤退豐台,我軍撤回蘆溝橋以西地帶;三、城內防務由保安隊擔任,人數約二百名至三百名,定九日九時接防。12宛平守軍於接獲秦德純此項通知後,正擬遵今實行,不意九日晨六時日軍又對宛平大肆攻擊。日軍此次之發動攻擊,系由旅團長河邊正三──日本駐屯軍步兵最高指揮官授令。13事變發生時,河邊本在山海關視察演習中之日兵,聞變後於八日下午趕回戰地,不顧秦德純與松井間的停戰口約,竟下達攻擊命令,其蓄意尋釁,實無可否認。

七七事變爆發後,全國上下無不義憤激昂,政府亦採取強硬立場。蔣委員長於七月八日電令墳察當局「固守宛平,就地抵抗」,並令調兵力四師北上增援,以備不虞。14外交部先於八日下午向日本駐華大使館,口頭提出嚴重抗議,九日,外交部次長陳介再對日本大使館參事日高重申抗議,十日正式致送書面抗議,鄭重要求日本政府轉電華北日軍當局嚴令肇事日軍,立郎撤回原防,中國並保留一切合法要求。15時宋哲元尚滯留樂陵原籍,聞變之後,亦極氣憤。據汪兆銘講,宋於事變發生後,曾致電二十九車諸將領,要他們「撲滅當前之敞」。16

不意宋哲元旋即改變態度,於回抵天津時主張與日本軍方和平商談。

宋哲元係於七月十一日晚六時三十分自樂陵抵達天津,次日即發表談話,認為蘆溝橋事變乃系局部衝突,希望能做合法合理的解決。談話中有「余向主和平,愛護人群,決不願以人類作無益社會之犧牲」等語。17意義含糊,頗啟國人疑慮。蔣委員長因於七月十三日電令宋氏「無論和戰,萬勿單獨進行」,蔣電如下:

「蘆案必不能和平解決,無論我方允其任何條件,而日方目的,則以冀察為不駐兵區域,與區內組織用人皆須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柬,若不做到此步,則彼必得寸進尺,決無巳時。中正巳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與個人之人格。平津國際關係複雜,如我能抗戰到底,只要不允簽任何條件,則在華北有權利之各國,必不能坐視不理;而且重要數國外交,皆已有把握,中央決宣戰,願與兄等各將土共同生死,義無反顧。總之,此次勝敗,全在兄與中央共同一致,無論和救,萬勿單獨進行,不稍予敵方以各個擊破之隙,則最後勝算必為我方所操。請兄堅持到底,處處固守,時時嚴防,毫無退讓餘地。今日對倭之事,唯能團結內部,激勵軍心,絕對與中央一致,勿受敵欺則勝矣。」18

蔣委員長此電到達後,宋因有不接受日本任何條件之表示,19 然宋卻滯留天津企圖輿日方謀求所謂「局部解決」,則為事實。宋之趨向於軟化,實系基於下述三項因素:

其一,宋抵達天津之日即七月十一日,由秦德純、張自忠與日本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談判的一項停戰約定,已經達成。蓋七月九日下午,橋本群自天津前往北平,會同日本駐平武官今井武夫向秦德純提出四項條件﹕一、二十九軍派代表向日方道歉並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二、處分肇事之二十九軍軍官;三、二十九軍不得進駐永定河之左岸;四、取締藍衣社、共產黨等抗日組織。20

談判初在北平進行,十日橋本群返津後,遂由張自忠與今井在津交涉。十一日,雙方達成協議。據日本大使館透露協議內容是:一、二十九軍派高級軍官道歉;二、處分在事變中負責任之軍官;三、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21協議之達成在宋抵津前,用印則在宋抵津之後。宋顯然認為這項協議可以接受,和平之門既未完全關閉,自不宜輕啟戰端;宋固不知東京閣議已於同日決定派遣重兵來華也。 

其二,宋到津後即受到親日份子的包圍。蘆變起後,平津親日份子曾秘密向日方特務人貝接觸,並設計壓迫冀察當局向日方妥協。宋哲元返津後,親日份子陳覺生、齋燮元、潘毓桂等紛紛向宋進言,要求宋留津與日人談判。

如奸人潘毓桂─一即曾自承「先與日本駐北京特務機關長松井少將商定辦法」,然後「詣津謁宋,痛陳利害」,並雲「宋為之動容。」23

其三,宋為日本軍方「地方化」、「就地解決」、「不擴大方針」等謊言所愚,對南京中央當局之決策缺乏瞭解。誠然,事變發生之初,華北駐屯軍當局及東京參謀本部均曾表示行「不擴大方針」,主張向地方當局交涉以求「現地解決」。實則此乃日方所放之煙幕,目的在阻止中央援兵北上,孤立二十九軍,然後予二十九軍以嚴重打擊。事實上,東京軍令部早於七月十二日所策定的「對支作戰計劃」中,即決定「為打擊中國第二十九軍為目的,戰局須局限於平津地區」,「本乎局限方針,目前應向平津地區迅速派遣陸軍兵力,以達膺懲二十九軍之目的。」七月十五日決定之「中國駐屯軍之作戰計劃策定」,其首項「方針」即是「軍事行動開始時,速以武力膺懲中國第二十九軍,第一期應先將北平郊外之敵掃蕩至永定河以西。」24宋哲元在日人及親日份子包圍下,只聞「不擴大方針」、「局部解決」之攔言,不知日軍當局業經決定動兵之內情,對我中央堅定之立場與不再退讓之決心,亦缺乏瞭解,故終為日人所愚,深犯「主將誤信和平」之忌。25

事變初起時,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在臥病中,參謀長橋本群負實際指揮之責。七月十一日,東京五相會議除通過陸相杉山元的提議增兵華北外,並任命原任教育總監部本部長職務之香月清司中將繼田代出任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於七月十二日抵達天津,十三日即作成「狀況判斷」,除主張華北首次增加之兵力應能一舉而將中國二十九軍擊潰外,並決定向宋哲元提出下列七項要求,以為談判的基礎:

一、徹底鎮壓共產黨之策動;

二、罷黜排日之要人;

三、有排日色彩的中央系機關應從冀察撤退;

四、排日團體如藍衣社,CC團等,應撤離冀察;

五、取締排日言論、宣傳機關及學生與民眾運動;

六、取締學校與軍隊中之排日教育;

七、北平市之警備由保安對擔任,中國軍隊撤出城外。26

據日方資料之記載,日本駐屯軍首次向宋提出上開七項要求,系在七月十四日晚間,由專田參謀當面提出。宋表示原則上無異議,惟希望延緩實行。27宋即指派張自忠、齊燮元、陳覺生等與日方繼續商談。齊、陳均為親日份子,自忠當時亦被認為是二十九軍中之主和派,不過據當時任職天津交通銀行的徐柏園所述,張自忠曾於七月八日與二十四日對他說過這樣的話:「對方是有計劃的,弄得不好,會出大亂子。混蛋的日本人,當然耍殺盡他們才痛快;但若仍有一線的希望,日前總以彌患為是。」28這兩句話,可以反映張白忠當時的想法。

宋哲元滯留天津期間,我朝野內外,均對宋氏與日人談判的結果表示疑慮與關切,致電慰問者有之,發電責備者有之,親往天津當面對宋陳論利害者亦有之。七月十三日,宋以二十九軍全體官兵名義電謝上海各團體之慰問時,曾有日軍之宗旨在戰鬥,凡我官兵,慷慨赴義,分所當然」之壯語,29國人聞之,均感振奮。不意十五日宋又發出感電,謝絕國人勞軍捐款。說是「遇此類小衝突,即勞海內外同胞相助,各方盛意雖甚殷感,捐款則概不敢受」,30國人聞之,又覺啼笑皆非。七月十六口,北平教育界代表李書華、張貽惠、李蒸、劉治洲等人前往天津謁宋時,發現宋的態度猶豫而矛盾。宋一方面對代表們表示他並未與日人簽訂任何協定,他曉得日人是貪得無靨的,今日答應日本人的要求,明天日人就又提出新條件,二十九軍絕不向日人讓步;另一方面,宋卻又顯示其願意有限度的接受道歉及撤兵等要求以維持華北和平。31十七日,宋答復二十九軍駐京代表李世軍對天津談判之真相詢問時,表示兩方談判,僅以解決地方局部衝突及兩軍各自撤回原防地為目的。既未承認任何喪國的協定,亦未談商任何超越撤兵及解決局部衝突範圍之外的重大問題;32但宋同時又表明不同意中央派兵北上。33

宋在天津滯留了八天,這八天可能是他生平中最為國人所不能諒解的八個日子,也可能是他最感到悔恨的一段時間。

據日方資料的記載,宋哲元在津談判的真相是:七月十六日以前,宋確末承諾任何條件,只是「虛與委蛇」。

但十六日晚間,香月清司接獲東京陸軍省的指示,要香月採強硬路線,限期要宋哲元答應日方之要求。香月遂於十七日通知宋哲元,限宋於十九日以前承諾。十七日夜,張自忠與橋本群等再作商談。十八日午後,宋藉參與於十六日死亡之田代皖一郎葬禮之便,與香月清司見面,日人解釋為是宋對日軍的單方面道歉,宋則認為是互相道歉。

日方資料復謂宋於十九日曾與香月商定細目六條,由張自忠與張允榮代表二十九軍簽字。34但宋始終未曾承認。據日方資料,宋與香月約定的「細目協定」六條是:

一、徹底鎮壓共產黨之活動;

二、革除妨害中日合作關係的人員(冀察當局願自動的予以罷免)

三、撤換冀察境內屬於排日組織之人員;

四、藍衣社、CC團等排日組織應撤出冀察;

五、取締排日言論、宣傅機關及學生與民眾運動。

六、取締冀察所屬各部隊各學校之排日教育與排日運動。35

宋哲元於七月十九日晨乘北寧路專車離津赴平,車過楊村西側橋梁時,發現炸彈,幸末爆炸。據王冷齋之記述,此炸彈為日方所置。36同日上午十時,宋安抵北平。次日,發表公開談話曰:

「本人向主和平,凡事以國家為前提。此次蘆溝橋事件之發生,決非中日兩大民族之所願,蓋可斷言。甚望中日兩大民族彼此互讓,彼此信任,彼此推誠,促進東亞之和平,造人類之福祉。哲元對於此事之處理,求合法合理之解決,請大家勿信謠言,勿受挑撥,國之大事,只有靜侯國家解決也。」37

觀此可知,宋仍對所謂「和平談判」,抱有希望。不意正值和平彈聲彌漫北平內外之際,日軍突於二十日下午三時許,以巨炮轟擊長辛店及宛平城,造成我軍民極大傷亡,吉星文團長及宛平縣保安大隊附孫培成等亦均於是役負傷。38但宋哲元仍遷就日人的要求,下令撤除北平街頭設置之沙袋、拒馬等備戰設施,令馮治安之三十七師與趙登禹之二三一師換防,擱置二十九軍高級將領們建議的一份備戰計劃,39電請奉中央命令北上赴援之孫連仲等部停止前進,40將七月十一日與日方協議之停戰條件報請中央核議,41並令平漢路局試行通車。42於七月二十三日接見外交部特派員楊開甲、孫丹林時,宋亦告以:「蘆案和平已有七戍希望,今後交涉中心,端在中日兩政府。」43顯然宋哲元此時尚認為和平可期,初不料已陷日方陷阱,兩日以後日軍再進佔廊房,戰火遂一發不可收拾。宋於此時始憬悟於和平之不可恃,才準備迎戰。

 

三、南京與東京間的交涉

 

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時,行政院蔣中正院長及外交部王寵惠部長均在牯嶺。當外交部次長陳介於七月八日中午,獲悉事變發生之後,除電冀察政務委員會查詢真相外,並立電王寵惠部長報告,王當即回電指示「請即派員向日本大使館口頭嚴重抗議,並勸告日方彼此先即停止軍事行動,以免事態擴大。」1陳介奉令後,即於七月八日下午約見日使館副武官大城戶三治提出口頭抗議,並請其報告日本參謀本部及陸軍省。轉告華北駐屯軍立即停上軍行事動。2九日,陳介復約見日本大使館參事日高,重申抗議。3王寵惠於七月十日自牯嶺返回南京主持外交部務,並於同日向日本駐華大使館提出書面抗議,聲明:

「此次日軍藉深夜在蘆溝橋演習之機會,突向該處中國駐軍猛烈攻擊,以致傷亡中國士兵甚眾,物質損失,亦甚重大。日軍此種行為,顯系實行挑釁之計訓,尤極不法。外交部於此事發生之當日,已向日本大使館面提抗議,並保留一切合法要求,茲再重申抗議之旨,請日本大使館迅速轉電華北日軍當局嚴令肇事日軍立即撤回原防,恢復該處事變以前狀態,靜候合理理解決。外交部仍保留關於本事件一切合法之要求。」4

外交部此項抗議,競未得日方答復。蓋日本內閣已於七月十一日藉口中國政府已派兵北上,決定派遣日本土三個師圖及駐朝鮮、偽滿之一部份駐軍增援華北。5並發表聲明稱:

「查華北治安,關係帝國及滿洲國,絕對緊要,毋待儕言;中國方面,對此非法法炮擊及排日侮日,應予道歉,並採取適當力法,保障今後不再發生此種行動,實為保持東亞和平必不可少之條件。因此,帝國政府於本月閤議,決定派兵增援,以為必要之措施。雖然,維持東亞和平向為帝國切念之事,雖在今後仍不放棄和平折衝之志願,以免事態趨於擴大。希望中國迅速反省,以利事件之圓滿解決。」6

日方此項聲明中之「不放棄和平折衝之意願」,字面上末始不冠冕動聽,實際上則是一種詭謀。一面派兵增援,一面又叫喊和平折衝,其日的則欲借武力之壓迫,迫使中國方面接受其嚴苛條款。且日本當局自始即認定蘆溝橋事變為地方事件,主張徑行與華北地方當局談判,不願中國政府多所過問。日本駐南京領事於七月十一日接獲東京訓令後即曾向中國外交部長表明此意思。7

中國外交部針對日本「現地解決」的要求,一方面發表聲明,重申中國一向主張經由外交途徑,本平等互惠原則,與日方謀求和平解決兩國間一切爭端之立場,8一方面致文日本大使館,聲明「此次所議定或將來待成立之任何諒解或協定,須經中國中央政府核准方為有效」。9外交部並派楊開甲、孫丹為特派員前往北平協助冀察當局與日本當局周旋,10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亦派參謀次長熊斌北上,令宋哲元移駐保定。以免受日方之包圍與壓迫。七月十二日,日高參事諧副武官大城戶至外交部訪晤王寵忠部長,首以戒脅口語說:日本政府對於中國中央軍及空軍或已出動或準備出動一事,「已抱最大決心,以謀應付」。王部長當即提議解決爭端的兩項原則:一、雙方出動之部隊各回原防;二、雙方立即停止調兵,並請日高即轉告日本外務省及軍事當局,不意大城戶立即回答:「部長所說將出動部隊調回原防,在現在情形之下,實為不可能之事。因本人為軍人,對於軍事甚為熟識。現之軍事部屬為防萬一計,早已辦妥,故此事難予同意。」12

七月十四日,日本駐華大使館向外交部遞交復諜一件,強調日本駐軍華北及舉行演習系依據條約上之權利,蘆溝橋事變系日軍遭受中國方面之攻擊,反對中央派兵北上及干涉冀祭的地方談判。外交部於十五日再向日使節提出節略,對日方「欲以違反事實上之見解,除免日方一切應負的責任」之復諜,表示「礙難承認」,並一度抗議日軍於十四日在天津扣車運兵,堅持中國之立場:「日本政府應立將此次增派來華之日軍,悉數撤回,並將本案肇事日軍撤回原防,恢復事件以前之狀態,靜侯合法解決。至於關於本案之一切要求,外交部現仍保留提出之權。」13

中國政府鑒於對日本當局直接交涉的無效,曾於七門十六日央請時任英國駐華大使計季閣森向東京試探。季閤森大使以個人名義寄信美國駐日代辦達茲,請他立即轉達日本外務省,告以中國蔣委員長准備自十七日起停止調動軍隊,但希望日本亦採取同樣行動。此外中國並準備另作安排,以使雙方卷入沖突的軍隊,各回原防地。14當美國駐日大使格魯獲悉此事後曾說﹕“假如日本真的希望避免敵意的擴張,顯然這是一個良好的機會。」但當達茲將季閤森大使的建議轉給日本外務省之時,日本當局立即通知季閤森大事說﹕「由於蘆溝橋事變之解決,完全在華北當局之職權範圍之內,日本政府不能接受蔣委員長的提議。」16蓋日本當局完全漠視中國政府的主權,視冀察當局為一獨立的政權矣。

七月十七日,蔣委員長在廬山談話會發表了鄭重的政策彈明。蔣委員長首先指出:「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是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蘆溝橋事件並不是偶然的」,「如果蘆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麼我們五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然後宣佈中國政府對蘆溝橋事變的態度是:

「我們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案的解決。但是我們的立場,有極明顯的四點:

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生權與領土的完終;

二、冀祭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法之改變;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

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蔣委員長並聲明,這是中國政府對於蘆溝橋事變所持的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蘆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係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系日本軍隊之行動。」18

諷刺得很,就在蔣委員長在廬山宣布此項政策的當日,日本駐華大使館參事日高前往我外交部,將一份最後通諜式的備忘錄交於王寵惠部長,要求中國政府「立即停止軍事挑釁行勛,不得干涉冀察當局與日本軍方所訂協定的實行」。尤有進者,即要求中國政府「立即給予適當的答復。」同日,日本陸軍武官大城戶向軍政部政務次長曹浩森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對於日本政府此項無理的要求,中國外交部於七月十九日下午三時,派科長董道寧赴日本駐華大使館會晤日高,並面交一份備忘錄,作如下之答復:

「自蘆溝橋事件發生後,我國始終不欲擴大事態,始終無挑戰之意,且屢次表示願以和平方法謀得解決。乃日本政府雖亦甘宣示不擴大事態之方針,而同時調遣大批軍隊開入我──河北省內。迄今為止,顯欲施用武力。我國政府於此情形之下,固不能不作自衛之適當準備,然仍努力於和平之維持。本月十二日外交部長接見日本大使館日高參事時,曾提議停止雙方軍事調動並將軍隊撤回原地,日力對此提議,迄無表示,不勝遺憾。現在我國政府願重申不擴大事態與和平解決本事件之意,再向日本政府提議兩方約定一確定之日期,在此日期,雙方同時停止軍事調動,並將已派武裝隊伍撤回原地。日方既抱和平折衝之希望,想必願意接受此項提議。至本事件解決之道,我國政府願經由外交途徑與日本政府立即商議,俾得適當之解決。倘有地方性質,可就地解決者,亦必經我國中央政府之許可。總之,我國政府極願盡各種方法維持東亞之和平,故凡國際公法或國際條約對於處理國際紛爭所公認之任何和平方法,如兩方直接交涉、周旋、調解、公斷等,我國政府無不樂於接受也。」21

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收府此項和平解決的提議,認為是對其七月十七日內閣決議的「完全拒絕」,因而立即採取了如下的敵對行動:在東京,日本內閣於十九日舉行緊急會議,無异議通過了陸相杉山元的「動員計劃」,立即向華北大量增兵;在南京,喜多誠一武官於十九日往見軍政部長何應欽,粗野的詰問中央政府何以反對二十九軍與日方間之談判,何以違背「何梅協定」之諒解派遣中央軍進入河北,之後,複以強橫語氣威脅說:「日本對此非常時局,已有重大決意,如中國抱有待日軍撤退中國軍始撤退之意,則局勢必惡化」。在天津,香月清司司令官下令準備在宛平地區攻擊並調助日軍使進入有利的位置。日本政府並公開指貞中國此府的提議為「缺乏誠意」,並妄稱「局勢惡化的原因,完全是由於中國政府對華北地方當局現地解決的干預,與陸續派兵北上」。

