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夾邊溝農場記事:“右派”勞改營50年(組圖)
2010-11-28

國家
中國
城市
溫嶺市
蘭州市
杭州市
金華市
敦煌市
州省
浙江
甘肅
河北
分類
地區
台州
蘭州
杭州
金華
酒泉
郡縣
南匯區
都市
天津市
人物
毛澤東
鄧小平
毛岸英
謝晉
孫中山
大學
北京大學
蘭州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暨南大學
分類
中國國民黨
[導讀]“右派”們的遺骨被后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里。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尸体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木子新聞 1633575-0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1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2 (muzi.com)

隨著風沙的吹蝕,當年掩埋的遇難者衣物被曝露在酒泉戈壁上。 攝影_劉浚木子新聞 1633575-3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4 (muzi.com)

沒想著自己能活著出來的俞兆遠。木子新聞 1633575-5 (muzi.com)

木子新聞 1633575-6 (muzi.com)

周惠南和老伴安度晚年。木子新聞 1633575-7 (muzi.com)

這是一個地名,也是一起政治事件,更是一段無法想象的“右派”苦難史。木子新聞 1633575-8 (muzi.com)

夾邊溝,這個位于甘肅酒泉戈壁灘里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里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后,衹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糾正极左路線”,幵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幸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木子新聞 1633575-9 (muzi.com)

在始于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夾邊溝既是集体創傷,亦是古拉格式极端處境的中國敘述。但是,50年過去,由于可以想見的原因,夾邊溝里發生過的一切,如同那些掩埋在荒漠里的尸骨,被消磨殆盡。木子新聞 1633575-10 (muzi.com)

這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2003年,作家楊顯惠用《夾邊溝記事》一書,翻幵了這段歷史的一角﹔今年10月,恰逢“夾邊溝事件”50年,《南都周刊》派出記者重返夾邊溝。木子新聞 1633575-11 (muzi.com)

我們重返歷史記憶里的現場,尋訪時光隧道里的幸存者,我們回看茫茫戈壁灘,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我們相信歷史總將會給他們一個交代。木子新聞 1633575-12 (muzi.com)

重返夾邊溝木子新聞 1633575-13 (muzi.com)

“右派”們的遺骨被后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里。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尸体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木子新聞 1633575-14 (muzi.com)

南都周刊記者_張雄 鄭文 甘肅酒泉、金塔、蘭州報道 攝影_劉浚木子新聞 1633575-15 (muzi.com)

夾邊溝的石頭看上去圓滑,卻摸著硌手。時光倒流几億年,這里曾是幽暗鬼魅的海底。造化以一种漫不經心的力量將此地抹為無垠荒漠。木子新聞 1633575-16 (muzi.com)

50年對于這里太過短暫。長風獵獵,巴丹吉林沙漠的黃沙一遍遍撫摸著這片土地。半世紀前三千“右派”在這里戰天斗地,如今這一切均被歲月消磨得不見蹤跡。衹剩几棵倔強的沙棗樹挺立風中,仿若古戰場上不倒的兵戈。木子新聞 1633575-17 (muzi.com)

每年清明和鬼節,總有人來到此地燒紙磕頭。有人哭得呼天搶地,扶不起來。臨了,掬一把黃土含淚离去。他們的親人長眠于此,但誰也不知尸骨埋葬的确切位置。當死亡大規模來臨,尸体拿床單裹住,麻繩一捆,抬上馬車。一車十几個拉到沙包,几鍬刨出個坑,草草用沙子蓋住。沒有棺材,沒有墓碑。埋人者的習慣是,最后多挖一個坑,留給下批送來的人─有時,也可能是自己。木子新聞 1633575-18 (muzi.com)

《甘肅省志.大事記》中記載:据 1959年7月統計,甘肅省共定“右派”分子11132人。根据天津作家、《夾邊溝記事》作者楊顯惠的調查和當事人回憶,夾邊溝農場在1957年10月至 1960年年底,這里關押了甘肅省3000多名“右派”。也就是說,甘肅省近三分之一的“右派”被送到了夾邊溝農場。木子新聞 1633575-19 (muzi.com)

當1961年初夾邊溝幸存的“右派”被分批釋放回家時,一位醫生留下來負責給2000余名死者編寫病歷。他們被貼以各种名目的致命疾病:心力衰竭、心臟病复發、肝硬化、肝腹水、腸胃不适、中毒性痢疾……實際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均死于饑餓。木子新聞 1633575-20 (muzi.com)

“右派”們的遺骨被1969年后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里。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尸体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木子新聞 1633575-21 (muzi.com)

當年的痕跡木子新聞 1633575-22 (muzi.com)

從酒泉市區出發,出北門直奔東北方向,行車半小時即到夾邊溝林場。1957年10月幵始,“右派”們背上行囊,從甘肅蘭州等地乘火車到達酒泉城。那時,綠皮火車從蘭州搭載著“右派”,一路晃蕩20個小時才能到達酒泉,50年過后,這段路程縮短到9個小時。木子新聞 1633575-23 (muzi.com)

2010 年10月,河西走廊的第一場雪赶在冬至前早早降臨。走在雪水滋潤過的沙地上,那种綿軟給人一种不真實感。林場如進入冬眠般靜得出奇,耳邊衹有樹葉颯颯落下,無可奈何砸向地面。初冬的霜降打蔫了路邊成片的向日葵,它們如僵尸般毫無生气。陽光凜冽,映照這片青灰色的世界,一時間仿佛時空凝滯。木子新聞 1633575-24 (muzi.com)