局勢發展至此,戰爭已是不可避免。然中國政府為謀最後的和平努力,曾於七月二十三日批准了冀察當局與日方關於七月十一日所訂的協定。此項協定是宋哲元於七月二十一日(十天之後)報告中央的,南京於二十二日收到,二十三日,蔣委員長於召集軍政負責大員會商後,立即電復宋哲元說明兩點:一、來電所報告之條件如已簽字,中央願予以批准,以與宋共同負責;二、如尚未簽字,中央有兩點意見補充:一點是三十七師的撤離宛平縣應認為暫時性的,一點是對共黨的鎮壓及其他排日團體的取締,應由中國自行決定。中央這一舉措,一方面表達了政府不使冀察當局為難,中央與地力主張一致的用心,一方面也對外宣示了中國政府謀求和平解決蘆溝橋事變的誠意與決心。無如日本軍事當局已決定在華北用兵,中國政府的任何努力都歸於徒然。

 

四、宋哲元最後的決斷──抗日守土

 

七月二十三日以前,宋哲元仍相信蘆溝橋事變的危急不至發展為全面戰爭。他認為只要中國方面能夠忍讓些,讓日本人佔點小便宜,問題就會解決。這是由於宋哲元在過去兩年來,屢次受到日方的挑釁,他也屢次以道歉,懲辦當事人員,保證不發生類似事件等方式應付過去。他顯然認為這次事變仍和兩年中所發生的其他事變一樣,日本駐屯軍的日的不過在想佔點上風,以便向東京當局炫功。但自七月二十三日以後,宋發現日本人的目的固然不那麼單純,中國政府的態度也不像以往的退讓,在「我不殺人、人必殺我」的覺悟心理下,宋停止了與日人間的和平談判,開始作備戰的必要準備。他命令中止三十七師的南調,令石友三的保安隊即行在西苑布防,並秘密地調遣趙登禹的一個團進駐北平。促成宋哲元態度轉變並堅定其抗日守土決心的因素有三:

 一、日軍變本加厲的侵逼:日本軍方要發動對二十九軍的攻擊是預謀的,七月十二日與十五日的兩次作戰計劃策定,均以「膺懲二十九軍」為其首要目標。七月十七日東京參謀本部決定的「北支兵力行使之際對支戰爭指導綱要」的第二項,副標題為「第二十九軍之掃射」,其第一款並明白規定:「自行動開始,即對二十九軍使用優勢兵力,作戰地域在河北省北部施以急劇之大打擊,以影響其放棄依靠中央軍加入戰鬥之意志。」七月十八日,日本駐屯軍在天津開始檢查郵電,並有六千名增援日軍到達天津。二十日,香月清司下令日軍完成對蘆溝橋地帶的攻擊準備,並再度攻擊宛平縣城。到二十三日為止,根據中國方面所獲得的確切情報,有八個師團的日軍約計有十六萬人,已經抵達平津地區或正在駛華途中。日本的第一支運輸船隊並於二十五日在塘沽卸下十萬噸的軍用品。日本軍部的作戰計劃,極度秘密。宋哲元當時固無法獲悉,但日本增援部隊的到達與戰略的部署,卻是有目共睹。宋哲元認為日軍的大量增援與節節進逼,是先發制人之計,於是不能不改變態度,由和平談判進為積極備戰。

二、對中央抗日決策的瞭解:事發初起時,宋對中央的決策是不甚瞭解的。參謀次長熊斌雖奉命於十四日北上抵保,希望與宋會晤以傳達中央意旨,但由於來時滯留天津,致未能即時晤面。及宋於十九日回到北平,熊斌於再赴南京請示後,即於二十二日晚由保定秘密赴平謁宋。與熊斌同行者尚有楊宣誠與張蔭梧,楊代表海軍部,張則代表河北省地方人士。於同時期內,中央復派劉建群、戈定遠秘密赴平謁宋勸導。據熊、劉兩氏記述,宋對中央是否決定與日本作戰,仍表懷疑,對蔣委員長命其移駐保定的用意,仍不甚瞭解。經熊、劉、弋等詳為分析,陳論是非得失,宋對中央的決策始完全瞭解,於是決定依照蔣委員長的命令行事。熊賦於二十五日離平,劉、戈尚稍後一兩日。日方對熊斌的訪平,認為是宋哲元態度轉變的起點,漢奸潘毓桂則稱二十六日「廣安門事件」宋之下令射擊,乃是戈定遠要的圈套。秦德純並曾指出,在劉、戈等留平期間,中央曾有令二十九軍發動攻擊的命令。不可否認的。是熊、戈、劉等人的由京到平訪宋,才對宋的最後決心抗日,產生了影響力。

三、中央補給的到達:事變起初時,中央雖派遣國軍北上保定,支援二十九軍,但宋哲元常時在津與日方談判,表示不願中央派軍隊北上,以免為日軍作為藉口,使情況惡化。及宋回抵北平,中央一方面派員前往堅定宋之信心,一方面秘密補給二十九軍以加強戰備。據蔣委員長本人透露,二十日後數日內,軍政部曾捕充二十九軍子彈三百萬發,並將河南鞏洛警備司令部所屬高炮部隊調至保定,歸宋哲元指揮,並令將各兵站倉庫,向前推移,以便作戰時補給之需,中央之補給到達,士氣振奮,宋哲元抗日守士的決心,自應為之加強。

由於宋哲元態度趨向強硬,二十九軍加強了備戰措施,北平的民心亦為之激昂奮發。二十四日,北大全體教授發表對蘆溝橋事變之宣言,將「我們為人道正義,為自由、為和平而犧牲,自所不惜」的決心,宣示中外。

青年學生亦自動組隊,協助二十九軍作抗敵的準備工作。宋哲元下令一三二師趙登禹部在永定河以南集結,並不顧日方的抗戰,令一三二師石振綱旅接替北平城防。

二十五日夜,「廊坊事件」爆發。廊坊為京、津間的一個小鎮,地位重要,由二十九軍三十八師二三旅劉振三部駐守。二十五日下午四時,屬於日軍新增部隊第二十師團的一個中隊配屬部分工兵,藉口修理平津間軍用電線,自天津開至廊坊,將廊坊車站佔領。駐軍與之交涉請其撤退,日方不允。遂導致雙方之軍事衝突,戰鬥繼續至次〔二十六日〕晨,日軍從陸空兩方面增援,駐軍雖英勇抵抗,然因眾寡懸殊,被迫於二十六日中午退駐黃村,廊坊遂陷入日軍之手。宋哲元聞變,知戰爭已不可避免,一面召見外交部特派員孫丹林,方說「戰爭恐不能免,外交大計仍應由中央主持」,一面令一四三師長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劉汝明即刻返察,「照計劃做,八月一日行動。」

日軍於二十六日中午佔領廊坊,當日下午即又由豐台派兵一中隊,分乘軍車數十輛,冒充城內大使館衛隊野外演習歸來,企圖進入北平。行抵廣安門時,為守城部隊獨立二十五旅六七九團劉汝珍部所阻。日軍堅欲進城,並作攻城之狀,宋哲元聞報後,即令劉團備戰。劉團乃開啟城門,誘日軍進城,及進至一半,劉團士兵開始射擊。日軍陷入混亂中,遭受相當損失。日方稱此次衝突為「廣安門事件」,認為系二十九軍部隊所預謀之抗日行為。香月清司遂於當日晚向宋哲元提出最後通牒,限宋於二十八日正午以前,將馮治安之三十七師部隊撤退至永定河以西,並陸續撤退至保定以南。日方通牒之譯文如下:

「廿五日夜間,我軍為保護廊坊通信所派土兵,曾遭貴軍非法射擊,以致兩軍發生街突,實深遺憾。查此事發生之原因,責由於貴軍對於我軍所訂立協定,未能誠意履行。如果貴軍有使事態不趨擴大之意,須將蘆溝橋及八寶山附近配備之第三十七師於二十七日正午以前撤至長辛店,並將北平城內之三十七師撤出城外,其在西苑之三十七師部隊,亦須於二十八日正午以前,先從平漢路以北地帶移至永定河以西之地,並陸續撤退至保定方面。如不實行,則認為貴軍未具誠意,而不得不採取獨自之行動以謀應付。因此,所有一切責任,應由貴軍負之。」

依據香月清司此項通牒,日方限令三十七師撤出蘆溝橋、八寶山的時限是二十八日中午十二時。日本駐平使館人員亦曾對美國駐華大使做過在撤兵限期內不發動攻擊的保證。不意二十七日晨三時,日軍卻向駐扎通縣之傅鴻恩營發勁攻擊,激戰至十一時,傅營始突圍。同日晨五時,日軍復向團河進攻,並出動飛機十八架,騎兵一大隊,聯合進攻,致使守軍一三二師第四團傷亡在千人以上。蓋東京參謀本部已於二十六日下令香月清司動用武力。二十七日復致電香月告以「支那駐屯軍司令官之現行任務為對平津地區支那軍之膺懲」,同時下達命令;調第五、第六、第十等三個師國之全部及其他八十六個戰鬥及後勤單位之一部,即行增援華北。至是日方藉「地方化」「和平談刊」之煙幕以掩護其軍事行動的真相,乃大白於世。

處此情形之下,宋哲元深知除奮起抵抗外,別無他途可以自救。二十七日晚,宋與南京中央政府通直接電話,報告他已決心拒絕日人的最後適牒。當晚,宋通令二十九軍各地部隊奮勇抵抗,並發表感電向全國各界作如下之聲明:

「哲元自奉命負冀祭軍政之責,兩年來以愛護和平為宗旨,在國土主權不受損失之原則下,本中央意旨,處理一切,以謀華北地方之安寧,此國人所共諒,亦中日兩民族所深切認識者也。不幸於本月七日夜,日軍突向蘆溝橋駐軍襲擊,我軍守上有責,不得不正當防禦。十一日雙方協議撤兵,恢復和平。不料於二十一日炮擊我宛平縣城及長辛店駐軍,於二十五日突向我廊坊房駐軍猛烈攻擊,繼以飛機大炮肆行轟炸,二十六口晚又襲擊我廣安門駐軍,二十七日早三時又圍攻我通縣駐軍,進逼北平南北苑。已均在激戰中,似此日日增兵,處處挑釁,我軍為自衛守土,除盡力防衛聽候中央解決外,謹將經過事實掬誠奉聞。國家存亡,千鈞一發。伏乞賜敘,是所企禱。」

宋哲元雖然決心抗日了,但為時已遲,日軍已不允許二十九軍有準備的時間。二十八日黎明,日軍出動了關東軍增援部隊之鈴木混成旅團與酒井機械化旅團,配以飛機三十架,分頭向南苑、西苑、北苑之二十九軍駐軍猛烈襲擊,南苑之戰尤其慘烈,我軍未及防備,致犧牲慘重。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及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均壯烈殉難。美國駐華大使館助理武官巳勒特上校曾述其於七月三十一日實地觀察南苑戰場時,所得的悲慘印象如下:

「大約是七月三十一日,史迪威上校和我走出北平城門,沿著通往南苑的一條大道走去。走過一公里許,我們即發現幾百個士兵與馬匹的屍體以及大量的軍用物品,堆積在路上,這顯示中國軍隊是在密集隊形下被突然襲擊的。路旁的濠溝內及附近的田野中,也堆滿了無數的傷兵,他們仍未斷氣。卡車上也滿堆著尸體,在炎熱的氣候下,這些尸體已在發臭。顯然中國軍隊是被突然攻擊,沒有時間散開。從死者的徽章判定,這個被襲擊的單位是二十九軍三十七師的特別團。」

二十八日下午,宋哲元與秦德純、張自忠等在鐵獅子¨胡同進德社舉行緊急會議。他們面臨的難題是:堅守北平,還是退守保定。中央政府及全國民眾均希望二十九軍能守住北平,但地方人士則不希望使北平文化古城化為灰塵。宋哲元最後的決定是:留張自忠以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及北平市長名義在北平繼續維持治安。三十七師馮治安的部隊撤至永定河南岸布防,宋哲元、秦德純則遵照中央前令,移駐保定。當晚九時,宋、秦勛身南下,二十九軍駐守部隊也於夜半悄悄的撤離了北平古城。

北半撤守後的第二日,既七月二十九日,通縣爆發了冀東保安第一總隊反正殺敵的戲劇化行動。通縣本為漢奸殷汝耕偽組織之首府,駐有日翠特務機關部及憲兵一中隊,尤為日本浪人及不法之徒活動的淵藪。惟駐守通縣之偽保安第一總隊張慶餘部及第二總隊張硯田部均系于學忠舊部所改編者,深具民族思想,久已與宋哲元秘密聯絡,伺機反正。二十八日北平近郊戰爭爆發後,民間盛傳二十九軍反攻豐台勝利,通縣保安隊受此鼓勵。遂於二十九日淩晨二時許宣布反正,並誓師殺敵,當將日木特務樓關長細木繁,守俯大隊長一木西以下日木軍人及日本浪人三百餘人,悉數殲滅,並將股汝耕捆縛,計劃押赴北平。不意張慶餘派人赴平聯絡時,發現二十九軍業已撤離,而日軍援軍又至,於奮戰一日後,不得不化整為零,分向保定方面集中。殷勤汝耕竟復為日軍所奪回。

與通縣保安隊起義殺敵之同時,二一十九軍駐天津之三十八師部隊與警察人員,亦由三十八師副師長李文田指揮,向日本駐津各機構及租界進攻,李文田並與副指揮劉家鸞,天津市府秘書長馬彥翀聯名通電,宣示其「誓與津市共存亡,喋血抗戰,義無反顧」的決心。我軍土氣用命,淩厲無前,曾將北倉機場及日人駐守之車站佔領,並一度逼近日租界之海光寺,但以日本援軍趕到,眾寡懸殊,於奮戰一晝夜後,於三十日忍痛退卻。李抵保定後,奉令代理第三十八師師長。

宋哲元七月二十八日夜晚離平赴保,決定於倉卒之間,事先未及向中央請示。消息傳至南京,政府領袖與社

會人土均感突然。二十九日上、下午,蔣委員長兩次召集特別會議,商討平津局勢驟變後之政府方針。同日晚,蔣委員長接見新聞記者,對宋哲元突然離平一事發表如下的對話:

問:宋委員長突然離平,致失重鎮,未悉中央對其責任問題如何處置?

答:在軍事上說,宋早應到保定,不宜駐在平津,余自始即如此主張。余身為全國軍事最高長官,兼任行政責任,所有平津軍事失敗問題,不與宋事,願由余一人負之。余自信必能盡全力負全責,必挽救今後之危局。須知平津情勢,今日如此轉變,早為國人有識者預想所及。日人軍事政治勢力之侵襲壓迫,由來已久,故造成今日局面,絕非偶然。況軍事上一時之挫折,不能認為失敗,而且平津戰事不能算為已經了結。日軍蓄意侵略中國,不惜用盡種種之手段,則可知今日平津之役,不過其侵略戰爭之開始,而決非其戰爭之結局。國民只有一致決心,共赴國難,至宋個人責任問題,不必重視。」

蔣委員長此項談話,一方面是基於全國政治及軍事情勢的考慮,一方而也是基於對宋哲元的信賴與愛護。當蘆變發生,宋汲汲於與日方談判和平之際,應邀參加廬山談話會的各界人士,對於來哲元的忠貞程度,曾有不少人表示懷疑,蔣委員長當時即曾聲言:「我信任二十九軍,二十九軍是愛國的。」蔣先生二十九日的談話,顯示其對宋哲元的信任,因平津倫陷而稍變。這是政治家寬容態度的最高表現,也是蔣先生為促成國家團結共赴國難所抱持的一片苦心。

就宋哲元本人而論,他深知平津情勢之陷入不利,是他猶豫寡斷、誤信和平的結果。宋於抵達保定後,即表示其引咎之點。八月三日。宋正式發表通電,承認平津的失守與二十九軍遭受到的重大損失:「固為敵人之蓄久計劃,,亦為哲元處置失當,實應受國家之嚴重處分。」並將二十九軍統率責任交與馮治安師長代理,他自己「擬稍事休養,再圖報國。」

中央對於宋哲元的乞假休養,並末核准。相反,最高軍事當局還於八月六日任命宋哲元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一集團單總司令,擔任平漢前線的作戰任務。二十九軍此時亦擴編為三個軍:原來三十七師擴編為七七軍,由馮治安任軍長;原三十八師擴編為五九軍,由宋哲元兼任軍長;原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八軍,由劉汝明任軍長。除劉汝明部歸第二戰區統轄外,七七、五九兩軍均仍在宋的第一集圃軍戰鬥序列內,繼續抵禦日軍的南侵。為激勵士氣,宋於八月十四日發表告官兵書,勉勵兩點:

一、我們為中華民國之軍人,應盡護國衛民之責任,要始終貫徹我們的精神,奮鬧到底。本軍現一切已整理就緒,仍本一貫精神,照樣積極動作。

二、凡我官兵,應知我國家已到生死存亡最後關頭,我不殺敞,敵必殺我,大家應一致振作起來,本不屈不撓之精神,作再接再厲的奮鬧,前仆後繼,死而後已。

政府領袖雖對宋哲元寄予不保留的信賴,民間輿論及少數民意代表,對宋的遽形撤離平津,仍不無微辭。宋感到有前往南京對各方加以說明的必要。遂先派石敬亭、秦德純赴京報告,並預作安排。宋本人則於八月二十一日自河北前線到達南京──這是宋二十年春受任二十九軍軍長以來,首次到京訪問。在宋尚未到京前,據宣介溪的著述,蔣委員長在南京中央軍校的一次紀念周上,曾經宣稱「這兩天南京將有一位特別客人來,他就是宋哲元。我今天耍告訴大家,宋哲元不但不是有過的人,而且是對國家有大功的人,他在華北一切,都是聽我的命令。」蔣先生就是這樣地經常代人受過的,對張學良更是如此。

宋哲元到京後的次日,即八月二十二日,曾發表書面談話,說明其來京任務及對抗戰前途的信心:「哲元此次來京,系向中央及蔣委員長報告並請示一切。現在二十九軍在前方各部隊,均已布置完畢,陣線堅固。駐冀駐察各部,分由馮主席治安劉主席汝明率領,正在與敵對戰中,土氣振奮,均抱同仇敵愾之心。現在國家已到最後關頂,我不殺敵,敵必殺我。刻下我全國軍民一德一心,在中央及蔣委員長領導之下,抱必死之決心,必得最後勝利。」

宋哲元在京停留一周,除晉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表達敬意外,並晉見蔣委員長。蔣委員長對宋慰勉有加。因蔣先生的緣故,各界人士對宋亦熱烈歡迎。在舉國一致,全民一心的熱情感雪下,宋哲元帶著滿懷的信心與希望,回到了河北前線的指揮崗位。由保定、而滄縣、而德縣、而新鄉,宋一直挺身於第一線上,茹苦含辛,出生入死,殺敵報國,再接再厲,直到二十七年八月宿疾復發,始請准解除兵柄,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追隨政府入川。

註釋略。黃花崗雜誌打字、編輯、校對和排版)

第二十一期首頁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2009-12-07 14:13:46

小营、老虎桥、江东门、瞻园、晓庄,在南京地图上,这是五个毫不相干的地方。然而,在民国时期,这五个地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是收押犯人的监狱。令人吃惊的是,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从1930年到1932年,短短3年时间里,南京城内竟然兴建了3所规模不小的监狱。是犯罪率骤然上升导致监狱增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监狱——这个显得神秘阴森的地方,在民国时期会关押些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开始实地探访民国老监狱。

 

 “老虎桥监狱”

  存在时间:1905年~1999年

  原址所在:大石桥与进香河路交叉路口东南角

  寻迹指数:★★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民国老虎桥监狱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老虎桥监狱”的原址上已竖起了高楼
 

 

 

  “老虎桥监狱”的中国战俘成为日军细菌实验对象

 

  进香河路和大石桥交叉路口的东南角,现在有几栋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其一楼的门面房,是茶餐厅和酒店。不过,关于这个角落,周围的居民的记忆远远不止酒店。住在附近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据她所知,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赫赫有名的“老虎桥监狱”。

  和王阿姨说的情况吻合,在江苏省档案馆的有关资料上,记者看到,这里的确是“老虎桥监狱”的原址所在。这座历时近百年,跨越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监狱,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清朝的大门,走出国门考察的政府官员吃惊地发现:西方的监狱和中国有着天壤之别。回国后,抱着改良司法、追求现代化的信念,这些官员热情洋溢地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送到总理衙门。其中,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他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明确提出了改良监狱。他主张,清政府应该学习外国,为犯人提供较好的食宿和医疗条件,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犯人在监狱内学习手艺,以便他们出狱后维持生活。

  触怒了保守派的郭嵩焘后来被迫辞官,没能实现他的理想。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改良肮脏、野蛮的旧监狱,势在必行。

  19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监狱改良运动开始后,清政府拨库银10万两,派江宁知府许星碧等参考日本监狱制度及天津习艺所规模,度地绘图,在南京城内进香河东侧老虎桥45号,建江宁罪犯习艺所,收押已定罪的充军犯、流放犯和判处徒刑的军犯及其他罪犯。1907年,江宁罪犯习艺所建成,有专门的病监、女监,还有教悔堂、课堂、工场等附属设施。1912年,江宁罪犯习艺所改名为江南模范监狱。

  1917年,江南模范监狱改称江苏省第一监狱,同年,监狱增建传染病房、分居病房、杂居病房和医务所,在病监南侧建丁字形女监一所,在东西监南侧建办公室及典狱长室。至此共有监房104间,可容纳犯人800名,虽然几经更名,但因地处老虎桥,民间一直称其为老虎桥监狱。从这个时期开始,“老虎桥”监狱开始收押军事犯和政治犯。陈独秀、张灵甫、杜聿明等人,就是在此期间被关押的。因为特殊的身份,他们在关押期间的待遇倒是不错。

  名人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牢狱生活,把人们印象中神秘阴森的监狱,硬生生演绎出了几分象牙塔般的温情,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了这里作为监狱本来应有的功能。例如,资料显示,1929年,江苏省第一监狱共有犯人632名,其中男犯600名,女犯32名;犯罪的最大种类是抢劫,有109人;其次是吸食鸦片,有95人;斗殴和谋杀的则有52名;还有89名男犯和12名女犯,因风化罪而坐牢。罪犯当中,大多数是穷人或者弱势群体,他们常常为了小利铤而走险,锒铛入狱。

  不过,1927年的统计资料则显示,这一年,江苏第一监狱的748名犯人当中,居然出现了595名公务员。究其原因,这一年,蒋介石刚刚定都南京,政权更迭的复杂性,奇特地在罪犯比例上得到了体现。国民党接管江苏第一监狱7年后,犯人比例中,无产者迅速回升到了75%。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江苏省第一监狱被改为日军刑务所和中国战区日本官兵总联络部拘禁所。1938年至1945年,日军刑务所即江苏省第一监狱收押被俘的中国官兵有2000多人。这些人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例如,1942年10月,日军总司令部第三课课长广本上尉,令刑务所选送战俘100人至支那防疫给水部,即日军南京荣字第1644细菌部队,给战俘注射含毒血清进行细菌试验,致使100名战俘全部死亡。

 

  玄武湖放风太招摇,丁默邨命丧老虎桥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接管日军刑务所,改称中国战区日军官兵善后联络部拘禁所。同年,改称南京首都监狱,直属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管辖。汪伪政府的许多官员,如伪行政院副院长兼上海特别市市长周佛海、伪考试院院长汪亢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主任殷汝耕、伪文化部长周作人等,都被关进了“老虎桥监狱”。其中,也有汪伪中央党部特务委员会负责人丁默邨。

  死后一直名声寂寂的丁默邨,前两年,因电影《色,戒》而突然被今人旧账重翻。更有陈立夫的小儿媳林颖曾,曝出丁默邨被关押在老虎桥监狱的一段往事。

  丁默邨跟了汪精卫数年以后,很快发现汪精卫的政权岌岌可危,于是托关系找到陈立夫,表示愿意为蒋介石主持的国民政府效力。陈立夫要他将功折罪,并提了三项条件。丁默邨当时颇得汪精卫信任,能量很大,也完成了任务。

  日本投降后,丁默邨被判处死刑,投进了老虎桥监狱。但是,因为他在抗战后期有功于国民政府,再加上陈立夫从中运作,并没有被立即处以枪决。不久后,丁默邨便被保外就医。这段时间如果丁默邨保持沉寂的话,被特赦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可偏偏他不识大局,喜欢去玄武湖畔赏风景。

  有一天,丁默邨又去玄武湖游玩,被中央社的一位记者认出来了。该记者写了篇名为《丁默邨逍遥玄武湖》的文章,文章被蒋介石看到后,蒋很恼火,说“丁默邨应该枪毙”。闻听此言的陈立夫写信给丁,大意是这次你触犯得实在太大了,我无法帮到你了,是你自己不好。

  果然,不久之后的1947年7月5日,在老虎桥监狱刑场,丁默邨被执行枪决。据汪伪成员、曾任伪《中报》总编辑的金雄白回忆,“(丁默邨)在最后被判死刑要执行的时候,已经吓得面无人色,连一步路也不会走了。”而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自知性命不保的丁默邨,给陈立夫写了封信,称:“我很感激你,我也知道你很帮我的忙,我自己不当心,都怪我自己铸成了大错……”

  就在丁默邨被枪决之后两年,1949年6月,南京首都监狱改称南京市人民法院监狱。后来,这里又先后被改称南京市监狱、江苏省第一监狱。1999年,江苏省第一监狱整体搬迁到铁心桥。至此,老虎桥近百年老监狱的历史画上句号。

 

 

 

    江苏陆军监狱

  存在时间:1912年~1931年

  原址所在:北京东路与珠江路之间的小营

  寻迹指数:★

 

民国南京为何三年冒出三座监狱

  踪迹难觅的小营陆军监狱

 

  1912年到1931年间,在南京的小营,曾经存在过一个名为“江苏陆军监狱”的监狱。因为地处小营,该监狱又称小营陆军监狱。资料显示,这座监狱占地面积41240平方米,从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就专门收押军事犯和政治犯。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这座监狱隶属南京首都卫戍司令部。1931年,该监狱撤销。

  这样一个存在时间并不长的监狱,如今还有迹可循吗?当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小营寻找时,却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作为南京的一个地名,小营堪称神秘莫测。

  记者先是来到龙蟠中路和珠江路交叉的路口,在路口的西北角,路旁的公交车牌明确显示,这里就是“小营”,然而,路旁的门牌却显示,这里是珠江路。一位热心的大姐告诉记者,沿着和珠江路交叉的东大影壁走进去,前面应该就是小营。记者按照她的指示走进去,发现了一条和珠江路平行的小路,路名并不叫小营,而是叫小营北路。如今这里是民居,沿街则是小商铺。问起其中的人,是否知道民国时期这里有座监狱,他们都是一脸茫然的表情。

  一家菜馆的服务员告诉记者,从小营北路东段出去,经龙蟠中路,绕到北京东路,有个大院,在那里也许能找到民国老监狱的遗迹。按照他的示意,记者来到北京东路上的这家大院,试图有所发现。

  进了大院,记者一眼看到的,是整齐的多层楼房。再往里走,有个中心公园,有人正在里面打羽毛球。公园的四周是草坪,上面安放着健身器材,一些老人正带着小孩在玩耍。一切静谧安详,让人根本无法和形状特别的监狱建筑联系起来。

  民国期间的江苏陆军监狱,到底在什么位置呢?当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刘晓宁副馆长时,他表示,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后,北洋政府下令将南京的小营陆军看守所改为江苏陆军监狱,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但是,因为年代相对较远,而且,作为军事监狱,遗留下来的资料较少,其确切位置,肯定是说不清了。

  不过,刘晓宁告诉记者,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这里一度是南京卫戍司令部。

  

《青春之歌》里的卢嘉川曾被监禁在小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的爱国学生涌向南京请愿示威,要求政府抗日。一时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为了制止学生请愿,国民政府甚至动用武力,不少学生被关进了看守所和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家杨沫以这一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青春之歌》。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地点几乎完全取材于现实。翻开《青春之歌》,当年的情形清晰可见,而作为镇压学生运动的主力,南京卫戍司令部监狱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在卢嘉川的带领下,乘坐火车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示威。学生们到了南京后,却得知原先准备好的几千份“告民众书”被首都卫戍司令部全部扣留。面对这种情况,卢嘉川和许宁被派到卫戍司令部,去和司令谷正伦周旋。然而,他们不仅没见到谷正伦,反而被投进了看守所。对于当时的情景,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监房里原来只有两个人,加上卢嘉川和许宁一共才四个人,空气还不算恶浊,而且还有木板铺和嵌着铁条的窗户。原来的两个人一见老卢他们进来了,还没等押送的士兵走掉,就一下子跑到门边,仿佛迎接他们似的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原来的这两个人都是南京中央大学的同学,‘九·一八’后,因为奔走爱国运动,被押在卫戍司令部的监牢里已经两个多月了。”

  后来,在和国民政府顺利谈判后,学生们终于被放了出来。此次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让卢嘉川屈服,反而加剧了他做一个革命者的决心。

  《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和许宁是幸运的,他们在南京卫戍司令部被短暂关押后,顺利返回了北平。但是可以想象,在当时,一定有无数个“卢嘉川”和“许宁”,他们没有机会脱离牢狱之灾,也许就有人死于其中。

  资料显示,同在1931年,位于小营的监狱被撤销了。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军事犯”和“政治犯”层出不穷的时代,专关“军事犯”和“政治犯”的监狱却为何突然撤销了呢?随后的探访,让记者颇为吃惊。

 

 

    中央军人监狱

  存在时间:1930年~1948年

  原址所在:江东门云锦研究所附近

  寻迹指数:★★★★

  

渣滓洞、白公馆的前身是中央军人监狱

 

  就在小营监狱撤销的前后,南京城的西、南、北三个地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三座新监狱。其中一座就是位于水西门外江东门的中央军人监狱。

  1930年3月,蒋介石专门拨巨款,令原国民党中央监狱长胡逸民负责建造中央军人监狱,地址就在当时的水西门外江东门茶亭东街242号。监狱1931年建成,直属军政部。受陆军署军法司监督。

  资料显示,当时的中央军人监狱坐北朝南,呈正方形,面积4万多平方米。四周是四米高围墙,其上布满铁丝网,四周筑有岗楼,外墙外环有一条宽5米、深1.5米左右的河沟,进出用吊桥。监内有4幢钢筋水泥建筑的监房,内分东、西、南、中四个大监,有日、月、星、智、仁、勇6条胡同。东设天、地、人字监;南设改、过、自、新字监;西监设日、月、星字监;中监设智、仁、勇字监。每个字间有32间监房,每间不足10平方米,门上包着铁皮、窗子钉有粗而密的铁栏。监狱中部是瞭望楼,其后有两个教诲室。东面有织布厂、织袜厂,西面有印刷厂,另外还有缝纫、理发、洗衣等劳动场所。监狱可容纳犯人1400名。

  南京中央军人监狱主要收押上海、徐州、南京等地城防指挥部和宪兵司令部军法处判刑的军事犯、“政治犯”等。其中“政治犯”占50%,军事犯占30%,刑事犯占20%。

  1937年9月25日,南京中央军人监狱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炸毁房屋数间。日军占领南京后,这所监狱完全被烧毁。抗战期间,这座监狱先后迁至安徽、湖北、长沙、芦溪等地。1940年8月,监狱解体,一部分留在湖南组成湖南第二监狱;另一部分去了重庆监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美合作所。也就是说,中美合作所内的渣滓洞、白公馆等监狱,其前身正是中央军人监狱。

  1945年,国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规模较前小,占地不到原来的一半,共有监房40多间。1948年,中央军人监狱大部分犯人迁至杭州军人监狱。南京解放后,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央军人监狱。

 

 宋庆龄曾到中央军人监狱探望邓演达

 

  在出租车上,记者和司机聊起中央军人监狱,司机表示,这个地方他知道。车子开到云锦路上,司机很笃定把车子停在一家单位的门口,说这里就是记者要找的监狱。下了车,记者却发现,这里是南京市公安局的看守所。继续往西走,在离看守所不远的另一家单位门口,记者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恽代英烈士殉难处”。走进大门,里面的人告诉记者,这里正是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遗址,院内至今还保存着南监和当时的一栋办公楼,2004年已经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南监是一座高大的人字脊平房,南北走向,从外面看,东西两侧离地约三米的墙上,各开有一排透气窗。大门朝南,走进去是一条狭长逼仄的走廊,走廊两旁各有面积相同的12间监房。监房的门朝着走廊,门对面的墙上,就是刚刚从外面看到的那两扇透气窗,窗框的边长半米不到,上面镶着铁栅栏。监房的地板比外面的走廊高出50厘米左右,据说,当时犯人就直接睡在地板上。上世纪80年代,在大院的东南偏东处,还能看到一座地下水牢,5平方米大小,水深不到1米,呈锅底形,上面罩着大铁笼。后来,为了盖房子,把水牢拆掉了。

  这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国时期,这里收押的大都是共产党人和政治犯,蒋介石每隔三五日就要来一趟,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中央军人监狱有三处刑场:监狱教诲室北面的中央草场是一处秘密枪杀草场,1931年4月29日,国民党军法司长王震南就是在这里亲自监刑枪杀恽代英;院子西南边的一块所谓菜地,里面建造了许多密室,实际是秘密关押和暗杀的场所,到里面去的囚车都用黑布遮盖;南门外的水塘边,则是公开枪杀场所。

  如今,这三处枪杀场所上已经新盖起了房子,完全看不出当初阴森恐怖的样子。1986年,在恽代英烈士就义处建造了恽代英烈士塑像和纪念碑,雕像那大义凛然的表情,似乎还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除了恽代英,国民党中央监狱还曾经关押过不少重量级的人物,比如邓演达。1931年8月17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邓演达在上海不幸被捕。邓演达被押送到南京后,关押在中央军人监狱。宋庆龄得知消息后,从上海来到南京,找蒋介石理论,为邓演达求情,交涉未果。11月25日宋庆龄第二次从上海到南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入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探望邓演达。11月29日晚,国民党特务根据蒋介石的密令,在南京麒麟门外沙石岗杀害了邓演达。得知邓演达被杀害,宋庆龄于12月20日在《申报》发表了著名的《宋庆龄之宣言》,谴责这一卑鄙的暗杀。

  

    日伪南京监狱

  存在时间:1938年~1945年

  原址所在:瞻园路

  寻迹指数:★★★

 

  民国时期,东王府曾被辟为监狱

 

  资料显示,就在小营的南京卫戍司令部的监狱被撤销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由蒋介石亲自批准,将原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宪警处合并,组成南京宪兵司令部,地址就在南京瞻园路26号。这里原来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府第,清代为两江总督府江安督粮道衙门。

  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组织机构很庞杂,除了宪兵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外,下设十三个处、三个所和一个直属科。警务处军法课是专门逮捕和审讯政治犯的。其中所设的看守所又是一座法西斯监狱,能容纳五百人,除了普通牢房外,还设立了囚禁重要政治犯的“优待室”。罗登贤、邓中夏、黄励、郭纲林、顾衡等烈士就是在这里被杀害的;陶铸、陈赓、何宝珍和田汉等人在这里被囚禁过。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对内部人员也实施严密的特务监视。凡是通共(同情共产党)者,发现后一律杀头,绝不饶恕。

  按照资料显示,记者前往瞻园寻找这座民国老监狱。不过,记者发现,如今已成为景点的瞻园,门牌号早就换成126号了。

  听说记者的来意后,在里面工作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张铁宝表示疑惑:“这里民国时候做过监狱?我从来没听说过!”张主任告诉记者,抗战以前,这里曾是国民党特工总部(中统前身)的办公地点,跟监狱完全不沾边。不过,以前,现在属于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的那块地方,也算是瞻园的一部分。他建议记者到一墙之隔的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看看,或许能找到些老监狱的遗迹。

 

 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和戴笠没有关系

 

  按照张主任的建议,记者来到了瞻园路128号的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在办公楼二楼,记者巧遇已经退休的学院老总务处长谢建钊。听说记者的来意,谢老笑着说:“你算是问对人了。”

  谢老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128号里面的民国建筑都保留得很好:“据说是军统的一座监狱。进了大门,左右手两排平房是警卫室。院子的东面有一栋二层小楼,是个看守所;院子北面是一栋四层楼,据说设有牢房;院子西面有一栋平房,是一座没有窗户的水牢。好像戴笠还有栋别墅在这里。”80年代,这些建筑被陆续拆除,如今,只有学院大门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谢老还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在这里杀害的人常常被就地掩埋,南京解放后,尸骨才被转移到雨花台。而著名的共产党员帅孟奇大姐,上世纪30年代,也曾在这里被关押过。“我还没退休的时候,帅孟奇大姐的家人曾经来过这里。他们来南京参观,把大姐当年在南京呆过的地方都看了一遍。”

  曾作为国民党的宪兵司令部的瞻园路128号,历史资料并不多见,它又怎么会和戴笠扯上关系?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专门研究军统的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杨颖奇,杨所长说,就他所知,如今的瞻园路128号,民国期间的确是宪兵司令部,和戴笠并没有关系。倒是隔壁的126号,民国期间一度是国民党特工总部(中统前身)办公地点,但那里和戴笠也没有关系。因此,传说中的128号“戴笠别墅”,应该是讹误。另外,根据《南京司法行政志》记载,沦陷期间,这里一度是日伪南京地方法院监狱。不过,关于这段历史,记载少之又少,记者问过几位专家,他们都表示不了解,尚待挖掘。

  

    南京首都反省院

  存在时间:1930年~1946年

  原址所在:晓庄

  寻迹指数:★

 

  位于晓庄的首都反省院是个特殊监狱

 

  和中央军人监狱同时建造的另一座监狱,是位于晓庄的首都反省院。不过,因为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所以,关于首都反省院的确切位置,现在已经说不清了。

  反省院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操纵的特殊监狱。它与普通监狱的区别之处在于,它注重对反省人进行思想灌输,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持不同政见的人闭嘴。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反省院人可以有一定自由,生活条件也比普通监狱要好些,除规定的劳役外,还可以有一定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据资料介绍,被关进反省院的政治犯,要接受为期6个月的强化学习。期满后经评判委员会评判不准出院者,要继续留院反省,但总期不得超过5年。

  南京首都反省院有土地100亩,设有农场和窑厂作为反省人员劳动场所,时常关押300余人。1946年,司法行政部将南京首都反省院划归南京首都监狱。

  所谓的反省院,当时关押的人员主要是共产党员。反省的目的是让他们放弃自己的革命主张。不过,1937年8月间,在位于南京晓庄的首都反省院内,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反省院“慷慨开释”,一下子放了好几个人出来。不仅首都反省院如此,资料显示,这一年8月到10月,从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监狱和反省院先后释放的“政治犯”,经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接待和初步审查的共有1000多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反省院出来的政治犯毅然选择抗日

 