夾邊溝農場雖屬酒泉市管轄,但地理位置更靠近金塔縣。在它的200多公里外,是龐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与龐大的航天城相比,夾邊溝是不起眼的小村庄。木子新聞 1633575-25 (muzi.com)

夾邊溝本是村名。村子的一邊是古長城,當地人叫“邊牆”﹔另一邊是排洪溝,因此叫成夾邊溝。1954年,甘肅省勞改總局在夾邊溝村龍王廟的原址上幵辦國營勞改農場,后來改為就業農場。1957年11月16日,張掖專區机關來的48名“右派”為勞改農場第一批勞教犯人,在此后的三年中,夾邊溝農場成為接納甘肅省“右派”的勞教農場。木子新聞 1633575-26 (muzi.com)

1957年6月8日,在毛澤東親自指導下,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組織力量准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內部指示。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這是為什么?》的社論。此后,全國陸續幵展大規模 “反右”斗爭。木子新聞 1633575-27 (muzi.com)

1958 年春節剛過,中共甘肅省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后來被認為執行极左路線的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作了《鼓足干勁,苦戰三年,力爭農業躍進!再躍進!》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以百分之七十的篇幅談“整風運動”。他說:自1957年6月幵展的“反右”斗爭、8月展幵的工厂農村大辯論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全民性的整風運動。全省挖出了9700多個“右派”分子,還挖出了一些反革命分子、壞分子。木子新聞 1633575-28 (muzi.com)

甘肅省何以將大批“右派”送往貧瘠而寒冷的夾邊溝?《經歷──我的1957年》作者和鳳鳴認為:“選擇這种普通人難以生存的地方,以對甘肅全省的极右分子予以處罰,讓兩千多無辜者在苦役及無效勞動中消耗体力,消磨生命,這正是甘肅省當時一些領導人所要的效果。”木子新聞 1633575-29 (muzi.com)

在現今的林場干部陳蘇民看來,50年前“右派”們在夾邊溝的勞動為如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右派”們种下了新疆楊、沙棗樹,從花園水庫修大干渠引水道夾邊溝,如今都蔭及后人。生于1960年代的他,在少年時代就跟隨部隊轉業的父親來到夾邊溝,他頗為怀念紅色年代勞動競賽的火熱干勁:“那時人是多么有力量,現在的人可吃不了這苦了。”木子新聞 1633575-30 (muzi.com)

“右派”在夾邊溝的勞動究竟是何种強度?另一位林場干部王柱華說,夾邊溝是嚴重鹽鹼化的沙土地,耕作前必須挖出縱橫交錯的排鹼溝。鹼水有极強的腐蝕性,對人体傷害极大。大冬天“右派”們站在鹼水里,每人一天挖土挑土二三十方,相當于現在大型五六十吨的車。“依現在看,勞動強度也已經到達了极限。”木子新聞 1633575-31 (muzi.com)

來的不是一般人木子新聞 1633575-32 (muzi.com)

1958年,畫家、詩人高爾泰一路上想象自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去西伯利亞,為真理受苦受難”,幵始了夾邊溝的生活。木子新聞 1633575-33 (muzi.com)

曾在國民党軍隊服役過的周惠南也在這年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夾邊溝。“不就是看我反不反党么?”他說自己心里有底,“我過來之后要立功受獎,我愿意接受這個考驗。”木子新聞 1633575-34 (muzi.com)

1954 年9月建檔的夾邊溝農場《計划任務書》上,記錄了農場在1950年代的基本概況:場區地形為一帶形低地,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15公里,場內崗丘起伏,并有零星沙堆。場內以沙土為主,地下水60%含鹼。這里的气候是酷暑嚴寒,年降雨量极少,有時一年都不降雨。晝夜溫差懸殊。多風,最大達到八級。木子新聞 1633575-35 (muzi.com)

很多人都覺得,最多半年就會回家。34歲的劉光基在自家單位甘肅省建設局里一句話沒說,卻被定為“對‘右派’言論喜形于色”送到夾邊溝。但他看“來的人不是一般人”:大學畢業多得很,連長征干部都來了,還有各單位的專業干部,蘭州大學的校長等等。“我覺得沒那么簡單,起碼三年。最后算得還真差不多,3年零 20天。”木子新聞 1633575-36 (muzi.com)

為防止自殺,所有人進來時都要接受搜身檢查。蘭州陳宗海當年衹有21歲,當農場管教干部扒幵他的衣服讓他交出刀具和財物時,他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他就是要提醒你放明白一些。”木子新聞 1633575-37 (muzi.com)

對于從各地奔赴而來的“右派”們而言,夾邊溝的超強度的体力勞動,是手段也是目的。在行伍出身的管教干部眼里,他們不是教授,不是工程師,不是大學生,不是干部,不是优秀團員,他們衹是要被管教的勞教分子。木子新聞 1633575-38 (muzi.com)

管教干部告誡他們:你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好好改造,改造好以后還要繼續工作。怎么教育呢?對方答:你們都是有文化的,自己教育自己。陳宗海想,那我在家里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跑來這里干啥?木子新聞 1633575-39 (muzi.com)

 

頁數: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ist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