  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一篇名为《经监狱“锤炼”的新四军骨干》的文章,说清了其中的原委。

  1937年下半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同意共产党提出的“释放中共在狱党员,中共有调查之权”的要求。8月18日,周恩来、叶剑英来到晓庄首都反省院看望“犯人”。周恩来提出保夏子栩、王根英、熊天荆出狱。并提出要看望其他难友。反省院院长满口答应,将“政治犯”全部集中到大礼堂,请周恩来作形势报告。报告会结束后,周恩来、叶剑英将夏子栩、王根英、熊天荆3名同志接走。

  同一天,江东门中央军人监狱也开始放人,已坐满4年刑的蔡馥生被释放。从8月18日起,陆续从中央军人监狱出来的有:黄文杰、刘顺元、王凯等一大批共产党员。从首都反省院保释出来的有张越霞、乐于泓等人。从老虎桥“模范监狱”出来的有陈独秀和赤色工会国际驻太平洋职工会的代表牛兰等。

  经过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努力,一批又一批被关押的革命者从监狱中救了出来。被营救出来的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设在傅厚岗的南京八路军办事处。这是周恩来租到的一幢小楼,住不了多少人。于是,办事处就在鼓楼找了一家旅馆,让出狱的同志先住下来,还送来了盐水鸭、油条、烧饼、咸菜等食品。

  从1937年8月到10月,从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监狱和反省院先后释放的“政治犯”,经八路军办事处接待和初步审查的共有1000多人。其中,除了少数人要求发给路费回家外,有700多人表示要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去打日本鬼子。他们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经西安、云阳转送到延安。

————————------÷

民国老监狱见证历史风云

 

纵观民国时期的南京监狱,宛如一面映照历史发展的镜子。在沿袭传统的同时,国民政府继续努力,试图通过改良和完备监狱体系,建立一套为国家服务的完整的监狱规则。而实际上,司法行政部在1928年,也的确通过了一套监狱规则。

  1930年,军事监狱的条例和规则也得到统一——这一年颁布了《军人监狱组织大纲》和《军人监狱规则》。这个规则的颁布,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1931年小营的陆军监狱被痛快地撤销了。因为,它的功能被随后的中央军人监狱、日伪南京监狱、首都反省院代替。这三所用来关押“政治犯”和“军事犯”的专门监狱的存在,佐证了那个时代,在思想政治领域,多股力量艰难地角逐和交锋。谁输谁赢,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於文革的中國生物學老祖宗胡先驌(图)
(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2月26日 转载)

    
    死於文革的中國生物學老祖宗胡先驌
    胡適與胡先驌(左)
    
    死於文革的中國生物學老祖宗胡先驌


    晚年胡先驌
    
    一再被誤認作陳獨秀
    死於文革的中國生物學老祖宗胡先驌 潘金泮
    
    站在胡適身旁的是誰?一次錯誤的圖片說明,使這張老照片中的胡先驌一再被誤作陳獨秀。由0三年出版的《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以至現時網絡維基百科對陳獨秀的介紹,都在以訛傳訛。研究陳獨秀的北京學者唐寶林指出:這個錯誤可追溯至一九九九年,由大陸研究胡適的專家耿雲志所編的書:《胡適及其友人》(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耿雲志與唐寶林同供職於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唐寶林0四年考證時曾向耿雲志查詢,耿雲志承認照片的說明弄錯了。但錯誤沒完沒了,近期鳳凰衛視節目《文化大觀園》的陳獨秀專輯,仍繼續馮京作馬涼。
    
    那麼胡先驌又是誰?經過中共幾十年形形色色的政治運動,像胡先驌這樣在民國時期有過輝煌成就的人,大多已被遺忘。他不僅是中國現代植物學的奠基者,還是著名的教育家、古詩作家、文學與社會思想評論家。大陸思想界近年大談社會民主主義,胡先驌早於一九四八年,便參與組織一個類似英國工黨的社會黨,與朱光潛等十多名學者連署發表了題為《中國的出路》的社會黨政綱,對經濟提出費邊式的社會主義,主張國家控制資本的擴張,在政治上提倡自由主義、漸進式民主,政綱指出:「沒有政治的民主,經濟平等便失去了基礎。如果政治是在少數人獨裁之下,即便能有經濟的平等,也只是賜予的,統治者隨時可以收回這種賜予。」可惜這位曾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生物學界老祖宗」的著名學者(中共黨史出版社的《陸定一傳》記載),最終沒逃得過老毛發動的文化大革命。
    
    胡先驌一八九四年生於江西南昌一個官宦世家,自幼學習古詩文史,有深厚的國學基礎,但父親中年早逝後,家道中落。他十八歲考獲江西省首批留美學生資格,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農學院修讀森林植物學,希望以農林實業發展中國經濟。他曾表示:「乞得種樹術,將以療國貧」。胡先驌一九一六年畢業回國後,先後擔任江西省廬山森林局副局長、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後改名為中央大學、即現時南京大學前身)的農科教授,兼新創辦的生物學系主任。他與秉志、錢崇澍等在南京共同籌建中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生物研究所,他擔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領導並參加華東和長江流域各省的植物採集和調查研究工作,並與鄒秉文等共同編著了中國第一本供大學生物系使用的中文書籍《高等植物學》。
    
    一九二三年,胡先驌再度赴美,以兩年時間,在哈佛大學完成《中國有花植物屬志》,這是學術界首次全面整理中國的植物分類,他以此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於一九二八年與秉志等,在北京創辦了靜生生物調查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的前身),其後出任該所的植物部主任,及兼任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生物學教授。
    
    一九三二至四0年,他擔任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並參與發起中國植物學會,為該學會的首任會長,推動了廬山森林植物園和雲南省農林植物研究所(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的創建和發展。 之後,他被聘為國立中正大學(南昌大學前身)首任校長。四四年,因處理該校學潮問題,跟國民政府官員意見相左,他為了維護學生,憤然辭去校長一職。胡先驌四六年重任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期間,與中央大學的鄭萬鈞教授發現了採集於四川萬縣的水杉新種,這是古代生物、地理、地質歷史等科學研究的珍貴資料,被視為植物學的重大發現,受到國際科學界關注。
    
    中國學術界公認為文理通才的胡先驌,其貢獻不僅在於植物學領域,他還是一位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發出過許多不同的聲音。在二十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他與吳宓、梅光迪等創辦人文學術刊物《學衡》,致力維護中國文化,發揚國學,被稱為《學衡》派,他們對胡適等推崇西方文化很不以為然。胡先驌身為《學衡》派的主將多次跟胡適展開論戰,成為文壇佳話。他與胡適原是在留美時期認識的好朋友,二人都經過西方自由思想的洗禮,雖然有爭論,但無損友誼。那張被誤認作陳獨秀的老照片,便是他和胡適一九二五年十二月於上海一次聚會時的合影,胡適把照片題為:「兩個反對的朋友」,可見二人胸襟。現在看來,胡先驌當年反對提倡白話文,未免過於保守,但他不少論及中國文化的觀點都很有見地,值得後人深思,尤其他提倡「超越中西古今之爭」的新人文主義,更具有積極意義。
    
    胡先驌為人正直執著,率性而高傲,他不滿蔣介石的專制獨裁,對中共上台前聲稱的「民主協商」存有幻想,沒料到自己的留美背景和政治取向,根本無法令中共信任,四九年以後便不斷受到排擠。他主持的靜生生物調查所被中共接管後,只能出任三級研究員,在隨後的思想改造運動中還屢受批判。一九五四年,胡先驌撰寫《植物分類學簡編》,針對蘇聯農科院院長李森科的「小麥變黑麥」遺傳學論點,作出嚴厲的學術批評,指李森科是靠政治勢力來支持其偽科學理論。在當時中共一面倒親蘇的形勢下,中國學界膽敢公開批評蘇聯重用的科學家,胡先驌可說是第一人。結果該書被停止發行,胡先驌遭到批判,但他鐵骨錚錚,堅決不認錯,不檢討。五五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成立時,早於四八年便當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胡先驌,便沒有被選為學部委員。幸而中蘇關係在五六年開始惡化,胡先驌對李森科的批評不久便得到平反,加上中國科學院和植物所的領導較好地執行了保護科學家的政策,胡先驌在五七年沒有被打成右派。
    
    可是文革風暴驟至,胡先驌厄運難逃,遭到迫遷和連番批鬥,住房門前還被釘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牌子。據其女兒回憶:「從六六年八月到六八年這二十三個月中,我家大約被抄了六、七次,絕大部分的生活用品、書籍、文物字畫、文稿、信件等均被抄走,連過冬的大衣也未留下一件,每次抄家都對我父母進行人身侮辱。」六八年七月十六日早上,身心飽受摧殘的胡先驌在住所心臟病發逝世,終年七十四歲。他死前一日接受單位通知,要他暫時離家一段時期,回單位接受批判。
    
    高壽一百零四歲,享譽國際的香港著名植物學家胡秀英,雖然記憶力衰退,對近期的事情大多記不清楚,但在春節前夕,筆者拿著胡先驌的資料到中文大學探訪她時,她指著胡先驌的名字說:「他在南京當教授的,是哈費第一位拿植物學博士的中國人!」她跟胡先驌同姓胡,不知是否有親戚關係和交往?胡老說:「沒有,我從沒有見過他,也沒交往。我讀中學時,他已當教授,他是前輩,我四六年才去哈費唸博士。」筆者告訴她,胡先驌在文革時逝世了。胡老沉默了一會後語重心長地說:「這個我不知道!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應好好緬懷前人的事跡,不要忘記歷史!」
    
    前哨月刊首發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是非非的汪东兴

  汪东兴号称警卫毛泽东三十年的内廷唯一行走,

而纪登奎素来以毛泽东的“老朋友”为外界所共知,吴德在董必武死后,成为中国人大的实际当家人,朱德死后,他成为中共全国人大党组书记,权摄人大达三年之久,陈锡联是毛泽东晚年在军内非常倚重的“少壮派”,这位当年最为年轻的野战军纵队司令员是接替叶剑英的第一备用人选。所以,以上四人都是毛泽东晚年须臾不可离开的宠臣,对他们做以介绍,实有助于了解毛泽东晚年政治的侧面。

  先说总管汪东兴: 1955年,汪东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而此前他既没有显赫的军功,也没有出奇的战绩,有的只是在公安、警保战线上的小心翼翼的努力。他作为罗瑞卿的副手,直接掌管中南海内部的警卫,对毛泽东的起居、出行负有绝大的责任,他除了在1958年一度被下放江西担任主管内务的副省长以外,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央警卫岗位,他除了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之外,还是北京卫戍区三人核心小组负责人、中央军委警卫局负责人,十一大上更是成为华国锋之下炙手可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对汪东兴的评价是: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东兴在我的身边,我习惯了,人还是旧的好一点,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而林彪几次拉拢汪东兴、江青几次打击汪东兴都没有最后得逞,毛泽东的话是很说明了一些他和汪东兴的关系的。

  汪东兴在庐山妄言设立国家主席,除了感于林彪对自己的不吝提拔和许诺之外,还有就是出于一个警卫人员的“护主”心态,而后者似乎更加纯粹一些,所以,毛泽东对汪东兴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表现是“一批二保”,目的主要是保,汪东兴的错误除了周恩来、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许世友等少数人知道以外,其他的都很泛泛。一旦当毛泽东把对手确立之后,汪东兴总是毫不迟疑的站在毛泽东的一边。1966年打倒刘少奇是如此,1970对林彪动手时也是这样。汪东兴眼中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为了迅速解决林彪集团,汪东兴甚至建议毛泽东清洗温玉成,而此前温玉成是林彪、康生一直看好的军事将领。汪东兴尽管对在九大预备会议上破天荒的给一个少将评功摆好的林彪感恩戴德,但是,当他得知毛泽东准备对林彪采取不同寻常的举动之后,汪东兴甚至愿意担当游泳池派往毛家湾的卧底(当然没有成行)。

  长沙告状之后,汪东兴发现毛泽东一度对四人帮开始反感,他立刻布置中办的人学习毛泽东批判四人帮的所谓讲话,就此开罪江青诸人,毛泽东说他不动脑子可能也就在于此。汪东兴有时候也动脑子,这就是在他的老主子宾天之后了。

  汪东兴因为长年担任专案组负责人,中央一专、二专的档案都交由他来管理,所以,他经常代表毛泽东“看望”、“关照”被整的老干部、老军人,而无一例外的是被看望、被关照者对这位内廷行走都缺乏良好的印象。谭震林后来在“真理大讨论”的时候说起一段往事,他说:“主席已经决定解放我了,汪东兴还是那样颐指气使的对待我,教训我要重新作人,我都七十岁的人,怎么叫重新做人?不是摆老资格,就是这样的语气实在令人难受。”而曾志在回忆陶铸最后的岁月之时,也决不客气的指责汪东兴:“哪里还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味道,他多次催促陶铸快走,我说陶铸身体不行了,能不能留在北京治疗,汪东兴虎着脸讲,保皇派嘛,要接受革命的斗争呢。他拒绝为我们向主席传达真实的情况。”叶剑英被疏散到湖南时,汪东兴一个电话赶跑了叶剑英,搞的叶剑英老泪纵横,然而,为了擒获四人帮,叶剑英主动联合汪东兴,并且在后来扩大了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给汪东兴说话,但是,汪东兴自恃有华国锋撑腰,以致于继续怠慢这位老谋深算的参座,最后终于自己吞下了苦果。

  复出之后的邓小平在谈及同四人帮在1974--1975年的斗争史时得到了党内的一致好评,而身为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则在中央党校公开讲:小平和四人帮斗争是有的,但是,怎么能和我们的英明领袖华主席相提并论呢?他不是被四人帮给搞掉了吗?如果不是华主席把他解放出来,他怎么会有今天呢?这种话传到小平的耳朵里,向来结果一定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1977年中央讨论关于陈云的职务的问题时,汪东兴大唱反调,他说:“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说过陈云是小婆娘,裹足不前、魄力不足,是小资产阶级灵活性作祟,怎么能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呢?”彭真、薄一波等人的专案被提及平反时,汪东兴说:“彭真是独立王国的头子,薄一波早就是叛徒,平反了,我们党怎么办?毛主席的指示怎么办?世界怎么看我们?”

  量变终于发展到质变,1979年中央政治局召开帮助汪东兴等同志的组织生活会上,众位领导可谓是万炮齐轰汪东兴,陈云撇开缄默多年的习惯,第一个为汪东兴定了调子:“东兴同志已经是走在了革命的后面,他不但不能为继续改造我们的党,发展我们的国家,修正以往错误的政策提供好的建议,反而一再干扰中央的决断,这样的同志继续在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全党同志也是不会答应的。”而会后形成的决议称:“汪东兴等同志已经在新的历史时期犯有重要的错误,他们继续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显然是不适合的,也是不允许的,鉴于他们以往曾经做过一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中yang决定对他们的问题处理不扩大化。”已经是刀下留人、网开一面的口气了。

  汪东兴在听取了中央派陈云、王震找他谈话之后,他唯一的表示就是:“看来,华主席没有为我说一句话。”他一心把华国锋再造成毛泽东第二,但是,他的苦心孤诣没有得到来自华国锋的回应,至少是没有强有力的回应,所以,他对此比较意外。

 1976年的怀仁堂事变如果没有汪东兴的全力配合,华国锋、叶剑英是无法解决四人帮的,叶剑英此前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对警卫人员做了专门的交待,甚至做好了再次被打倒的准备。可以说,汪东兴在关键时刻,不论是出自公心也好,私心也罢,客观上为铲除四人帮,开创中国二十年的新局面做了一定的贡献,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不容抹杀的,也之所以,其他三人后来完全从中央消失,而汪东兴继续保留了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和两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公开职务,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待遇离休。也算是对他的功劳的基本肯定。

  晚年的汪东兴的头脑还是那样一贯性,除了后来经常(在90年代之后)和华国锋见面之外,已经不再和其他人接触,更多的时间是出行游玩,偶尔写了一部回忆录,还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批评,说他是为文革、毛泽东的错误翻案。国外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很有背景的出版商多次邀请汪东兴撰写关于警卫中南海的回忆录,而且,出价不菲,但是,一律遭到汪东兴的拒绝,汪东兴说:“写了就是既得罪了活人,也得罪了死人,以后我是没脸再见主席他老人家了。”每逢毛泽东的诞辰、忌日,汪东兴一律亲自赶到纪念堂,毕恭毕敬的敬献花圈、花篮,成为纪念堂在这一天固定的早来的常客。

 

  纪登奎

  纪登奎的儿子纪坡民写的回忆乃父的东西面世以来,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篡改历史和粉饰一个在文革中犯有相当严重错误和一直坚定执行极左路线的重金属,即使不算是罕见,也是十分让人吃惊的。纪登奎在活着的时候,被当时的中央一些领导人称作和王张江姚并列的“五人帮”,长年把持专案组工作,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中央撤销三大专案组(一组:汪东兴;二组:黄永胜;三组:谢富治),合并为一个专案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是(排名有先后顺序)汪东兴、华国锋、纪登奎、吴德。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历史,看看在关键的历史阶段,胡耀邦同志是怎么评价这位纪登奎前副总理的。

  胡耀邦说:“我赞成这么一个说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或者至少一年,国锋同志主要是靠汪东兴同志、纪登奎同志、吴德同志、苏振华同志,再加两个人,一个李鑫同志,一个郭玉峰。掌握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舆论工具,主要是汪东兴同志和李鑫同志,可能开始还有吴德同志;另一个是人事工具,主要是汪东兴同志,纪登奎同志和郭玉峰。这么两个小班子,神气十足,盛气凌人。用这么几个人做工作,他们自己又很神秘,高深莫测,包办一切,明天要发表什么东西,今天晚上连宣传口的负责人耿飚同志也不知道。这种工作方法,是典型的粉碎“四人帮”以前那个方法。纪登奎同志也是难得的金口不常开,上访的同志说这个首长架子大的很呐”

  在上述这段讲话中,三次提到纪登奎,显然不是表扬,那时候的胡耀邦还只是中央组织部部长,而纪登奎的面貌已是跃然纸上。纪登奎的儿子笔下的父亲是一个似乎一直在认认真真办事,老老实实做人的“老干部”形象,那么,真实的纪登奎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还原历史吧。

  纪登奎的发迹和华国锋有些相似,他们都是从地市一级领导干部起家的。毛泽东称呼纪登奎为“老朋友”和称呼华国锋为“我的父母官”一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涵义,至少在当时不是代表重用他们的先兆。纪登奎的受到提拔和河南第一号造反派刘建勋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刘建勋的举荐,使得纪登奎得以很快受到毛泽东的关注,而此前,纪登奎是紧紧跟随省委吴芝圃的河南官场红人,吴芝圃被打死之后,纪登奎一度遭到“迫害”,但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句话救了他,而后又是刘建勋对纪登奎的多次肯定让毛泽东感到自己的所谓的“知人之明”,纪登奎以一个区区的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此后成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办事组成员和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组长是康生),纪登奎当然也没有忘记刘建勋的好处,所以,刘建勋在四人帮垮台之前一直保持优越的政治地位。

  纪登奎是毛泽东认定的“旧路线”下的肯于革命或者继续革命的可以改造和团结直到重用的基层干部之一,而且,纪登奎的忠顺一直是毛泽东看好的主因,特别是当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发难之后,纪登奎通过江青传话,表示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忠于九大的路线。下山之后,纪登奎出任北京军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和谢富治、李德生、吴忠一道给华北乃至北京林彪集团“掺沙子”,而且,纪登奎亲自主抓军队专案工作,不让黄永胜插手,深得毛泽东的信任,九一三事件之后,中央宣布逮捕黄吴李邱四人的时候,毛泽东指定周恩来、叶剑英、纪登奎三人全权负责。可见,当时纪登奎的显赫的地位。而且,稍后,纪登奎出掌郑维山、李雪峰专案组负责人,清洗林彪的余党,出力最多。此后,一路扶摇直上,在十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在1975年当选国务院副总理,1976年之后,排名在李先念之前,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中的第三号人物(邓小平、张春桥、纪登奎)。

  长沙告状事件之前,四人帮找到纪登奎商量,纪登奎认为,这次的举动显然很冒险,劝阻江青和张春桥不要前往,但是,张春桥没有听从,而从这一事件来看,纪登奎和江青的关系显然不是现在说的那样,有妥协也有斗争,而是从来就是服从、紧跟、照办的,虽然周恩来也在四人帮面前说过很多违心的话,但是,这点已经被历史揭示了出来,而纪登奎虽死,有人居然还在为他生前的所作所为作所谓无罪的辩护,实在是唐突历史了。
毛泽东后来在点名批评四人帮的同时,

说了两个人,一个是纪登奎,一个是康生。毛泽东说:“登奎有的事不和我说,也不和总理讲,却是找江青、春桥讲,政治局大多数,他都不讲,不团结多数,只找少数人,这是什么性质呢?一个政治局委员要和政治局,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是和几个人保持一致。”从这段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被称作“五人帮”成员的纪登奎的另一面。但是,毛泽东虽然责备了纪登奎,但是,对他的信任仍然不减少,而后在批邓的战场上,又看见了纪登奎矫健的身影。

  纪登奎1976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小平同志是旧病复发,没有吸取1966年的教训,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意见抓好革命的方方面面,而是继续和那些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们纠缠不清,以后,小平的问题的升级了,也是由此而来的。”而后,纪登奎按照华国锋、江青的指派多次“帮助”邓小平认识“错误”,态度极其积极。这点连他的好友赵紫阳在后来的批判纪登奎的会议上也不得不承认:“纪登奎同志错误的认为邓小平同志的整顿的伟大意义,他不仅没有配合小平同志的工作,反而一再按照江青等人的指派干扰小平同志的工作,造成了1976年工作上的很大被动,我认为,纪登奎同志是要负有相当大的责任的。事实证明,由于纪登奎同志的干扰,我们走了很大的弯路,在平反问题上是这样,在去年的工业指标上也是这样。”

  纪登奎虽则紧跟四人帮,但是,他和他们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华国锋确立中央接班人之后,纪登奎表示效忠,在讨论毛远新的去留和江青的具体工作安排上,他一反常态的支持了华国锋,以致于江青等人恨恨的说:“真是人走茶凉,主席尸骨未寒,连纪登奎都敢和我们顶嘴了。”所以,在抓捕四人帮的过程中,华国锋、汪东兴、叶剑英也给予纪登奎足够的信任。

  1977年2月,纪登奎讲过:华主席的英明领袖的地位确立了,汪东兴同志的地位也要确立。他多次在公开场合下吹捧汪东兴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是华主席的好战友。借以自固。然而,令纪登奎倍感失望的是,华主席显然不是什么英明领袖,而是一个比较无能的“幸运儿”,所以,后来纪登奎开始逐渐的减少和华国锋、汪东兴的接触,事实证明,这件事也是纪登奎后来相对获咎最少的原因之一。但是,因为纪登奎在文革中以及文革之后的拙劣表演,没有对他后来工作的安排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而真正保了纪登奎的恰恰是来自对方阵营的赵紫阳,赵紫阳和纪登奎早年曾经一起共事,关键的是,当年张春桥追究赵紫阳的错误的时候,纪登奎看在当年的情面上给赵紫阳极力开脱,所以,当纪登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基本丧失权力之后,赵紫阳向他伸来一把援手,以所谓的发挥纪登奎一技之长为名,安排他在赵紫阳提议成立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王震代表中央找纪登奎谈话,按照正部级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犯有严重错误的汪东兴、吴德、陈锡联在后来的待遇和职务安排上都要比纪登奎强出来很多,臭名昭著的四五事件的镇压者吴德在1982年居然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汪东兴同列,而陈锡联竟然两次当选中顾委常委,按照此前卸任的政治局委员待遇,小平去世之后,陈锡联堂而皇之的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以老部下的身份回忆“邓政委的当年”,1999年陈锡联死后的规格和八十年代纪登奎的规格简直无法可比。据此可以看出,纪登奎在极左路线的推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何等的突出。

  纪登奎倒是很早就和汪东兴等人预言过:华主席没有魄力,不如毛主席。可能镇不住局面。然而,这并没有挽救他的政治命运。根据纪登奎住院期间的一些身边医护人员反映,纪登奎的精神状态很不好,经常回首往事,脾气很坏,牢骚很多。用其中一人的话说:“他是自己把自己窝囊死的。”

  纪登奎死后,《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了一个普通的讣告,称呼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没有提及他的错误,也算是给这位一直心态极不平衡的前副总理和毛泽东的“老朋友”留了最后的一点颜面吧。

  “双面狐”陈锡联

  陈锡联这个人一直以来被党内成为“双面狐”,一方面是指他在战争年代是一副模样,在建国后期又是一副模样;另一方面是指他此时对某人这样,彼时对某人又是那样。为人相当圆滑、甚至可以说是狡猾。

  陈锡联参军的时候还没枪高,他一生最为露脸的是夜袭阳明堡战斗,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成为国共两党两军当时的风云人物,其时,陈锡联才22岁。在我党创建太行山根据地时,陈锡联可谓是厥功甚伟,所以,年仅三十一岁的陈锡联荣膺解放军最年轻的纵队司令员,担负挺进中原的重任。陈锡联指挥战役时胆大心细,处理人际关系时小心谨慎。他的战友评价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军中很多名将多少都有脾气,而且,有的还是非常暴烈,一语不合,可能就张嘴骂人,至于牢骚满腹的更多,唯独陈锡联等部分人例外,陈锡联在听取上级领导布置工作的时候,除非是事关战局,否则绝少提出异议。因而,不论是上级如刘邓、还是平级如杜义德等都对陈锡联抱有相当好感。

  一九五九年,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兼军区党委第二书记,次年,宋任穷在恢复大行政区之后首度出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宋任穷是政工干部出身,一路下来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军功可言,在非常讲究战功的年代里,这是一个缺陷。但是,陈锡联对同是上将军衔的宋任穷大加推崇,他对宋在二机部的所作所为高度评价,这让宋非常受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宋任穷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他推荐了陈锡联接任他的军队职务。然而,好景不长,宋任穷很快被打倒,陈锡联却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因为,陈锡联已经攀附上了黄永胜和谢富治。

一九六六年之后,

陈锡联官运亨通,成为东北实际的负责人,兼任沈阳部队一把手、辽宁革委会主任兼军管会主任兼省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发现了毛远新,以一名上将的名节居然不惜屈尊的侍奉一个年轻人,陈锡联的举动虽然不令人感冒,但是,实在受益不浅,他吹捧毛远新的辽宁工作是新的辽沈战役惹火了黄永胜、吴法宪,但是,却是赢得了毛泽东、江青等人的看重。特别是他始终保持着和谢富治的良好关系,让陈锡联的名字多次上达天听。事实证明,他卫护毛远新的功夫没有白下,他后来的政治行情的不断看涨说明他这一宝压对了。

  解决林彪之后,陈锡联很快接替谢富治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此前,虽然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十人成员中没有陈锡联,但是,毛泽东没有忘记他,十大上,陈锡联被毛泽东再度提名为政治局委员候选人。稍后,出任军委常委,主持国防工业工作,四届人大之后,陈锡联又成为副总理,当年谢富治的几样行头都给陈锡联套上了。

  邓小平复出主持军委工作之后,陈锡联在四人帮不在场的情况下,多次表示对邓小平的尊重,他说:又能在政委的领导下工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和人说这是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明决策。显然,陈锡联的表现让小平感到满意,至少陈锡联没有像王力那样小人得志。然而,当陈锡联获悉毛泽东对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把持国务院、军委不满之后,陈锡联立刻投入到帮助总理认识错误和帮助先念同志端正态度的洪流中去了。

  1976年后,毛泽东借口叶剑英“帮倒忙”,“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提升陈锡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陈锡联一时成为军内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了。但是,双面狐的陈锡联就此得罪了叶剑英。毛泽东死后不久,叶剑英不顾中央的文件尚未撤销,立刻出来会见外宾,表态自己仍然主管军队,军委办公厅在问及送文件的规格时,陈锡联苦笑的说:还是给叶帅先看吧。1973年之后,陈锡联秉承毛泽东的意思,整顿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大力清洗原来的部众,其中消除了郑维山、聂荣臻的双重势力,也因此得罪了聂荣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陈锡联的“西山事件”的出笼。在叶剑英等人的压力之下,陈锡联铤而走险,最后把宝压在了华国锋的身上,结果证明,他这次真的错了。

  1978年之后,陈锡联请假检讨,1979年分别在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炮兵总部等地给陈锡联提意见,陈锡联到会检查,据说相当沉痛、深刻。当时只有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傅崇碧将军和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将军在会上客观的评价了陈锡联,指出了他的缺点的同时,也说他战功显赫,没有上四人帮的贼船,而这番话的来由则是杨余傅事件之后,傅崇碧被贬沈阳军区时,陈锡联对傅崇碧的照顾和李德生黯然下野之后陈锡联对他的关怀。

  宋任穷复出以后,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陈锡联重投门下,所以,在宋任穷的不断关照下,陈锡联恢复了和老领导小平等人的关系,1982年和1987年两度当选中顾委常委,继续享受政治局委员的一切待遇。特别是叶剑英去世之后,陈锡联抛头露面的机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得到了军委主要领导对他前半生的高度肯定,这在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四人小集团中是绝无仅有的。

  糊涂虫吴德

  吴德是靠着工人运动起家的,而且,也一直在做白区工作,同时,他还是晋察冀的人,一身兼着几重身份。但是,主要的是他为人比较糊涂,所以,上边对他也不很防范,而且,吴德算是忠心耿耿的那种人,一旦得到命令就不顾一切的执行,宁左勿右。因而,深得毛泽东的信任。

  吴德有一些城市的工作经验,因而他对彭真、刘仁他们一直有着共同语言,在去平原省工作的时候,又是刘少奇亲自点将,所以,吴德和刘少奇他们的关系也保持的比较良好,特别是他担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之后。但是,在1966年打倒彭真、刘仁之后,毛泽东提议调任吴德出掌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很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实,只要看一下毛泽东用人的准则就知道了,毛泽东一直是避免给外界留下用人喜欢清一色的印象的,特别是文革初起,他更是不想让人感觉这场风雨雷电的大革命只是为了夺回自己业已不太灵便的权力感,所以,他尽量使用了一批中间色彩相对浓厚的人物,像李雪峰、吴德、纪登奎、陈锡联等人。但是,使用这些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一定要能够忠实的贯彻他的一系列部署,而一旦发现他们并不是得心应手的时候,立刻予以罢黜,比如九届二中会议上的李雪峰。

吴德在进入北京市委之后,

江青曾经找他谈话,历数了他的成绩之后,郑重指出他的错误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吴德也是晋察冀的“山头”,而且,一直保持着和彭真等人的关系,所以,毛主席尽管对他吴德弃暇录用,但是,很多革命的小将对他仍然存有疑虑。江青对吴德的摊牌对吴德今后十几年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指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吴德为了表示他对毛泽东的无限忠诚,开始向左的方向急转。特别是对刘仁之死,吴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给刘仁长年带手铐就是吴德的决定。而后,吴德在清洗所谓旧的北京市委的活动中异常出色,而且,他开始背着李雪峰直接向江青等人汇报北京市的动态。就此保住了自己改组之后的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的位置。

  吴德一生唯一的一次不糊涂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开始着手对林彪集团采取措施。这时候,吴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吴德说:“这次路线斗争不同于刘少奇那一次,这次是军队方面的,而且,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力可能在人民军队内部产生离心力,所以,必须主席亲自出面,相信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统一号召之下,很多人是会觉悟的。”当时,毛泽东也确实在准备在军队内部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手术,但是,一个一直从事地方工作的吴德居然能读懂毛泽东的内心的意图,很让毛泽东刮目相看。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高度的评价了吴德的这个意见,说吴德是“一鸣惊人”。

  也果然是一鸣惊人,吴德在随后的十大上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接替谢富治出任北京市的一把手同时兼任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的一把手。成为名符其实的“直隶总督”。再后来,吴德竟然成为朱德的接班人,接管了一直让王洪文垂涎已久的人大中共党组书记的位置,可见,这一次难得不糊涂给吴德带来的无限的好处。吴德为后人所诟病的就是在1973年11月的“帮助周恩来事件”和1976年四月的“四五事件”。1973年11月,在毛泽东授权之下,由纪登奎、江青、张春桥、吴德、陈锡联、姚文元、李德生、苏振华、李先念等人组成所谓的中央帮助总理认识错误小组,吴德在小组成立的三个月中,“勤奋”的工作,就北京市的问题多次向周恩来发难,指责周恩来是“党内的周公”,想学习孔老二搞封建的“克己复礼”。最为主要的是他同时还把矛头对准了同为小组成员的李先念,所以,后来吴德被江青他们称作扰乱了斗争对象和方向,受到了江青的当面斥责,而这一次斥责竟是吴德对四人帮产生反感的发仞。

  在1976年的四五事件中,吴德被北京市民称作:“无德”,他秉承毛泽东等人的意图大肆逮捕群众,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以致于在后来批判吴德的会议上,列席会议的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林乎加说:“吴德同志所犯的严重错误,简直可以编成一本书,许多干部群众对吴德同志非常反感,认为他镇压革命运动的行为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如出一辙。他这样的人继续盘踞在首都的领导岗位上其实和四人帮在位是一样的效果的。”

  吴德自己深知他并不是四人帮心目中的亲信,所以,当华国锋和四人帮出现争端的时候,他毫无犹豫的站到了华国锋一边,坚决支持逮捕四人帮,而且,在整个行动中,他和吴忠都是非常卖力气的,这也多少给他后来的结局加了点分数。四人帮被捕之后,吴德再也没有变得聪明起来,他紧跟华国锋的结果是让自己很快的结束了政治生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吴德和汪东兴等人一道成为众矢之的,吴德被勒令请假检讨、退出会场,在他离开会场之后对于他的结论很快出笼,这位前北京市的一把手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被内定罢免了一切职务。陈云说,吴德同志没有什么真正的是非观念。言外之意就是糊涂虫一个。

  1980年之后,国家的政治空气得以逐步好转,在十二大上,胡耀邦、万里提议吴德担任中顾委委员,认为他毕竟在抓捕四人帮的问题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提议获得通过。吴德松了一口气。他总算没有被一落到底。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彪坠机现场图片

飞机坠毁前,机上有没有发生过搏斗?换句话说,是否有人向林彪开枪,在他身上留下了蜂窝状弹孔,从而导致飞机不得不在旷野迫降?

中央专案组和空军专家,对飞机坠毁现场和飞机残骸进行的技术研究,对尸体照片进行的法医鉴定,对飞机机组人员的政治历史、现实表现和上飞机的经过所进行的调查,没有发现可能导致搏斗的迹象。

这架专机的机组,原本由九人组成:机长、第一副驾驶、第二副驾驶、领航员、通讯员、主管机械师、机械师、特设师和空中女服务员。9月13日凌晨,林彪一行从北戴河仓皇逃至山海关机场,匆匆忙忙登上飞机。当时机上只有机长潘景寅和三名机械师。机组其他人员从机场调度室旁的招待所里,紧忙跑到停机坪时,飞机已滑向跑道一端,随即增速滑跑,腾空而起。

 

飞机起飞以后,机舱里情况怎么样,无从了解,如果发生搏斗,有人开枪,既不可能是叶群、林立果及其死党刘沛丰,也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专车司机杨振刚和正在操纵飞机的驾驶员潘景寅,而最有可能的是三个机械师(或者是其中一人),一旦知道是叛国外逃,铤而走险,来个鱼死网破。但是,对三个机械师李平、张延奎、邰起良的审查表明,他们完全没有可能开枪。

李平,空勤主管机械师,三十多岁,个子不高,任机务中队副中队长,是首批将“三叉戟”客机改装为专机的人员之一,技术精湛。张延奎,空勤机械师,二十六岁,刚结婚不久,中等个头,平时寡言少语,是维护飞机的一把好手,配合李平出色地完成了多次专机任务。邰起良,空勤特设师,即负责机上雷达等特种设备,任机务中队副中队长,三十多岁,身体高挑,精明强干;256号飞机强行滑向跑道之前,是他首先发现机组人员没有到齐,主动拿起停机坪上电话,通知机场调度室主任喊机组其他人起床。在林彪一伙赶到机场登机时,邰还在机下等待,被持有手枪最后登机的林立果赶上了飞机,这时邰起良在扶梯上还频频回头观望。

以上三人,9月6日经团政委提名,师党委批准,成为林彪专机机组成员。9月11日,潘景寅只告诉他们有任务,留场待命。12日下午7时40分,林立果乘这架专机去山海关,他们是下午5时临时得到通知的。到山海关后,林立果告诉他们明天林彪要坐这架飞机,但并未说到哪里去。当时,潘景寅还向整个机组布置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7点吃饭,这时他们仍然不知飞机的去向。半夜12点左右,潘景寅突然叫醒他们三人去给飞机加油。正在他们准备加油时,林彪乘车仓皇逃到机场,三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上了飞机。据查证,他们过去没有佩带过枪支,这次执行任务也没有发给他们武器。

我看了上述的结论,一个多年的谜团随之而解。可怜三位机械师,糊里糊涂地做了冤死之鬼。后来,令人宽慰的是,1980年前后,对三位机械师的组织结论是:因公正常死亡。向他们的家属发放了有关的证明书和应有的抚恤金。

机长潘景寅是否可能发难,像有人怀疑的那样,在迫降时进行人为破坏,造成机毁人亡?

潘景寅是50年代由陆军选入空军学飞行的航校第七期飞行学员,在专机部队执行过许多重要专机任务。“文革”期间,武汉有名的“七二○”事件中,他任副团长,同团长一起用伊尔-18飞机,从武汉两派群众斗争的混乱局面中,将毛主席等人紧急转移到上海一带。由于他多次圆满完成宋庆龄副主席的专机任务,有时宋出行时就指名要他担任机长。1969年,我国从巴基斯坦首批引进的英制三叉戟飞机,就是由他代表中国的民用航空局进行谈判和接收的。此时他已是空军专机师副师长。后来,他又带领新组建的空地勤人员,在广州白云机场同巴基斯坦人员一起进行该批飞机的技术交接和改装与训练。不久,他的职务改为专机师副政委。潘景寅在专机师的三叉戟机种里,无论从职务、资历,或者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是理所当然的权威。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据当时年仅三十二岁的第二副驾驶、飞行中队队长康廷梓分析,潘景寅对于林彪一伙要飞广州,可能事前空司副参谋长、专机师党委书记胡萍告诉过他,因此在研究航线和飞机加油方面有所准备。当然,知道要飞广州,不等于了解林彪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而对于林彪要出逃国外事前更是无法知晓的。但是,他在叫醒三名机械师之后,为什么不接着把机组其他人都叫起床?尽管他当时是有富裕时间的。估计是在林彪乘车离开北戴河之前,林立果通过电话要他准备飞机,要求上飞机的机组人员越少越好。因为在林立果看来,要叛逃出国,机组人多碍事,这些人都是万里挑一、技术过硬、政治觉悟高,不会听他任意摆布。潘景寅在那种紧急状况下,来不及多想,只有机械地执行命令。飞机朝南偏西方向起飞后,很快折向西南,朝北京即京广航线飞去。但不久,飞机在空中缓慢画了一个弧形,朝蒙古方向飞。可以想像,这个迟疑不爽快的转变航向的过程,可能是潘景寅在受威逼的情况下做出的。

前面提到的空军专家组的研究报告,认为飞机是有操纵地进行野外迫降没有成功,造成破碎烧毁的,没有发现人为破坏导致机毁人亡的痕迹。潘景寅死后,长时间没有哪一级组织或领导为他做结论,不少人怀疑甚至公开声称他是林彪死党的一个成员。1980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谈到“九一三”事件时说:

“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因为有同样一架飞机带了大量党和国家的机密材

料准备飞到苏联去,就是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发现问题后,经过斗争,飞机被迫降,但这个飞行员被打死了。”

1981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做出了潘景寅是“在蒙古温都尔汗飞机坠毁死亡”的结论,发给其家属盖有总政大印的证明书。这种结论在空军通称为“随机正常死

亡”。专机师政治处确定“按师职或十三级以上干部病故抚恤标准抚恤”,北京海淀区民政局据此发给潘的家属应有的抚恤金。

排除了外电关于飞机上发生搏斗的谣传,那么机上人员是什么原因致死的?空军专家组的结论认为,都是由于摔撞和被烧而死的。从尸体上的伤痕看,多是皮肉挫伤,骨骼折断,肢体变形等摔撞伤,这些伤是飞机着陆毁坏过程中造成的。从林彪、林立果、张延奎等面部流血方向看,是在尸体摔于地上仰卧状态下流出来的。从压在尸体下面的草、衣服和皮肤未烧着的部分看,这些人是从飞机上摔出来以后被烧的,这在叶群、邰起良的尸体照片上,反映最为明显。

对尸体现场位置的分布,专家组未做分析。我认为这似能说明他们生前在飞机上所处的部位。飞机尾部擦地着陆后失去平衡,右水平舵尖划地导致飞机左倾,左机翼先折断,接着飘浮的机身继续向左滚动,使右翼也折断到左边,之后两翼折断的机身可能肚皮朝天,呈圆筒状前冲起火爆炸,机上人员不排除是同步甩出机外。据此推测,1至 3 号尸体,生前是坐在机舱后部联装座椅上(死后他们距离最近一组座位架只有三十米);4至7号尸体,生前像是位于前舱的高级房间里,三个机械师同林彪摔在一起,表明飞机迫降前他们似乎担负了“保护首长”的任务。说来也巧,九具尸体,林彪处于中央,死后仍然“以我为中心”。8、9号尸体,叶群死后靠近潘景寅,很可能她生前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指挥飞机降落(这同她在北戴河96号楼指挥夜逃的情况是一致的),而潘景寅烧灼最重,估计是由于他握住驾驶杆,在熊熊烈火中坚持到最后一刻。

林彪机毁人亡,确实如同人们所说,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除了本文前面所述,以及空军专家组的结论提到的以外,还有这样一些偶然因素:林彪使用的专机,原来是 “子爵型”飞机,9月6日才确定以“三叉戟256号”取代,而“子爵型”飞机是一种飞行速度较慢(时速四百五十公里)的涡轮螺旋桨式飞机,必须进行野外迫降时,其危险性显然低于“三叉戟”喷气式飞机;他们夜半出逃伊尔库次克,既然机上没来得及带领航员,地面也没有导航,在进入蒙古境内后,潘景寅本应该按照他过去驾专机飞莫斯科时,沿铁路线这一明显的目标飞行,一旦飞不到伊尔库次克也可中途在乌兰巴托降落(按:中苏之间的民航飞机就是沿这条航线飞行的)。然而,由于飞机是在对立国家上空飞行,林彪一伙清楚了解蒙古境内的防空部署,沿铁路线有好几处苏军机场和防空导弹阵地,不得不在铁路以东寻找航线,这就使得飞机燃料将尽时,无法确知自己在什么位置,而不得不贸然迫降。

如何解释这种偶然性呢?有人说这是“天意”,有人说这是“报应”,还有人说这是毛主席“洪福齐天”……难道真是上帝或是马克思的在天之灵的安排吗?应当寻找唯物主义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条原理:“事物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这就是说,贯穿于所有种种偶然因素之中有一条主线,即是事物的必然性。林彪阴谋搞武装政变、暗害毛主席,还没有来得及动手,毛主席于9月12日下午回到北京,这就迫使他们除了出逃别无选择。而在谋划出逃时,偏偏他自己的女儿林立衡认为叶群和林立果可能“劫持”林彪远走高飞,向8341部队做了报告,他们在8341部队派车追赶下,狼奔豕突,一切事前拨打的如意算盘,都吓得丢到九霄云外,于是,一系列的偶然性随之而生。他们在众多偶然因素的胡同里冲撞挣扎,沿着必然性的主线滑到了绝路——机毁人亡。

1971年10月,埃塞俄比亚皇帝来华访问,周总理陪同他到上海参观。在上海,周总理抽出时间接见了上海及华东的党政军负责人,讲话中谈到“九一三”事件的经过。周总理阐述了林彪之死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道理。总理说,就他们所作所为来讲,一家三口摔死是必不可免的,是天造地合。

摘自《在大漠那边》 作者:孙一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泽东的禁卫军 8341

[博讯论坛] 毛泽东的禁卫军 8341

8341是毛泽东的禁卫军的总称!编制怪异!总司令是中办住任汪东兴,不受任何军事单位,如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等的管辖!而听命于汪东兴一人!汪东兴则只听命于一人,即毛泽东!8341既不是兵团,也不是军,师或团,而是一个中共的军中军,应当属于明代锦衣卫一类的军中军,唯一的职责就是为毛皇上保架!8341包括三部分:1. 中央警卫局,其中有很多文职人员. 2. 中央警卫团,清一色的军人. 3. 305医院,清一色的军人.周恩来从病到死住305医院,为此,北海公园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被关闭,以保证周恩来的安全!

8341的征兵标准也是怪异的! 1. 不征城市兵 2. 不征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兵 3. 不征干部子女或知识分子子女或工人子女的兵 4. 只征农村中三代以上贫农出身的兵!由于这个怪异的征兵标准,8341从总司令汪东兴到最下面的普通一兵,除了极个别的高知分子外,全部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和三带贫农出身的子弟兵!而汪东兴对8341军人的要求除了服从命令还是服从命令.

不知除了中共外,还有哪个国家有这样一枝怪异的军队?

海滨 最近发言:
  • 张朴: 致金小丁:请不要藏踪隐迹,我在这里摆擂台恭候
  • 毛贼东和他的女人们(1) 作者:大陆流亡作家 京夫子
  • 毛贼东和他的女人们(1)
  • 林彪外逃完全是圈套 女军官颠覆「九一三」结论
  •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泽东】全部文章  栏目主持:中国魂

    ·《我怎样当着毛泽东的特务》(共15页)
    ·冯建辉: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思想史”(共3页)
    ·毛泽东「极端糊涂的见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共4页)
    ·毛泽东卖国阴谋的剖析
    ·刘本炎:罪魁毛泽东死有馀辜
    ·白嗣宏:俄国斯大林毛泽东秘密档案解密
    ·中国一号工程:保存毛泽东遗体(共3页)
    ·八十年前的言论自由──青年毛泽东主张分裂中国
    ·毛泽东为外蒙脱离中国叫好的发言(共2页)
    ·1958年:毛泽东和徐水
    ·许志林:毛泽东的稿费
    ·赵无眠:真假毛泽东(共18页)
    ·细观毛泽东的帝王欲(欲)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戏弄(共2页)
    ·赵启强:毛泽东扼住了历史的咽喉——1958年纪实(共5页)
    ·毛泽东与贺子珍婚变记 ——史沫特莱叙说的故事(共2页)
    ·司马璐:毛泽东与莫斯科(共2页)
    ·王力雄:中国头顶的毛泽东之剑 (共5页)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共2页)
    ·丁抒:毛泽东和他的女译电员 (共2页)
    ·毛泽东的实在话(共2页)
    ·毛主席进步语录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前言(共2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共4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2)(共3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3)(共3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4)(共2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5、6)(共3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7、8)(共3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9、10)(共2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11、12)(共3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13、14)(共4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15、16)(共2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17)(共2页)
    ·第一篇 1949年--1957年 (19、20)(共2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21、22)(共2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23 - 27)(共6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28 - 30)(共3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31 - 38)(共7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39 - 45)(共6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46 - 48)(共2页)
    ·第二篇 1957年--1965年 (49 )(共2页)
    ·第三篇 1965年--1976年 (56 - 66 )(共8页)
    ·第三篇 1965年--1976年 (67 -77 )(共6页)
    ·第三篇 1965年--1976年 (78-80 )(共3页)
    ·第三篇 1965年--1976年 (81-82 )(共2页)
    ·第三篇 1965年--1976年 (83 )
    ·第三篇 1965年--1976年 (84-90 )(共6页)
    ·终曲(共2页)
    ·中共“九大”毛主席主持之实况记录 (共4页)
    ·1970年12月18日斯诺同毛泽东谈话纪要(共3页)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共3页)
    ·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1959.8.15于庐山
    ·毛泽东:机关枪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1959.8.16于庐山
    ·毛泽东:关于枚乘《七发》1959.8.16于庐山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即7000人大会)1962.1.30 (共5页)
    ·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毛泽东逝世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
    ·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1964.2.13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10.16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5.20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彪外逃完全是圈套 女军官颠覆「九一三」结论

    [博讯论坛]
    9月13日是中共党史上最大谜案──“九一三事件”35周年。林彪全家出逃折戟沉沙,整个经过扑朔迷离,至今林彪依然被妖魔化。而前中共女军官舒云在近20年里,查阅大量史料,反复走访了一百多位当事者,获得很多惊人发现,撰写了《林彪事件完整调查》,对“九一三事件”作出了颠覆性的结论,──所谓林彪外逃事件完全是精心设计的圈套。
    舒云是军队干部子女,1987年,她以军队女作家身份,参加了中央军委组识的聂荣臻元帅传记写作班子,接触到关于林彪的史料,产生了探究谜底的兴趣。她查阅了大量档案,先后采访了一百多林彪事件的当事人和知情人,上至中共将军,下至林案受牵连者家属。特别是对军队系统人士的采访,包括前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传崇碧、中央警卫局局长张耀祠、毛家湾警卫负责人刘吉纯、林彪女儿林豆豆、前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前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林彪秘书关光烈和于运深、江青秘书阎长贵、周恩来保健医生张佐良、孙毅将军、王光美、陈励耘等,历时20年,才完成了这部上下厚厚两册的调查报告。
    林彪事件完整调查》详述了林彪事件的全过程,从1970年8月底九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林彪冲突的起源,及所谓“设国家主席”之争的由来,到毛泽东“御驾亲征”的南巡倒林讲话;从《五七一工程纪要》林立果的密谋,到林彪从北戴河别墅的出走;从周恩来指挥部署 “全国禁空令”到林彪256号专机坠毁于蒙古的温都尔汗。
    中共早已宣布彻底否定“文革”,“文革”中大案小案基本上都翻了案,惟独“九一三”事件雷打不动,经过七十年代的清查和八十年代的审判,所有的脏水继续泼在林彪头上,但已经越来越无法说服经历过或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其结论越来越受到质疑。
    林彪事件完整调查》除了全面、第一手材料丰富之外,特别注意将过去分开考察的一些事件,整合到一起进行比照印证,例如,将毛泽东南巡的日程与林彪的儿子林立果的活动对照分析,发现毛每一步措施都在林立果们议论之时,好像毛有千里眼顺风耳。
    在问到“你的调查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舒云回答:审判“两案”时只发现一个林彪的“手令”。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发现了“手令”实际上有横竖两个,而且有两个人证实看到了第二个“手令”。
    舒云通过调查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林彪事件中,有很多“套”──不是林彪处心积虑搞阴谋,而是他中了别人处心积虑给他设的“套”。从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到1971年林彪出走死亡的全过程中,有几个人的形迹十分可疑。《林彪事件完整调查》配有一百来帧珍贵照片,其中包括过去从未披露于世的林彪与妻子叶群、女儿林立衡、儿子林立果的全家福,以及林彪夫妇与江青、李志绥等人在中南海内的合影,十分罕见。 中共国防大学教授王年一为《林彪事件完整调查》写下题为“全景式的大曝光”之序,给以高度评价。他说,“所有接触过林彪事件的人,不论观点如何,都有一个共识:疑点太多,且难于破解。”象王这样的学者长期接触、掌握的关于林彪事件的史料非一般人可比,但他却说:读完舒云的新著,“受到很大的震撼,有很大的感动”。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戰中近千名日軍被英軍逼上死亡島餵鱷魚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喂鱷 于 August 21, 2004 00:04:47:

    鱷魚吃人的事,古今并不少見,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近千名日本侵略軍遭鱷魚襲擊并被吃掉的事情,一般人可能不知,故寫此文述之。

    環球時報報導,位于孟加拉灣東岸緬甸的蘭里島,以風景秀麗著名。小島周圍水面波平如鏡,水中到處矗立著數不清的莽莽蒼蒼的“山脊”,其實這些“山脊”是鱷魚───這是一座著名的鱷魚島,島上長期居住著數萬衹鱷魚。它們借助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特有的保護色,平靜地生存和繁衍。

    1945年2月19日,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在孟加拉灣海域巡邏的英國艦隊截擊了一支企圖從海上撤回日本的侵緬日軍船隊(由于記錄的殘缺,這支日軍的番號無從查考)。雙方展幵了激烈的炮戰,英軍艦隊力量遠胜于日艦,不一會兒,日軍的几艘護航炮艇被擊沉。裝載有1000多名日軍的兩艘運輸船,慌忙駛到蘭里島周圍,日軍在那里登陸。日軍打算把蘭里島作為陣地負隅頑抗。

    島上日軍的頑強抵抗給英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激戰到天色漸晚,英國艦隊一時很難消滅這股上島的日軍部隊,于是一邊對小島進行海上封鎖,一邊研究和制定第二天的作戰方案。各艦指揮官接到命令后陸續地來到了指揮艦上。

    入夜,疲憊的日軍七零八落地躺在地上。正當他們准備好好睡一覺來應付第二天的戰斗時,突然,他們白天沒有注意到的那些鱷魚躥出水面,向他們凶猛地扑過來。原來,當英日海軍白天激戰時,鱷魚被嚇得藏入了水中。天黑以后,隨著潮水退去,一群群鱷魚都被岸上死傷士兵身上發出的血腥气味引了出來。已經疲憊不堪的日軍被突如其來的鱷魚的凶猛進攻惊呆了,他們雖然拼命用机槍、步槍向鱷魚射擊,但還是招架不住鱷魚群的凶猛襲擊,頃刻間,慘叫哀號之聲響遍整個沼澤。

    在島外指揮部里,英國軍人正在討論,突然艦上執勤人員急匆匆地跑來報告說,島上日軍突然傳來激烈的槍聲和亂哄哄的喊叫聲,估計可能是与其他部隊發生了戰斗。

    這种情況讓英軍非常困惑。指揮官詢問值班軍官有沒有部隊同英軍聯系,值班軍官回答說沒有。艦隊指揮官立即下令派遣一艘小艇去調查情況。

    東方發白的時候,前去偵察的小艇飛速返回指揮艦報告,從艇上下來的偵察兵個個臉色蒼白,一副恐懼的樣子。“報告長官,全是死人,還有鱷魚!”被惊嚇過度的偵察兵語無倫次地說。

    當英國軍隊上島時才發現,滿島都是被鱷魚撕碎了的日軍尸体和上百衹被槍彈擊斃的鱷魚尸体。1000多名日軍几乎都成了鱷魚口中的美味佳肴。整個小島都被血水染紅了。最后,僅找到了20名幸存下來的日軍士兵,但看上去,這些幸存者的神經已徹底崩潰。




    軍事文摘主頁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兰州战役:解放大西北最激烈的一次决战
    2009年05月18日 10:23:45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甘肃省

    兰州地区同西北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兰州,北临黄河,东、西、南三面环山。

    抗战时期就构筑了国防工事,

    国民党守军称该城为“不可攻破的铁城”。

    1949年8月21日首次攻击失利后,

    第一野战军于25日发起了

    第二次攻击,激战至26日12时,全歼守敌,解放兰州。

    我军炮火封锁敌军唯一的退逃之路。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兰州战役,是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

    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

    第一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

    歼灭敌人2.7万余人,消灭了马步芳集团的主力,

    使西北其他反动军队完全陷入分散、孤立的境地,

    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

    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解放铺平了道路。

     

        下山逃难 “小鬼”提供重要情报

     

        “那时我18岁,祖父叫我们年轻人快走,

    不然会被抓去打仗。皋兰山南侧山下阿干镇马场村

    有个姨奶奶,我们当时是准备投奔到她那里。

    可到那里一看,村上的人早就跑光了,

    阿干镇有煤矿,有很多早年挖煤留下的煤洞子,

    很多人都躲在这里,我们也找了一处躲了进去。”

    对于兰州解放的记忆,康明德老人的印象

    是从1949年的8月17日开始的。

     

        傍晚,康明德和他共同下山的堂叔,

    还有一个刘姓小伙子爬出煤洞子

    去拿被褥、锅碗的时候,

    被国民党保安部队当做共军的“奸细”

    给抓去绑在麦场审问。

    马场村的几位老人联名来“保”,保安团就是不放。

    后来,一队工兵进到场院,

    这些人几个月前在二营村挖修工事,

    和村民多少有些接触,他们中间的一个人认出了康明德,

    并为他们作证,他们这才被放了回来。

    康明德自己没想到,国民党的保安团也没有想到,

    放他们回来后的第二天,

    康明德还真当上了解放军的“奸细”。

     

        在煤洞子里呆了一夜,

    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8月18日,

    听到双嘴山传来几声枪响,不一会儿,

    有人在外面喊:“出来吧,保安团跑了,

    解放军来了!”解放军见到康明德,

    一口一个“小鬼”叫着,

    这种亲切的称呼让康明德大胆地和解放军有了接触。

    越是接触,康明德就越觉得解放军亲切,

    加之此前曾通过城里的大姨父与地下党员有过接触,

    侧面受过一点教育,康明德对解放军很快充满了信任,

    他将自己看到的山上布防情况一一告诉了解放军:

    虽说具体布兵多少他说不上,

    但山上的田地里扎满了白帐篷,

    除此之外马家军还布下了重重防线,

    主要阵地筑有钢筋水泥碉堡群,

    各主要高地对外均有一至三道峭壁,高6至10米;

    峭壁之中设有暗设的侧射机枪火力点;

    壁前挖有外壕,

    各壕间设有暗堡、地雷、铁丝网等。

    第一道防线埋了好多地雷,地雷还连着飞机炸弹。

     

    解放军战士登上陡壁向敌阵地攻击。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这些情况,康明德当时的描述

    并没有像史料上记载的那样完备详细和准确,

    但经他又说又比划,却变得更为直观,

    给解放军最终拿下营盘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攻轻敌 解放军未拿下一个阵地

     

        8月21日拂晓,第一野战军对兰州城

    外围敌人阵地进行试攻。

    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坚固工事和猛烈火力顽抗,

    还组织兵力对我军进行局部反攻。

    康明德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和营盘岭一样,对面马家山炮声、喊杀声震天,

    漫天的尘土使得天色也变得昏暗,

    解放军军官看他对望远镜好奇,便递给他,

    他放在眼前向对面望去:“只见尘土飞扬,

    双方好像在拼刺刀,看不清是哪方的,

    只看见一个人被刀刺中,血一下子喷了出来,

    那么高,仿佛就落在眼前,我吓得赶紧还了回去!”

     

        营盘岭这边,前面的解放军

    突击队战士踩响地雷,地雷引爆飞机炸弹,

    爆炸威力十分巨大,前面解放军被炸,

    “人被炸成末末儿了!”

    康明德说到这些的时候,嘴唇微微发抖,

    语气低缓,“整整一个排,攻上去后,全部阵亡!

    后面跟进的,也牺牲了不少!”

     

        对兰州的第一次进攻失利了。

    康明德后来结合亲历翻看史料,

    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解放军轻敌所致。

     

        1949年7月扶郿战役后,马步芳(“青马”)

    与马鸿逵(“宁马”)在静宁召开军事会议,

    制定了“平凉会战计划”,

    准备依托六盘山,

    在平凉地区与我第一野战军决战。

    但“二马”为保存实力,互存异心。

     

    马鸿逵不愿当马步芳的“马前卒”,

    率先退兵宁夏;而马步芳亦觉自己部署过于前出,

    侧翼暴露,即经静宁、华家岭向兰州节节撤退。

    在这个背景之下,解放军一路凯歌,

    到达兰州前沿阵地前,

    基本上没有遇到阻拦之敌。并由此产生了轻敌思想。

    解放军撑杆越壕。[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而事实上,马步芳对兰州决战极为重视,

    让其子马继援亲自坐镇指挥。

    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弹药,补充了兵力,

    将其主力几乎全部布防在兰州。

    康明德说,第一次进攻失利后,

    国民党守军自认取得了胜利,

    马继援还到各阵地慰问守军。

    “手里拿着银元,亲自给碉堡里的守军一一发放。”

     

        他的这一分析得到史料印证:

     当晚10时,彭德怀、张宗逊向中央军委报告:

    “本日试攻兰州外围,十九兵团5个团,

    二兵团约4个团,结果未攻下一个阵地,

    守敌顽强,工事很坚固。

    ”22日起,第一野战军各部

    认真学习野战军司令部《关于进攻兰州的战术指示》,

    深入进行思想政治动员,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克服轻敌思想。

     

        浴血攻坚 解放军侦察我带路

     

        22日开始,解放军各部开始

    做细致严密的侦察等战前准备工作。

     

        皋兰山南坡,没有官道,

    大大小小的山路纵横交织,容易迷路。

    康明德承担起了为解放军带路的重任。

    从直沟门到三营子上庄,5里多长的路,

    他将一队解放军带上去,解放军先挖一坑,

    让他藏身,同时还派两名士兵保护。

    之后,解放军便开始秘密挖坑道。

    换班时,他再把这队带下去,

    然后带另外一队再上来继续挖。

    “他们挖得很快,从唐家湾一直挖到了营盘岭顶上。

    这个距离差不多也有四五华里。”

     

        经过多次侦察,解放军做了

    充分的战前准备和周密部署。

    8月25日拂晓,解放军向兰州外围阵地发起总攻,

    数百门火炮猛烈地向敌阵地开火。

    兰州城东、南、西3面几十里长的地段上硝烟弥漫、

    杀声震天。

     

    主攻南山主峰营盘岭

    青马第二四八师阵地的是第一野战军第六军。

    敌人凭借钢筋水泥碉堡拼命抵抗,

    先头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大多牺牲了,

    但他们用生命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在炮火的掩护下,

    解放军以很快的速度杀入敌军阵地,

    面对面地与敌军进行战斗。

     

        “当时战斗进行得太激烈,

    子弹打完就拼刺刀、肉搏。

    我们都不敢怎么看。

    ”康明德说,“好在有先前挖的坑道的掩护,

    红旗最终顺利插到了营盘岭顶上,

    一下子就把‘马家军’的军心给打乱了!”

     

        17时,南山主峰营盘岭及

    三营子阵地被我第六军攻占。

    而沈家岭、狗娃山的战斗比营盘岭更为激烈,

    18时许,解放军占领了沈家岭的全部阵地,

    到夜里22时许,才相继攻占了狗娃山的全部阵地。

    在当年的战场上,康明德讲述兰州解放时刻。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马继援见外围主阵地失守,伤亡惨重,

    外面援军无踪无影,决定全线秘密通过黄河铁桥,

    向西宁方向撤退。察觉敌人有撤逃迹象后,

    解放军主动直插西关,

    向敌人撤退的唯一通道黄河铁桥发起攻击。

    争先逃跑的大批敌人涌上铁桥,

    一辆弹药车被击中起火,道路被堵,

    桥上一片混乱,很多敌人落入黄河被溺死。

    深夜1时半,解放军占领并控制了桥头阵地。

    马继援余部成了瓮中之鳖。

    攻入城内的部队与敌展开了激烈巷战,

    占领了城内的多处据点。

    8月26日12时,解放军全歼兰州残敌,解放了兰州。

     

        一张纸条 农家小伙走上革命道路

      

        占领了营盘岭,一直带着康明德的

    解放军军官指着最结实的一个碉堡问他:

    “小鬼,知道这是什么不?

    这是他们的指挥所,美国水泥造的,炸都炸不烂!

    ”说完便爽朗地笑了。土木的、砖混的后来都被拆了,

    只有这几座碉堡,因为它的顽固而保留了下来,

    成为历史的见证。

     

        打扫完营盘岭战场,康明德拉上自家的骡子,

    帮解放军往山下驮运物资。

    在路上,解放军军官写给他一张纸条,

    让他以后交给地方干部。

    后来有人告诉他,给他纸条的人是六军军长罗元发,

    但最终也无从落实。

    “当时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也没敢打开看。

    ”后来,清扫战场的几名解放军住进康明德家里,

    聊天的时候,他偶然想起了纸条,

    一名同志看完后告诉他:

    这说明你18日就参加了革命,

    以后可以拿着这张纸条参加工作。

     

        8月30日,第一野战军举行了雄伟的入城仪式,

    城内7万群众集会,热烈庆祝兰州解放。

    康明德接到通知,带了山上村落的4个青年进城,

    参加庆祝大会,“台下全是人,

    张宗逊副司令员在台上讲话,

    台下掌声和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

    我当时也很激动,

    到现在还记得他讲的一段话:

    ‘摧毁伪保甲,建立乡政权,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兰州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

    康明德的人生之路也同所有兰州人一样,

    发生了根本转折。

    9月3日,地方干部到任,

    康明德把纸条交给了

    “老九区”(辖皋兰山、阿干镇一带)

    宣传科科长魏群。

    康明德被委任为乡政权筹备委员会财粮委员会委员,

    负责为解放军拉运粮草物资。

    乡政府正式成立后,他被推举为副乡长兼文书。

     

        后来,魏群送他一本《为人民服务》。

    康明德说他越看越懂得,越看越明白,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为人民,

    为党的事业辛勤工作了一生,

    直到1992年从城关区林业局

    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离休,直到现在。

     

    保衡阳:1.7万中国军人与10多万日军血战48天

     

        走进湖南省衡阳市岳屏公园,登上岳屏峰顶,

    只见一块高大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

    上面赫然刻着“中国抗战纪念城”七个大字;

    纪念牌周围,整齐地摆放着一些写满

    “抗战英雄永垂不朽”的花圈,

    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60多年前那悲壮而惨烈的一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古城衡阳因它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

    成为中国抗日战场的大后方,为世人瞩目。 [详细]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荊軻刺秦王

    發問者: 戀貓人Lydia ( 實習生 4 級)
    發問時間: 2005-05-03 01:02:22
    解決時間: 2005-05-03 14:13:56
    解答贈點: 5 ( 共有 0 人贊助 )
    回答:
    2 評論: 0 意見: 0
    網友正面評價 100% ( 共有 62 人評價 )
    [ 檢舉 ]
    荊軻刺秦王???
    發生始末???

    最佳解答

    • 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 小黑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 2005-05-03 01:08:16
    [ 檢舉 ]

    荊軻刺秦王故事始末之一



    戰國時代末年,燕王喜的太子丹曾被作為人質送到秦國,受到許多凌辱,他趁人不注意時逃回燕國都城大興。



    太子丹看到秦國漸漸地強大了,它要滅亡六國(齊、楚、韓、趙、魏、燕)的企圖太明顯了;而且六國一點也不團結,還在彼此勾心鬥角的你攻我打消耗自己的實力。



    現在太子丹得到前方的情報:秦國強大的軍隊,已經駐紮在易水的對岸了,動向不明。



    太子丹憂心忡忡地想著:燕國的土地就要被秦國的兵士們蹂躪了,這場戰爭是很難避免的,他在宮裡反覆徘徊,鎖著眉頭,一再思索,燕國怎樣戰勝這場生死存亡的戰爭,還要報復他在秦國受到的侮辱,他想不出一個好的計策。



    於是,太子丹派人去請太傅鞠武來,要和他想出一個完美的計策,鞠武曉得:如以燕國的武力要打倒秦國是不可的,就是將燕國所有精銳的軍隊集中起來,對抗秦國,也很吃力,便要慢慢想計策。



    過了個把月,秦國的樊於期將軍逃到燕國來,投奔太子丹,太子丹收容了樊將軍,但是,太傅鞠武卻反對,深怕因而招來秦國的報復。



    此時,鞠武便向太子丹推薦一位足智多謀的田光先生,田光先生拜見太子丹後,向他推荐一位俠士─荊軻。



    田光先生在拜訪荊軻說明來龍去脈之後,為了激勵荊軻便自刎倒地而死。於是,荊軻立即求見太子丹,說明經過,並願意為太子丹效力。



    太子丹聽了非常感動,接著對荊軻說:『田先生不知道丹不才,介紹先生,今後聽先生的指教,這是上天哀憐燕國,不讓燕國的人民受苦啊!』



    接下來,太子丹說明他的計劃,希望荊軻能帶著重大的利益到秦國,秦王貪得見面禮,必能達到願望─劫持秦王,逼秦王將侵占諸侯的土地,完全退還給他們,如同當年曹沫對付其齊桓公一樣。如果秦王不答應,就刺殺他,到時候秦國大亂,必能攻破秦國了。



    荊軻聽了想:那是個艱難的使命,原本不敢答應,但因太子苦苦懇求才答應。



    於是,太子丹封荊軻為上卿;住在最好的房舍;又命令廚房供給他珍餚和上等美酒,還吩咐宮中官吏送華麗的車子給荊軻乘坐,不僅此,還派人選美麗的女子陪伴荊軻。



    在這優美的環境中,荊軻常常乘坐車子拜訪高漸離,他們常同去酒館或是到官舍來飲酒,邊唱歌邊喝酒,但是,荊軻心裡是很感傷的,他明白這次的旅程是遙遠而又渺茫。



    時間在荊軻的悲歡中,已經過去三個月了……..。



    荊軻還沒有去秦國。



    這時,秦國將軍王翦攻破趙國的守軍,俘虜了趙王,併吞了趙國的土地,向北方戰略地帶進軍,到了燕國南邊的國界。



    太子丹恐慌了,去見荊軻。



    太子丹以略帶緊急的聲音,說了當前秦軍攻打趙國的情勢。



    荊軻想一想:如果空手去沒有一件信物,那麼怎麼親近秦王。而逃奔燕國的秦將樊於期,被秦國懸賞黃金千斤、邑萬家,於是,打算要帶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圖獻給秦王。



    可是太子丹卻不答應樊於期的人頭。在太子丹走後,荊軻悄悄地去見樊於期,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他,沒想到話一說完,樊於期立刻拔出腰間的劍,在他的頸子一劃,自殺身亡。



    太子知道後也無可奈何,擦拭著眼淚,點點頭。荊軻把樊於期的人頭裝在木盒裡,封好。



    太子丹重金徵求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應徵的人很多。幾天後,有人拿一把匕首來應徵,荊軻抓在手裡一試,很合手,便買下。



    太子丹又命令人把匕首放在毒藥中鍛鍊;且命令宮中的畫師畫督亢的地圖。荊軻是燕國的使節,太子丹幫他作了華麗的衣服和文彩的車子,並派秦舞陽做副使節,來幫助他。



    過了幾天,荊軻等不到一個遠方的朋友,加上太子丹的催促,荊軻就將盛著樊於期人頭的盒子和督亢地圖準備好,坐上車子。



    燕王喜28年【西元前227年】荊軻出發赴秦,太子丹和賓客都帶著白帽子、穿著白袍子送行。



    這天,荊軻、秦武陽到了秦國的都城─咸陽。荊軻先以千金之資饋贈秦王寵臣中庶子﹝官名﹞蒙嘉,因而荐至秦王,秦王聽了很高興。隔天,秦王穿了朝服,在咸陽宮接見荊軻、秦武陽。



    荊軻雙手捧著樊於期人頭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地圖,之後,荊軻接過地圖慢慢打開。最後,匕首出現,荊軻拿起匕首往秦王胸口刺去,沒有刺到,秦王大驚站起來逃跑,那些大臣都驚愕住了,荊軻仍追著秦王,此時,旁邊的御醫夏無,用藥箱擲向荊軻,這才救了秦始皇。隨後秦王拔出劍,荊軻就將匕首投擲過去,沒有擲中。最後,荊軻身受重傷,倚柱而笑,秦王大怒,荊軻轉眼被殺身亡。次年,秦軍攻打燕國,燕太子丹逃奔遼東,被燕王喜斬首,獻給秦王,不久燕國便滅亡了。

    .........................................................................................................................................

    荊軻刺秦王故事始末之二



    戰國末期,秦國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壯大,尤其到了秦王政時,更是威赫無比,各國諸侯都不滿秦國。其中,燕國的太子丹,更恨透了秦王政,朝思暮想除掉他。



    太子丹聽說有個賢人叫田光,為人勇敢而深沈,決定找他。可是田光推說自己年紀太大了,沒法幫忙,而大力推介荊軻。



    荊軻是齊國官員慶封的後代,他愛好讀書,劍術高超,很歡喜喝酒,和一個會敲「筑」(一種樂器)的人——高漸離感情很好。兩個人常在酒店裏喝得酩酊大醉,然後,高漸離敲筑,荊軻和著音樂高歌,唱完以後,荊軻便痛哭流淚,歎息沒人賞識。



    田光把荊軻介紹給太子丹後,太子丹立刻尊荊軻為上卿,還特別築了一座「荊館」供他居住,送車騎、獻美女,伺候得無微不至。荊軻有一天和太子丹騎馬出遊,荊軻無意中說了一句:「馬肝味道很不壞。」一會兒,太子丹就把最心愛的千里馬宰了,為荊軻作菜。



    又有一次,太子丹請荊軻喝酒,特派自己最寵愛的美女一旁伺候,荊蚵軻看她兩手柔細白嫩,忍不住讚道:「真是玉手。」宴席散後,太子丹送來禮物,荊軻打開一看,哇!竟然是美女的雙手。荊軻心裏非常感激,決心以死報答太子丹。



    荊軻待了很久,一直沒有出發的意思,因為他在找大力士蓋聶,想和蓋聶一起行動,偏偏找了半天都找不到。而秦國的大軍已經到達燕國的南界了,太子丹急壞了,猛催荊軻早日行動。



    「唉!我就是到了秦國也見不到秦王啊!」荊軻兩手一攤,無可奈何的說:「除非——」太子丹追問:「除非什麼?」荊軻道:「現在樊於期將軍得罪了秦王政,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如今,樊將軍逃到了燕國,若能帶著他的頭,再加上燕國督亢地方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願意接見我,那就有辦法了!」



    太子丹連連搖手:「不行,人家樊將軍沒有路走了,才來投靠我,我怎能向他要腦袋?不好不好!」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就私下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你也太過分了,不但殺了你父母宗族,還要重金購買閣下腦袋,你想不想報仇?」「怎麼不想?」樊於期咬牙切齒的說:「但是想不出辦法。」荊軻說:「我有一個法子,可以解燕國憂患,還可以替你報仇,想不想聽?」樊於期急急道:「你說說看!」 等荊軻把計謀說出來以後,樊於期沒有第二句話,拔出利劍當場自殺。



    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來阻止已晚了一步,也無可奈何了,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然後,太子丹把國書、督亢的地圖、樊於期的頭,以及一把鋒利、染有劇毒的匕首一併交給了荊軻,並為他設宴送行。喝過酒,高漸離擊筑,荊軻又唱起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人人流淚,像出殯一般!荊軻唱完了,跳上馬鞍,揮舞馬鞭,頭也不回的上路了。到了秦國以後,秦王政聽說樊於期的腦袋來了,非常高與,下令在咸陽宮召見燕國來使。



    這一刻終於到來了,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顱走在前,他的助手秦舞陽拿著地圖跟在後,兩人一步一步走上宮殿。秦舞陽臉色自得像死人,手在發抖。秦王左右的人看著奇怪問:「他有什麼毛病?」荊軻很機警的上前一步叩首:「他是北蕃蠻夷之人,沒看過天子,請原諒!」秦王政便傳令只許荊軻一人上殿。



    荊軻只好自秦舞陽手中拿過地圖,展開給秦王看,地圖一點一點慢慢展開,這時他拿起藏在圖中的匕首,就朝秦王胸口刺去。秦王大驚,站起來一直向後躲閃,這一退,袖子就拉斷了。秦王碰倒了屏風,想拔出劍,劍太長,一緊張,拔不出。於是秦王政繞著大廳的柱子跑,荊軻拿著匕首在後追趕。而秦法律規定,大廳上不准帶武器,因此不能救秦王。秦王的一個醫生情急之下,用藥袋打荊軻,臣子趙高趁此大叫:「快把劍推到背後再拔!」



    果然,劍一下就拔出了,秦王政馬上就砍斷了荊軻的大腿,荊軻不能動:跌在地上,就把匕首挪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擦過耳邊,插入銅柱。荊軻知道完了,斜靠在銅柱旁笑罵:「罷了,罷了,這也許是天意!但你的國家也維持不長的。」侍衛們紛紛向前,亂刀殺死了荊軻。

    參考資料 http://www.tbes.tcc.edu.tw/class66/66/百寶箱.htm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園口決堤真相

     

    揭密


    熊先煜 口述

    羅學蓬 整理

     

    編者按語:抗戰前期,花園口決堤一案,在當時,即曾遭遇不抗日的共產黨和許多所謂「民主愛國人士」的極大誣衊,其鬥爭矛頭,乃是直接指向了所謂「不抵抗」的抗日統帥蔣介石;一九四九年之後,花園口一案就更加遭遇了中共形形色色歷史教科書的誣衊,甚至成為歷史的定論,從而將蔣介石、國民黨定在了那一根「禍國殃民」的歷史恥辱柱上。然而,自一九八五年始的中國大陸民間歷史反思潮流,卻將這一歷史的疑案重新推回人間,以作重新的清理,更以歷史的事實,來澄清一個勝利者對歷史的百般誣衊和栽贓,來指認這一歷史劇痛的由來和結果,來證明中華民族那猶如壯士斷腕的抗日決心……朋友,請讀一讀這篇大陸親歷者的回憶和研究文章,來為歷史掬一捧酸苦但又悲壯的淚水吧

     

    一、「決黃河之水阻隔強敵」早有議案 

      花園口決堤,是抗戰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時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筆。而我作為當時的一名青年軍官,也參予其間:不僅改變了決堤地點(由趙口改至花園口),並前往花園口實地勘察後選定決堤河段,並且從始至終指揮了決堤的全過程。新八師炸毀黃河鐵橋後,奉命守衛西起汜水東至花園口的黃河防線。不久又改為西起鐵橋至馬渡口一線防務。師部駐京水鎮。

      此時,日寇已抵黃河北岸,因鐵橋巳毀,無法過河,祇能與我軍隔江對峙。日機常飛越黃河向我陣地投彈,拋撒宣傳品。新八師也數次派出便衣襲擊隊,與在淪陷區共產黨領導的黃河支隊配合,襲擾日軍。

      對峙至五月,戰局對我嚴重不利。日軍統帥部策定了一個五路會攻徐州的計劃,企圖將中國軍隊主力一舉殲滅於徐州一帶。其中一路即土肥原的第14師團由濮陽經董口,偷渡黃河,南下截斷隴海路,意在阻止中國軍隊東進增援。

      5月23日,土肥原偷渡黃河成功,即以精銳的快速部隊沿隴海路兩側西進。蔣介石急令薛岳指揮四個軍追擊圍殲土肥原部。薛岳不力,未能成功。至6月1日,土肥原部攻佔睢縣迫近蘭封(今蘭考)、杞縣。而另一股敵軍則由亳縣方面經鹿邑、柘城向太康迫近,且有進犯平漢路許昌、鄭州一帶的企圖。兩路敵軍合圍,將使在開封、蘭封之間的我軍主力部隊被「包餃子」,處境岌岌可危。

      6月2日敵陷開封;3日,敵步騎兵千餘附坦克10餘輛到達中牟與我警戒部隊接觸,鄭州也危在旦夕。在此緊急情況下,第一戰區長官部急向蔣介石建議利用黃河伏汛期間決堤,造成平漢路以東地區的泛濫,用滔滔洪水阻止敵人西進,以保證鄭州不失。此建議立即得到蔣介石的批准。6月4日,敵軍攻打開封之際,我53軍1團奉令在中牟縣境趙口決堤。5日,20集團軍總司令商震親臨趙口督促。始掘於趙口,繼改於花園口。至9日,黃河水終於從決口洶湧而出。

      我認為,花園口決堤的決策,不能歸咎於蔣介石。從純軍事的角度講,決堤於我有利,係不得巳而為之。其依據如下:

      建國後,晏勛甫在其自述文章中談到:1935年他擔任武漢行營參謀長時,便有中日交戰時可決黃河之堤將敵隔絕於豫東,借以保全鄭州之議案;1938年他出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參謀長時,又和副參謀長張胥行以此計劃向程潛建議,程認為可行,遂向蔣介石請示,蔣回電予以批准。

      此係花園口決堤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還有馮玉祥、白崇禧都曾向蔣介石建議放黃河之水制敵。

      我手中蒐集有眾多國民黨要員向蔣建議「以水代兵」的函、電,為證明我的觀點,現摘要如下。

      1、陳果夫於1938年4月3日建議在武陟決堤。

      委員長鈞鑒:台兒莊大捷,舉國歡騰,抗戰前途或可從此轉入佳境。惟黃河南岸千里,頗不易守,大汛期間且恐敵以決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縣死守,則隨時皆可以水反攻制敵。蓋沁河口附近,黃河北岸地勢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點決堤,祇須將沁河口附近北堤決開,全部河水即可北趨漳、衛(即漳河與衛河),則我之大危可解,而敵則居危地……

      2、姚琮(時任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21日電,建議在劉莊、朱口決堤。

      熊次長哲民勛鑒(即熊斌,時任軍令部次長):黃河舊險地方在考城以東者如河北之劉莊、魯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決口工作,更於舊河道下游多拋埋柳枝,則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時造成泛濫區域,雖不能淹沒敵軍,至少可使其行動困難,全局情勢必將改觀……

      3、陳誠轉呈王若卿建議在黑崗口決堤。

      蔣委員長:據炮兵第16團王團長若卿6月10日報告稱:

      1、頃聞我軍決蘭封口,引黃河水淹日寇,其計甚佳。但水經黃河故道,魯西、蘇北受害最烈,豫東僅占一部,於豫省軍事關係較小。

      2、查黑崗口水位較開封高出30丈,堤身兩側皆水,歷來稱為險工。如在該處決口,其大流直趨開封,經朱仙鎮、尉氏直貫汴周公路,橫斷亳、柘、周、漯河公路,與軍事關係最鉅……

      3、開封為河南政治中心,首應破壞,免致資敵。

    以上引用部份資料便可證明,決黃河堤從軍事上分析,於我有利,應屬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士的集體智慧之產物。最終由蔣介石拍板,乃因他當時最高軍事統帥地位所致,可以理解。

     

    二、為什麼決定在花園口決堤

      介紹完當時的背景,再接著談我親歷親見之事。

      6月6日拂曉時分,住在京水鎮師部的蔣在珍師長突然被電話鈴聲驚醒。蔣抓起話筒一聽,原來是集團軍總司令商震直接與他通話,告訴他:隴海路南之敵巳突破通許一帶我軍防線,逼近開封,而趙口決堤尚未完成;命令新八師加派步兵一團,前往協助。

      蔣在珍不敢懈怠,趕緊起床,叫我隨他一同驅車趕往趙口視察。

      趙口一段,地勢較低,選中此處決堤至當。惟計劃此事時,對黃河水勢估計過大,對堤質估計過鬆,故而決定在大堤相隔四十公尺處挖開兩道口子,以為河水同時放出後,利用河水的鉅大壓力,能將兩處決口之間四十公尺長的河堤沖走。孰料決口掘成,中間大堤久沖不垮,兼之決口過於狹小,流量有限,士兵雖奮力加寬,然軍情緊迫,已時不可待。

      我向蔣在珍談了我的看法後,蔣立即叫我隨他前往鄭州,面謁商總司令,由蔣呈報,我在一旁作詳細補充。商總司令的意思是增加官兵,加快速度。我則認為決口過於狹小,人去得再多,也無用武之地。商命令我們即返趙口,協助53軍1團改善技術,儘快放水。

      我與蔣在珍又返回趙口,正與決堤部隊長官計議之中,忽接商總司令電話,轉達統帥部指示,命令新八師於本部防區內另選地段決堤。

      我們馬上登車駛返京水鎮。途中,蔣在珍問我:「我師防區內的沿河地段,你都熟悉,你看究竟在哪裡決堤最好?」

      我謹慎答道:「以地形而言論,馬渡口、花園口均可。不過,馬渡口與趙口相距不遠,敵人巳迫近這一地區,恐堤未決成,敵人已至。為獲時間寬裕,我看最好還是選定花園口一段為宜。」

      蔣在珍當即拍板:「時間緊,任務重大,事不宜遲,那就定在花園口吧。」

      回到京水鎮巳經是夜裡十點左右,剛剛吃過晚飯,商總司令派集團軍參謀處長魏汝霖前來督促決堤事。商議中,定下兩條原則,儘快完成任務,儘量縮小受災地區。

      蔣在珍命令由我主持決堤工程。受命於危難之際,我既感興奮,又覺沉重。我當然清楚那黃河之水撲向千里平川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滔滔洪水吞沒的,不僅僅是驕焰萬丈的日寇,被日寇奪佔的鐵路、公路;同時,也有千千萬萬中國同胞的土地、家園、祖墳,甚至還會無情地吞噬掉他們的生命啊!

      但是,我同時也清楚,作為一個軍人,我無法選擇,祇有服從。

      領命後,我即著手准備。夜裡12時,即率工兵營營長黃映清、馬應援和黃河水利委員會專司河堤修防的張國宏段長,乘坐一輛中吉普匆匆趕到花園口,勘察確定決口位置。

      到達堤上,但見腳下河水潺潺,水位莫辨,一彎月牙兒在雲中浮游,時隱時現。微風拂拂,十分涼爽。我們馬上開始工作,豈料所帶四支手電筒,非僅光亮微弱,且燈泡質量尤為低劣,一經使用,先後全部燒壞。我看看錶,巳是6月7日凌晨兩點鐘了。我考慮到事關重大,不敢摸黑盲目選址,乃決定上車休息,待天亮後再勘察選址。五個人擠在車上,祇能坐以當臥,人已倦極,但無人能睡,皆坐待天明。

      天剛亮,我們幾人就沿著黃河逆流而上勘察。頭晚沒准備吃的,就祇好餓著肚子幹。河堤上,有一個冷清的關帝廟,廟中無人,門大開。我們全都進去了,對著紅臉長鬚的關雲長磕了三個響頭,還敬了香(用菸代)。那一刻,我們全都表現得十分虔誠,十分莊重。我跪在地上默默禱告:「關老爺,中華民族眼下遭了大難,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慘。我們打不過他們,萬般無奈,祇好放黃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寬恕我們。」

      大約過了一個鐘頭後,我選定在關帝廟以西約300米處決堤。我看中這裡,是因為此處為黃河的彎曲部,河水洶洶而來,到腳下突然受阻,壓力較之直線處為大,容易沖垮河堤。而且從地圖上看,待河水從花園口一帶湧出,漫過巳被日寇佔領的開封、中牟、尉氏、通許、扶溝、西華等縣境後,便可注入賈魯河,向東南而行,流入淮河。賈魯河道,可成為一道天然屏障,阻止河水無邊漫延,當可減少人民所受之損失。

      當我說出我的意見後,用樹枝指著鋪在地上的地圖,詢問隨同各員有何意見,如沒有不同意見,就這麼定下了。

      這時,眾人神色莊嚴,淚光朦朧皆不能言。

      我問張國宏:「張段長,你是我們請的專家,你要表態,定在這裡,行,還是不行?」

      張國宏答非所問,目光呆滯,連連嚷道:「要死多少人……要死多少人吶!」

      我提高聲調說道:「死人是肯定的,在這裡決堤,死的人會大大減少。你必須表態,行,還是不行?」

      張國宏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真地看著地圖,表態同意我的選擇。

      工兵營營長黃映清不待我問他,巳經「咚」地一聲跪在了地上,舉眼向天,熱淚長淌。

      我們全都隨他跪了下去,四個人跪成整齊的一排,面對著波濤洶湧的黃河,放聲大哭。直到工兵連和二團九連的官兵來到堤上,我們才住聲。

     

    三、扒花園口全靠人工挖掘,未用一兩炸藥

      我們馬上動手劃線,決定相隔五十公尺之距掘兩道決口,由大堤內側對准河床底部平行地掘進,決口外寬內窄,呈倒「八」字形。預計掘至河底,決口可寬至十公尺左右。放水之際,洪水從大口入小口出,增大壓力,更容易沖垮大堤。我這些後來證明行之有效的想法,均是從趙口決堤失敗的教訓中得來的。我還決定,在河堤中央,暫留三公尺寬,最後再掘,以便維持施工期間東西交通往來。

      計劃完畢,工兵連和九連馬上按線開挖。不一會兒,第二團全部集中,第三團也趕到堤上,乃分由大堤南北兩面同時動工,以加快掘進速度。這一切安排完畢,我才驅車趕回京水鎮復命。蔣師長聽完匯報,見我眼中佈滿血絲,眼圈發暗,知我一夜未合眼,便叫我趕快去睡上一覺。

      我見他叫上鄭自襄副官馬上要去花園口,哪能睡得著,堅持隨他上車,一同前往。

      蔣在珍在堤上認真巡視後,對我選定並已在實施中的決堤方案大加讚許。旋後同返京水。

      早飯後,蔣在珍決定移住花園口,親自督促施工。巳由參謀長晉升為副師長的朱振民將軍(遼瀋戰役時在東北起義。解放前夕被黨派回貴州,策動地方部隊、包括熊先煜所在的275師等起義)見師長帶病上堤,也前往堤上協助。我則抓緊時間記日記,然後睡了一覺。

      午後二時許,我找了輛自行車騎上前往花園口。剛上河堤,幾位平時與我稱兄道弟慣了的軍官便大聲叫我。第二團團長王松梅手裡拿著張軍用地圖對我嚷道:「兄弟,你幹了樁了不得的大事!我剛才認真察看了地圖,你選這決口位置要是稍微向西偏一點點,不把賈魯河利用起來擋水,那鄭州還有平漢線上多少城鎮,恐怕全成汪洋。兄弟主持決堤,雖使千萬百姓葬身魚腹,可功在國家,功在民族,將來一定討個好夫人,多生貴子!」

      我對王松梅這話永不能忘,因為,它居然應驗了。抗戰勝利後,鬼使神差,我居然和我崇拜的佟麟閣將軍的三女兒佟亦非結了婚,幸福地生活到現在。你說,這事怪不怪?

      我對王松梅說道:「我在中央軍校受訓時聽德國教官教過軍事地圖學,那知識,總算沒有白學。」

      下午3時,魏參謀處長也親臨花園口決堤現場視察,對於決口位置之選定,頗為讚許。並說趙口決堤,迄今仍無效果,上峰已將希望完全轉移到花園口。官兵聞之,群情振奮,工作更加賣力。

      魏參謀處長還通報軍情。謂:隴海路以南西犯之敵,由平漢線突進甚速,情勢極端危殆。

      當晚,聞鄭州爆炸聲甚烈,一刻未停,響至天明。那是已經作好撤退准備的我軍,在自動破壞鄭州車站及城內可能會被敵人利用的設施;即使日寇奪去鄭州,留給他們的,也祇是一座空城。

      我們兩千餘決堤官兵耳聞隆隆不絕的爆炸聲,心急如焚,乃日以繼夜,猛掘不止。

      6月8日,掩護部隊的傅衡中團在花園口以東15華里處與日寇騎兵接火,將前來偵察襲擾之敵騎擊退。京水鎮上,出現了日寇便衣,一時人心惶惶。移住河堤上監工的蔣在珍,下令將師部由京水鎮移往東趙集。

      為加快掘堤速度,張國宏段長招集附近百姓協助,並指示掘土方法。河堤上軍民混雜,人山人海。武漢統帥部每隔一小時便來電話催問決堤進度,希望能早一刻放水。可見黃河決堤,已對抗戰大局影響甚鉅。

      長官部也派戰地服務隊男女同志前來慰問鼓勵。他們帶來白麵豬肉,還在河堤上唱歌跳舞演節目,為決堤官兵打氣鼓勁。

      中午前,魏處長再度由鄭州趕來,代表商總司令慰勞新八師官兵,目睹決堤官兵雖連續工作一晝一夜又半日,卻毫無倦容。許多人巳經雙掌鮮血淋漓,用綁腿纏手,仍揮鎬掘土,不肯休息。魏處長深為感動,當眾宣佈,如於當夜12點放水成功,總司令部獎法幣兩萬元;如明日晨6時放水,則獎一萬元。

      午後,日機兩架,從北飛臨花園口上空偵察,並投彈數枚,落於決口附近西南面村莊,炸死炸傷居民十餘人,但決堤並未因此而停止片刻。

      花園口河堤係小石子與粘土結成,非常堅硬,挖掘相當吃力。而且,河堤完全靠人工挖掘,未用一兩炸藥。經新八師官兵與前來協助的民工苦戰兩晝夜後,終於6月9日上午8時開始放水。

      魏處長當即兌現法幣一萬元。

      洪水湧進了決口,恰似兩條黃色的鉅龍在躍動奔突。我們目睹著洪水疾速地向著附近早巳疏散一空的村莊撲去……也就在那一刻,兩千多名巳經極度疲乏的軍人似乎才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沉重壓力。陰雲密佈的蒼穹下,我們肅然無語。同樣的心情,我們也曾有過,那是四個月前炸毀黃河大鐵橋之際。

      我在6月9日的日記中無比悲痛地寫到:「當放水瞬間,情緒緊張,悲壯凄慘。起始流速甚小,至午後一時許,水勢驟猛,似萬馬奔騰。決口亦因水勢之急而迅速潰大。遠望一片汪洋。京水鎮以西以北轉眼間皆成澤國。預料不數日將波及若干縣境,心甚痛焉。」

      6月10日,幸得天公相助,一早陰雲翻滾,天光暗淡,至10時突然暴雨傾盆,竟日不停。這場大雨實有利於決口之加大,洪水最終沖垮兩道決口間五十公尺長河道。至此,黃河改道,滿河大水由此撲向千里平川……

      我作為花園口決堤的具體指揮者,在五十一年之後的今天再來回顧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免感慨萬千。對於被洪水吞沒的數十萬同胞的靈魂,我的心永遠也得不到安寧。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才於幾十年間對涉及花園口決堤的資料倍感興趣,悉心蒐集。

      今人撰文以為,花園口決堤的目的是淹沒敵軍,「以水代兵」消滅其有生力量,這是不准確的。統帥部直接的軍事目的是放出黃河水造成地障,以阻止和遲滯敵寇的進攻,為我軍機動爭取時間。當然,洪水湧出後給敵人造成的損失,確實是重大的。

      那麼,這一軍事目的是否達到呢?

      黃河水給日軍造成的創傷,可以從日本官方的文件中得以佐證。

      1、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寫到:「6月10日前後,中國軍隊在京水鎮(鄭州以北15公里處)附近,掘開了黃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黃河濁流向東南奔流,中牟首先進水,逐日擴大,從朱仙鎮、尉氏、太康,一直影響到蚌埠。第二軍6月13日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師團一部,從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師團兵站抽調工兵各一個中隊及架橋材料一個中隊,配屬給第十四師團。隨後於16日又從第一軍調來獨立工兵第二聯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個中隊。6月15日以後,由於泛濫的河水擴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師團方面,第二軍除調回第十四師團兩個工兵中隊外,又逐次增加架橋材料兩個中隊,摺疊船40隻,獨立工兵第十一聯隊主力支援,然後向泛濫地帶以外撤退。方面軍於6月17日命令臨時航空兵團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師團方面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6月16至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等,合計約161.5噸。29日,方面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僅第二軍死於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

      2、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撰有日軍侵華史長編。其中第440頁記載如下:「中國軍隊6月10日左右於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湧出,採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接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

      而據我方目擊者說:「洪水到處,日軍驚恐萬狀,東奔西突,人馬踐踏,車、馬、人員淹沒不計其數。」

      毫無疑問,這是中華民族所承受的極其慘重的犧牲。也正由於這一慘重的犧牲,才改變了嚴重不利於我的戰爭態勢,粉碎了氣焰囂張的日寇奪取鄭州後(當時統帥部已決定放棄鄭州)迅速南取武漢、西襲潼關的企圖。如果沒有黃泛區阻隔,鄭州淪陷後,敵人必然直逼武漢;而由豫至鄂,不僅有鐵路運輸,而且地勢平坦,極利敵之機械化部隊縱橫馳騁。我軍能據險堵截的,僅一武勝關而巳,一遭突破,戰局不堪設想。

      花園口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鉅大地障,終於迫使敵人止步於平漢路以東,我唐、白河流域及漢水中游方得以免遭敵鐵蹄踐踏。唐、白河流域人口眾多,地域寬廣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力地支援了抗戰。正由於有了黃泛區這一地障,我第一、第五戰區才分別得以在洛陽、老河口立足,與江南諸戰區遙相呼應,從而確保西北、屏障陪都。

      單純從軍事角度講,花園口決堤,乃是我國處於經濟、軍事、科學、工業全面落後的情況下,面對強敵不得不採取的「斷臂圖存」之舉,事關國家危亡,華胄存續。作出局部之重大犧牲,而換取民族之慘勝,後人是應該理解的。

      僅舉當時一則國際電訊,便可明瞭:

      「巴黎617日哈瓦斯社電:急進社會黨機關報《共和國》頃評論中國黃河決口事云:前當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入侵荷蘭時,荷蘭曾以決堤為自衛計,其國人雖患水災於一時,然其領土終得以保全。厥後1812年冬季,拿破倫一世攻俄時,俄國亦以堅壁清野之法阻止法軍前進,並將莫斯科城付之一炬,卒至拿破倫一世所率大軍,為之敗潰。似此,某一民族受外人攻擊而有滅亡或淪為奴隸之虞時,輒利用洪水與冬季凜冽氣候以禦敵,其事又安足怪異?時至此際,中國業巳決定放出兩條大龍,即黃河與長江,以制日軍於死命。縱使以中國人十人性命換取日人一人性命,亦未始非計。此蓋中國抗戰決心所由表現也。」

      讀此豪言壯語,怎不令我這86歲的歷史親歷人,淚灑江河啊……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